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樂:漢簡和文物所反映的漢代邊軍的娛樂活動

2021-01-16 澎湃新聞

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 收錄於話題#簡牘的歷史10個

在介紹今天的主題內容之前,我們可以先看一個和娛樂活動有關的志怪故事:《太平廣記:居延部落主》。這個浪漫的小故事背後,有著血腥而殘忍的歷史,也許歷史上真的有人在居延塞挖出了當年的邊軍簡牘,解讀了簡牘記載的某些故事,並結合史實編出了這個令人感慨的段子。

1.《居延部落主》:一群死後魂魄不散、最終成精的漢代戍卒重返人間

在北周靜帝初年,有一個居延部落主,名叫勃都骨低,驕奢淫逸,喜歡玩樂,住宅華美。一天,有幾十人來到門前,一個人首先上前遞上名片說:「我是省名部落主成多受。」於是就走進門去。勃都骨低問道:「你這個部落為什麼是個省名部落?」成多受說:「我們幾十人各不一樣,有姓馬的、姓皮的、姓鹿的、姓熊的、姓獐的、姓衛的、姓班的,但是名字都叫『受』,只有我這個當帥的叫『多受』。」勃都骨低說:「你們都像唱戲的,這是為何呢?」成多受說:「我們通曉擺弄碗、珠等器物的雜技,說的是合乎經典要義的事情,只是生性不喜歡世俗罷了。」勃都骨低很高興,有一個唱戲的立即上前說道:「我們肚子飢餓,咕咕嚕嚕地響,肚皮餓的都能輕易繞身體三圈兒。主人的飯食如果不充足,就算你給我們吃,我們也是不會吃的。」勃都骨低有些驚訝,於是讓僕人給他們增加飯菜。

另一個人說:「請讓我表演一個『大小相成,終始相生』」的節目:於是,一個高個子吞了一個矮個子,一個胖子吞了一個瘦子,高個子和胖子互相吞了兩個人。高個子又說:「請讓我表演『終始相生』吧!」於是他吐出一個人,吐出來的人又吐出一個人,相遞吐出來,人數又夠了。勃都骨低非常吃驚,就重重地賞賜了他們,並讓他們離開。

第二天,這些奇怪的部落民又來了,但是表演的節目戲和昨天一樣。如此一連表演了半個月,勃都骨低因此大為破費,他一生氣就不給他們準備飯食了。這些精怪生氣地說:「你既然把我們的表演當成幻術,我們就用你的家人來表演好了。」於是他們把勃都骨低的兒女、弟妹、甥侄、妻妾等,吞到肚子裡去。肚子裡的人都哭哭啼啼請求出來。勃都骨低恐慌害怕,下到階下來磕頭,哀求把親屬放回來。部落民們都笑著說:「沒關係,不用愁。」於是他們把人都吐了出來,酋長的親屬們毫髮無傷。

雖然有驚無險,但是勃都骨低不想讓這些怪人騷擾自己。為了搞清楚這些人的底細,他派人秘密地查訪追蹤這些精怪,發現他們走到一座古代建築物的牆基就消失了。勃都骨低讓人挖那牆基,挖了幾尺,在瓦礫下挖到一個大木籠,籠中有幾千隻皮袋。皮帶旁有很多穀粒麥粒,用手一碰就變成灰。從籠中得到一份簡書,文字已經磨滅了,不能辨識,隱隱約約有三個字是「陵」字。勃都骨低大概猜到了,就是這些皮袋作怪,於是準備燒了它們。

這時皮袋們紛紛哭喊道:「我們本來不應該活命、也不該給您找麻煩。只因為李陵將軍留有水銀在這裡,所以我們能夠通過水銀暫時存活。我們是李都尉李少卿的糧袋,在被長埋於地下之後,經過很長的歲月,我們已經有了生命,還被居延山神收為部下。請您看在居延山神的份上,不殺我們,我們就不敢再騷擾您的府第了。」

勃都骨低知道了這些精怪的底細,但他貪圖水銀的價值,想要得到水銀,於是把那些皮袋全燒了,這些皮袋沒有不發出冤枉痛楚之聲,燒皮帶的過程中,室內血流滿地。燒完了,勃都骨低的房廊門戶全發出冤枉痛苦的聲音,和燒皮袋時一樣,一個多月之後,這種聲音也沒有停止。在當年內,勃都骨低的全家都病死。一年以後,他收集到的水銀一滴不留,絲毫不剩。

2.神話和史實:古人對居延塞進行的考古發掘和古人對漢代戍卒的看法

概括起來看,以上這個故事,說的是一群李陵的糧袋、其原型就是李陵的部下,他們被人遺忘在邊關,最後被風沙掩埋。他們死後精魂不散,凝聚成了一群精怪,並依託皮袋繼續存活,而且還被居延地區的神明收為部下;而且不甘寂寞的他們幻化成人形,來到了附近的人類世界,找當地的鮮卑酋長討要賞賜和酒食......

故事看起來荒誕不經,但是它說的其實是一次古人對居延塞遺址的考古發掘行動:至少在北周時代,居住在居延塞附近的鮮卑人可能已經從附近的漢塞遺址中,找到了當年居延塞漢軍將士們留下的遺存。

故事中提到的馬、衛、班等姓氏都曾出現在戍邊將士的名冊中;故事裡提到的「勃都骨低掘之,深數尺,於瓦礫下得一大木檻,中有皮袋數千。檻旁有谷麥,觸即為灰。檻中得竹簡書,文字磨滅,不可識」,其實是一次很真實的發掘經歷:通過發掘,勃骨低令找到了一個黃沙下掩埋的地窖:根據漢簡記載,麥子確實是漢代戍邊軍的主要軍糧之一,漢人的確喜歡用竹或者胡楊木製作簡牘書寫文字,而深埋的古代作物在重見空氣之後,會變得十分脆弱,一碰就粉,這很符合後世的考古發現;精魂們藏身的皮袋,就是漢軍的裝備「革橐」。精怪們依託水銀存活,則反映了古人認為水銀可以給屍體防腐的觀念。

而且在真實歷史上,李陵確實和居延塞有很深的交集:這裡是他初次展露鋒芒的地方:「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裡,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這裡也是他命運轉折的地方,就是從這裡,他帶兵奔赴改變了他命運的浚稽山之戰的沙場:「(漢武帝)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裡。」

而當時的漢軍戍卒,也確實在簡牘中,記載夜晚戍邊時聽到了「為怪者」、「號哭」、「為冤楚之聲」的悲鳴。也許他們聽到的,就是之前的戍卒或者胡人的悲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神話的背後,往往都有歷史的內核,這個故事裡所有的細節,都可以在文獻記載和現代的考古知識裡找到回應。

這些戍卒化為精怪,暗示他們不甘就此平庸消失的命運,暗示了他們頑強的生命力;但是在重見天日之後,鮮卑酋長又貪圖他們賴以存在的水銀,結果將他們再次殺死。這些戍卒熬過了「武皇開邊意未已」的野心,卻還是逃不過後代統治者的貪鄙,作者對邊關士卒的同情之心、惋惜之情,躍然紙上。

3.漢代邊軍玩什麼?

從《居延部落主》這個小故事出發,故事中提到這些漢卒化身的精怪們給鮮卑酋長表演人吞人或者柔術之類的雜技,這種表演在漢代屬於百戲之列,有專門的伎樂或者僮僕表演;而邊塞的軍人們體魄強健,任務緊急,也許不會玩這種譁眾取寵的遊戲,但是毫無疑問,他們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比如比較剛猛的蹴鞠:

上圖是馬圈灣遺址出土的漢代蹴鞠文物,這呼應了霍去病在士兵們缺衣少食的情況下依舊設置場地打蹴鞠的文獻記載;

上圖是1974年甘肅居延考古隊在甲渠候官遺址發現的漢代七孔竹笛,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相映成趣,漢簡中有關於歌人的記載,也許當年就有人伴著笛聲高唱楚歌;

漢代士卒在戍邊之餘,還會以繪畫打發時光,有的圖案簡單質樸,有的圖案線條飄逸流暢,暗示當時的士卒也有藝術創作的衝動。

還有的士兵為了防止惡鬼纏身,還會用胡楊木雕刻尖臉的闢邪木牌,插在地中,以保佑自己和戰友心神安寧。

還有一些有追求的士卒會學習書法文字,按照漢律,當軍官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識字量和一定的儒家經典基礎,所以為了謀求升遷,一些戰士會私下苦讀各種經典著作並練字,比如下面這片習字簡就是如此:

而下圖中出現的,是肩水金關漢簡裡的《論語·知道篇》殘簡,這是考古界首次發現的論語《知道》篇語句,比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知道》篇早出土40年:

當然,和軍事生活密切相關的書籍,要數居延漢簡中的《相刀劍冊》,它的內容保存完整,記載的是王莽末期到東漢初年、漢軍將士鑑別刀劍質量優劣的方法,涉及到刀劍的形制、紋飾、成分、製作等細節:

1、欲知劍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視之身中無推處者,故器也。視欲知利善者,必視之身中,有黑兩桁不絕者。

2、其逢如不見,視白堅未至逢三分處而絕,此天下利善劍也。又視之身中,生如黍粟狀,利劍也,加以善。

3、欲知幣劍以不報者,及新器者,之日中騂視,白堅隨上者及推處,白黑堅分明者及無文,縱有

4、(接上)文而在堅中者,及雲氣相遂,皆幣合人劍也。刀與劍同等

5、利善劍文:縣薄文者保。雙蛇文,皆可。帶羽,圭中文者,皆可。劍謙者利善,強者表弱則利,奈何。

6、新器劍文:鬥雞,佂蛇文者,麤者及皆兇不利者,右幣劍文四事。

從這些內容可以得知,漢代人認為,劍身上摺疊鍛打的鍛層,相互平行,互無交聯,各無斷絕的刀劍是好刀劍;在陽光下持刀劍審視,劍身表面鍛打痕跡明顯,鍛層紋理不能相雜者,以及沒有刃紋者,都是不鋒利的劍,不會給主人帶來好運;有刃紋,但卻做工不精的劍沒有好的徵召,也不是好劍。縱然生活再苦,戍邊軍人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娛樂活動。

原標題:《苦中作樂:漢簡和文物所反映的漢代邊軍的娛樂活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
    敦煌漢簡 這裡有中國書法的身影文/陽?甘肅是中國簡牘大省,河西走廊乃漢簡之都。甘肅發現和出土的歷代簡牘有7萬多枚,其中4萬多枚收藏在甘肅,僅漢簡就佔全國出土漢簡的82%以上。1907年和1915年,斯坦因兩次在敦煌玉門關一帶的漢代烽燧遺址發掘出漢代簡牘,這在他的著作《西域考古記》和《亞洲腹地考古記》裡都有記載,並由此拉開了漢簡大規模出土的序幕——斯坦因和45頭駱駝滿載著141箱在敦煌等處搜尋和掠奪的莫高窟藏經洞文物和漢簡等中國寶物,他走出中國時的面孔隱蔽在一場黑風暴的後面。
  • 甘肅漢簡是歷史文獻的重要補充 ——訪考古學家張俊民
    發表《簡牘文書格式初探》、《秦代的討債方式》和《懸泉置出土簡牘文書功能性質初探》、《懸泉漢簡所見絲綢之路》、《懸泉漢簡與班固<漢書>所引詔書文字的異同》、《懸泉漢簡所見赦令文書初探》、《漢代簡牘文書記錄的漢塞往事》等簡牘學方面的論文近百篇。  「我剛工作的時候就知道,甘肅文物主要分為四大塊,一是彩陶,二是長城,三是漢簡,四是石窟。
  • 西漢皇帝歷史、漢服、漢禮、漢代飲食……這是一本博物館寫給孩子們的書
    經過連續數年的不懈努力,已建成模擬考古基地、陶藝坊、陝西全省首個「網際網路+文物」線下體驗中心等7處主題教育場所,打造了漢代體育遊戲、穿漢服學漢禮、生態陽陵等品牌教育項目,設計開發出「漢代歷史文化」「考古和考古遺址公園」「文物背後的故事」等3個系列25個不同版本的課程供大、中、小學選擇。
  • 漢代樂舞在徐州
    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和繁榮地,徐州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徐州多座楚王陵出土的漢代歌舞俑、擊鼓俑、吹奏俑皆反映了漢代的歌、舞、樂達到了較高水準。徐州地區出土了大量的漢代精品文物,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漢畫、漢俑等文物中記載的漢代樂舞內容豐富,展現了很高的音樂舞蹈技巧和文化內涵。
  • 敦煌漢簡 穿越時代的記錄
    敦煌漢簡(資料圖)敦煌漢簡引言 敦煌玉門關一帶的漢代長城烽燧遺址自20世紀初至90年代,發掘出土了9批漢簡,共計2.5萬餘枚。因以漢代敦煌郡範圍內發現的時間最早、數量最多,故稱敦煌漢簡。1907年和1915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兩次在敦煌玉門關一帶的漢代烽燧遺址發掘出漢代簡牘789枚,這在他的著作《西域考古記》和《亞洲腹地考古記》裡都有記載,並也由此拉開了漢簡大規模出土的序幕。客居日本的羅振玉、王國維以斯坦因的發現為研究,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關於簡牘的專著《流沙墜簡》。風大啊,玉門關的風把那麼多的人全都吹成了沙。
  • 甘肅簡牘博物館開展讀簡活動 讀出「不簡單」的漢代簡牘
    讀簡活動的主講人肖從禮在活動開始前,先向大家提出了幾個問題。    「右使者到縣置共舍第一傳大縣具傳舍如式。龜茲王王夫人舍次使者傳。堂上置八尺床臥一,張皂若青帷,閣內共上,四臥皆張帷床內置,傳舍門內張帷可為貴人坐者,吏二人道。」這便是這次解讀的漢簡。    此簡目前收藏在甘肅簡牘博物館。時代為西漢宣帝元康元年間(前65年),是一枚木質漢簡。
  • 為什麼漢代重視天馬而輕視駱駝?丨葛承雍
    漢代張騫通西域後,駱駝被逐步引進漢地,其作為外來「奇畜」不為人知與熟悉,也缺少相應精湛造型的藝術品,與唐代出現的大量駱駝文物相比,漢代駱駝文物寥寥無幾,因而漢代人們夢幻的天馬成為真實的外來引進物種,代替真實的駱駝成為了充滿想像的神奇動物。可見漢代絲綢之路真正的標識符號應是天馬而不是駱駝。
  • 甘肅簡牘博物館:傳承千年文化,「簡」述中國故事
    素有「漢簡之鄉」美譽的甘肅,漢簡是其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和重要文化標識。為讓這一資源「活」起來,甘肅省簡牘博物館已在蘭州市七裡河區馬灘拔地而起,計劃2021年建成並向社會免費開放。屆時,它將與位於七裡河區西津西路的甘肅省博物館遙相呼應,共同開啟甘肅省文博事業搶佔「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邁向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徵程。
  • 漢代服飾基本形式的考古學觀察
    主要包括馬王堆漢墓和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等出土的服裝實物、帛畫、遣策和俑;陝西漢陽陵及楊家灣漢墓出土陶俑;徐州漢墓出土陶俑;另有各地零散出土的西漢俑;壁畫如西漢晚期西安交大和洛陽卜千秋墓壁畫等。西安地區是西漢京城和帝陵所在地,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所發現的陶俑和西漢晚期壁畫資料,反映的是西漢宮廷及京城地區的服裝風貌,可以說代表了西漢時期正統、標準的服裝樣式和風格。
  • 從考古中復活漢風遺韻
    劉建在他2011年出版的首部專著《漢畫像舞蹈圖像的表達》扉頁中特別寫下「謹以此書獻給孫穎先生」。2014年,他在北京舞蹈學院開設「漢畫舞蹈實踐的操作理性」公選課,在無人喝彩之中嘗試將文字和圖像構成的漢畫舞蹈在四維空間中表達出來。劉建說:「孫穎先生已然打開了這一大門,後人有責任重建『民族記憶』和『舞種祖源』中的『千古之美』。」建鼓舞在漢代不僅用於娛樂,更有通神的功能。
  • 黃泉下的世界——漢代建築明器
    作為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藝術的有價值的考古實物,明器對我們認識與了解古代建築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明器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已日益普遍,戰國時期,明器的使用進一步發展,時至漢代,明器到了一個盛行的高潮時期。在漢代早期,厚葬之風甚盛,許多王公貴族死後往往將大批他們生前所用的奴僕、器物一同下葬。此時所用的明器嚴格來講沒有專門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的實物。
  • 漢代滑石雕刻藝術
    漢代滑石器多出自湖南本土的中小型墓葬,其中亦不乏精巧靈動之作,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東漢時期,考古發現的滑石器數量逐漸下降,唐代之後便不再流行。▌素器巧成·飲食器飲食文化在古代亦是禮制的重要體現。在漢代的宴饗鋪排中,人的地位高下、人格尊卑、趣味雅俗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親疏等,都能有所反映。
  • 【陝西文物探探探】漢代王陵陪葬有多豪?「父子家國」背後有著怎樣...
    「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邀請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副院長畢勝,和參與本次展覽策劃的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助理館員田厚嘉,為42萬網友進行了一場「看文物、聽故事、長知識」的現場直播。一、漢景帝劉啟和他封地的兒子們除了劉徹,14個兒子全部封為諸侯王中山靖王劉勝有子女120多個展覽的文物來自漢代中山國王陵。
  • 趙超:試談漢代畫像石上的題榜題記
    考古文物學者藉助它們判斷有關墓葬、石質建築等的年代,確定墓主身份等。漢代畫像石墓中的畫像布局,是漢代人們宇宙觀、人生觀的集中體現。漢畫像石墓中題榜的記載,正可以幫助我們去深入了解漢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去觀察,畫像石題記所表現出的書體風格是十分豐富多樣的。
  • 順德區文物知識宣傳普及實踐活動走進杏壇鎮逢簡村
    珠江商報訊 記者陳家好報導:昨日下午,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順德區文物知識宣傳普及實踐活動第八站走進杏壇鎮逢簡村,在提高文物保育員文物保護的能力和提升開展文物安全巡查專業水平的同時,推廣、傳承非遺文化。
  • 懸泉漢簡 這裡有我國最早的「郵局」記載
    懸泉漢簡是1990至1992年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的,出土地點在敦煌市以東的一處漢、晉郵驛遺址。由於數量多,且集中於一個地點,簡牘內容又多為郵驛資料和中西交通方面的記載,與烽隧障塞所出土有所不同,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懸泉漢簡」。 2014年6月22日,懸泉置遺址作為其中一個遺址點成功列入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連雲港文物研究] 江蘇東海縣體育場漢代水井發掘簡報
    該水井的發掘,為研究漢代水井的形制、建造技術及東海地區的人群分布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作為上層井壁的弧形磚構件,在我國發現的漢代水井中多有出現,如河南泌陽板橋地區曾出土過類似磚井[1],陝西漢中地區也曾成組地出土過此類漢代水井和大量井磚[2],而漢代陶圈井的發現更是屢見不鮮,北京市文物管理處曾清理出65眼西周至西漢時期的古瓦井[3],四川簡陽市文物管理所曾在簡城鎮大十字供銷社發掘2眼漢代陶圈井[4],安徽壽縣東門外曾發現7眼類似陶圈井[5]。
  • 「溯源甘肅」絲綢之路上的漢代郵驛
    甘肅居延和懸泉出土的漢簡,揭示了由漢長安城到河西地區的驛路及驛置的設置情況。居延新簡記載有新莽時期自關中沿涇水至隴西,再到河西走廊驛路裡程的簡,簡文共4組。分別介紹了長安經今甘肅平涼一線至高平(今寧夏固原),自媼圍(今景泰縣蘆陽鎮)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武威郡至張掖郡的驛路裡程和驛置情況。敦煌懸泉置簡記載有關於河西驛路的3組文字簡。
  • 漢風古韻——漢代古玉
    要了解漢代玉器,必須熟悉漢代文獻記述和考古發現的玉器。目前我們使用的一些玉器名稱,也是源於這些文獻古籍。了解這些漢代玉器的品種·造型·紋飾·顏色以及加工特點,是識別漢代玉器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漢代用各種玉料製作的禮器、裝飾品和美術品。中國的工藝源遠流長,漢代繼續有所發展。
  • 那封從漢代寄出的信,「找」到信封了
    那封從漢代寄出的信,「找」到信封了——寧波首次出土簡牘類文物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幹杉杉「這是寧波地區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簡牘類文書!」這是一處臨水而居的基層聚落今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項目進行考古發掘。遺址位於餘姚城區花園新村地塊,面積為2000平方米。花園新村建造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由多家單位聯合籌建的居民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