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法典中的抵押財產轉讓

2020-11-17 井陘縣普法

時間:2020-11-16 07:37:00作者:程嘯新聞來源:正義網

  我國民法典中的抵押財產轉讓

  程嘯


  □民法典在允許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前提下,承認了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從而據此保護抵押權人的合法權益。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有權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而維護自己的權益。

  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體將財產抵押後並不因此喪失財產所有權,然而,畢竟財產上已設立了以擔保債權實現為根本目的抵押權,任由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可能對於債權人的抵押權及其實現造成不利影響。此外,即便允許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那麼與抵押人進行交易而取得抵押財產的第三人,其所取得的也是有權利負擔的財產並且在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時可能面臨失去該財產的風險。故此,抵押財產的轉讓問題涉及到抵押權人、抵押人以及取得抵押財產第三人等多個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問題。即將實施的民法典對抵押財產的轉讓作出了科學詳盡的規定。

  民法典允許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

  民法典頒布前,物權法採取的是禁止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立場。依據物權法第191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只有得到了抵押權人的同意後,抵押人才能轉讓抵押財產。如果抵押人不能得到抵押權人的同意,又要轉讓抵押財產的,只有抵押財產的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才行。物權法之所以採取禁止抵押財產轉讓的做法,一是因為符合抵押權的價值權屬性。既然財產上已經設定了抵押權,就意味著該財產的交換價值交給了抵押權人控制,而抵押人就不能再享有抵押財產的交換價值了。抵押人只能對抵押財產進行佔有和使用,即獲得使用價值。如果法律上依然允許抵押人在抵押期間將抵押財產任意轉讓,就可能「一物二賣」。二是有利於保護抵押權人。就保護抵押權人而言,禁止抵押人自由轉讓抵押財產是「防患於未然」。允許抵押人自由轉讓抵押財產,同時承認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對抵押權人來說,只是事後救濟。比較而言,預先防範不僅對抵押權人更為有利,而且能夠避免破壞抵押財產轉讓之後形成的新的財產秩序。三是就交易安全和秩序的維護而言,只要抵押權在轉讓後能夠繼續存在於被轉讓的財產之上,就會出現因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而破壞一系列已經形成的新的財產秩序的情形。

  有人認為,物權法一律禁止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規定並不妥當。抵押人雖然將財產設立抵押,用於擔保,但並未因此喪失財產的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要求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必須得到抵押權人的同意,就意味著抵押人喪失了對抵押財產的處分權,是不合理的。此外,雖然抵押權是價值權,抵押權人支配抵押財產的交換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抵押財產的交換價值就被抵押權人獨佔的、排他的控制了,抵押權人實際上享有的只是在抵押權實現時就抵押財產變價所得價款優先受償的權利。如果認為抵押財產的交換價值被抵押權人完全支配,那麼同一財產上為什麼可以設立多個抵押權呢?後順位的抵押權人豈非對抵押財產的交換價值沒有支配的權利?故此,不能認為抵押權設立意味著就完全禁止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民法典接受了上述觀點,改變了物權法第191條的規定,民法典第406條第1款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

  民法典承認抵押權的追及效力

  民法典第406條第1款規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這表明,民法典在允許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前提下,承認了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從而據此保護抵押權人的合法權益。所謂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實質上就是指抵押財產轉讓後抵押權是否繼續存在於該被轉讓的財產之上的問題。抵押權屬於限制物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本質上,抵押權就是對標的物的直接支配並排他的權利,只要該權利存在,不論所有權歸屬於何人,抵押權人均可以在抵押權實現事由成立時就抵押財產變價並優先受償。故此,追及效力原是抵押權作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的應有之義,並非法律賦予的特別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在有關民事判決書中指出:「抵押權係為確保債務清償為目的,債權人對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所有的特定財產所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抵押權本質上是『對物』的權利,而非『對人』的權利。因此,一旦抵押權依法設定,債權人即對抵押財產享有了排他的優先受償的權利,只要抵押權人未表示同意放棄抵押權的,抵押財產不論是基於抵押人的自由轉讓行為,還是基於司法執行行為等導致變動,抵押權人均可基於有效的抵押權追及抵押財產行使權利。」

  需要注意的是,抵押財產轉讓時,抵押權具有追及效力只意味著抵押權依然存在於被轉讓的抵押財產之上,並不意味著抵押權就一定優先於其他權利。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覆》規定,「建築工程的承包人的優先受償權優於抵押權和其他債權」,而「消費者交付購買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項後,承包人就該商品房享有的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不得對抗買受人。」因此,在商品房預售或現售時,支付了全部或大部分購房款的消費者的權利雖然只是一個債權,卻優先於存在商品房之上的抵押權。

  對抵押權人的保護措施

  儘管民法典第406條允許抵押人在抵押期間轉讓抵押財產,但為維護抵押權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因抵押財產轉讓給抵押權人造成損害,該條規定了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以下兩項旨在保護抵押權人的措施:

  1.抵押人與抵押權人可以在抵押合同中通過約定禁止抵押財產轉讓。這就是說,如果抵押權人認為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會對自己的權益產生不利影響,其可以與抵押人約定,不允許抵押人在抵押期間轉讓抵押財產。該規定體現了意思自治的精神,尊重了抵押人和抵押權人的合意。使得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判斷進行約定,從而預防因抵押財產的轉讓而造成損害。抵押人與抵押權人在抵押合同中對於禁止抵押財產轉讓的約定的法律效力在於:首先,該約定在抵押人與抵押權人之間產生法律效力,如果抵押人違反約定轉讓抵押財產,則抵押權人有權請求抵押人承擔違約責任。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可以專門就違反禁止轉讓抵押財產的約定而在合同中約定違約金或損害賠償金。其次,如果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將此種禁止抵押財產轉讓的約定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還能產生對辦理抵押財產轉移登記的登記機構以及抵押財產受讓人的約束效力。抵押人違反禁止轉讓的約定的,不影響受讓人取得抵押財產的所有權。當然,如果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人與受讓人惡意串通損害其合法權益,則該抵押財產轉讓合同無效。

  2.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有權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而維護自己的權益。民法典規定的可以作為抵押權客體的財產不僅包括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建設用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正在建造的建築物等不動產或不動產權利,也包括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交通運輸工具等動產。不同的抵押財產的轉讓給抵押權人造成的風險也是不同的。對基於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而言,民法典第209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就不動產或不動產權利上設立的抵押權而言,由於登記是此類抵押權設立的生效要件,未經登記不產生抵押權。而已經抵押的不動產或不動產權利在轉讓時,原則上也是以登記作為生效要件,必須辦理相應的轉移登記,所以,受讓抵押的不動產或不動產權利人的第三人完全可以通過查閱不動產登記簿而了解到受讓的財產上的抵押權。對抵押權人來說,無論抵押財產經過多少次轉移,都可以通過登記簿的記載了解到抵押財產轉讓的受讓人。但是,考慮到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可能損害抵押權,如受讓抵押財產的第三人在取得抵押財產後對抵押財產進行毀損或變更等,故此民法典第406條要求抵押人必須通知抵押權人。如果抵押權人可以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對於因法律行為而發生的動產物權的設立或轉讓,民法典以交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登記只是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的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對抗要件。由於動產容易轉移或隱匿,所以,當抵押的動產發生轉讓尤其是多次轉讓的情況下,抵押權人難以通過登記來查找抵押財產的去處。故此,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時必須通知抵押權人,此時抵押權人只要能夠證明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可能給其造成損害,就可以依據民法典第406條第2款規定,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抵押財產所得價款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當然,無論是動產抵押還是不動產抵押,即便抵押人沒有依據民法典第406條的規定通知抵押權人也並不會因此導致抵押財產轉讓合同無效。

  抵押財產受讓人的權益保護

  抵押財產的轉讓不僅涉及到抵押人對抵押財產的處分權以及債權人的抵押權的保護問題,還涉及到抵押財產受讓人以及該受讓人再次轉讓抵押財產的受讓人等一系列第三人合法權益的維護問題。立法考慮抵押財產能否自由轉讓問題時,必須考慮到抵押財產受讓人權益的保護。如果任由抵押人自由轉讓抵押財產,抵押權人任意行使抵押權而無論抵押財產轉讓到何人手中,都會對交易秩序和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對不動產抵押而言,因為存在登記這一有效的公示方法,故此,受讓人在受讓不動產時完全可以通過查詢不動產登記簿而了解到不動產上是否存在抵押權這樣的權利負擔,從而自行決定是否願意受讓這樣一個有權利負擔的財產。一方面,受讓人可以在受讓的不動產上有抵押權的情形下,通過與抵押人的協商而扣除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的價值給出一個抵押財產的合理受讓價格;另一方面,受讓人如果不想受讓有權利負擔的不動產,也可以通過代為清償債務而消滅抵押權,從而取得沒有權利負擔的不動產。

  至於動產抵押,其不以登記為生效要件,但登記具有對抗效力。因此,如果動產抵押已經辦理了登記,那麼動產的受讓人可以通過查詢登記簿等謹慎的調查義務了解動產上是否存在權利負擔;如果動產抵押權沒有辦理登記,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因為民法典第403條規定:「以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民法典第404條規定:「以動產抵押的,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首先,在以動產抵押的時候,即便抵押權人已辦理了登記,該抵押權也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其次,無論買受人是否屬於正常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都不影響抵押人向抵押權人負有的在轉讓抵押財產時通知抵押權人的義務。再次,如果抵押人和抵押權人約定了禁止轉讓抵押財產(無論是否在登記簿上記載),只要抵押人轉讓了抵押財產且買受人屬於民法典規定的買受人,則抵押權就不得對抗該買受人,即失去追及效力。但是,抵押人違反禁止轉讓抵押財產的約定的行為仍然是違約行為,其應當向抵押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最後,以動產抵押而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的情形,客觀上已經符合了民法典第406條第2款「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情形,此時,抵押權人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作者為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民法案例解讀之抵押財產轉讓 抵押權效力
    ------《民法典》法律條文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 《民法典》實施後,抵押財產的轉讓是否真的無需抵押權人同意?
    1995年開始實施的擔保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已辦理登記的抵押物的,應當通知抵押權人並告知受讓人轉讓物已經抵押的情況;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轉讓行為無效。……」即,已經登記抵押權的抵押物在轉讓時必須通知抵押權人,否則轉讓行為無效。
  • 抵押質押財產的轉讓
    《民法典》對此有一些調整;2.基於本文目的,實際上本文的核心在於「抵押、質押財產的轉讓是否必須抵押權人、質權人同意」這一點上;3.本文中的「轉讓」包括「買賣」及財產權利的轉讓。01《民法典》生效後抵押財產可以轉讓1.
  • 【青年幹警說法典第29期】錢榮:《民法典》中抵押物轉讓規則的新變化
    比如在設有抵押權的二手房買賣中,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必須經抵押權人同意才能轉讓,否則無法過戶登記。如賣方資金困難無力清償所有貸款,一般由買方先行給付部分房款,但若賣方未將此款用於償還貸款甚至攜款潛逃,買方就將陷入錢房兩空的境地。《民法典》允許抵押財產自由轉讓,無需先行註銷抵押登記即可辦理過戶登記,免除了受讓人的墊資風險及後顧之憂,讓抵押財產流動更為便捷。
  • 《民法典》抵押規則變化及實務應對
    《民法典》第四百零一條禁止抵押權人未經清算取得抵押物所有權之效力,但確認了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之效力,故流押條款並非完全無效。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第四百零一條規定抵押權人「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不代表抵押權人只要約定了流押條款即設立抵押權,此處的「依法」應理解為,抵押權的設立需依據《民法典》第十七章關於抵押權的相關規定進行,若在動產上約定流押條款,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若在不動產上約定流押條款,抵押權自登記時設立,若未登記,抵押權人仍無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 《民法典》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 抵押車可以放心買了
    ,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換句話來說就算是現在抵押車在債權人不同意買賣的情況下是不能買賣的,除非買家清償原債務人的債務。其實這裡就很容易出糾紛了,其實人都有這個心理,自己的愛車,怎麼會捨得低價處理給別人呢?
  • 五道觀察 ▏民法典講堂之一:抵押財產轉讓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 《民法典》關於動產抵押的立法變化及對銀行實務的影響
    《民法典》第404條規定:「以動產抵押的,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民法典》第406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民法典》將動產抵押人的正常經營權擴大到所有的動產抵押人,且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不再要求需經抵押權人同意,銀行對可接受抵押的動產將制定更加嚴格的準入標準,對於能夠較為輕易地「在正常經營活動中」轉移所有權的動產將更嚴格地限制準入
  • 《民法典》關於抵押人轉讓抵押物之重大修改,削弱了抵押權人權利
    我國即將生效的《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對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作了相關規定,對比現行《物權法》的規定,改動最大的地方當屬「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之規定了。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解讀(1)法律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解讀:只要老王與張大叔未在抵押合同內約定抵押期間禁止轉讓抵押物,那麼,老王就可以把該套房子作價80萬轉讓給李四。
  • 《民法典》抵押權章要點解讀丨融金尚法社
    為了便於大家更好地學習《民法典》,也為了更好地宣傳《民法典》,我院金融庭「融金尚法社」及時組織學習,對《民法典》中與金融商事審判密切相關的部分進行要點解讀。僅為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今天推出的是《民法典》物權編抵押權章要點整理。
  • 王琦 | 論抵押財產轉讓對抵押權的影響
    《民法典》第403、404、406條作為一組規範群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新的處理,值得關注。第一眼看去最醒目的當屬第406條。該條改弦更張,一改《擔保法》)第49條第1款第2分句和《物權法》第191條第2款前段限制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立場,明言「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第406條第1款第1句)。對立法者的這一決定,首先必須予以贊同。
  • 民法典重大修改條文:設定抵押權後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無須抵押權人同意
    【抵押財產的處分】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王利明:節選自作者論文:《我國民法典物權編的修改與完善》來源:《清華法學》2018年2期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也採納了這一立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7條規定:「抵押權存續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經登記的,抵押權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權。」可見,司法解釋這一規定實際上承認了抵押權的追及效力。
  • 淺析抵押財產轉讓規則改變對抵押權人的影響
    >即將生效的《民法典《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 權威解讀 |《民法典》中的不動產物權制度
    應當說,在我國現實情況下,《民法典》承認居住權具有特殊的意義,有助於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為「以房養老」提供制度支持,也可以保障徵收搬遷安置中的居住權益以及家庭成員對公房享有的居住權。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保證交易安全,居住權登記應當納入不動產登記,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進行統一登記。《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關於居住權登記規則的制定已十分迫切。
  • 《民法典》新規則:已經抵押的房產,可以不解除抵押直接辦理過戶
    《民法典》新規則:已經抵押的房產,可以不解除抵押直接辦理過戶 2020-12-13 1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聞原創 | 從實務解析:《民法典》第396條浮動抵押的應用
    第一次承認可以在擔保合同生效後取得的財產為擔保標的。此案不僅明確承認了在將來取得財產上成立擔保的合法性,還據此提供了在現在以及將來取得財產作為總體上成立擔保的實現可能性。我國浮動抵押發展2007年我國《物權法》首次引進浮動抵押,確立了該制度在我國的法律地位。
  • 王利明 | 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下)
    (五)允許抵押設定後抵押人轉讓財產  另一個顯著變化體現在《民法典》第406條,允許抵押財產在抵押期間轉讓。《民法典》第406條規定,在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而《物權法》則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未經抵押權人同意,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行為不發生效力。
  • 王利明: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
    王利明教授蒞臨論壇現場,發表題為《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主題報告。 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非常歡迎大家到人大法學院來參加今天的研討班課程。今天和大家討論的題目是《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
  • ...禮」大課堂之每日看「典」】抵押期間處分抵押財產應當遵循的規則
    【「鳳城天平•釋法明禮」大課堂之每日看「典」】抵押期間處分抵押財產應當遵循的規則 2020-12-0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淺談《民法典》404條動產浮動抵押規則擴張
    》第404條規定"以動產抵押的,不得對抗正常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合理價款並取得抵押財產的買受人。對此,筆者認為這種規定較為不妥,具體說明如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的《民法典物權編理解與適用》對於第404條的解釋,已經支付合理價款的正常經營買受人,可以無負擔地取得擔保物的所有權,不問動產抵押權是否進行了登記,也不問買受人是否知曉動產抵押權的存在。也就是說,買受人可以沒有阻礙的取得抵押人的財產,並且使得抵押權人的抵押權不能對買受人行使(即法條中的"不得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