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觀察 ▏民法典講堂之一:抵押財產轉讓

2020-10-03 五道財富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本條是關於抵押期間轉讓抵押財產的規定。傳統理論認為,抵押期間,抵押人不喪失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抵押權人對轉讓的抵押財產具有物上追及的法律效力。比如,甲向乙借款時,為擔保借款的償還將房屋抵押給乙,之後又將該房屋賣給丙,如果債務履行期限屆滿甲沒有向乙歸還借款,乙有權拍賣或者變賣丙所購買的房屋,並就拍賣或者變賣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上述理論和做法有利於加速經濟流轉,更好地發揮物的效用,但也使抵押權人和抵押財產的買受人承擔了一定的風險。


比如,抵押人轉讓已抵押但沒有辦理抵押登記的汽車,買受人根據善意取得的規定取得該汽車所有權的同時,抵押權消滅,抵押權就無法實現了。又比如,轉讓負有抵押權的財產,抵押權人有權就受讓人買受的抵押財產實現抵押權,就可能出現買受人因抵押權的實現而喪失買受的抵押財產,又無法從抵押人處取回已支付的轉讓價款的情況。因此,在設計抵押期間抵押財產的轉讓規則時,既需要考慮發揮物的效用,又要維護抵押權人和抵押財產買受人的合法權益,作出符合我國實踐情況的規定。我國民事法律中關於抵押期間抵押財產的轉讓規則經歷了以下變化:



一、物權法的規定


《物權法》第191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物權法》的上述規定表明:


其一,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經抵押權人同意,同時,要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權或者提存。


其二,抵押期間,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除非受讓人替抵押⼈向抵押權人償還債務消滅了抵押權。按照該條的制度設計,轉讓抵押財產,必須消除該財產上的抵押權。既然買受人取得的是沒有物上負擔的財產,也就不再有物上追及的問題。


《物權法》這樣規定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財產抵押實際是以物的交換價值擔保,抵押財產轉讓,交換價值已經實現。以交換所得的價款償還債務,消滅抵押權,可以減少抵押財產流轉過程中的⻛險,避免抵押人利用制度設計的漏洞取得不當利益,更好地保護抵押權人和買受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抵押財產的價值是隨著市場價格波動的,與其為抵押權的實現留下不確定因素,不如在轉讓抵押財產時,就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者提存。


第三,轉讓抵押財產前就取得抵押權人同意,可以防止以後出現的一系列麻煩,節省經濟運行成本,減少糾紛。



二、《民法典》的規定


《物權法》沒有規定抵押財產轉讓時抵押權的物上追及效力,而是要求將轉讓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在《民法典》物權編的立法過程中,有的意見提出,《物權法》的規定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抵押權是存在於抵押財產上的權利,是屬於權利人的絕對權,抵押權對抵押財產具有追及效力是其物權屬性的體現,應當予以明確規定;


二是要求抵押人將轉讓抵押財產的價款提前清償債務,違背了抵押權作為擔保物權具有的或然性特徵,設定抵押不是債務承擔或者債務替代,提前清償債務損害抵押人的期限利益,在第三人作為抵押人的情形中尤其不公正,立法只需考慮抵押人處分抵押財產時是否會損害抵押權,再賦予抵押權⼈相應的救濟手段;


三是轉讓抵押財產,必須消除該財產上的抵押權,影響了交易實踐的發展,尤其是在房屋按揭買賣中,需要先由買受人支付部分款項,以供出賣人提前清償按揭貸款從而塗銷抵押權,再由買受人與銀行籤訂抵押貸款合同,重新辦理抵押登記,增加了交易成本。建議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抵押權不受影響,只有在轉讓行為有可能損害抵押權時,抵押權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將轉讓價款提存。


對於上述立法建議,有部門和單位認為,允許抵押財產不經抵押權人同意而轉讓可能有以下不利影響:


一是增加了債務人的道德風險,在不清償債務或提存的情況下,允許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轉讓後的財產所有人與債務人無直接關聯,將削弱因財產擔保對債務人產生的約束,進而影響債務的償還。


二是影響抵押權的實現,雖然該建議明確了抵押權的追及效力,但是抵押權人對因抵押財產轉讓給第三人而導致抵押財產處置困難的情況缺乏控制力,可能增加抵押權人的權利行使成本。


研究認為,如果當事人設立抵押權時進行了登記,受讓人可以知悉財產上是否負擔抵押權,受讓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財產上設有抵押權仍受讓的,應當承受相應的風險;如果當事人設立抵押權時沒有進行登記,則不能對抗善意的受讓人,受讓人將獲得沒有抵押負擔的財產所有權。隨著我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建立以及動產抵押登記制度的完善,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時抵押權人和抵押財產的買受人可能承擔的風險大大降低,為了充分發揮物的效用,促進交易便捷,應當允許抵押人在抵押期間轉讓抵押財產並承認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同時,應當允許當事人對抵押期間能否轉讓抵押財產另行約定,以平衡抵押人與抵押權人之間的利益,保護抵押權人為行使抵押權而作的預先安排,尊重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


為此,《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一審稿第197條曾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通知抵押權人。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在《民法典》物權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以及公開徵求意見的過程中,一些意見提出,草案修改了《物權法》中抵押期間抵押財產轉讓的相關規則,承認了抵押權的追及效力,刪除了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的規定,值得肯定。但是該條文第1款規定的「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通知抵押權人」,通知抵押權人到底有何實際作用,是否影響抵押財產轉讓的效力,值得考慮。依追及效力規則,不管通知與否,抵押權的效力均不受影響,那麼通知便沒有太大意義。


第1款還規定「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該約定是指可以不通知,還是約定抵押財產不得轉讓,也存在疑問。經研究,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五次會議審議的《民法典草案》為避免產生歧義,將抵押期間抵押財產的轉讓規則作了修改完善,在草案第406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該條文最終成為了《民法典》物權編的條文。


根據本條規定,抵押人對其所有的抵押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而不需要經過其他人的同意。如果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在設立抵押權時約定抵押人在抵押期間不得轉讓抵押財產,那麼抵押人不能轉讓抵押財產,但是該約定不得對抗善意受讓人。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即無論抵押財產轉讓到哪裡,也無論抵押財產的受讓人是誰,抵押權人對該抵押財產享有抵押權,在實現抵押權的條件成就時,可以追及該抵押財產並就抵押財產進行變價和優先受償。


由於抵押權人並不佔有、控制抵押財產,因此對於抵押財產的狀態和權屬狀況不可能隨時知悉,因此本條對抵押人規定了在轉讓抵押財產時及時通知抵押權人的義務。抵押人如果在轉讓抵押財產時未及時通知抵押權人,雖然不影響抵押權的效力,但是如果因未及時通知造成抵押權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抵押權人雖然對該財產具有追及效力,但是在一些情況下抵押財產的轉讓有可能損害抵押權人的利益。例如,某甲將其日常生活所用的汽車抵押給某乙並進行了登記,後來又將該汽車轉讓給某丙用於營業用途,由於汽車用途的改變會加大汽車的損耗,汽車的價值也會相應降低,儘管汽車轉讓後某乙對該汽車仍享有抵押權,但是在其實現抵押權時,汽車的價值可能已經貶損到不能完全清償其債權。在這種情況下本條規定,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價款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綜上,為適應《民法典》關於抵押物轉讓規則的修改,抵押權人應在抵押協議中約定抵押物不可轉讓並辦理抵押登記,如果抵押人通知轉讓的,應及時要求提前清償或提存。

相關焦點

  • 民法典重大修改條文:設定抵押權後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無須抵押權人同意
    民法典重大修改條文:設定抵押權後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無須抵押權人同意法律依據第四百零六條【抵押財產的處分】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學者觀點:楊立新:《民法典(物權編)》第406條在規定抵押期間轉讓抵押財產的規則上,改變了原《物權法》第191條比較嚴格的立場,設立了新規則。
  • 我國民法典中的抵押財產轉讓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有權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而維護自己的權益。  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體將財產抵押後並不因此喪失財產所有權,然而,畢竟財產上已設立了以擔保債權實現為根本目的抵押權,任由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可能對於債權人的抵押權及其實現造成不利影響。
  • 無錫民事糾紛律師:民法典抵押財產處分規則的修改
    民法典新規,民法典抵押財產處分規則有了哪些新的改動呢?這個改動是否在法律實踐中帶來影響?下文將結合相關法條分析解釋抵押財產處分規則的修改,無錫民事糾紛律師:提醒這兩點一定要注意! 【法條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
  • 抵押質押財產的轉讓
    作者:李佳甜 法天使高級合同研究員買賣、轉讓財產權利時,如果這個財產權利被抵押、質押,此時能否轉讓?交易能否進行?《民法典》對此有一些調整;2.基於本文目的,實際上本文的核心在於「抵押、質押財產的轉讓是否必須抵押權人、質權人同意」這一點上;3.本文中的「轉讓」包括「買賣」及財產權利的轉讓。
  • 《民法典》實施後,抵押財產的轉讓是否真的無需抵押權人同意?
    1995年開始實施的擔保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已辦理登記的抵押物的,應當通知抵押權人並告知受讓人轉讓物已經抵押的情況;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轉讓行為無效。……」即,已經登記抵押權的抵押物在轉讓時必須通知抵押權人,否則轉讓行為無效。
  • 王琦 | 論抵押財產轉讓對抵押權的影響
    觀點總結一、問題的提出:抵押財產轉讓真的不影響抵押權嗎?法律是否允許抵押人在設立了抵押權之後再以出售或者以物抵債的形式轉讓抵押財產?或者說,在設定抵押權後,抵押人是否以及在多大範圍內依然擁有對抵押財產的處分自由?
  • 抵押期間的房子可以轉讓嗎?
    時間:2020-11-18 09:25:00作者:新聞來源:正義網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  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它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的重大成果  它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 民法典之後借錢出去要注意了,就算辦了抵押,也不是萬無一失
    ,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者提存!那麼可以這麼理解,在物權法時代,如果沒有經過抵押權人同意,抵押的財產是不得轉讓的,如果萬一轉讓了,除善意第三人除外,轉讓合同無效。那麼抵押權人可以基於轉讓合同無效而主張拍賣抵押物。關鍵的關鍵是,因為物權法規定了,不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出賣抵押財產,很多需要辦理登記的財產是得不到登記的,比如汽車、房產!這對抵押權人的保障是很充足的!
  • 我與導師共學民法典(六)|淺析《民法典》第406條對「抵押房」過戶...
    《民法典》第406第2款規定「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改變了《物權法》第191條規定的「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規則,即《民法典》更改了抵押期間轉讓財產的規則,由「經抵押權人同意」變為「通知抵押權人
  • 民法典:抵押房屋可轉讓,無需抵押權人同意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 淺析抵押財產轉讓規則改變對抵押權人的影響
    即將生效的《民法典》在其第二編物權編第四分編擔保物權第十七章規定了抵押權,抵押權規定相較於即將失效的《物權法》《擔保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等做出了諸多調整,其中對於抵押財產轉讓規則改變較多《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 ...禮」大課堂之每日看「典」】抵押期間處分抵押財產應當遵循的規則
    【「鳳城天平•釋法明禮」大課堂之每日看「典」】抵押期間處分抵押財產應當遵循的規則 2020-12-0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案例解讀之抵押財產轉讓 抵押權效力
    乙遂將甲訴至A區人民法院,請求法院確認甲買賣抵押房屋行為系無權處分,甲、丙籤署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其對抵押財產仍享有抵押權。------《民法典》法律條文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 《民法典》關於抵押人轉讓抵押物之重大修改,削弱了抵押權人權利
    ,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之規定了。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解讀(1)法律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解讀:只要老王與張大叔未在抵押合同內約定抵押期間禁止轉讓抵押物,那麼,老王就可以把該套房子作價80萬轉讓給李四。
  • 《民法典》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 抵押車可以放心買了
    車也算是固定資產,很多人都喜歡把他賦予金融屬性,就是做個抵押,錢照樣拿,車照樣開。但是只要是貸款就有逾期的,一旦逾期了,銀行和金融機構就會把抵押車給處置了,但是以前如果說沒有經過抵押人同意而處置的車其實是違規的,所以出過很多問題。 因為問題多,所以慢慢的很多銀行都不做車輛抵押業務了,目前深圳還在正常做車抵押業務的銀行只有農商行和平安了,其他就都是一些機構小額才有車抵貸業務了。
  • 買了輛二手車,後發現被抵押過,怎麼辦?民法典顛覆新規定必看
    【法律規定】《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四條 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抵押給債權人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該財產優先受償【法律依據】《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 聚焦民法典 | 「房地一體」抵押原則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
  • 【民法典學習】「房地一體」抵押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建築物抵押或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均遵循「房地一體」抵押原則。請看民法典相關條款:第三百九十七條以建築物抵押的,該建築物佔用範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併抵押。
  • 《民法典》抵押規則變化及實務應對
    一、流押條款並非無效,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依法享有優先受償權民法典物權法 第四百零一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 共學民法典(十八)!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
    今天,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民法典! 居住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住宅的位置; (三)居住的條件和要求; (四)居住權期限; (五)解決爭議的方法。 第三百八十條 地役權不得單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轉讓的,地役權一併轉讓,但是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三百八十一條 地役權不得單獨抵押。土地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抵押的,在實現抵押權時,地役權一併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