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

2021-01-09 佛語點悟

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

佛說人與人的關係有四種,即「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無論是夫妻兒女,親戚朋友,總是這四種關係。緣的淺深不同,緣結得深的,就變成一家人;緣淺一點的,就是親戚朋友;如果沒有緣,那就是陌生人。今生我們會遇到很多人,但最終,能留在我們生命中的人卻寥寥無幾,大部分人,都消失在茫茫人海裡,不管多少人都是跟你有緣的人。有人說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兩個人,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一個是跟你有關的人,一個是跟你無關的人。一個是你在意的人,一個是你不在意的人。一個是好人,一個是壞人。

說明我們這一生不但會遇到好人,也會遇到壞人也就是惡人。釋迦牟尼佛將入涅盤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陀:「佛陀住世的時候,兇惡的人有佛陀調伏,佛陀涅盤以後,兇惡的人如何去調伏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 「你問我涅盤以後,惡人如何調伏,應「默擯」置之」。

讀了「默擯」二字,覺得佛陀用這兩個字,是有超高的智慧,簡直非常了不起。 默是「沉默」,不說也。擯是「排斥」,隔離也。 「沉默的排斥」,是很大很大的學問啊!默,就是沉默,擯,就是擯棄,默擯的意思是他再怎麼搗蛋,都不要理睬他。這也是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種方法,就是我們的親戚朋友、鄰居,甚至其他跟我們交往的人,如果對我們不好,故意作弄我們,要是跟他吵鬧,他更是沒完沒了,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理睬他,你沉默,他就胡鬧不起來。

佛說:「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佛說假定有一個人,看見怨家,如己父母,這多難啊!視怨家猶如自己的父母親人,怨親平等,這才是學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麼,恩怨分不清楚,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痴,要恩怨是非善惡分得清而又能包容。

現在這個社會法制那麼有威懾力,惡人一般會辱罵誹謗我們。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是以牙還牙嗎。這不是學佛應有的態度,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佛教是講因果的,惡人之所以這麼對我們。依據因果通三世前世多生前和今生及來世,起碼我們前世也就是上輩子肯定也做過惡人所做的事,今生才遭到惡人的辱罵和誹謗,這樣想我們心裡就平衡多了。再一個惡人的辱罵和誹謗,成就我們的忍辱。其次惡人也是眾生之一,也有佛性,只是他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惡人也有改惡向善的時候,就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如果我們忍不了,就會怒火中燒,這樣嗔恨心就起來了,是要燒盡功德林的,你以往所做的功德都講成為泡影。就是常說的「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片刻之間生起對他人的仇恨和憤怒,那麼千千萬萬個妨礙修行的罪惡就會滋生出來。一嗔一地獄,嗔是地獄之源,人一生氣就如同在地獄中行走,煉獄之火焚燒身心,火愈大我們就會愈痛苦。

如果你能做到智慧的忍了,就成就了你的忍辱,而忍辱是菩薩六度之一。佛陀在過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跡,更是修行人的典範。釋迦牟尼佛有一世為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但沒有生嗔恨心。這護法善神,一看歌利王這麼惡,把忍辱仙人四肢給斷了。於是乎,就大顯神威,下雹子打這個歌利王。歌利王也知道厲害了,看到忍辱仙人身體恢復如初,看忍辱仙人有這麼大的神通變化,於是乎跪到忍辱仙人面前求懺悔。忍辱仙人就發願說:「我若不成佛啊,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我若有一天成佛,我就先渡你。你若不開悟,我也不成佛」。因為這樣子,所以佛成佛了,就到這個鹿野宛去,先度這個憍陳如。這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憍陳如就是歌利王。歌利王就成就了釋迦牟尼佛前世的忍辱,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後還要感激他,第一個度的就是他。

佛講到法華經時才說:『你們別搞錯啦!提婆達多是何許人也?他是我最初發心學佛時的老師。他引導我,怕我道心退轉,所以生生世世來折磨我,其實他早已成就,你以為他真下地獄啊。

《金剛經》上講「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惡人誹謗侮辱我們,他是在幫我們消業。對待這些人還要生感恩的心,為什麼?他消我的業障。我們在六道裡頭無始劫來,你說造多少惡業,這業障怎麼消除?他們這些人用這個方法對我,我恭恭敬敬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完全接受,業障就消除。如果我不接受,好了,這個業障就對立,愈結愈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那就錯了,那學佛叫白學。

因為現在受持《金剛經》,受持一切大乘經典,遭受別人侮辱、毀謗、嫉妒、障礙,這就是消我們的業障,將我們應該墮三惡道的業,在人間重報輕受。墮三惡道是很嚴重的果報,墮落以後不知道多久才能出頭,現在因為修了這麼大的功德,因此在人間受點苦報,代替三惡道的惡報,這叫做重報輕受,減輕了。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兩人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

人若無忍耐寬容之心,嗔怒便很容易生起,並且摧毀由布施與持戒所累積的功德。《入菩薩行》說:「千萬劫來藉由布施和供養諸佛等所累積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毀。忍辱包容的人具有無上之根本功德。《入菩薩行》說:「沒有比因嗔恨而起的罪業更重的了,沒有比忍辱的修行更難為的了。」因此,我們要以各種方法穩固、確保忍辱的修行。人若能忍耐,心中一定快樂。若人為度一切眾生而修忍辱,其功德將變為無量無邊;若以悲智合修,則忍辱之戒將變得非常清淨。忍辱之廣大殊勝的修行之果將引領我們開悟證覺,也能身體健康長壽、富於聲望。

能忍辱的人,內心無惡意,當然相貌就好,這就是相隨心轉。忍辱能培植福德,培植福德要具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廣欽老和尚說人家侮辱我、欺負我、佔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忍辱的人福德大福報大,所以忍辱是智慧。所以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佛說:「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拜觀音菩薩時,能在心中牢記2句話,福報自然會降臨
    中國自古就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諺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印跡和歷史脈絡中,觀音菩薩的精神品格以及慈悲與智慧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貼近大眾、關懷大眾、慈悲救度眾生,不舍一人。在佛教中菩薩有很多,但是被眾人熟知的還是觀世音菩薩,因為觀音菩薩可以聞聲救苦,《法華經》云:「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 佛前供花時,牢記兩個字,功德不請自來!
    「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佛前供花不僅可以讓你相貌變得越來越慈悲,甚至還能獲得多種福德和功德。如果你能在佛前供花時,牢記這兩個字,福報不請自來。為什麼要在佛供花?花供養是佛家禮敬的一種儀式,用來表達對佛祖以及諸佛菩薩的敬禮。
  • 佛前供花果時,牢記一句話,好運不招自來!
    為什麼要供佛?有些人認為佛前供佛的花果是給菩薩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佛菩薩不會吃你供的水果,你供的花果也不是為菩薩供的。我們一定要了解供佛的原理,供佛才有益處,我們在供佛時,要選擇什麼樣的水果?這些都是要在供菩薩之前先要了解的。
  • 佛說:生氣的時候,牢記十句話,火氣立刻消除
    佛說,「不要因為是佛說的就相信,要以理智仔細觀察無誤再相信。」學佛就是學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見解。佛說,少生氣才能健康長壽,少生氣才能家庭和睦,少生氣才能一生平安。
  • 佛教:為什麼「善人命苦、惡人享福」?看完恍然大悟
    每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而在佛教文化裡面更為重視對「因果報應」的教育。如是因、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差。然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往往是「善人命苦、惡人享福,」難道是古人所言不實,只是為了用此方法勸人行善,肯定不是。
  • 佛前供水果,要牢記這兩句話,功德無量!
    信仰佛教的人為了供佛方便,很多人都把佛像請到了家中供奉,並且還會經常買一些水果供在佛前,當我們選擇佛前供水果時,這兩句話一定要知道,並且記在心裡。佛前供佛的水果並不是給菩薩受用的,菩薩怎麼會吃這些供品呢?其實佛前供水果,真正是要給我們自己受用的。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所以說今生福報的大小,除了命中定數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努力。
  • 佛教:運氣不好時牢記4句話,挺過去好運自然當頭,關係你一生
    佛教:運氣不好時牢記4句話,挺過去好運自然當頭,關係你一生。人這一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這一生總會遇到坎坎坷坷,有的人認為是天註定,消極對待。而有的人則坦然處之,佛教主張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沒有無緣無故的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 拜佛菩薩時,牢記三個字,福報不請自來!
    有些人聽說觀音菩薩聞聲救苦,便經常跑到菩薩面前訴苦,可事實上真正能解決痛苦的人,還是少數的,如果你在拜菩薩的時候,可以在心中牢記或是默念這三個字,也許好運就會不請自來。去寺廟拜觀音菩薩,若能牢記這三個字,並且依教奉行,拜佛菩薩如願以償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 佛教:在寺廟裡為子女許願時,一定要謹記這四點,才能諸事順遂!
    每個人都渴望到佛面前許下美好的願望,但我們不應該把願望寄託佛陀和菩薩上面,這種心思是萬萬不能有的。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有好的和壞的一面,自私的一面,寬容和同情的一面。佛教的作用是發揮人積極善良的一面,使人棄惡從良,修身養性,消除貪、怒、痴、慢、疑等惡習,從而改善自己的命運。佛教的因果觀念、慈悲、喜樂、犧牲的理論和中庸之道的教義,激發了人們的仁愛之心。
  • 佛教: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這一句話,功德無量!
    佛教信仰對我國影響很深,不論是否真心皈依佛門,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菩薩紀念日,寺院裡總是香火鼎盛、香客不斷。人們都喜歡拜佛菩薩,佛菩薩慈悲,希望自己能得佛菩薩庇佑、加持,得到利益。求佛菩薩真的有用嗎?經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 佛說:命運坎坷,離不開因果報應,能做到這2點,福報自來
    命運發展的軌跡,總會讓人事與願違,有時候又會打的我們措手不及,有一句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話聽起來挺消極,不過有時候,當你遇到人生的一些問題,你會發現無論自己怎樣做,都無濟於事,只能把事情歸結為命運的安排。那麼命運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佛教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由此可知,命運在於自己的行為,都是因果報應的驅使。
  • 佛教:佛前供水,牢記這兩個字,功德無量!
    許多信眾都有到寺院燒香拜佛做供養的習慣,佛前供養,法緣殊勝、功德無量。佛門裡主要有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香、供樂等等供養方式,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每種供養都不是為了和佛菩薩做「交易」而做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不缺世人的任何物質供養,佛菩薩更不會以此區別對待眾生。
  • 佛教中給佛供養花果,牢記這兩條,功德無量!
    佛教中給佛供養花果,牢記這兩條,功德無量!在寺廟中佛案前總是會給佛祖供應許多的花果,我們為什麼什麼要給佛陀供養花果呢?佛門認為,佛陀是有大徹大悟智慧的人,是有無限智慧的人,而佛陀的十大稱號中,就有「應供」這一稱呼。意味受天人的供養。
  • 佛說: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必讀)
    很多人喜歡到寺院,到佛菩薩寶像前求福,希望能得佛菩薩加持,賜予財富福報,但其實天上不會掉餡餅,福報是求不來的。福報是靠個人行善積德修來的,我們所做下的每一件善事,存下的每一分好心,最終其實都是成就了我們自己。利人者最終都利益了自己,就像那句話說的: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能夠「舍」的人終有「得」,把自己的福報舍給他人,那麼自身的福報才會加倍。
  • 佛教:積累福報最簡單的一個方法!
    我們都知道,佛教是講因果的,正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一個人的福報何處來,皆從善行來,每一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從無始劫行善積累下來的。當然福報的大小也並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所積累的福報也並不一樣。想必大家從高僧大德開示之中也能時常聽到,讓我們積福、培福、惜福。為什麼呢?因為福報會消耗,福報其並不是無窮無盡,而是會消耗,所以我們要刻刻惜福、培福和積福。當我們把福報用盡,那麼困苦就會不請自來。
  • 佛說:這三件事千萬不要做,折損福報!
    一個人的善良裡藏著他的運氣,在不可預知的未來,你所積攢的福報,往往會給你帶來意外之喜。佛教重視因果,種善因,才能得善果,福報都是人自己積攢而來的。所以大家要廣結善緣、廣種福田,在利益他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從中獲得福報。佛說:這三件事千萬不要做,折損福報!
  • 佛教:禍事到來時的4大徵兆,千萬要小心!
    佛教講「心亂一切亂,心清一切清」,欲淨業障,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閱藏、念佛行持功課之時,需有一顆清淨無礙之心,如此才能讓所行功課利益最大化,這也是學修者人盡皆知的一個道理。如若在行持功課之時,出現「雜念紛飛,煩惱居多」的徵兆亦需萬分當心。它的出現不僅會擾亂你閱藏、念佛,其還可能會給你帶來諸多不順與災禍。那麼當此徵兆出現之後,我們該怎麼辦呢?
  • 「五方佛」在佛教密宗裡代表什麼意思?
    我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二是瑜伽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密宗中的「五方佛」,提到「五方佛」那就得說說密宗了。
  • 佛教:人有貴氣的5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常說一句話: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福報的人,不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是「風水寶地」;沒有福報的人,到哪裡都是貧瓤之所。一個人的福報是寫在臉上,表現在行為裡的。一個人的貴氣不是以財富來權衡的,貴氣體現在一個人的精神品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