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壽司不僅種類多樣,食用方法也有不同,其實壽司和紫菜包飯不一樣
說起壽司,大家肯定會想到日本,壽司就是日本一種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在日本無論男女老少都經常吃壽司,因為其簡單易做,而且非常方便攜帶,學生上學和上班族上班都可以攜帶。但是在日本古代的時候,壽司一開始是用米和鹽醃製而成的鹹魚,隨著人們慢慢對它的改良,才有了如今的壽司。壽司只是我們中國根據日文壽司的發音,音譯過來的詞,其實壽司的學名應該叫作「鮓」或「鮨」,如果我們去日本旅遊的話,在料理店內見到這樣的字,就說明這家料理店是有賣壽司的。壽司可以作為小吃也可以作為正餐,種類多樣,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講一講壽司文化。
關於壽司的歷史,也沒有一個具體的定論,不能確定它究竟起源於哪裡,在古代中國沿海地區還有古代的東南亞都有類似於壽司的食物,但還是與壽司有一定差別的,比如在中國沿海地區有一種叫做餈飯棒的食物,是用糯米作主料,配以蛋黃、花生、蔬菜、熟蝦仁等做成的飯糰,再用一層熟的麵皮包裹住,有點像壽司,但材料也不是很一樣。而在日本壽司剛出現的時期,是用來做節日食品的,後來慢慢的變成日常食品,特別是每日不能按時吃法的漁夫之類的人,用醋醃製過的米飯,再加上一些肉類或魚類,壓成塊狀,整齊的排列起來,帶著當食糧。到了鎌倉幕府時代,壽司已經是家家戶戶都在吃的食物了,也變成了日本飲食文化的象徵。
壽司在日本是表示有酸味的意思,因為做壽司總是離不開醋的,不管是飯糰還是魚肉都要用醋醃製,除了能去除海鮮類的腥味,還能提升米飯中的滋味。不過一開始像飯糰和魚中加醋並不是為了好吃,而是為了保存魚類,防止魚類腐壞變質,所以用米飯包裹魚肉,讓米產生乳酸防止魚肉腐壞,後來人們慢慢發現其實包裹魚肉的米飯也很好吃,就和魚肉一起吃,再隨著時代的發展,往壽司中加醋就單純只是為了調味了,我們有足夠的食物吃,不再怕魚肉腐壞了。日本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有魚的地方就有壽司,魚的種類就很多,所以壽司的品類多樣,各式各樣的配料,可以使生的、熟的、醃製的。
壽司的做法其實不是很難,就是將米飯中放上醋攪拌均勻,製作成具有一定形狀的飯糰,有什麼配料都能用上,比如將新鮮的海膽黃、金槍魚、三文魚等切成片,再放在飯糰上,揉捏後配上綠色的芥末醬,就可以開吃了。壽司的食用方法每種也是很有不同的,要特別注意食用的完整,吃壽司時要一口吃掉,在口中咀嚼時將米飯與海鮮的香味所融合,才能真正的體驗到壽司的美味,唇齒間充斥著這個味道,不留一點空隙,壽司的濃香在嘴中久久徘徊。因為各式海鮮都能做成壽司,所以壽司的品類和配色就非常的多,日本廚師就像藝術家一樣將各色魚類和米飯進行配搭,做出來的壽司都是既好吃又好看,真正的「秀色可餐」。
壽司在日本是分為兩大派別的,一個派別就是江戶派,是做握壽司,在製作壽司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模具,全由壽司師傅用手握做成,這樣的做法既保證了米粒完整又保持了米的香甜。而握壽司對魚材、刀法也極為講究,完全由師傅掌控,在吃壽司的先後順序上也有講究,所以日本的壽司文化也是很博大精深的。箱壽司則不同了,在製作壽司過程中是先將飯放入模具中,在飯上鋪各式配料,再加蓋子用力壓,然後將壽司從木盒中拍出了,切成塊狀,形似箱子,所以叫箱壽司。在這兩大類的壽司下,還有很多小類別,比如還有卷壽司,鋪上海苔,再鋪上米飯,中間放上配料,再捲起來切成小段。
其實在韓國也有一種食物與日本的壽司極為相似,那就是紫菜包飯,其實壽司和紫菜包飯不一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來講解一下它們二者究竟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在樣子上,韓國的紫菜包飯與日本的卷壽司非常相似,都是用紫菜卷上米飯和配料,然後切成小段食用。但日本的卷壽司對米飯有要求,將米和水按照1比1的比例煮熟,然後用壽司醋將米飯拌勻,而且壽司的配料一般偏向於生魚片、三文魚之類的生鮮,講究品嘗時的口感。而紫菜包飯則用單純的大米與芝麻和麻油混勻,配料可以是各種菜餚,更多的是素食,在食用時不需蘸任何佐料。總而言之,壽司和紫菜包飯在口感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品嘗一下就能感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