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男身具七寶,女身有五漏!佛眼中的男女「不平等」嗎?

2021-01-09 瑞豐生活資訊

在《金剛心總持論》中有這麼一段話,男生具七寶,女生有五漏。何名七寶?有志氣之寶,到處遊行無畏,二有主為之寶,行事善掌權衡,三有成家之寶,善能生財立業,四有安生之寶,善能輔君養親,五有聖智之寶,善能決斷是非,六有安邦之寶,舉理上下皆從,七有定性之寶,善能親賢習聖,是名男子七寶。何名五漏,一漏不能為身主,二漏不能為家主,三漏不能為人主 ,四漏不能為物主,五漏不能為聖主,是名女人五漏之體。很多人看完這段話,可能會說都什麼年代了男女都是平等的,憑什麼男人就是七寶而女人就是五漏,別急,在你去評論去抨擊小編之前,先來聽聽為什麼佛陀認為男子是七寶之身而女子是五漏之體。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佛經中對七寶之體的解釋,第一寶是志氣之寶,到處遊行無畏。男子漢大丈夫有一種很遠大的理想,就是志在四方。所以,他們生來就有一種到處遊行無畏的氣魄。第二寶是主為至寶,行事善掌權衡,大丈夫為人有主見,是一個看得透斷得準的人,所以他們可以駕馭事物而不為事務所駕馭的人。第三寶,是成家之寶,善能生財立業,男兒要先成家後立業,成了家的男兒就是大丈夫,能把家裡上上下下的親戚團結起來,參加調理而和睦相處,並且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必須選擇事業成功,為了後代必須有養家餬口光宗耀祖的能力。第四寶是安生之寶,善能輔君養親,就安生指的是大丈夫能夠為眾生帶來安穩和謀求一種平安的生活之路,能贍養雙親,能夠養家庭,同時,還要能夠保證事業,比如說你在公司能夠善加經營,對國家你能夠輔佐君王,幫助政府與志同道合者構成一個品德高尚的智慧團體,共同管理好國家,以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

第五寶是有聖智之寶,善能決斷是非。大丈夫有一種大智慧,甚至能夠說是趨向一種聖賢的智慧,能在關鍵的時候明辨是非。第六寶是安邦之寶,舉措上下皆從,這安邦之寶就想到具有領導安定這種局面的能力,生而有治人之妙術,是一種超絕的德才力量。這種力量來自後天,是大丈夫生而為王者的天性。你有與眾不同的天賦,是天生的政治權威人士,別人要用長篇大論才能說明的問題,而你只需打一個簡單手勢就大功告成。對於這樣的男人眾人都會莫名其妙地臣服,認可你具有偉大的力量和天生的威權。讓身邊的人心甘情願的為你盡智,盡勇,盡德才。第七寶,是有定性之寶,善能親賢習聖,這個定性是一種堅定的信念,一旦定了這個理想目標,就不能怕艱辛怕遙遠,因為你的前程是光明正大的,善能親賢習聖,是指在一切重大事情的決定上,領導總是要顯示出比他人更高明。如果你想向某人提出忠告,你應該顯得你只是在提醒某種他,本來就知道不過偶然忘掉的東西,而不是要靠你解謎釋惑才能明白的東西,此中奧妙皆在「善」字上。

大丈夫可以從天空中閃爍群星中得到妙悟:儘管星星都有自己的光輝,卻永遠不能有比太陽更亮輝煌,謹慎的作風是先天的具備良好判斷力的優點,這是一種天賦智慧,是男兒身為起步就等於走過了一半成功之路,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理智達到完全的成熟,可以使其判斷力殷實,就是左右逢源。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女子的五漏之體,提到五漏,一般都會說五障,五障是指小乘經中的「五臟思想".其實與五漏子二者是互為補充的關係,具體是指女子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釋。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轉聖王,五不能成佛道。具體的原因則是,一梵王室淨行,而女人多染。二帝釋是少欲,而女人多欲,三魔王是堅強,而女人懦弱。四輪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五佛是萬德圓滿,而女人則是煩惱具足。

實際上這裡並非是指身相,而是精神的障礙,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並非只有女子所專有,男子也比比皆是。如果從精神,觀點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具足性格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這些就成為」大丈夫「了。因此,其實這裡的佛理是一種相對的說法,女子並不一定是女子,男子同樣不一定是男子。從法身而不從肉體來分男女,這才是佛陀對男女真實的見解。

關於此在《涅盤經》裡佛陀也曾說過: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在《大毗婆沙論》145章中,佛陀曾雙手捧著大生主的骨,對比丘們說:」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妝媚,多慳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就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做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為此輩為丈夫「。 由此可見:」一個人具有女人的身體,但能除去精神的弱點,走向成佛的偉大事業,就是男子!「而一個人雖然有丈夫相,如果落入精神的弱點,不能走向菩提之道,此輩乃是女人。

在《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更是記載了一樁女子成佛的公案。娑竭羅龍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聰明伶俐善根深厚,才八歲的時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奇蹟。龍女,大家都這樣尊敬的稱呼她。雖然龍女年紀很小,但是他生性就和別的女孩子不同,好吃的糖果,好玩兒的玩具,她都不感興趣,她最喜歡的就是聽聞宇宙的玄奇,人生的奧秘。有一天大智慧的文殊菩薩端坐在千葉大蓮花之上,出現在娑竭羅龍王的宮中,它代表佛陀宣說微妙的法理,八歲的龍女深深地被感動,她仰慕思念佛陀,請求文殊菩薩即刻帶她到靈鷲山去禮拜佛陀,聽聞佛法。靈鷲山上蒼松翠柏,曼陀羅花吐露芬芳,諸大菩薩諸大羅漢雲集的法華會議上,幼年的龍女跟隨文殊菩薩,參與其間。

在佛陀講完《妙法法蓮華經》的一乘道理後,有一位智積菩薩請問文殊菩薩:」大德文殊師利,我請問你像佛陀宣說的《妙法蓮華經》,甚深微妙,是所稀有,有眾生勤加精進,遵照此經修行,能不能很快成佛呢?「文殊菩薩稍微沉默了一會兒就回答道:」大德據我所知娑竭羅龍王的龍女年方八歲,他聽聞佛陀講述此經以後就已經證得陀羅尼了。「菩智積薩聽到文殊菩薩這麼一說,很感意外,以佛陀的首座弟子,大智慧的文殊菩薩,沒有讚揚諸大菩薩和諸大羅漢,反而為一個小女孩捧場。菩薩看來,八歲的小女孩無論怎麼說也不能證得陀羅尼,智積菩薩搖搖頭表示難以相信的樣子,文殊菩薩又說道:「大德,八歲的龍女年齡雖小,而他的智慧利根卻非一般人可及,佛陀所宣講深奧的秘藏,她都能直接知解,佛陀指示修學的行門她都能受持,她已經發大菩提心,真真實實的得不退轉」。智積菩薩仍然以不信的口吻說道:「文殊師利菩薩,我見到佛陀釋迦如來。在無量劫以來修學難行的苦行,積功累德從未中斷,然後方成正覺,我不信八歲的女孩可以如此迅速就成證覺。」

智積菩薩的話剛說完,龍女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並且溫和莊重的對智積菩薩頂禮,智積菩薩見到龍女不好意思再說什麼,而一向看輕女人的舍利弗尊者則很不服氣地對龍女說道:「我們的文殊菩薩說你不久將獲證無上道這個事情,叫我難以相信,」「這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因為事實就是這樣。」在看清女人的舍利弗之前龍女也不甘示弱,「女生垢穢,非是法器,五障纏身,云何能得無上佛道?」舍利弗不客氣地說,文殊菩薩看不過去解釋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這麼說,女人的身體,容貌和男人相較會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論男女都一樣。佛陀說過,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青年的男女才是菩薩的悲願,熱情,勇敢,進取,犧牲的最好象徵」。舍利弗尊者什麼事情都可以隨緣,唯有對女人不行,總覺得男子才是無上至尊的,現在一個才八歲的龍女他哪裡相信,他很快就能成佛,雖然有文殊菩薩的解釋,舍利弗不再開口,但他心中仍有男女不平等的觀念。龍女知道舍利弗的根性,她想:在有著深厚法執的人面前,說再多的道理也是空費唇舌,我不如用事實說明叫你不能不信。

當時,龍女的身上有一顆價值很貴重的寶珠,他用雙手捧著送給佛陀,佛陀接受以後,龍女回過頭來走到智積菩薩和舍利佛面前,很有禮貌地問他們:「剛才我把寶珠奉獻給佛陀,佛陀慈悲地接受,像這樣的時間快不快呢?」「很快的!」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都這樣回答,「請你們運用神力觀看,我馬上就能成佛,比獻珠的時間還快上幾倍!」語畢,會中大眾看見龍女忽然變為男子,具足菩薩萬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大寶蓮華之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普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演說無上甚深微妙之法。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和大家分享到這兒了,龍女的例子很好地告訴了我們,其實不管男生女生只要你一心向佛,專注修行一樣都可以獲得成就。期待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感悟。

相關焦點

  • 佛說|身犯五逆重罪,還有救麼?
    佛前懺悔,能除一切苦,能滅一切罪。有的人會說:「錯了!五逆重罪不能得救贖。」這裡所說的五逆重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據說,這五種罪業不得救贖,必墮無間地獄,受苦無盡,雖千萬劫,求出無期。可五逆罪雖重,畢竟是人一時業障所致。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三、身悉金色願。四、三十二相願。五、身無差別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六、宿命通願。七、天眼通願。
  • 觀音菩薩究竟是男身還是女身?
    (圖片來源:《西遊記》劇照)  事實上,觀音菩薩並無男女相之分!觀音菩薩為了救度眾生,固可應現種種形態的婦女身,但也可現種種形態的男子身,隨緣類化,有男有女,可男可女。據傳,武則天為了鞏固政權,說自己的帝位是順應天意,聲稱自己是彌勒佛轉世。女人可以稱帝繼承大統,彌勒佛亦可有女身,那麼,觀音菩薩是女相這一思想便也逐漸傳開,得到百姓認可。  而在中國民間,觀音菩薩常現婦女身度人,具有溫柔憐憫、深切同情、自我犧牲的精神,慈悲又不失威嚴、溫柔又不失端莊,救苦救難富有人情味,更貼近母性之愛,因此,常被尊稱為「觀音媽」、「觀音娘娘」。
  • 怎麼供養佛?(佛前十供)
    佛是一種信仰,佛是開悟的智慧,是解脫的智慧,教育我們要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對待人生,而不是迷信。佛理自宇宙創始以來就存在,佛只是發現了這其中的真理,並教導傳授於我們。宇宙本身也是從從虛無中來,也會從虛無中去。
  • 人們常說的男戴觀音女戴佛,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當我們在選購翡翠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一句話"男戴觀音女戴佛",這句流傳甚廣的話是從何而來的呢?那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這句話實際上是民間的一種祈願,一種民間的風俗。男子佩戴觀音,主要是因為過去趕考的,經商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門在外,最主要的就是平安,觀音可保平安,並且男子往往性格暴躁,而漢傳佛教的觀音菩薩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徵,"男戴觀音"則是希望男子能夠柔和,還有就是"觀音"的諧音是"官印",能夠保佑男子官運亨通,前途無量。"女戴佛"的"佛"指的並不是佛陀釋迦牟尼,而是彌勒菩薩,並且是大肚彌勒菩薩的造型像。
  • 佛教討厭女性嗎?為何佛經總是提到女轉男身?慈悲體現在哪裡?
    天女撒花而且佛經中,很多佛和菩薩都發願,為女性提出了女轉男身的一些方法,當然不是這一世,而是下一世。有人很納悶,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前後不一樣啊,過去總是說女子成佛有那麼多的障礙,後來說的都是女子成佛很快速,這不是前後矛盾嗎,釋迦牟尼佛打了自己的臉,翻車的節奏嗎?
  • 佛前供水的方法和功德利益
    以水供佛的傳統來源於佛陀時代,在佛教中,水是清淨、清涼的象徵,水能離垢得清涼。如佛淨土中的八功德水,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也用楊枝淨水,滋潤眾生、利益有情,令六道眾生棄貪嗔痴三毒,修戒定慧三學。據說佛陀在誕生時,難陀和優波難陀龍王(另一說稱有九龍)曾吐清淨水,灌太子身。
  • 為什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女生就不能戴觀音了嗎
    古代,都是男人經商、考科舉、從仕,經常出門不在家,那家裡人不得擔心他啊。男人的性格又比較急躁,家人不在身邊沒個拘束的,怕他在外邊惹了事出了什麼狀況,放浪形骸了起來。我國古代信佛的人多,漢家佛教裡的觀音菩薩是女身,慈悲又包容,能保佑人的平安。
  • 念佛為何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彌陀佛,看了你就知道了
    念佛為何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彌陀佛,看了你就知道了。我們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稱為娑婆世界,也稱五濁惡世。我們這個世界是有六道輪迴的,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已涅槃了。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三種佛身,《華嚴經》上講「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釋迦牟尼佛的是應身佛,就是示現和平常人一樣,有父母,經過十月懷胎,長大成人,修行證果,弘法利生。
  • 為什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看看是哪位菩薩在保佑你!
    《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者」,我們自古以來就以玉為美,從玉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魅力、祥和、高雅的形象!比如說《紅樓夢》又被叫做是《石頭記》,曹雪芹以「通靈寶玉」切入,玉文化影響著整部小說的走向。我們生活中會有很多人戴玉,民間有一個常識,那就是「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我們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男戴觀音女戴佛」!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佛說人生二十難(精闢)
    佛說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 大安法師:諸佛菩薩指點迷津 兩種捷徑永離女身
    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百千萬劫不受女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佛說無量壽經》:「信樂永離女身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從眾生的業力感召的身體來看,如果是女身,她的煩惱會重一些,障礙會多一些。佛經常常呵斥女身,女身有五種障礙:不能做人王,不能做轉輪聖王,不能做魔王,不能做大梵天王,不能以女身成佛。女人要好好自我反照,認識自己有一本很好的經典——《大愛道比丘尼經》,其中的女人八十四態,把女人的心理狀態、煩惱以及所導致的自他障礙描畫得入木三分。
  • 正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即是佛、法即是道
    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前修耳根圓通,成就三十二應身,名「正法明如來」。所以真正的觀音就是耳根圓通、如來自性、安住正念、安住正定、大慈悲心。我們信仰觀音,就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習耳根圓通。所謂「觀音」,就是聽音、聽法這個心,這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
  • 古語說「男戴觀音女戴佛」,男女戴飾品有啥區別?古人的經驗之談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崇佛、敬佛的傳統思想,如果從兩漢之交佛教傳入中國開始算起,時至今日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漢代、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之後,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榮階段。民間關於佛教的傳說不計其數,對佛教諸佛的敬畏也達到了一定高度。
  • 佛教:對佛供養鮮花水果等,並不是最好的供養,最好的供養有一種
    經典中羅列供華的種種功德果報,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舍利弗原本有一個苦惱,這就是修聲聞者不能成佛的苦惱。不過,這個苦惱在聽聞佛說根本沒有聲聞法和菩薩法的區別,一切都是隨宜所說的一乘成佛法門時,就消滅了。接著在偈言中,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另一個心路。比如,他最初聽到佛說自己當作佛時,心中是有大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關於這個驚疑,尊者是如何想通的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 五本穿書古言文推薦:佛系女主,如何在暗黑暴戾男主手下苟活?
    五本穿書古代言情推薦,分享給喜歡閱讀的書友們!穿書莫慌,只要不作,怎麼看都是躺贏人生。鹹魚女主,佛生生活。只是這白得的悠哉日子,劇情君可不慣著她,馬上安排暗黑大佬來碰瓷……1、權臣的佛系嬌妻 作者:研研夏日簡評:柳棠溪一覺醒來,莫名穿到一本小說中。作為書中的惡毒女配,她常常在家欺負女主庶妹,破壞男主和女主的關係。小說最後,庶妹會成為皇后,而她會被皇上處死。想到書中悲慘結局,柳棠溪看著面前將來會成為權臣的丈夫,她決定佛系一點。
  • 鮮花、水果、油燈、飲食等供佛,都比不上一個方法供養功德大
    不殺生甚至放生可以得健康長壽,《觀音菩薩普門品》:「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恭敬供養禮拜觀音菩薩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當然,出家人離不開信眾的供養,而出家人也能給予講解佛法,所以兩者是互利的,互相幫助的。
  • 對上師具足與佛等視之淨信,憶念並祈請上師三身
    任何於指示密法之上師,若具足與佛等視之淨信,當念彼上師並祈請上師三身。以赤松德贊王勸請故,獲能令此生障道消除,來世得最勝成就且獲三世如來加持之文句。於亥時(威猛時)祈請第一章。以智慧海王空行母益西措嘉勸請故,獲祈請時如虛空遍布密雲之加持。於晨時(增長時)祈請第二章。以比丘囊卡寧波勸請故,所見所聞所思者悉得解脫聖果。於黎明時(息時)祈請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