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兒寫作業到底是什麼心情?
娃娃們各顯神通— —
有用七個字就氣哭媽的;有一人寫作業,全家都崩潰的。;還有讓爸爸咆哮,腦出血的。
面對這些個小祖宗,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又氣又無奈。網上流傳一句話「有作業的時候,雞飛狗跳;沒作業的時候母慈子孝」。
孩子的作業問題,已經成為家長們的世界級的難題。陪寫的家長比寫作業的孩子更累!
各位家長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為啥不想寫作業?你的孩子為什麼寫作業總磨磨蹭蹭?
是孩子懶惰,愛偷懶?還是太笨,不會寫?
實際上,孩子不愛寫作業,總是有客觀和主觀等多方面原因。
01-畏難情緒:任何人,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都會下意識地想要逃避。
家長群裡總能聽到這樣的討論:
「我家孩子做作業,只做簡單的,一碰稍微有點難度的題目就依賴我們。自己一點都不想動腦筋,我們鼓勵他先思考,他就說不會、想不到、做不出。每天的作業不是在考他,變成了考我了!」
怎麼有的孩子遇到難題喜歡鑽研思考,自家孩子就只想逃避呢?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一直給他加油打氣,怎麼一遇到難題還這麼退縮?
當你發現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或者對做這件事沒有信心,逃避、拖延,可能是畏難情緒在作怪。
畏難情緒每個人都有,最怕的是孩子一直如此,把畏難當成了習慣。父母的作用就像建樓時搭的腳手架,一般是先搭一層腳手架,再蓋一層樓,搭一層蓋一層,等平樓變高樓了,再把腳手架拆下來。
-適時的支持與恰當的退出,才能成就一個有能力的孩子。
當孩子能力不夠的時候,給他大量的支持,等他們的能力上來,可以獨自甚至遊刃有餘的解決問題,這時候我們也該撤下,讓孩子獨立探索。
-家長們也可以變換自己的話語方式:誇努力不誇聰明
心理學家德韋克說:「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讓孩子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誇獎孩子「努力」,有助於建立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有著明確的目標,樂觀積極,即使當前表現不佳也不妨礙他們繼續努力。
02-學習體驗感差:導致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在作業上
不可否認,現在的孩子本身學習負擔就比較重,而且寫作業本來也就是一件枯燥的事。
在學習過程中,「催促的指責型」爸媽會讓孩子學習體驗感非常不好,長期以往,他們勢必對學習產生抗拒心理。
《小歡喜》裡面,英子的媽在廚房和女兒房間相對的牆上安裝了透明玻璃,就是為了監督英子做作業。孩子被家長這樣「盯」著,整個人都處於緊張的狀態,生怕哪裡做得不對,會被批評,久而久之,注意力也會分散。
試想,孩子一邊想著「媽媽什麼時候離開」,一邊擔心出錯,又怎麼能專心做作業呢?
相反,有的家長會以「過度關懷的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的家長把孩子過分當寶兒,看到孩子學習了一會兒,一會想著孩子累了給送上水果,一會想著孩子學習辛苦去誇讚兩句,一會又想看看孩子到底有沒有在好好學習。
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可以定規則,幫忙規劃學習計劃,但不要總是以各種理由打斷。不然孩子就算想要好好做作業,也沒有效率。
03-指責、咆哮
各位寶媽們不妨設想一下,假設每天一進廚房,你老公就站在旁邊,開始呵斥你,咆哮你:你怎麼這麼笨呢,炒個菜炒成這樣!你還不許還嘴,不許離婚,只許聽著繼續做飯,兩個月以後你會不會特煩做飯這件事?
換位思考一下,孩子一寫作業,你就在旁邊大聲呵斥:你是不是傻,這麼簡單你都不會?被自責、咆哮包圍,孩子會喜歡上寫作業才怪呢。
厭學情緒的第一大來源,往往就是寫作業。
教育體系是我們改變不了的,因為我們身在其中。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比如,為了激勵孩子,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動機,我們需要從「完成作業模式」轉換到「學到知識模式」。
孩子上學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清楚嗎?孩子上學的目的,不是上大學、找個好工作、有個穩定的收入,甚至賺大錢...
不,這些是我們大人的目的,不是孩子的目的,別搞混了。
孩子上學的目的是:學習,學到知識,不斷探索和拓展自己未知的領域,成為更好的自己,感受到自己人生的價值,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有活著的幸福感。
完成做作業,考試100分,不是上學的目的,別早早地把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給抹殺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欲速則不能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