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母鴨這道美食發源於閩南地區,是那裡最受歡迎的食補小吃之一。據 《中國藥譜》及 《漢方藥典》 兩書所記載,為保君王龍體,商代有位名醫叫做吳仲,利用麻油、燒酒再加上姜燉煮鴨肉,湯汁香而味鮮,甘甜中帶著些許姜的辛辣感,吃下之後可以提振精神,並且全身感到血氣通順,舒暢無比,被視為是滋養進補聖品。後來流傳至民間,成為一款名菜。生薑也叫薑母,所以這道菜被稱為「薑母鴨」。今天小編來教你怎麼做!
1. 番鴨(約1500g)洗淨瀝乾,生薑 (150g)、沙姜(山奈,50g) 切片待用。
2. 把鹽和味精均勻地抹在番鴨上,按摩鴨肉5分鐘,使其入味。
3. 再用沙姜粉、薑黃粉、醬油,把番鴨塗抹一遍,加1湯匙花雕酒、1湯匙米酒,醃製一晚。
4. 坐鍋熱油,待香油六成熱時,推入切片的生薑與沙姜爆香,略煸炒一會兒,至薑片水分揮發、體積收縮、顏色變黃即可。
5. 取一砂鍋,把煸炒好的薑片連同香油(100g)一起鋪在鍋底,擺上醃製好的番鴨。
6. 倒入剩餘的花雕酒和米酒,大火燉開後轉小火煲兩個半小時,待酒收幹即可。
小貼士
同一道菜,在閩南不同區域做法也有差異,泉州的薑母鴨近似湯煲,會加入大量藥材,類似藥膳,廈門的薑母鴨用料簡潔,成品幹香,一溼一幹,各成一派。但原料的選擇是一致的,都選紅面番鴨為原料,番鴨是舶來品,素來被視為補壯身體的珍品。成鴨肉質鮮嫩而油脂含量較少,很符合當代人飲食低脂的需求。
由於薑母鴨在烹飪過程中不再調味,所以醃製時要下足功夫。首先用鹽和味精對鴨子進行按摩,鴨肉的入味全靠此舉,之後抹上醬油、兩種姜粉,細細抹勻,再添上花雕、米酒,一來去腥,二來增香,這裡所用的米酒是廣東米酒,不同於南方的甜米酒,廣東米酒用大米釀造,通過發酵蒸餾,味醇深厚,雖有一定度數,卻不會像白酒那般酒味過濃而抹殺別的食材的味道。
薑母鴨的另一重要食材就是姜,姜分兩種,生薑提昇陽氣,沙姜性溫祛溼,有獨特的香氣,在這道菜裡很是提味,兩種薑片同時入鍋,用小磨香油煸炒,直到薑片水分揮發,收縮泛黃後連同香油一起鋪在砂鍋裡,擺放上醃製好的番鴨,加足花雕與米酒大火燉開後小火慢煲,在這裡等待的時間最為難耐,因為香油、米酒的味道始終縈繞,濃鬱得太誘人。最後米酒被收幹,鍋底只餘香油和薑片,但酒香已悉數被番鴨吸收,所以成菜味道鮮香,甘辛兼備。整個過程真可謂炮製雖繁,卻不敢省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