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學年結束了,在過去,尤其是農村學校,總有一些少數學生在這個時候,面臨著升級或留級的抉擇。然而現在——
自從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以來,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不準留級已經成了慣例。然而網上時不時還有提出這個問題來討論。在討論中,大多數贊成恢復留級的,也有反對的,這並不奇怪。作者也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即允許確需留級的學生留級,其利要遠大於弊的。
因為作者一直在鄉村小學任教,經歷過留級與不準留級兩個階段,有比較深刻的感受,所以一直呼籲至少在農村學校有限度的允許留級。
但本文不想去論證留與不留的利弊,只想提幾個需要回答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國家制定的《義務教育法》裡,並沒有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準留級。那麼不準留級何來?查了一下,據說是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一個領導在某個場合談話中,有一句話,意思是「義務教育階段不鼓勵留級」。但在各地實際實行中為什麼卻一律的變成了「不準留級」。「不鼓勵留級」等不等於「不準留級」?
還知道,不準留級的一個原因是出於學籍管理的需要。但為了部門自己工作的便利而不讓確需留級的學生留級,合理嗎?
第二個問題是,某些家長因為孩子基礎太差,要求留級重讀打好基礎再升上去。並且願意出自己孩子多讀一年的錢。這些孩子有沒有重讀一年的權利?如果有,為什麼不允許?如果沒有這樣的權利,那就應該指出來,根據憲法或別的什麼法規,說明其沒有這樣的權利的來由。以釋人們心中的疑問。
因為,不準基礎差的學生留級重新打好基礎就升上去,差距只能是越來越大,越往上就越學不進,結果只能是斷了這些學生獲得真正知識的可能。一個學生往往就是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斷了這個學生留級再造的機會,就等於徹底毀了這個家庭的希望,這是值得重視的。
第三個問題是,根據過去歷來的做法,至少主要科目考試成績要達到60分(即及格)才能升到上一級。這個及格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起碼達到這個程度,升上去才能接受新的知識,或說才有望跟得上班級的學習。這是一種教學規律。但不準留級,就是不管考了多少分,一律升上去,而不管其升上去能不能接受新知識,這是不是在違反教學規律?
但作為深知教學規律的教育部門,卻為什麼不重視這種規律,用行政手段幹著違反教育規律的事?
學習達不到及格的程度也升上去,要接受新知識是很困難的。一級拉下一點,到中學就如同聽天書了。農村中學學生厭學輟學的一個相當原因就是學不進去。
然後牽出第四個問題。九年義務教育這項利國利民的政策,雖然功德無量,但只要求所有兒童讀完九年書就算了,而不管其學得如何(雖然數量佔比很小,但絕對數量不少),是我們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要求嗎?如果說當初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是不是應該改過來了?
後記,這樣的問法確實太尖銳了些,想也許很多人都知道這些,只是不說。自己也想過,自己的兒孫又沒需要留級,何苦呢?然而由於長期在農村工作,深知農村學生的情況,而且也親眼見證許多留級的學生在加強基礎後學習較順利的事實。所以總覺得不改變的話,對這些學生而言,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忍不住又替這些只能默默接受沒有渠道發聲的少數人,再一次發出一聲微弱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