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上海人來說,一天的開始,是從吃早點心開始的。而提起上海的傳統早點,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金剛。大餅、油條、豆漿、粢飯,雄佔上海灘早點市場半壁江山,走的是傳統平民路線。
大餅,常常被說成是「四大金剛」的老大。其形態,通常有甜餅,鹹餅之分。甜餅多為圓形,而鹹餅多為長方形。大餅的起源實難考證,但從中國水稻與小麥種植的區域分布可以大致推測,「餅」的發源地更有可能是在北方。如今上海市面上的大餅,與史書上寫的「胡餅」頗為相似。其共同特點是:用爐子烤制麵餅,並在其上撒上芝麻。東漢時,芝麻還叫做「胡麻」,因此「胡餅」也叫「胡麻餅」。
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引《續漢書》稱,「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這個流行「吃胡餅」的風氣,大致和我們愛吃披薩或漢堡的感覺相似。要知道,對於當時的國人而言,胡餅可是地地道道「進口貨」。後來「五胡亂華」,隨著北方少數民族逐鹿中原,這種餅也漸漸從外國貨,變成了中國的土特產。
油條,在「四大金剛」之中算是人緣很好的一位。首先,它可以和大餅搭檔,「大餅卷油條」被許多人認為是滬上早點的經典搭配。油條與豆漿也可以合作緊密。並且,油條還可以包在粢飯糰之中,讓米粒的香味更上一層樓。
依據《宋史》的記載,南宋的老百姓由於仇恨秦檜,製作了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名曰「油炸檜」。許多人據此認為:這是油條的起源,事實上類似的油炸麵食在南宋之前就早已出現了,至少可以推到唐代。
關於豆漿的發明權,通常會記在著名的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依據傳說,劉安為孝敬老母親,把黃豆泡在水裡,製作成了豆漿,而後又在豆漿的基礎上,發明出了豆腐。
相對於前面說到的三大的金剛,粢飯糕的影響範圍要略小一些,基本上只會在江南一帶出現。古人習慣將用麥製成的麵團叫做「餅」,用米製作成的麵團叫做「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