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和微信朋友圈上熱傳一段「麵條被水洗後出現一團『膠』」的視頻,引起不少人關注。網友紛紛表示疑問:麵條中真的含膠嗎?
謠言視頻(註:這是假的!)
但是,麵粉裡為什麼會有這麼筋道的東西呢?
麵粉是由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組成的。麵粉中所含的蛋白質按種類來分,主要有4種:麥谷蛋白、麥醇溶蛋白(也叫麥膠蛋白)、麥清蛋白和麥球蛋白。其中,麥醇溶蛋白約佔麵粉中蛋白質總量的40%,麥谷蛋白約佔麵粉中蛋白質總量的35%。當我們加水和面時,麵粉中的蛋白質,特別是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大量吸水,發生膨脹,分子間互相粘結,最後形成網絡狀凝膠物質。
將麵團靜置20分鐘後用清水反覆搓洗,可將麵團中的澱粉等物質洗掉,剩下一團有一定黏性和彈性的網絡狀凝膠物質——通常所說的「膠」,其實就是麵筋。 所以,麵筋就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由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組成。
至於「麵筋」的應用,各位吃貨一定能「如數家珍」:油麵筋、水麵筋、烤麩……
4月初,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騰訊新聞「較真」專業事實查證平臺聯合發布「三月10大食藥謠言」。其中提到,在網上和微信視頻流傳的「麵條洗出膠不能吃」是謠言,所謂的「膠」其實就是麵筋。麵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營養豐富。
4月7日,《南方都市報》在廣州CEC食品安全檢測消費者體驗中心現場實驗進行闢謠,得出結論:麵條中加的「膠」並非膠水或工業膠,而是食用膠,學名增稠劑,也叫做可溶性膳食纖維。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在麵條中使用增稠劑合法合規,消費者不必恐慌。
4月下旬,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節目從新聞事實的角度進一步證實,日前網傳「麵條洗出膠不能吃」的消息純屬網絡謠言。所謂的「膠」其實就是麵筋,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營養豐富。
——小麥麵粉及小麥麵粉製品如麵條、面片、餃子皮等,在用水洗時,澱粉和水溶性成分就會離開,剩下具有黏性、延伸性且不溶於水的東西就是麵筋。小麥麵粉等級越高,要求的麵筋含量也越高。(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河南工業大學陸啟玉教授、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譚斌研究員)
——小麥麵粉通過和面、醒面、壓延、切面、乾燥、切割、包裝等工藝過程,製成掛麵後,麵粉的組成成分一般沒有發生變化,麵筋依然存在。一般來說,掛麵中的溼麵筋含量越高,應該是質量越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魏益民教授)
——著名北方小吃涼皮就是通過洗麵筋的方法製作出來,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大多對麵粉成分缺乏了解,更不知道麵筋是什麼東西,所以看到麵製品泡在水裡一段時間之後出現不溶於水的膠狀物質,就誤以為是食用膠,其實這是謠言。(湖南省食品質量安全技術協會理事長楊代明)
1. 麵筋是麵條的骨架。
2. 如果麵條中麵筋蛋白含量太低,麵條的韌性、彈性不足,加工時容易斷裂,煮的時候容易混湯。
3. 有時我們吃麵條感到不夠筋道,就是因為麵筋不夠。
4. 如果麵筋蛋白含量過多,麵條韌性過強,不容易煮透,也會導致口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