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各大實體書店都好像進入了一個「水逆期」。大牌如誠品和「老書蟲」也逃不過這波浪潮的衝擊,不難想像在它們背後,有多少無名的小書店無聲無息地消失在市場的大浪之中。據行業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87.17%的書店沒有任何收入來源,37.02%的書店的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42.02%的書店撐不到三個月。房租、人員、貨款每一項都在成為壓垮它們的重擔。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所有實體商業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威脅與衝擊,然而在這之下,實體書店,這個本就不易「存活」的業態,似乎面臨著更加嚴酷的考驗。
許多書店在危難時刻,開啟了自己的「自救」之路。利用線上線下、會員機制等各種方法,以達到儘量維持生存狀態的目的,同時也借疫情的空檔,為未來發展,尋得一番長效可操做的生存法則。
「上線」已成書店生存發展必選題
如何將書店上線、如何通過網際網路打造增值服務能力、如何線上營銷、如何打造線上社群……在停業戰「疫」期間,這些都是各實體書店需要考慮,也是未來的轉型的實用法則之一。在書店行業內,實體書店通過打通線上線下而擁有許多忠實讀者的案例比比皆是。
*打造書友群、讀書群:特殊時期,多家書店都表示更加重視社群的運營,有針對地推薦、專人規範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最大程度拉高變現值,減少市場份額的流失,促進圖書的銷售。微信群以其回復及時、服務效果好、粘性高的特點在多種渠道中脫穎而出。例如南昌青苑書店的書友群、讀書群便有800多名活躍用戶,會員2萬人左右。
*雲直播:作為春節期間用戶活躍度較高的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以及當下深受人們喜愛的直播,都被不少書店瞄準,展開了新一輪的營銷帶貨。成都方所等實體書店直播「雲帶貨」吸引粉絲無數,北方圖書城持續運營「北方圖書城」「小悟空」等歷史人文類抖音帳號,粉絲超2700人,瀏覽量200萬+;上海鍾書閣(需求面積:650-2000平方米),戴著口罩的靜安芮歐店店長原揚舉著手機,繞著書店走了好幾圈,帶領讀者在屏幕前重溫書店的點滴。直播30分鐘後,共實現387人觀看和7740個贊,隨著越來越多的圖書被展示推薦,實時觀看人數持續增長,直播畫面也開始不時彈出有讀者前往相關頁面購買的提示文字,直至4個小時直播結束,共有8777人實時觀看,點讚量則達到2.7萬,並收到1萬多條互動信息。
*公眾號:利用公眾號,通過文章來吸引消費者,坐擁上百萬粉絲已經成為可能。想要將流量變為銷量,在微信公眾號上薦書吸引讀者購買,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如無錫百草堂書店公眾號坐擁上百萬粉絲;十點讀書依託線上粉絲力量轉入線下開實體書店。
*電話購:疫情期間,北京圖書大廈、南京鳳凰書城等多家書店都為讀者提供電話購書服務。一個電話就可以讓讀者足不出戶買到書,從耗費時間和溝通成本上來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購書方式。
*點對點,外賣購:學習餐飲外賣點對點進行「精神糧食」的販賣,在這次的疫情中也是頭一次出現。例如,佛山先行書店採用線上點單,每天人工送上門的形式,在疫情之下,也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線上交流會:福州鹿森書店策劃的「疫」方語言——福州話線上交流會」在原有社群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在此次疫情期間,這些讀者也通過線上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書店經營。
實體書店「上線」不只是對線下經營的守衛,更是拓寬渠道、延伸服務的途徑之一。此次疫情空檔期,實體書店開始進行一定的嘗試,利用「線上+線下」的影響力,帶動周邊的閱讀群體,通過線上店鋪、線上閱讀與線下活動的有效結合,才能真正激發出潛在的閱讀群體,並使他們成為書店的忠實客戶,成為書店賴以發展的「源動力」。
增添會員卡儲存辦理業務
做實體商業,很多商家都很清楚,解決實體門店人氣以及營業額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流和充卡。無論是美容美髮還是餐飲業態,充值業務已經廣泛的運用到了實際的經營之中。
疫情期間,廣州的1200bookshop,24小時不打烊書店,為提供支持的消費者朋友制定頗具吸引力的優惠方案,如充300送30元,充600送70元,充1000送120元,充值即贈送1200bookshop獨家出版的《人在書店》一本等福利。單向空間的線上儲值卡業務、青苑書店的「預存購書款」活動,也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忠實書友的支持。
疫情期間,實體書店的處境大概也是如此。在無法引流的情況下,利用會員充值的制度,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合互動激發群眾購買需求,一方面吸引和鎖定即將產生忠實客戶,一方面也能為資金的周轉承擔一部分壓力。
除自救以外,政府對於實體書店的幫扶政策,也是支撐其「活」下去的重要「血脈」之一。疫情發生期間,各級政府也針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包括政策扶持、輿論引導、上遊出版社幫助等多個方面。
因為疫情緊急,全國已有上千家購物中心給出了對場內商戶在租金及物業費方面的優惠及減免政策。部分品牌連鎖書店進駐的一些全國性連鎖商業地產早已公開表態,部分減半,部分全免。品牌連鎖書店進駐商業綜合體的條件相對一般中小實體書店原已更加優越,採取低租金或者提成扣點甚至階段性免租政策。
雖連鎖品牌書店的境遇不足以代表廣大的中小實體書店,但這些書店是實體書店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們在近年來受到的關注更多,也享受到了更多政策或開發商紅利,讓人看到了書店「活」下去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書店不同於一般實體商業,它們總裹挾著些許情懷,即使在危難時刻,也不忘釋放善意。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從武漢蔓延肆虐全國。北海市新華書店有限公司特向市縣公司員工發出倡議,呼籲黨員幹部帶頭,通過自願捐款、捐物等方式貢獻力量,守望相助、攻克時艱。在一片愁雲慘澹中,南京先鋒書店於2月9日在微博上公開了一份通知,通知提到:「即日起,所有醫生、護士持本人醫師執業證、護士執業證或醫院胸牌在先鋒書店所有門店消費均可享受終身八折優惠。」三聯文化空間合作的一些民宿,比如樹蛙部落,也發起了「白衣天使 鄉野療愈」計劃,旨在倡議國內的高品質民宿捐出10000個間夜及相關服務,在疫情緩解後,提供給那些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免費休養使用。
此外,加入公益行動的實體書店,還有很多,例如單向空間與《三聯生活周刊》、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共同發起「生命無價,藝術有力」眾生公益行動;青苑書店宣布,凡持有醫師執業證、護士執業證或醫院工作證者,可獲得青苑書店金卡會員(購書享8.5折)一張,永久使用;鹿森書店將線上活動售書所得1078元全部捐給了武漢抗「疫」一線......
有人說,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是一座「靈魂收容所」、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沒有了書店,一座城市將黯淡且無趣。秉承如此重要的意義,書店,無論如何,也不能「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