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轉型 實體書店的這些自救大法可以抄!

2020-12-24 贏商網

  2019年,各大實體書店都好像進入了一個「水逆期」。大牌如誠品和「老書蟲」也逃不過這波浪潮的衝擊,不難想像在它們背後,有多少無名的小書店無聲無息地消失在市場的大浪之中。據行業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87.17%的書店沒有任何收入來源,37.02%的書店的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42.02%的書店撐不到三個月。房租、人員、貨款每一項都在成為壓垮它們的重擔。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所有實體商業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威脅與衝擊,然而在這之下,實體書店,這個本就不易「存活」的業態,似乎面臨著更加嚴酷的考驗。

  

  許多書店在危難時刻,開啟了自己的「自救」之路。利用線上線下、會員機制等各種方法,以達到儘量維持生存狀態的目的,同時也借疫情的空檔,為未來發展,尋得一番長效可操做的生存法則。

  「上線」已成書店生存發展必選題

  如何將書店上線、如何通過網際網路打造增值服務能力、如何線上營銷、如何打造線上社群……在停業戰「疫」期間,這些都是各實體書店需要考慮,也是未來的轉型的實用法則之一。在書店行業內,實體書店通過打通線上線下而擁有許多忠實讀者的案例比比皆是。

  *打造書友群、讀書群:特殊時期,多家書店都表示更加重視社群的運營,有針對地推薦、專人規範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最大程度拉高變現值,減少市場份額的流失,促進圖書的銷售。微信群以其回復及時、服務效果好、粘性高的特點在多種渠道中脫穎而出。例如南昌青苑書店的書友群、讀書群便有800多名活躍用戶,會員2萬人左右。

  

  *雲直播:作為春節期間用戶活躍度較高的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以及當下深受人們喜愛的直播,都被不少書店瞄準,展開了新一輪的營銷帶貨。成都方所等實體書店直播「雲帶貨」吸引粉絲無數,北方圖書城持續運營「北方圖書城」「小悟空」等歷史人文類抖音帳號,粉絲超2700人,瀏覽量200萬+;上海鍾書閣(需求面積:650-2000平方米),戴著口罩的靜安芮歐店店長原揚舉著手機,繞著書店走了好幾圈,帶領讀者在屏幕前重溫書店的點滴。直播30分鐘後,共實現387人觀看和7740個贊,隨著越來越多的圖書被展示推薦,實時觀看人數持續增長,直播畫面也開始不時彈出有讀者前往相關頁面購買的提示文字,直至4個小時直播結束,共有8777人實時觀看,點讚量則達到2.7萬,並收到1萬多條互動信息。

  *公眾號:利用公眾號,通過文章來吸引消費者,坐擁上百萬粉絲已經成為可能。想要將流量變為銷量,在微信公眾號上薦書吸引讀者購買,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如無錫百草堂書店公眾號坐擁上百萬粉絲;十點讀書依託線上粉絲力量轉入線下開實體書店。

  *電話購:疫情期間,北京圖書大廈、南京鳳凰書城等多家書店都為讀者提供電話購書服務。一個電話就可以讓讀者足不出戶買到書,從耗費時間和溝通成本上來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購書方式。

  *點對點,外賣購:學習餐飲外賣點對點進行「精神糧食」的販賣,在這次的疫情中也是頭一次出現。例如,佛山先行書店採用線上點單,每天人工送上門的形式,在疫情之下,也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線上交流會:福州鹿森書店策劃的「疫」方語言——福州話線上交流會」在原有社群讀者中引起了巨大反響……在此次疫情期間,這些讀者也通過線上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書店經營。

  實體書店「上線」不只是對線下經營的守衛,更是拓寬渠道、延伸服務的途徑之一。此次疫情空檔期,實體書店開始進行一定的嘗試,利用「線上+線下」的影響力,帶動周邊的閱讀群體,通過線上店鋪、線上閱讀與線下活動的有效結合,才能真正激發出潛在的閱讀群體,並使他們成為書店的忠實客戶,成為書店賴以發展的「源動力」。

  增添會員卡儲存辦理業務

  做實體商業,很多商家都很清楚,解決實體門店人氣以及營業額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流和充卡。無論是美容美髮還是餐飲業態,充值業務已經廣泛的運用到了實際的經營之中。

  疫情期間,廣州的1200bookshop,24小時不打烊書店,為提供支持的消費者朋友制定頗具吸引力的優惠方案,如充300送30元,充600送70元,充1000送120元,充值即贈送1200bookshop獨家出版的《人在書店》一本等福利。單向空間的線上儲值卡業務、青苑書店的「預存購書款」活動,也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忠實書友的支持。

  疫情期間,實體書店的處境大概也是如此。在無法引流的情況下,利用會員充值的制度,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合互動激發群眾購買需求,一方面吸引和鎖定即將產生忠實客戶,一方面也能為資金的周轉承擔一部分壓力。

  除自救以外,政府對於實體書店的幫扶政策,也是支撐其「活」下去的重要「血脈」之一。疫情發生期間,各級政府也針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包括政策扶持、輿論引導、上遊出版社幫助等多個方面。

  因為疫情緊急,全國已有上千家購物中心給出了對場內商戶在租金及物業費方面的優惠及減免政策。部分品牌連鎖書店進駐的一些全國性連鎖商業地產早已公開表態,部分減半,部分全免。品牌連鎖書店進駐商業綜合體的條件相對一般中小實體書店原已更加優越,採取低租金或者提成扣點甚至階段性免租政策。

  雖連鎖品牌書店的境遇不足以代表廣大的中小實體書店,但這些書店是實體書店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們在近年來受到的關注更多,也享受到了更多政策或開發商紅利,讓人看到了書店「活」下去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書店不同於一般實體商業,它們總裹挾著些許情懷,即使在危難時刻,也不忘釋放善意。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從武漢蔓延肆虐全國。北海市新華書店有限公司特向市縣公司員工發出倡議,呼籲黨員幹部帶頭,通過自願捐款、捐物等方式貢獻力量,守望相助、攻克時艱。在一片愁雲慘澹中,南京先鋒書店於2月9日在微博上公開了一份通知,通知提到:「即日起,所有醫生、護士持本人醫師執業證、護士執業證或醫院胸牌在先鋒書店所有門店消費均可享受終身八折優惠。」三聯文化空間合作的一些民宿,比如樹蛙部落,也發起了「白衣天使 鄉野療愈」計劃,旨在倡議國內的高品質民宿捐出10000個間夜及相關服務,在疫情緩解後,提供給那些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免費休養使用。

  此外,加入公益行動的實體書店,還有很多,例如單向空間與《三聯生活周刊》、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共同發起「生命無價,藝術有力」眾生公益行動;青苑書店宣布,凡持有醫師執業證、護士執業證或醫院工作證者,可獲得青苑書店金卡會員(購書享8.5折)一張,永久使用;鹿森書店將線上活動售書所得1078元全部捐給了武漢抗「疫」一線......

  有人說,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是一座「靈魂收容所」、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沒有了書店,一座城市將黯淡且無趣。秉承如此重要的意義,書店,無論如何,也不能「倒下」。

相關焦點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在2020年,基於疫情的原因,單向街三家門店處於暫停營業的狀態,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在2月10日恢復營業。最後在2月24日發布眾籌求救,眾籌計劃包括50元到8000元不同檔次,均有不同的線上回饋和實物回饋,某程度上屬於以大促銷來自救。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這一閉一開的背後,是實體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各種變局,而今年的疫情,似乎讓很多改變都加速了。在西安見到廖美立的時候是西安方所正式開幕的當日,她忙於書店和葉嘉瑩紀錄片的事,要頻繁地從臺北往來大陸,也要一再地接受隔離。
  • 疫情下的杭州實體書店
    受疫情影響,杭州許多實體書店仍無法開始營業。據實體書店聯盟「書萌」於今年2月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截至2月5日,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在這段日子裡,有讀者關心:書店現在還好嗎?書店和書店人在做什麼?
  • 3個錦囊,助力書店自救
    疫情之下,書店行業展開自救,不斷進行各種嘗試和探索。一方面,儘自己所能彌補損失,另一方面,累積經驗,為疫情之後的發展蓄能。百道網採訪了十幾家積極採取自救措施的書店,總結了3個開拓業務、增加收入、回流現金的錦囊妙計。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這次疫情對於線下實體業務的打擊都非常大,慶幸的是「單向空間」可以仰賴一直以來的品牌影響力發起眾籌,而其他書店或許就沒有這麼好運。在這樣的突如其來的打擊中,線下實體書店又該如何突圍呢?單向空間最大IP——「擰巴」的許知遠許知遠與單向空間品牌牢牢綁定。
  • 廣州日報:主動創新是實體書店最好的自救
    原標題:主動創新是實體書店最好的自救   書店面臨的困境,有外部環境的擠壓,也有自身經營思路停滯不前、創新乏力。反觀近年來湧現出的新式書店,是思維轉變、積極創新的「自救」起到了效果。   一度被電商售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實體書店有了復甦跡象。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本次在線問卷調查及報告傳播,成為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持續過程中,書店業最為聚焦的一項自發性活動。書萌在此期間接到了超過100家實體書店經營者的私信,這些實體書店多數位於三四線城市,以個人經營為主,疫情造成書店無法營業,急需尋找破解方案。
  • 實體書店銷售遇「寒冬」 姚晨為廈門書店求援
    不少經營者表示,雖然書店銷售不理想,但他們依然保持信心,積極想出多種辦法開展自救,期待「寒冬」過後消費反彈。實體書店銷售額銳減近日,廈門蟲洞書店在微博上發布了一篇關於自救的文章,引來姚晨積極轉發並呼籲網友關注。
  • 成都舉辦實體書店聯盟秋季沙龍,言幾又、鍾書閣、西西弗探討疫情下...
    今(20)日,成都市實體書店聯盟秋季沙龍在鍾書閣銀泰in99店舉辦,沙龍活動中,成都市書刊發行業協會會長陳麗為新申請加入成都市實體書店聯盟的西見集、萬卷堂、新匯購書中心的代表授牌,隨後,大家就「後疫情時代書店的發展」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一直以來,人們賦予在實體書店身上的意義,跟情懷有關,跟文化地標有關,在吸引外界關注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過往跟書店有關的記憶。在討論實體書店命運時,除了商業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 連鎖品牌書店的境遇不足以代表廣大的中小實體書店,災難的中心又是哪種類型的實體書店?我們可以看看另一部分實體書店在疫情期間的故事,他們代表著另一部分的命運。作為獨立書店,這些店有可能在街頭巷尾的不經意處,經歲月沉澱成一道風景。
  • 疫情之下,撫慰人心,實體書店可以做什麼?
    )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侵襲,原本在2019年熱鬧復甦的實體書店被迫放緩了步伐。 在後疫情時期,如何用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幫助大眾及時疏解壓力、恢復信心,重建信任,是充滿精神感召力的實體書店應該主動做好的另一項重要工作。 以疫情中不顧個人安危奔赴前線的醫護人員為例,他們不應該是疫情結束後就被忘記的人。
  • 線上大求生,值不值得實體書店借鑑?
    其實,單向街書店只是陷入困境中的眾多實體書店的一個縮影,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所有實體書店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威脅與衝擊。困境之下,實體書店開啟了「自救」之路,以維持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同時,探索商業更多可能性。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任何時候問我這個問題,我都不能馬上作答,因為每個人對實體書店應該具有的樣子的想像千差萬別,也不知道所謂的春天究竟以何標準定義。而今年一場突入其來的疫情,讓未充分沐浴春風的書店不僅重新遇「冷」,且更變得「雪上加霜」。還能有春天麼?實體書店到底如何才能健康且可持續的發展經營下去,是作為書業一員的我一直以來的追問。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城智更新研究院院長陳方勇認為:「原本就存在兩種書店。一種是『選書』的書店,人們來此就為買到別的地方買不到的書;一種是『書為媒』的書店,書店就是個社交場景。兩種原本都有特定的客群,只要客戶認可,都可以活的很好。這些年書店成為各種商業場景升級的必要配置,就充分說明書店的商業價值。」而單向空間表面上書店,實際上販賣的文藝標籤。
  • 噹噹福州實體書店關閉,官方回應與疫情無關,該店營業額名列前茅
    3月8日,噹噹實體書店官方公眾號發布了噹噹書店福州店的結業公告。對於結業原因,公號解釋「因書店所在商場樓層,業態調整」,還強調了「與疫情無關」。同時,噹噹還透露,4月將開展會員退費服務。儘管噹噹書店福州店的結業和疫情無關,但大量實體書店在疫情中受到影響。
  • 為什麼更要關注疫情帶給實體書店的長期影響(上)?
    【百道編按】1月21日疫情爆發以來,實體書店紛紛進入閉店模式,至少要到2月10日才有可能復工。復工之後,門可羅雀的光景會持續多久?這些問題令實體書店的經營者揪心,因為它們後面是現金流這把懸劍。百道網調研採訪了12家民營品牌書店負責人以及3位書店研究人士。
  • 員工出鏡直播,圖書外賣上線疫情時期的實體書店在悄悄練級!
    然而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病毒疫情,給實體書店,帶來新的考驗:作為人員容易聚集的公共場所,很多實體書店,較長時間處於閉店歇業狀態。面對危機時刻,有些書店舉步維艱,有些書店默默堅持,更多有志向的書店,則積極展開自救,在線上探索更多可能性,尋求困獸突圍之法。
  • 後疫情時代 實體書店的執著守望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在中國加速布局 蔦屋書店的1100家店能否衝破實體書店困局
    圖為日本東京一家蔦屋書店。中國商報記者 張濤/攝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冉隆楠)有「最美書店」之稱的日本蔦屋書店將在中國加速布局。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開創了書店新型商業模式。此次蔦屋書店宣布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顯然已經將中國視為日本以外最重要的市場。能否破除實體書店困局實際上,目前中國的實體書店市場並不樂觀。
  • 青島實體書店相繼復工 線上線下同步「熱」起來
    疫情之下的青島良友書坊。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進入三月,青島的實體書店相繼復工,一撥以圖書為核心的「雲操作」重新聚合書店資源,成為實體書店與災難抗爭,探尋「造血自救」的主要方式。但我們對於自救方式的探索,有幾個底線:一是不打情感牌。粉絲對良友夠好了,不能有恃無恐,要真心以對。二是不走甩賣或低折扣吸引充值路線。這些飲鴆止渴、寅吃卯糧的招數,是埋在未來的雷,雖然當下已是困境,我們還要考慮將來,要做長遠打算,不要疫情過去了被自己埋下的雷炸飛。三是「姿勢」不走樣。不靠做文化積攢下的流量賣「暖水袋」,營銷的一定是我們多年堅持的優勢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