都說過年的餑餑好看也好吃,又香又甜又有嚼勁,走親戚時還要帶上幾個送給別人嘗嘗,那是因為過年的餑餑要格外下功夫,它不僅有美好的寓意和願望,更有人們忙年的辛勤勞動。
膠東有忙年的傳統,富有情趣。小年過後,灶王爺已「上天言好事」去了,「二十四大掃除,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發麵蒸大棗餑餑。
餑餑,平日稱為饅頭,春節才叫餑餑。平日的饅頭不插棗叫光頭饅頭,過年的饅頭插棗叫大棗餑餑。
臨近年末,膠東地區每家每戶都會蒸大棗餑餑。「棗」諧音」早」,寓意為早發。「蒸」寓意為蒸蒸日上,願望美好。
蒸大棗餑餑,從開始用的面就與平日不同,面是最好的白面,在蒸的前一天晚上就要揉面,俗語說「打不倒的媳婦,揉不倒的面」,說的就是面要硬,基本上都是男人的力氣活,揉面的時間格外長,揉三遍,面才有筋道,要求越揉越硬叫「面不倒」,面「不死貼」有活氣。第二天,面開了,一盆一盆的再調再揉,先合起來揉,再分開揉,手拿把掐稱重量,一個基本上是半斤。雖然少鋪點面但不粘板,餑餑又滑又爽不起泡。在餑餑上挑切鼻眼要求深而細,還要切上眉槓,再插大棗,一般為九個棗,又叫「滿頂紅」,餑餑還要蓋上布叫「醒一醒」,然後入鍋。餑餑蒸好後還一定要裂開頂,寓意為「笑了」,大人小孩齊上陣,順便蒸豬頭,葫蘆,刺蝟,屬相,石榴,蓮子,壽桃,面魚等。火要旺,要加上草籠帽不能滴上氣水,蒸上近40分鐘,方才揭鍋,並要用布蓋上不能被風吹皺了皮,最後在餑餑頂點上「眉頭紅」。
由於過年的餑餑裡面放上了奶、糖、油、蛋、插棗,筋道足,要求高,和買來的根本不同。每年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自己蒸,蒸得還很多,要能吃到正月十五,因為這是自己用力用心親手做出來的,「蒸蒸日上發的早」,所以,過年的大棗餑餑格外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