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如書,石刻是其中最直觀顯現的一部分,是泰山重要文化。歷代刻石有2500多處,絕對堪稱中國書法第一山。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登封泰山的記錄,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佛教經文,對泰山的頌歌,令人目不暇接。泰山石刻傳達著東嶽泰山生發之意。
「天下奇觀」位於一天門處,是登泰山的起點。不要小看這簡單的一道石坊經,它始建時間已無考,明清都有重建維修,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建成今天這樣式,旁邊「天下奇觀」、「第一山」都是明代人所書。向上走,有「孔子登臨處石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相傳是孔子登臨的地方。一天門也稱為「紅門」,是一組寺廟建築群,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重建,建築布局緊湊、古老,給初登泰山者一個閃亮的開始,這裡書法多不勝數。
泰山最重要的石刻,我認為是現存中國最大最古的摩崖金剛經石刻《金剛經》。經石峪,位於鬥母宮東北的山谷內,在一大片二千六百多平方米的石頭上,赫然刻著每字有一尺半的用隸書寫成的《金剛經》,原有兩千五百多字,是北齊人所書,今可見一千零四十三字,被歷代書家稱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重要歷史文物。
泰山重要的書法石刻還有秦統一封泰山的李斯碑,《史記》記漢武帝統一的無字碑,漢代張遷碑,唐高宗武則天封泰山的鴛鴦碑。在碧霞祠東北大觀峰上,有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東封泰山時親手書寫的《紀泰山銘》,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多的歷史,是歷代研學唐代書法的真實的資料。在這塊石刻兩旁遍布著刻石,可以說是布滿山崖,滿山文字,滿山文學,滿山歷史,滿山哲學!
玉皇頂,這裡是青帝宮,是泰山的最高點,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三米,上有「古登封臺碑」,古代帝王登山祭天,都在這裡做祭壇。在通往極頂的路上有一塊大字石刻「五嶽獨尊」,是清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所立。所謂五嶽獨尊,概因其雄偉,又居東,日出東方,象徵青春新生。
全山的石刻中,有幾處是我格外喜歡的。
「逍遙遊」這三個字,出自莊子的《逍遙遊》,字也寫的放開自由,沒有留名,是真自在真逍遙人也。幾次都沒有照全這三個字,說明我不是真的夠上逍遙二字。但最終要能達到,這是我的目標。
喜歡「排闥送青」的詩意,取自王安石的詩「花木成畦手自栽。兩山排闥送青來。」清新雅致。
喜歡「能成其大」的哲學,這是《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喜歡「青未了」的書法、意境。三字出自杜甫《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喜歡「山輝川媚」這四個漢字及漢字所帶來的所有意象,可以說是美麗、彩豔、嫵媚、耀眼……氣象萬千,無以言表,於是言不能達時,以歌詠之,所以這四字出自 晉·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