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什麼?

2021-02-08 天仁茶葉

三十而立,立什麼

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我認為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缺少了對社會那種幻想和迫切投身於社會中的激情,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那就必須正視它,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空想。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 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保存有「天命」的觀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別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跡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跡就相對平穩了。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在經濟上,經過二十幾年的積累,也具有一定的財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儘管每個人的實力、財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於高水平狀態了。五十歲的人,決不會再埋怨別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習慣了自己應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五十歲的人,孩子正處於讀書和就業的關鍵時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們最關心和事情,他們必須盡到當好父母的責任。五十歲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責任,都油然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了解了社會,可他們更知道自己!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

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胡適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我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歲,可以說,就到了或者說是接近了這種境界。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個時期:從出生到走向社會之前,是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本領,學會做人,這大約到二十歲左右為一個階段,我稱之為生長期;二十歲左右工作到退休,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階段,為社會做貢獻,為家庭做貢獻,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我稱之為貢獻期;從退休起,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到以家庭角色為主,享受養老金,享受子女的撫養,我稱之為收穫期。六十歲的人,明白了這些,就樂於接受這個現實,他們清楚知道,每個年齡段的人就應該有那個年齡段的人應有的生活。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決定和影響著生命,所以六十歲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地生活,不但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也是對社會一種貢獻,起碼可以減少醫藥資源的消耗。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大於向社會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時,所從事事業中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了,相應地把原有的角色還給了社會,例如,你工作時是什麼處長、科長、主任、工程師、教師、醫生……退休了,就一個稱呼:退休人員。至於利,你退休後的養老金必然少於在崗位時的薪酬,根據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財產,當你離開人世時,也都留給子女了。唯有身體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別人替不了,你健康快樂,別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歲的人,經歷了歲月的打磨,經歷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跡,成就的卻是自己豐富的閱歷、涵養、修養。六十歲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腳步慢了,卻可以細細品味人生,欣賞人生旅途中各種景色,享受於向社會提供自己辛勤勞動後的成就感中,享受於無憂無慮的輕鬆生活中,享受於品味酸甜苦辣的回憶所帶來一番別致感覺中,六十歲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與眾不同的風採!

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七十從心所欲,很簡單,就是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很重要的是後面的三個字:不逾矩,得不違反規矩,那麼,應該怎樣去做,我認為應該是: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儘快擺脫傷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計較,甚至對疾病的傷痛也能坦然面對,默默承受,總之,不管是遇見什麼事,都是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態。

從心所欲要不逾矩。從心所欲並不是什麼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對哪些事要合乎規矩呢?我認為就是三個字:情理法。一般來說,違法的事,誰也不會去做,如何講情講理,倒是應該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學、老朋友之間,在家庭內部之間,要多講情少講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講情,別講理了,沒有什麼誰對誰非了,老兩口相伴健康地度過餘生,就是幸福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你感興趣,只要你高興,只要你快樂就行。

有人說:六十歲的人,當官不當官的一個樣,七十歲的人,有錢和沒錢的一個樣,這話有一定道理。七十歲以後,人人一個樣,都是追求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保證生活質量的基本條件,別追求高壽,要追求高生命質量,高的生命質量,才是完美的人生。人在中途,七十歲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對前七十年已經度過,對七十歲以後,又是新的起點,總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會感到來日方長,就不會感嘆自己年老力衰來日苦短了,就會高興過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總會有新的生活內容,也總會有新的快樂,你就會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記住來日生活的美好。

===================

請點擊右上角轉發朋友圈,智慧布施功德無量;

關注方式:點擊文章標題下方的「江南第一茶樓」,即可關注本微信號;或搜索「zhuxi1621」微信號,也可添加關注。

雲南茶馬司茶業有限公司

駐上海辦事處·江南第一茶樓地址:

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鎮北大街208號

訂座電話:021-59283087

相關焦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可是孔子的這個志向很堅定,學習很努力,很認真,學了十五年,終於到達「三十而立」的境地了。立是什麼意思?《論語註疏》中講:「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不惑的又是什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稱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還有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男人要三十而立,又說四十不惑。
  • 孔子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兩句話,流傳很廣,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三十而立」,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成家立業。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男人一生中,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幹,三十而立,就是要立好這三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打好基礎,那麼男人的一生必將前途無量。四十而不惑,惑什麼?惑什麼就是你對什麼還疑惑,或者說你懂得了什麼?明白了什麼?我想男人到了四十歲,也應該明白三方面道理。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要把握年少的黃金歲月,努力向學,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的境界前進。這五個階段,雖然不能一蹴可幾,也正告訴我們目標尚遠,應該力學不輟,不可半途而廢!那麼孔子到底如何形容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呢?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麼五十呢?
    大家經常能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小編今天帶大家一起揭開謎底。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基本家庭、事業都比較穩定,這個時候的你應該也必須知道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所謂的責任心就是要有擔當,有使命感。之前渾渾噩噩一個人過,成家有了穩定工作之後,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但很多人理解錯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論語》,要想真正明白它的含義,還要結合原文去看。
  • 你知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前面還有一句什麼話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鸚鵡學舌】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時有所成就,四十歲時遇事不再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不可違,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時可從心所欲,卻又不越規違禮。
  • 讀《論語》才知道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你可能理解錯了
    論語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出自這一句。將三十而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將不惑,理解成不被迷惑誘惑。我們先看看原文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感慨間,三十而立,意味著成家立業,該擔負起人生另一階段的責任。三十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歲月,立身、立業、立家,三立基本能確定下來。職業發展方向,思想格局,人生目標輪廓分明,沒有二十歲時的毛躁,多了一份冷靜與執著。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的是什麼?不惑的又是什麼?
    孔老夫子的這句經典名言,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仔細的想一下,卻又不知道這裡的立指的是什麼?這裡的不惑又是指的什麼?今天,我就和各位師兄們一起來談一談這句話的含義。立身三十而立,第一個立得那肯定是自己,也就是立身。歸根到底,這就是一個思想道德不斷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斷的定位自己,不斷地保持清醒,不斷的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
  • 三十而立,立的是業,四十不惑,明的是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1三十而立,立的是形,29歲的小王臨近年底才回家,其實原本可以早一點回家的,
  • 2.4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應試教育教會了我們學會順從,而順從的結果就是人生沒有主見,人生沒有志向,現在很多人大學畢業以後,還不知道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是什麼,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這都是不立志的表現。國家大力提倡課程改革,就是要由順從教育變為素質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由順從轉變為學會自我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自己人生的追求,要立志。
  •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你人生的每個10年追上了孔子的步伐嗎
    在《論語》中,孔子對各自己各個年齡段都有一個代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的話,自然要聽從,效仿!那麼孔老夫子是根據什麼給各個年齡段定下相對應的稱謂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千古名言流傳至今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花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稀)。」這句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大致意思是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家立業的年齡,四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對生命沒有了什麼懷疑,五十歲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所謂天註定的命運。
  • 你真的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含義嗎?
    現實中,想必不少人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可「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四十而不惑」的「惑」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孔子的人生正經的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