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奮工作著稱的日本人, 喜歡頌揚犧牲睡眠、不眠不休、賣命工作的拼戰精神,最後,常常體力不支地在通勤電車上打瞌睡,甚至站著睡著,都不罕見,路人也見怪不怪。
這種在通勤、上課、開會時打盹的「居眠り」行為,是日本獨特的文化與社會現象。
日本人似乎容忍度很高,外國人則大呼矛盾。
▋睡覺的文化差異
我們祖先,自然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覺時間不睡覺,那是不符合道德,就連電燈問世以前,日本如果有人熬夜聊天、熬夜喝酒取樂,會遭到責罵。
不過,如果學者和年輕武士,犧牲睡眠讀書,就會被視為美德,即便他們因此使用了更多燈油,而且隔天白天上課時昏昏欲睡。(關公秉燭讀春秋?躺著中槍)
另一方面,早起,一直是備受提倡的美德,至少在日本引進儒家和佛家思想後一直是如此。中世紀以來,文獻會用「晚睡早起」形容有美德的人。
一起睡也是個有趣的議題,日本人習慣了一起睡。
英國鼓勵父母和幼兒分房睡,才能培養小孩自己睡覺,養成固定的睡眠時間。但在日本,家長和醫生都很堅持要與學齡前的孩子一起睡覺,父母才能幫他們變成獨立、性格穩定的大人。
或許這種從小和父母一起睡的文化觀念,讓日本人能在其他人面前,自然入睡,不少日本人說,在公司比自己家裡還好睡。
2011年311海嘯抹平好幾座沿海城市後,倖存者必須在避難所,與好幾百個陌生人共用生活與睡眠空間,但很多倖存者都表示,與他人在同一個空間睡覺,提供了少許慰藉,也能幫他們放鬆,重新找回睡眠節奏。
▋日本人為何「居眠り」,工作是否打瞌睡?
不過這不足以解釋為何日本人對「居眠り」如此寬容,特別是在學校和工作場所打瞌睡。在某種程度上,日本人根本不把打瞌睡看成睡眠。「居眠り」和夜晚躺在床上的睡眠,截然不同,也和午睡不一樣。
這是什麼神邏輯?
按照日本的解釋,「居眠り」的「居」是處於沒有在睡覺的狀況,「眠り」指睡覺。
原則上,大家預期上班族在職場保持專注、積極參與,打瞌睡給人懶惰、怠職的印象,卻也被看成工作疲勞的結果。
日本人可能會說,因為會議實在太漫長、主持人的話太多太冗贅,他們才忍不住打起瞌睡。在日本人眼中,參加會議本身的重要性大過其他,所以史提格遇過日本人這樣說:「我們日本人具有奧運精神,所謂志在參加。」
▋通過「居眠り」,不是展現懶惰,而是展現勤奮的工作,更容易升遷
付出一切、長時間工作的勤奮精神,也是日本社會的正向道德特質之一,深受重視。
生病、精疲力盡的員工出席了會議,展現勤奮精神、負責任和願意犧牲的態度。他們克服了身體不適和需要,展現意志力和正能量。
日本人認為這樣的人很可靠,應該予以升遷。就算最後他們因為精神不濟或健康問題屈服於睡魔,仍然可以開脫。
謙虛也是倍受讚揚的美德,你不能吹噓自己的勤奮,而是用疲倦和生病去表現你的勤勞。
打瞌睡也是一種勤奮的表徵,表示你雖然工作很累,還是努力撐著、控制身體,不見得是懶惰的象徵。
好累,好拗口,成人的世界好複雜,寶寶睡一會去了。
就在地鐵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