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今晚23時許領取諾獎並發表5分鐘感言 Mo Yan to attend Nobel...

2020-12-16 中國網漢..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今天下午,當地時間4點30分(北京時間晚11點30分),諾貝爾頒獎儀式將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中國作家莫言將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他還將參加隨後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行的諾貝爾晚宴,與大約1300名客人一起共同慶祝這一榮耀並發表5分鐘左右的獲獎感言。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先生逝世,為紀念這位對人類進步和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諾貝爾獎自1901年第一次頒獎起,就選擇在這一天舉行頒獎儀式,這一有特殊意義的做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頒獎儀式將在瑞典王室樂曲「國王之歌」的歌聲中拉開帷幕,領獎人逐一登上領獎臺就座。諾貝爾基金會主席馬庫斯·斯託爾克首先致辭,歡迎獲獎者來瑞典參加頒獎儀式。隨後,每個諾貝爾獎項評選委員會的代表分別介紹獲獎者的成就。為莫言介紹的是作家、諾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帕·瓦斯特伯格。

然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名獲獎者頒發諾貝爾獎證書、獎章和獎金支票。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獎金由1000萬瑞典克朗,縮減至800萬,約合人民幣750萬。第二天,獲獎人將前往諾貝爾基金會商討獎金轉帳的具體事宜。

頒獎儀式大概持續一個半小時,所有來賓將轉場至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藍色大廳,諾貝爾晚宴將在此舉行。晚宴大約在晚上7點(北京時間11日凌晨2點)正式開始。皇室成員和其他貴賓沿著宏偉的樓梯進入藍色大廳。在此之前,貴賓在市政廳的王子長廊先面見皇室成員。

1901年在大飯店魔鏡大廳舉行的第一屆諾貝爾晚宴有113名來賓。今天的諾貝爾晚宴則有將近1220名客人。他們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及其家人朋友、瑞典皇室成員以及各界名流,其中還有250名學生。邀請函由諾貝爾基金會發出,在很多人心目中,參加諾貝爾晚宴是一項無上的榮耀。

每年的晚宴菜單會保密到宴席開始前最後一刻。宴會上,諾貝爾獎獲得者將致感謝詞,莫言排在第四位上場,他將發表一個大約5分鐘的獲獎感言。

莫言領獎的看點與猜想

■ 莫言的獲獎證書什麼樣?

金質獎章約重半磅,內含23K黃金,獎章直徑約為6.5釐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採,可以堪稱一件藝術品。

瑞典學院總是為每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設計獨特的證書。設計師要嘗試總結獲獎人的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氛圍。儘管藝術設計的獲獎證書多年來一直在變化,但文字始終遵循相同的模式,內容基本差不多,說明頒發機構決定將該年度獎頒給誰,並解釋一下為何頒給他(她)或他們。有人猜測要以莫言獲獎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氛圍為主題,他的獲獎證書也許少不了紅高粱的意象。

■ 莫言坐哪兒?

離講臺最近的座位主要為獎項得主的家人、獎項頒發機構代表、瑞典政府和國會(議會)官員以及外交使節團保留。講臺上將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會和瑞典學院成員、諾貝爾基金會董事會成員以及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等布置大約95個座位。本年度將有至少18名往屆諾貝爾獎得主參加儀式。

最前面的位置則保留給2012年度的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皇室成員。莫言將就座第一排左數第七位,與日本科學家比鄰而坐。

■ 莫言穿什麼?燕尾服如何演繹「莫言」印?

據透露,莫言此行準備了包括燕尾服、中山裝、西裝在內的五套服裝,以備不同場合的需要。到達瑞典後的首場記者招待會,莫言以一身西服亮相。此後,又以中山裝登上瑞典學院的演講臺。很多人沒注意的一個細節是,「莫言」兩字以不同形式出現在他的服裝上。在新聞發布會上,莫言一身深色西裝、藍色領帶非常亮眼,但是很多人沒注意的是他的襯衫其實大有講究,上面的圖文是刻有小篆體「莫言」二字的印章組圖。此後,莫言在演講時,以中山裝亮相,口袋上有個紅色的「莫言」印。莫言的設計師陳蓓說,「莫言」的名字會體現在每一套禮服上。今天晚上,莫言將以燕尾服出席頒獎禮,陳蓓說,莫言的禮服將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會用到一點紅。在燕尾服上如何演繹「莫言」二字,值得期待。

除莫言的服裝,此次隨行的莫言夫人和女兒的服裝也由陳蓓設計,陳蓓說,自己在莫言夫人的服裝設計上,花的心思是最多的。據其介紹,莫言夫人相當樸實,如何將樸實的美升華,同時又能和莫言的每一套服裝呼應,她費了不少苦心。

■ 莫言會講什麼?

此前,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的45分鐘演講好評如潮。今天晚上,他將在諾貝爾晚宴上講些什麼也備受關注。某網站近日舉辦了「為莫言寫獲獎感言」活動,竟然收到了幾千條短文。大家猜測,莫言的此番獲獎感言,應該是此前演講的一個縮略簡要版,但是也應該有新的東西。

■ 莫言會和夫人跳舞嗎?

隨後,晚宴還將有舞會舉行,此前,莫言親人在接受採訪時說,莫言正在定做燕尾服學跳舞。在晚宴上,莫言是否將偕夫人起舞也成為網友期待的一大看點。

相關焦點

  • 外媒評價莫言諾獎演講:簡簡單單卻透徹心扉
    在長久熱烈的掌聲中,莫言結束了與自己創作有淵源的事與人的故事。結束時,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聽眾深深鞠躬,表達謝意。演講結束後,嘉賓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動,聽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一分鐘。推薦內容>>莫言瑞典學院演講稿:講故事的人推薦內容>>莫言諾獎演說資料匯總:莫言瑞典演講致辭大全  哥倫比亞新聞網站的記者評價說:「一個個不同的故事,都彰顯著獲獎者的性情與傲骨。
  • 莫言:被諾獎「捧殺」7年,他把「忍」字寫了10000遍
    一時間,「莫言」倆字的搜索熱度直線飆升,還出了個段子:獲得諾獎後,莫言上臺領獎,臺下議論紛紛。莫言發表獲獎感言,一開口就驚呆眾人:My Chinese name is 「shut up」!臺下頓時安靜了!
  • 莫言獲頒「中華文化人物獎」 謙稱「愧不敢當」
    莫言獲頒「中華文化人物獎」 謙稱「愧不敢當」 莫言因身在瑞典,未能出席,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表示「愧不敢當」。除莫言外,指揮家鄭小瑛、歌唱家德德瑪、導演陳鑫伊、歷史學家朱紹侯等9位人物共享了這一殊榮。  恩師徐懷中:獲諾獎水到渠成 實至名歸  作為莫言的講述嘉賓,他的恩師徐懷中因病未能出現在當晚的頒獎典禮上,而是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陸文虎代讀講述詞。
  • 顧彬:莫言小說冗長無趣 他能獲獎翻譯居功至偉
    5月2日,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舉辦「五四現代文學講座」,陳思和、顧彬、許子東、劉劍梅、王曉明、梅家玲和鍾玲共六位學者齊聚一堂,發表專題演說。李歐梵、劉紹銘、陳清僑等學者參加圓桌論壇。  當天下午的講座幾乎成為莫言研究的專場。陳思和回顧了莫言領取諾貝爾獎時的演講稿,解讀莫言文學的理想傾向。
  • 莫言這部誕生於後諾獎時代的《晚熟的人》,寫了什麼,寫得如何
    2020年,距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8年,距他上一部小說出版已經過去10年。十年磨一劍,7月31日,莫言最新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終於首發。都說諾獎有魔咒,得過諾獎之後很多作家可能都會陷入創作停滯或者無法超越自己的困境。
  • 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在諾獎頒布前的對談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早前的消息稱本次諾貝爾文學獎將公布兩位獲獎作家,「諾獎雙黃蛋」的說法和猜測有了很高熱度。10月9日,文學獎公布前一天,中國作家莫言和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同時亮相鼓樓西劇場。
  • 媒體揭秘諾獎晚宴:參加需3000元 莫言跳交際舞
    為了諾獎頒獎典禮這個莊重的時刻,諾獎基金會的會場布置可謂獨具匠心,除了引人注目的授獎詞和獲獎演說,頒獎典禮背後的故事和細節也值得品味,記者一一揭秘此次隆重典禮的現場盛況。8日,諾獎音樂會在這裡舉行時,小廣場上的集市還如期舉行,人頭攢動。而到了10日上午,音樂廳廣場為了迎接頒獎典禮已經重新打掃一新,並圍起了警戒線,警戒線內除了一字排開的諾獎得主的專座寶馬車,再無其他雜物。  瑞典時間下午4時,音樂廳廣場已經是人群蜂擁,不時有不怕遊客的灰色鴿子來廣場和音樂廳前的女神鵰塑上棲息。
  • 評論界讚譽莫言近作《晚熟的人》破除「諾獎魔咒」
    缺席的莫言,不缺席的作品日前的莫言近作研討會,集合了中國最有話語權的評論家。「我讀莫言的這本書,就覺得他是老老實實回到事情本身。其中透出來的一種特殊魅力就是『誠』:非常誠實的希望跟讀者交流的一個作家。」《小說選刊》主編、著名作家徐坤是莫言的粉絲,她評價這本書對莫言的重要性在於「是一本去除諾獎魔咒的書」,「得諾獎之後肯定是哆嗦的不敢寫,他一開始也是,試探著手腳觸摸外面的溫度,得到一些反饋,悄悄地在寫,最難得是保持了他穩健的姿態。」
  • 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領取今年諾獎後如是說:驚慌,光線太明亮了,聲勢...
    時隔兩個月後,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終於接到了屬於自己的那塊金光燦燦的獎牌——美國當地時間12月7日,她親手接過獎牌這一幕發生在格麗克自家門外的花園裡。露易絲·格麗克在自家花園領取了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牌儘管相比往年盛大的傳統典禮,今年的頒獎聲勢已經小了很多,但露易絲·格麗克依然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感嘆,幾乎從10月8日(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早上自己就感覺到了「驚慌」,她同時有些不習慣地直言:「光線太明亮了,聲勢也太浩大了。」
  • 莫言坦露獲獎心聲:得諾獎讓我驚奇又惶恐
    不過莫言行蹤不定,大家大多失望而歸。但在13號的早晨,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莫言家的時候,居然還沾上了一點幸運的氣息。莫言在三樓的大哥家接受完一家媒體的專訪之後,同意接受像我一樣來撞運氣的人的簡短採訪。他一進五樓的家門,於媒體的簇擁下剛在沙發上坐定,便伸出手指強調說「一人一個問題」。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效應」波及出版、旅遊等各個領域。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你了解諾獎文學獎的評獎流程嗎?你怎麼斷定諾獎評委就一定有人類良知而不是西方良知呢?希特勒還搞過奧運會呢,他有多少人類良知?一個人沒有了家和父母的概念後,他就沒有了立場!一個沒有立場的人,哪就是有奶便是娘了!其實諾貝爾文學獎就是由西方控制的意識形態獎。莫言那水平還不如文學才華較高的高中學生,因為他僅僅達到初中畢業水平。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uploads/2020/10/press-physicsprize2020.pd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sts/all-nobel-prizes-in-physics/https://wenku.baidu.com/view/8c7577ee172ded630b1cb6bd.html
  • 莫言名字言論遭調侃 網友稱英文名「shut up」
    莫言獲獎後,網友杜撰了他獲獎感言的第一句話「My name is『shut up』」。更有網友詳細描述了他獲獎時的場景,當時臺下掌聲、議論聲不停,莫言說:「My name is『shut up』!」 臺下頓時安靜了……由此,「shut up」成為莫言的英文名,並在網上迅速走紅。另有網友想像了莫言用山東方言發表演講,上臺後他說:「我角膜炎。」
  • 莫言亮相諾貝爾獎發布會 幽默淡定顯名家風範
    中新網12月6日電 北京時間今晚19時許,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新聞發布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中國作家莫言如約出席,回答了世界各國媒體的提問。  由於瑞典遭遇罕見暴雪,導致機場關閉、航班延誤,莫言直到當地上午才抵達斯德哥爾摩。從現場照片中看到,莫言和夫人手牽著手,頂著風雪步行抵達發布會現場。
  • 莫言獲諾獎後的第一部作品,果然沒有讓人失望
    莫言的三嬸是個可憐的女人,年紀輕輕就死了丈夫,沒過多久,1歲多的兒子被狼叼走了。她不信,一直說6歲的女兒撒謊。女兒喝下了一瓶敵敵畏,留下一張紙條:我沒有撒謊,是兩條大黃狗把弟弟拖走了。為了怕三嬸尋短見,莫言的父母讓他必須時刻跟著她。
  • 莫言獲諾獎後首部新作上市,收入12個中短篇作品
    01 獲諾獎8年後,莫言首部新作《晚熟的人》7月31日上市 7月31日,莫言攜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讀者視野,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
  • 莫言最新三篇短篇小說將集中亮相《收穫》雜誌第5期
    莫言最新三篇短篇小說將集中亮相《收穫》雜誌第5期 《收穫》吳越供稿 2017-08-23 09:42 來源:《收穫》
  • 陳安娜:莫言有些語言很難翻譯 特別是罵人的話
    日前在北京接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別貢獻獎」的六名外國獲獎人中,瑞典漢學家、翻譯家陳安娜作為一個典型的瑞典「60後」和女獲獎人,十分引人注目。  莫言獲獎背後「最重要的女人」  莫言2012年12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領獎感言時表示,他獲獎離不開各國翻譯工作者的創造性工作,「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勞動,文學才可以變成世界性的文學」。陳安娜就是莫言尤其要感謝的眾多翻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