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HOTEL)一詞原bai為法語,指的是法國貴族在du鄉下招待貴賓的別墅zhi。後來歐美的酒店業沿用dao了這一名詞。我國南方多稱之為&34;,北方多稱作&34;、&34;。雖然東西方酒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34;時期,但只是20世紀近幾十年來,酒店業才成為一種現代的產業。我國的酒店業則是隨著改革開放而大規模興起。今天,現代化的酒店已成為&34;、&34;、顧客的&34;。
酒店是指以建築物為憑藉,主要通過客房、餐飲向旅客提供服務的場所。換言之,酒店就是利用空間設備、場所和一定消費性物質資料,通過接待服務來滿足賓客住宿、飲食、娛樂、購物、消遣等需要而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個經濟實體。
當今現代化的酒店應具備下列的基本條件:
1、 它是一座設備完善、眾所周知的、且經政府核准的建築;
2、 它必須給顧客提供住宿和餐飲;
3、 它要有為顧客提供娛樂的設施;
4、 它有提供住宿、餐飲、娛樂上的理想服務;
5、 它是盈利的,要實現合理的利潤;
6、 它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前提。
酒店溯源:
酒店之源始於古代,當時,或是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每天都要為生存而忙於覓食,找尋居所防避猛獸;或是因為天氣之變化而需遷徙;或是為了朝聖而千裡跋涉。不管何種原因,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吃和住,人們都需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人類社會尚未發明貨幣時,沒有旅館的存在,人們外出比較容易找到借宿的、吃飯的地方,而且是免費招待。
隨著商品生產的出現,商人的旅行導致了酒店最早雛形--客棧的產生。後來,由於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刺激了人們的貿易和旅遊活動,酒店也就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相當的發展。
我國酒店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飯店的國家之一。
殷商時代的驛站,就是我國最早的外出住宿設施。周王朝時出現的館舍由專人管理,代供各種官司客沿途食宿。其中&34;的規模比較大,相當於現在的賓館或高級招待所,而當時接待一般旅客的旅館泛稱為&34;。秦漢、魏晉時代,也都有專門提供食宿和服務的設施。
到了唐代,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使酒店業有較快的發展。當時首都長安等大城市有不同等級和性質的酒店供各階層人士居住,還有專門接待外賓的&34;等。在唐宋和元朝時代,許多主要城市和口岸也出現了專門接待外國客商的酒店。當時威尼斯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歷了元大都(北京)之後寫道:&34;明朝時代北京設有&34;,以接待外國使臣和國內各兄弟民族的代表。
現代酒店在我國的出現,只不過是近百年的事。
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的入侵,外商的大量湧入,他們在我國大、中口岸城市相繼起了許多規模較大和設備豪華的酒店,並設有餐廳和酒吧。這些酒店,在南方稱大酒店,在北方稱大飯店,是專為帝國主義官商和打官司貴人服務的。如北京的六國飯店、北京飯店,天津的利順德飯店,上海的禮查飯店,廣州的萬國酒店等。1927年後,在北京、上海、西安、青島等大城市和風景區,都興辦了一批專門接待中外旅遊者的招待所,除提供食宿和服務外,還設有浴室、理髮室、遊藝室等附屬設施。與此同時,我國的一些沿海口岸城市如上海、天津、廣州也都相繼建起了一批高層的現代化旅遊飯店。如上海的國際飯店、廣州的愛群酒店,這些飯店在當時的東南亞也是比較著名的。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通過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酒店在企業性質、職業地位、服務對象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這期間,原有的老飯店不僅得到了改造,一批新賓館、酒店也逐步建立起來,這些酒店一般都建於全國各省的省會城市和風景遊覽勝地,承擔著接待外賓的任務。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酒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即1978年以後),我國實行對外經濟政策,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我國的酒店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主要表現如下:
1.老飯店不僅更新和增添了設備,而且在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和改進。職工素質得到提高,經營手段有了改進,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為適應旅遊業的發展,我國採取了國家投資、地方集資和中外合資等多種投資形式,興建了一批規模宏大、設備先進的四、五星級酒店,並實行現代化的科學管理。像北京的長城飯店(Great Wall Hotel)、南京的金陵飯店(Jin Ling Hotel)、廣州的白天鵝賓館(White Swan Hotel)、中國大酒店(China Hotel)等。
3.許多新酒店的設計和構造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體現了中國式的園林藝術和風格。如北京的香山飯店、河北的涿縣桃園飯店、廣東的中山溫泉賓館等。
4.最為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的酒店都走上了自負盈虧的企業化道路。
據統計,至1996年底,全國已有涉外旅遊酒店40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