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猛善戰還是不堪一擊,韓戰中,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2020-12-25 歷史知心人

勇猛善戰還是不堪一擊,韓戰中,北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韓戰,將世界三個舉足輕重的大國捲入了戰爭,蘇聯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一直在背後給中國和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美國也知道蘇聯在背後捅刀子,但是看破不說破,既然你背後搞小動作,那麼我召開聯合國會議,派人直接參戰朝鮮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句,任何國家所有的政治行為和軍事行為都是建立在本國利益之上的,所以在國際外交中,沒有永遠的敵人,自然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在韓戰第三次戰役結束後,金日成還是想著速勝,不贊同彭德懷決定停止進攻,全軍休整兩個月的決定。兩人爭執不下,最後彭老總發火將了他一軍:

你們指望速勝而又不做具體準備,結果只會延長戰爭。你們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把人民的事業拿來賭博,只會把戰爭再次引向失敗。志願軍休整補充需要兩個月,一天也不能少,可能還要三個月,沒有相當的準備,一個師也不能南進。我堅決反對你們這種輕敵的錯誤意見。如果你們認為我彭德懷不稱職,可以撤職審判,可以殺頭。

史達林也是這個態度,考慮到國際局勢,他同意人民軍可南進,但志願軍不宜南進:

為避免國際上對中國的責難,建議由志願軍控制三八線以北及其兩側海岸,而令人民軍繼續南進追擊。

金日成知道光憑人民軍肯定剛不過美軍,只能認慫同意。

這一時期,經過休整補充的人民軍在前線保持著三到四個軍團的兵力配合志願軍協同作戰。但由於老兵損失過多,重裝備也在之前被打光了,部隊整體戰鬥力並不高,不如戰爭初期的人民軍,因此他們無力擔負主攻任務,只能在次要作戰方向上配合志願軍作戰。

第四階段是人民軍戰鬥力恢復,逐步承擔作戰任務的階段。

這個時期大致是從第五次戰役之後開始,也就是1951年6月以後,經過數次戰役的磨鍊,人民軍學到了很多,血與火也逐漸把他們淬鍊成了一支具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這時通過不斷動員和擴軍,人民軍已擴編到45萬人,實力和戰鬥力都遠遠超過了戰爭初期,也打出了一些翻身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傷心嶺和血嶺戰役。

許多人認為傷心嶺就是上甘嶺,其實不是的,兩次戰役相差了近一年。

傷心嶺戰役發生在1951年9月13日,一直打到10月15日才完全結束。

在傷心嶺之前,還有個血嶺戰役。

第五次戰役後,範弗利特想要修正戰線上的凹陷,其中一處位於華川水庫東北20英裡的一個山谷,這裡西北和東側的制高點被人民軍所佔領,可以觀察到聯軍防線並發起炮擊。

範弗利特下令進攻,起初戰事較為順利,1179高地和東北的J型山嶺都被攻下。8月18日,範弗利特下令韓軍第36團拿下1179高地西南兩英裡的一個山嶺,這個山嶺後來就被稱為血嶺。

在血嶺上,韓軍36團遭到持續傷亡,雖然曾拿下陣地,很快又被人民軍的反擊趕下山嶺,美軍又派出陸戰1師和韓第7師團助陣,打到9月4日才拿下血嶺。一個小小山嶺,造成美韓軍傷亡2700餘人,讓他們認識到了人民軍的戰鬥決心。

然後就是傷心嶺。

傷心嶺是一個擁有3個主峰的高地群,人民軍第6師團在這裡防守,這個第6師團是四野166師朝鮮族官兵歸國組成,屬於人民軍中的精銳,此時它的指揮官是洪寧少將。

傷心嶺之戰被美軍稱為「觸線行動」,它打了超過一個月,從9月13日打到10月15日,僅美軍就傷亡了3700餘人,其中美2師損失1670人,近半數來自其23團。

人民軍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其第5軍團的3個師團被打殘,只得由志願軍第24軍進行替換。

由於傷心嶺遲遲不能攻下,範弗利特授權美2師師長:只要奪取陣地需要,可以使用所有的彈藥。

在這幾個高地上,美軍傾瀉下62000發72毫米炮彈,401000發105毫米炮彈,84000發155毫米炮彈,1300發8英寸炮彈。

2師23團I連3排上士比爾.威爾森回憶到:

當我們路過火炮陣地時,看到許多樹立的牌子,每塊牌子上都寫著該陣地打出的炮彈數量。戰鬥結束時,口徑從75毫米到8英寸的數十萬發炮彈射向敵軍。戰前,這裡長滿了樹。此時的山上已經沒有站著的樹木,地上沒有任何一塊木塊的尺寸超過人的前臂。布滿巖石的地面被打得粉碎。

範弗利特彈藥量這個名詞由此而來,比上甘嶺戰役還要早了一年多。

在血嶺和傷心嶺,人民軍作戰頗有志願軍特點,往往戰鬥到陣地上最後一個人,就算陣地丟失,指揮官也會組織反擊,通過夜襲等方式再把陣地奪回來,如在9月15日對894高地的一次反擊,人6師團就給美9團2營造成了200多人的傷亡。9月23日美23團1營已佔領931高地,到了晚上又被人6師團兇悍的反擊趕下了陣地。

目睹血戰的美軍記者喊出了「Heartberak Rigde」,這是傷心嶺得名的原因。

人民軍表現出了戰鬥力,自此以後,在陣地戰階段,東線基本上就靠朝鮮人民軍與敵軍對峙。

總體來看,韓戰中人民軍的戰鬥力是在動態變化的。如果以戰爭初期人民軍的戰鬥力為60分的數值來計算,戰線崩潰後它就跌到了谷底,數值連原來一半都不到。到了志願軍入朝作戰,人民軍逐步恢復的階段,大致回升到了40分的水準;隨著戰鬥經驗的增加和裝備的改善,到後期已超越原來水準,能有80分左右。

好書推薦

《決戰朝鮮》這部書是迄今為止國內最有權威性,史料價值最高的韓戰書籍之一,作者李峰以恢宏的氣勢、細膩的語言全景式的描繪了韓戰這場宏大的歷史畫卷,從檔案解密到人物刻畫,實現了讀者讀書觀戰的直觀感受,讓人讀後難忘,關於這部書國內讀者好評不斷,軍事大咖也聯名推薦。

作者李峰曾經寫過一篇《不是我寫得好,是先輩們打得好》這樣一篇自序,讀來讓人飽含熱淚,他在序言中這樣寫道:「或許,在我們中的某些人嘲笑那些歷史硝煙裡的偉岸身影時,他們也在雲端冷冷地鄙視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淺薄和低劣。正因為我深深地理解那些雲空中的英靈,所以我能寫好他們,這也就是《決戰朝鮮》得到廣大讀者認可的根本原因吧。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時代,要想被人看得起,總還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真的,不是我寫得好,而是先輩們打得好!」

購買連結

今天小編強烈給大家推薦這部書,現在只需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韓戰中,南朝鮮軍隊戰鬥力如何?前後對比反差很大
    當韓戰開打之時,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信息,三大強國力量入主之前,僅憑朝鮮雙方的力量對待,北朝鮮似乎實力要強很多。正如史書所載,北朝鮮發動進攻,南朝鮮頃刻之間居然連首都都沒有了。若非美國以及聯合國軍的及時介入,恐怕南朝鮮就不在了。
  • 韓戰爆發後,看似強大的南韓軍隊,怎麼就不堪一擊呢?
    一直到1950年,雙方再也不願意偷偷摸摸這麼幹了,直接爆發了韓戰。至於誰先開的第一槍,已經成為了一筆爛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而之前叫囂聲也不弱的韓國,卻表現得堪稱災難,根本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 韓戰爆發時,韓國如此不堪一擊,朝鮮到底有多少人參戰?
    當時朝鮮正好又從蘇聯拿到了很多先進的武器裝備,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朝鮮跨過三八線發動攻擊,韓國根本抵擋不住,只好狼狽逃竄。所以韓戰爆發初期,朝鮮究竟有多少兵力,為什麼能把韓國打了個落花流水?其實當初韓國以及美國都是沒料到朝鮮會突然發難,來勢洶洶的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後就直接撲向韓國軍隊的基地,韓軍在猝不及防之下只能是屢戰屢敗。
  • 韓戰初期,北朝鮮軍隊有多厲害?美軍參戰也被打得連連敗退
    新中國成立後,歷經百年戰亂,早已破敗不堪的中國終於迎來了新生,全國上下一片歡愉,無論是金戈鐵馬的軍隊統帥,還是飽受摧殘的勞苦大眾,都對和平生活充滿了希冀。然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朝鮮卻深陷戰爭的漩渦,蘇聯和美國相繼從南北朝鮮撤軍後,南北朝鮮圍繞著祖國統一問題,爆發了韓戰。
  • 志願軍在前線作戰時,朝鮮軍隊在幹嘛?戰鬥力又怎樣
    現在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知道很多志願軍在韓戰中奮勇殺敵,英勇就義。但是很少的人知道朝鮮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是怎麼樣的,難道整個韓戰的勝利全部都是靠志願軍打出來的嗎?當我國志願軍在前線衝鋒陷陣的時候朝鮮軍隊到底做了些什麼?他們的戰鬥能力強嗎?難道他們就看熱鬧或是打醬油嗎?
  • 韓戰爆發初期,為何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直接碾壓南朝鮮軍隊
    今天咱們就要說到韓戰的正題了,那就是戰爭終於爆發了。在1950年6月25號的凌晨,北朝鮮的共產黨軍隊突然攻入了南朝鮮。韓戰自此正式爆發,北朝鮮方面的最初投入的部隊有七個師和三個獨立分隊,總計有八萬九千人。北朝鮮的指揮官把他們的八萬九千人分成了六個密集的縱隊,沿著朝鮮半島上北緯三十八度線這一道邊界,南朝鮮人在戰略戰術上完全實現了突然襲擊的目的。
  • 萬曆朝鮮戰爭,日本軍隊中表現最好的將領是誰?
    萬曆朝鮮戰爭,前後持續七年,對中、日、朝三國均造成巨大損失。此時的日本剛剛結束動亂150餘年的戰國時代,由豐田秀吉再次完成統一。此人是不可一世的野心家,自認為擁有百萬精兵,無敵於天下,便想要吞併明朝,將明朝土地瓜分,分封給忠於自己的手下大名。
  • 三天攻下漢城,朝鮮軍隊戰鬥力讓韓國震驚,這與毛主席一決定有關
    在李承晚不斷挑釁時,金日成顯得更有耐心,因為金日成之前一直在東北堅持抗日,他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這磨練了他的意志,更積累了經驗,他比李承晚更懂得如何去打仗!此時金日成一直在做準備,因為朝鮮的武器裝備以及軍隊實力都有所欠缺,為此他親自前往莫斯科求助史達林,並派特使求見毛澤東,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得到蘇中的支持。
  • 韓戰中,南朝鮮軍隊號稱亞洲之雄,為何卻一觸即潰?
    而此時另一個崛起的大國美國卻在太平洋上進展緩慢,因為這裡的日軍嚴防死守,戰鬥力非常強悍,美軍每拿下一個島嶼,都損失慘重。看著蘇聯軍隊高歌猛進,獨享朝鮮戰場這塊蛋糕時,美國人急了。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也從中分得一本羹,美國人連夜召開了會議,要求參謀部拿出一個符合現狀而又能滿足政治意願的方案。
  • 中國志願軍入朝打的那麼艱苦,朝鮮人民軍在幹嘛?戰鬥力如何?
    ——雨果 韓戰時期,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 當時,朝鮮半島南北分立之時,在我國和蘇聯的支援下,北朝鮮得以建立起一支較為完備的武裝力量。蘇聯是大力支援北朝鮮武器裝備,從槍枝、火炮,到軍用卡車、坦克、飛機,是應有盡有,如北朝鮮就曾用40噸稀有金屬從蘇聯換回150輛T-34/85坦克和幾個師的裝備。
  • 中國志願軍入朝鮮打的那麼艱苦,朝鮮人民軍在幹嘛?他們戰鬥力怎麼樣?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韓戰時期, 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 當時,朝鮮半島南北分立之時,在我國和蘇聯的支援下,北朝鮮得以建立起一支較為完備的武裝力量
  • 美國各個階層是如何評價韓戰的?
    麥克納馬拉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宣稱『向越南大規模派遣部隊……收到「法國失敗論」和「韓戰綜合症」的阻礙。』為了對付這種『韓戰綜合症』,約翰?F?甘迺迪鼓勵美國軍隊發展反遊擊戰戰術,以幫助那些『被包圍的』反共國家。」[美]莫裡斯.艾澤曼著:《戰爭中的美國從書。
  •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日軍完勝論從戰爭結果來說就無法自圓其說,1598年11月,日軍從朝鮮撤離,而在撤離之前,日軍就已經被而明朝聯軍給逼到了半島南邊一隅,發動戰爭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是攻略整個朝鮮併入侵中國,豐臣秀吉甚至於有讓日本天皇遷都北京的打算,那麼從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來說,日本勝了嗎?如果日軍完勝,日軍戰鬥力完勝,那為什麼結果是日軍撤離呢?
  • 萬曆朝鮮戰爭,二次侵略朝鮮的日本軍隊結局如何?
    昨天文章介紹了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日本以損失35000人的慘痛代價被迫合談退軍,今天繼續聊聊四年後捲土重來的豐臣秀吉在第二次韓戰中的結局如何?日軍大舉登陸朝鮮釜山以上軍隊為12萬人,加上釜山預備隊2萬人,總計14萬人,水路並進,再次入侵朝鮮。此時在朝鮮駐軍的明朝軍隊只有6000餘人,明朝政府經過商議,派出吳惟忠3700人,楊元3000人兩支先頭部隊前往支援。由於此時李如松已經在和蒙古作戰中中伏身亡,他的老下屬麻貴接替總兵率領17000遼東鐵騎奔赴漢城。
  • 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為何會戰鬥力極強,殲敵60000多人
    70年前的韓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地區規模較大的局部戰爭。這場戰爭給亞洲地區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然而,當我們系統的研究韓戰的歷史,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對韓軍是一邊倒的進攻優勢。
  • 朝鮮人民軍三天拿下漢城,軍官感慨:多謝蘇中兩位老大哥出錢出人
    在韓戰爆發之初,北朝鮮人民軍共裝備了T34坦克一百五十多輛,編成了一個獨立裝甲旅和一個獨立裝甲團,坦克駕駛員更是清一色從蘇聯回國的朝裔蘇聯人,他們參加過二戰中的蘇德戰爭,有著豐富的戰場經驗,其軍事素質能力甩韓軍雜牌軍隊八條街。要知道當時的南韓部隊一輛坦克都沒有,南韓也不是沒有向美國要求過支援坦克,但是美國以韓國地形道路不適合坦克行進為理由拒絕了。這也成了戰爭形勢一邊倒的關鍵因素。
  • 韓戰中如何準確預測美軍仁川登陸
    韓戰爆發後,一天我突然接到指示我立即回北京的命令。到北京後,有關領導給我分配了新的工作,工作地點依然在中南海(後來我的實際職務是總參作戰部副部長),主要工作是在一個軍事研究室,直接領受毛主席布置的重要研究任務。韓戰爆發前一天,在勤政殿開會的毛主席在會後叫住我,要我同他談談如何看待麥克阿瑟這樣一個軍事人物。
  • 挑起1950年韓戰導火索的到底是南朝鮮(韓國)還是北朝鮮?
    期中李承晚順理成章當選為韓國總統,而金日成自然成為北朝鮮的國家領導人。1948年12月,蘇聯方面將三八線以北地區的行政權移交給北朝鮮政府,蘇聯紅軍也全部撤離朝鮮,半年後,美國方面將三八線以南地區的行政權移交給韓國政府,除了留下部分軍事顧問外,美國大兵也從朝鮮南部撤離。
  • 韓戰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霸權與李承晚的狂妄
    網絡上有很多聲音在說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為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不顧國際條約,甚至有人說他是為了一己私利擅自發動對南朝鮮所謂的侵略,而我國參戰也是被北朝鮮拉下水的無奈之舉。
  • 韓戰解密,史達林的別有用心
    韓戰爆發在得到中國和蘇聯的許諾,金日成回到朝鮮後就開始整頓軍隊,1950年6月25日,打著李承晚的旗號,越界挑釁,命令軍隊向韓國進攻。史達林為什麼改主意了?前面也說了,原因還是在於國家利益,史達林不想失去旅順等殖民地,為了重新佔有中國殖民地港口,史達林選擇了支持朝鮮開戰。為什麼朝鮮開戰就可以了呢?其實還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鬧的。根據條約規定,締結條約的任何一方,受到日本及其盟友的侵襲,另一方必須給予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