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悟了,一生都很美—仁山法師
覺悟了,一生都很美~德是美的。既然是美的,它展現在生活中,一定是賞心悅目的,一定是讓大家心生歡喜的。但是,沒有固定標準。就是大家不需要用臉去對比,長成某個人的樣子,是不是才叫美呀?雖然美的形式不一樣,但是,美得依然有內涵。而且,這個美是有真正的生命力的,它不是階段性的,過去之後就沒了。伴隨著年齡增長,人的生活態度越來越樂觀。生理年齡可以把它放一邊,不去天天計較,讓自己的心態始終保持樂觀、青春、積極、好學,更進一步,有所付出,那就是最美的人生。從年輕一直走到永遠的未來,各位,最美的人生,就是覺悟、幸福、充實、自在的人生。
-
直指人心 當下覺悟—仁山法師
本來沒有的東西你還要去研究個為什麼這叫迷上加迷本來很簡單但是眾生卻希望複雜事實上佛法一點都不複雜直指人心 教我們當下覺悟
-
從這裡開始打開覺悟之門—仁山法師
我們以前呢這情緒控制在別人手中現在呢自己先做這個決定我得自己做個開心的人然後讓身邊的人也跟我一樣開心從這裡開始打開覺悟之門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全身心都這樣做財布施實際上說的是一種有形的途徑用我們的身心這樣去做法的布施呢講的是內涵
-
仁山法師:學會隨喜,福報將會源源不斷湧現出來!(附心經講解)
仁山法師:獲取「福報」的簡單方法仁山法師:心經的妙用(1)仁山法師:心經的妙用(2)天將降大任修行是場騙局嗎?
-
當受下用—如果不能調伏煩惱習氣,也就談不上覺悟、修行了
如果不能調伏煩惱習氣,也就談不上覺悟、修行了。——恭錄自仁山法師《當下受用》It’s too early to mention enlightenment or cultivation if we are still not able to subdue afflictions
-
仁煥法師開示:什麼叫作往生與舍報?
當我們覺悟了,都明白了,都理解了,一個親人走了,應該祝願他,因為他的一切災難從今以後永遠不存在了,就能得到解脫了,我們應該帶著快樂的心祝願他走進光明了。如果我們互相捨不得,對方就走不了了,靈魂又成為這個身體的守屍鬼。這個身體發臭、腐爛了,靈魂飄飄蕩蕩,因為血緣關係,緣分特別深,所以往往就附在後代身上。
-
人生如夢—仁山法師
我們缺乏對這個夢境的認識我們並不以為這真的是夢因為我們還在夢中這就是剛才說的很多人說我不糊塗啊我覺悟啊真正覺悟了最起碼的覺悟對於人生的所有遭遇認識到這是一場夢因此得到了他不會極大歡喜失去了沒準我們還有二十年可以做夢也沒準這個夢很快就做到頭了人生如夢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也算是一種覺悟
-
—仁山法師
>《西遊記》裡面的如來佛祖太厲害了一般人概念當中的佛大概就是影視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那個影像而對於佛的本意佛的內涵現在說將近六百年前了兩千六百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大王的太子捨棄王位出家修行菩提樹下覺悟宇宙人生真相
-
普陀山普濟禪寺六月十九觀音香會期進香活動安全有序
宏海法師開示(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為確保香會期普濟禪寺的進香活動安全有序,使每一位前來祈福的信眾法喜充滿達成所願,普陀山佛教協會設立現場指揮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院長、普濟禪寺方丈道慈大和尚,舟山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局長周開龍任總指揮。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門肅法師,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定明法師任現場指揮。普陀山佛教協會各部門與普濟禪寺各寮口齊心協力、分工合作、晝夜不間斷值班。
-
扈書乘:「仁」的內涵與培養
發表有《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與實現路徑》、《儒家經典中的經濟思想》、《向孔子學成長》(專欄)、《祭孔文》等文章數十篇,出版有八集系列電視講座《儒學大義與人生正道》。 本節課為扈書乘《儒學大義與人生正道》系列講座第二講——「仁」的內涵與培養。
-
從這裡開始理解孝的內涵—仁山法師
說對父母親要盡孝馬上就找出一堆理由說我的父母親怎樣不好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有沒有問過自己什麼時候想過父母的好從這裡開始理解孝的內涵
-
仁煥法師:南山寺的正能量
釋仁煥法師昨天下午講到認識生命、認識自然、認識本分,現在給大家講生命的正能量。釋迦牟尼佛講的就是正能量,他倡導什麼呢?覺悟人生就是正能量,慈悲人生就是正能量。人能覺悟了,才擁有無量壽,人有慈悲心了,就擁有無量光,所以我們看到佛菩薩頭上都有光圈。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有大有小,那就是能量的大小,人的善根福德越大你的光就越大,你沒有善根福德,自然就沒有那種光圈。不要認為佛菩薩才有,我們也可以做佛菩薩嘛,對吧?覺悟了才慈悲,不覺悟的人自然沒有慈悲心,慈悲才擁有無量光,這種無量光就是代表正能量。
-
隨心自在—仁山法師
其實它並不複雜當下調整心態心安理得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原來不需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後今天忽然發現幸福滿滿這是所謂的覺悟原本我以為等待什麼結果出現我才會幸福 我才會快樂現在忽然認識到其實我從來就不應該痛苦我認為的那些痛苦 煩惱真是自找的 冤枉啊這叫覺悟了
-
仁清法師:開悟必須以親證空性為界限
心經的心和我們神識的識、包括第六意識的意,等等,這三個詞在很多佛教經典當中,它的內涵很多是交集的。等於說它在不同的經典當中,以不同的名詞事相而出現,它包含的內容稍微有差別。 但是我們說的這個明心見性,通俗地說,明心就是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顛倒妄念破除了。顛倒妄念、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妄心破除掉了,就相當於明心的程度。
-
儒家的核心觀念:禮與仁——學《論語》有感
禮與仁這兩個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子對禮的表現形式很明確,即溫、良、恭、儉、讓。這也成為中國有理想的儒生們的自我要求的範本,也即儒家的君子人格。禮是一種規範,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和」。
-
我寺監院仁悟法師佛七為眾講解:圓暎大師《勸修淨土法門》(第二講)
2018年5月7日,農曆三月二十二,下午二時許,我寺監院仁悟法師於佛七為大眾講解:圓暎大師所著的《勸修淨土法門》。法師時而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時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結合生活的常事,精彩之處多次被掌聲打斷。法師的法語似甘露滋潤著每個念佛人的心,令聽著受益匪淺。法師說,《勸修淨土法門》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禪宗祖師、寧波天童寺方丈圓暎大師所著,文字不長,道理很深。
-
真誠為我們著想的人—仁山法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相信我們的自性有圓滿的覺悟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我們並不是說在迷信另外一個人佛告訴我們我們有佛性你相信自己嗎你說我相信自己啊我們在相信自己的煩惱並沒有相信自己的覺悟現在信佛就是信我們自性圓滿的覺悟從事上來說相信佛所說的教誨佛不會騙我們有人說了你怎麼知道不會騙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孔子思想中「仁」的內涵和現實價值
《論語》雖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裡面卻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愛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種善良的品性,要「泛愛眾而親仁」,就是教人如何做個有道德品行的人,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這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基本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