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34;,這句話基本每個孩子都說過,通常家長都以為是孩子出現了攀比心理,其實答案沒那麼簡單。
在讀小學5年級的皓皓有個背了2年的書包,這是當年爸爸按照他的喜好特意買的,皓皓平時對這個書包也很是愛惜。
可是這一天,皓皓回家後卻把書包重重地往地上摔去,反常的舉動頓時把家人們嚇了一跳。爸爸媽媽生怕孩子遇到什麼困難,忙問他怎麼了:在學校有人欺負你了?跟同學吵架了?
面對爸爸媽媽的問題,皓皓沉默了一段時間,最後才小聲嘀咕說:&34;爸媽感到稀奇,因為書包不破也不舊,孩子平時也挺喜歡,於是繼續追問。在追問下,皓皓說出了心聲:&34;
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後,爸爸媽媽耐心地跟他說:&34;之後一家三口進行了一番交流,皓皓心裡的不平衡很快就被撫平了。
&34;&34;當孩子開始交朋友,類似的話就會隨之而來。想要處理這樣的情況,家長首先要了解什麼是&34;。
【察覺到自己與同伴不同,產生壓力】
當小夥伴都在談論自己的電子手錶時,孩子如果沒有或者對此不了解,就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為了得到認可、順利融入群體,孩子就會想要跟他們一樣:擁有一個電子手錶。
孩子能力有限,沒有經濟能力,這時就會跟爸爸媽媽求助,用撒嬌、撒潑、打賭等方式試圖獲得父母的幫助。
面對這種情況,爸爸媽媽無論是直接答應還是直接拒絕,都不是最好的選擇。當孩子出現這樣的心理和行為,父母如果直接滿足,會加劇孩子的攀比心;如果直接拒絕,會讓孩子難受。
【被同伴施加壓力,提出要求】
有的孩子並不是自己想跟父母說&34;,而是迫於夥伴施加的壓力。有時班級裡會有小團體,跟他們玩的人必須遵守他們的規則。比如幾個女孩子買的跳繩都是彩色的,女孩中的&34;會要求沒買彩色跳繩的人去買,不然就不跟她玩。
孩子對於這類的威脅會感到害怕,不想失去朋友,便會向父母提出類似的要求。
1、自我反思
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孩子為什麼會&34;?除了受到同學、小夥伴的影響之外,家長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有的家長自身就愛攀比,衣食住行無論哪一樣都要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有的家長喜歡在家長群大秀英語、包包,有的家長喜歡攀比帶孩子去哪裡玩、給娃報了什麼高大上的培訓班……
當家長沉溺於攀比,孩子也容易受到這種心態的影響,滋生攀比心理,處處跟同齡人比較,表現自己的優越。所以,家長需要學會自我反思,看看是不是自己平時出現了攀比行為和嫉妒心理,給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樣。
2、別急著罵孩子
正如前文所說,&34;有2種情況,一種是孩子渴望被認可,另一種是孩子被逼迫了。所以當孩子說出那句&34;之後,父母先別急著生氣,而是要跟孩子溝通交流,找到他說出這句話的原因。
3、接納孩子情緒
孩子索取物品時,情緒不可能是平靜無波的,這種狀態會阻礙談話的順利進行。想要疏導不良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納它、理解它。
所以,當孩子因為&34;而索取東西時,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嘗試著肯定他的審美和眼光,比如&34;;肯定孩子積極的心態,比如&34;。
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肯定其中的亮點,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有助於下一步溝通的進行。
4、說明情況
孩子因為&34;而想要某樣東西,家長無論是答應還是不答應,都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理由。
如果孩子真的需要那樣東西,家長需要告訴他,爸爸/媽媽答應他的願望,不是出於別人的眼光和攀比,而是孩子真的需要它。比如&34;別人有你也得有&34;
如果孩子不需要那樣東西,家長要告訴他們,自己為什麼拒絕。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也可以讓他知道家庭的經濟情況,讓孩子從心底裡平靜地接受這樣的結果。
5、正向的&34;
&34;會催生出孩子的攀比行為,但正向的&34;,卻可以促進孩子努力向上,轉變為正當競爭。
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一個團體裡,好幾個小朋友都能做到獨立吃飯、獨立穿衣服,這時那個需要爸爸媽媽幫忙的孩子,也會產生&34;的想法,跟家長說:&34;
我有位親戚在鄉下教書,他說,他帶過的一個班裡有個神奇的&34;:攀比學習。當小夥伴考得好,孩子們會覺得很羨慕、佩服,然後努力爭取趕上對方。當時孩子們課業不重,甚至有孩子會開始攀比誰背的課文多。
這聽起來實在太匪夷所思,但的確是真實的經歷。這些經歷也告訴我們,引導孩子在學習成績、動手能力、獨立能力等積極的方面&34;,完全是可行的、有益的。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有遇到&34;嗎,你是怎麼化解的?你會不會用正向的&34;激勵孩子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