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更新各大博物館高清館藏,展覽陶瓷數據,潛心打造在線館藏陶瓷資料庫,方便隨時查閱。
清乾隆古銅彩犧耳尊
古銅彩犧耳尊,高22.2cm,口徑13.2cm,足徑11.7cm。 尊侈口,收頸,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對稱貼塑犧耳。此器釉色、器型、紋飾均仿古青銅器式樣,底部篆刻陽文「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乾隆朝的瓷器生產盛極一時,在瓷器的製作上又突出發展了特種工藝,即仿漆器、仿竹木器、仿古銅器及仿各種水果、海螺等象生瓷。仿品不僅形似,且釉色、質感也與實物相差無幾。這種制瓷工藝的創新得力於當時的督陶官唐英。此尊以沉著無光的色釉為底,在暗綠底色中閃爍著黃色斑點,又有鐵鏽色斑和青銅器上特有的紋飾,充分顯現出古樸典雅的特色。
清乾隆粉彩開光鏤空花卉紋燈罩
粉彩開光鏤空花卉紋燈罩,高29.7cm,口徑10.8cm,足徑11.2cm。 燈罩直口,長腹,圈足。形似燈籠,中空,口底相通。口、足上各繪黃地粉彩朵花紋一周,肩、脛均施抹紅鏤空變形蕉葉紋,腹部為鏤空綠地粉彩錢紋綴以紅蝠,四面各有一開光,開光內繪白地粉彩四季花蝶草蟲紋。開光四周施藍地粉彩纏枝菊花紋一周。 這件粉彩鏤空開光花卉紋燈罩製作工藝高超,鏤空技術精湛,紋飾色彩豐富豔麗,畫面生動有趣,燭光透過空隙映照開光處的畫面,似一幅優美的國畫小品。這是一件既實用又具觀賞性的粉彩瓷器珍品。
清乾隆琺瑯彩花卉紋瓶
琺瑯彩花卉紋瓶,高20.4cm,口徑4.8cm,足徑4.3cm。 瓶小口,短頸,圓肩,肩下漸收,圈足。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琺瑯彩料繪月季、天竹、臘梅、蘭花、山石圖案。肩部空白處以墨彩題「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詩兩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為「佳麗」,下首為「金成」、「旭映」。外底藍料彩雙方欄內「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莊秀美,胎體輕薄細膩,以紅、黃、綠、粉、藍等色繪奼紫嫣紅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顯得嬌豔嫵媚,栩栩如生。畫面布局承中國繪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傳統,頗具藝術感染力。
清乾隆黃地粉彩鏤空幹支字象耳轉心瓶
黃地粉彩鏤空幹支字象耳轉心瓶,清乾隆,高40.2cm,口徑19.2cm,足徑21.1cm。 瓶口外撇,短粗頸,頸兩側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內套一直腹小瓶,與外瓶頸部相接,可以轉動。小瓶白釉地上飾粉彩。瓶頸與肩兩部位,各繪12個開光,上下相對。頸部開光中,有楷書「萬年」、「甲子」及篆書天幹名;肩部開光內篆書地支名。腹部飾黃地軋道的纏枝花紋,並鏤空出4組四季園景開光景窗,透過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嬰戲圖,童子們或騎馬、或打太極旗、或持傘蓋、或擊鼓、或打燈籠,千姿百態。瓶之象耳、口沿及鏤空景窗邊緣部位均施金彩。瓶內施松石綠釉。底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的口、頸部位皆能轉動,尤其是頸、肩部開光對合組成一部萬年曆。瓶體須三部分分別燒繪,在工藝過程中,各部位的收縮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組裝、粘接、補彩後出現紕漏。這件陳設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後特製的新式品種。因唐英奏摺稱乾隆八年「工匠人等以開春正當甲子萬年之始」,「復敬謹造得萬年甲子筆筒一對,循環如意,蝠輳連綿」。由此可知,此件萬年甲子鏤空轉心瓶亦當是乾隆八年製品。
清乾隆粉彩描金書函式金鐘籠
粉彩描金書函式金鐘籠,通高14cm,長20.5cm,寬11.7cm。 籠長方形,形仿織錦書套中的線裝書函。書函上置一枚雙拱形紐的長方形石印章和一個瓷質圓形印泥盒。印章下有一臥槽與中空的書函箱體相通,通過此槽可給金鐘兒等鳴蟲餵食。印泥盒內有櫻桃、花生、蓮子、瓜子等象生瓷果品,盒底有5孔與箱體相通,盒蓋移開後可以聽到籠內蟲兒的鳴叫。書函式金鐘籠既是一件文房陳設品,又是一隻可餵養鳴蟲的小籠。 清乾隆時的景德鎮御窯廠經常運用粉彩裝飾瓷製工藝品,這件書函式金鐘籠即為其中的佳作。 書函式金鐘籠的題籤上墨書篆體「樂善堂」三字,此系仿《樂善堂金集》而制。
清嘉慶粉彩籟瓜紋碗
粉彩籟瓜紋碗,清嘉慶,高5.9cm,口徑11.0cm,足徑4.5cm。清宮舊藏。 碗內外及圈足以內均施白釉,自外壁向內壁以粉彩描繪過枝籟瓜、竹子。圖案枝葉相屬、不間斷,俗稱「過枝花」。碗內外圖案空白處各繪一隻蝴蝶。外底署青花篆體「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嘉慶松石綠地粉彩雲蝠紋筆管
松石綠地粉彩雲蝠紋筆管,清嘉慶,長16cm,口徑4.2cm。 筆管細長,一端圓形,一端呈半圓狀,為固定筆頭之用。通體松石綠釉為地,粉彩飾紅蝠、祥雲及「卍」字,皆有吉祥寓意。嘉慶時期文玩用具造型多樣,製作精細,瓷製筆管比較少見。
清嘉慶黃地粉彩雲龍帽筒 黃地粉彩雲龍帽筒,清嘉慶。
清嘉慶粉彩御製詩茶壺 粉彩御製詩茶壺,清嘉慶。
清嘉慶粉彩耕織圖碗 粉彩耕織圖碗,清嘉慶。
清嘉慶宜興窯「阿曼陀室」款紫砂描金山水紋茶壺
宜興窯「阿曼陀室」款紫砂描金山水紋茶壺,清嘉慶,通高9.7cm,口徑6cm,足徑9.7cm。 壺圓腹,圈足,短流,曲柄有鋬。壺腹一面描金繪林石涼亭,上書「兩峰插雲」四字,另一面則描金篆書「生平愛茗飲」。壺蓋描金繪流雲紋。外底戳印篆書「阿曼陀室」雙行四字款。 壺的胎質細膩,呈紫褐色。署「阿曼陀室」款的紫砂壺是清代嘉慶年間制壺名家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與書畫家陳曼生(1768—1822年)合作製作的紫砂壺。一般由陳曼生設計壺樣,彭年、鳳年兄妹依樣成型,再由曼生在壺上題字刻銘,世稱「曼生壺」。一般壺外底有「阿曼陀室」、「桑連理館」等印記。 在紫砂壺上以描金作為裝飾始於清康熙年間的宮廷用紫砂壺,是為追求富麗堂皇的效果所致。
清嘉慶鬥彩瓜蝶紋瓶
鬥彩瓜蝶紋瓶,清嘉慶,高36cm,口徑8cm,足徑10.5cm。
瓶撇口,長頸,圓腹,圈足。通體鬥彩繪纏枝瓜蝶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瓜蝶紋取自「瓜瓞」的諧音,《詩經》裡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句子,因為瓜初生常小,但其蔓不絕,至末而後大也,所以用「瓜瓞」比喻子孫繁衍,相繼不絕。"
清嘉慶粉彩龍鳳穿牡丹紋雙耳瓶
粉彩龍鳳穿牡丹紋雙耳瓶,清嘉慶,高25.5cm,口徑9.3cm,足徑9.4cm。 瓶撇口,束頸,長圓腹漸斂,圈足。肩部對稱置紅釉描金螭龍耳。瓶外壁主體繪粉彩龍鳳穿牡丹花紋,以寶相花紋、如意雲頭紋、變形仰蓮瓣紋為邊飾。圈足內施白釉,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規整,設色豔麗,是一件頗能體現嘉慶官窯粉彩瓷器製作水平的佳作。
清嘉慶宜興窯紫砂彩繪花鳥紋壁瓶
宜興窯紫砂彩繪花鳥紋壁瓶,清嘉慶,高14.5cm,口徑6×3.3cm,足徑6.5×2.5cm。 壁瓶半圓式,正面敞口鼓腹,背部平坦,頸後下方有方形小孔,便於懸掛。紫紅色砂泥,細膩光潤。腹部彩繪蓮塘花鳥圖,池塘中水波蕩漾,荷花盛開,幾枝蘆葦隨風搖曳,一隻水禽展翅從遠方飛來……彩繪色調柔和,用色淡雅清疏,猶如一幅工筆絹畫,令人回味無窮。 宜興加彩工藝是在泥繪裝飾的基礎上吸取粉彩工藝發展而來的一種裝飾藝術,清乾隆朝開始較為盛行。
清嘉慶宜興窯惠逸公款紫砂凸蓮瓣碗
宜興窯惠逸公款紫砂凸蓮瓣碗,清雍正,高5.9cm,口徑12.6cm,足徑5.5cm。 碗口微撇出邊,圈足起弦線。碗上部光素,下部凸雕十三枚蓮瓣,每瓣內以細線勾勒筋脈。底有篆書「惠逸公制」四字印章款。深紫色砂泥,細潤光潔。 惠逸公為清雍正、乾隆時期的宜興紫砂名匠。
清嘉慶宜興窯紫砂小圓壺
宜興窯紫砂小圓壺,清嘉慶,高5.2cm,口徑3.4cm,足徑2.7cm。 壺直口,垂腹,淺圈足。環柄、彎流均高於壺口。蓋面凸起,上飾寶珠鈕。足內鈐「嘉慶年制」楷書款。 此壺造型小巧精緻,紫紅色砂泥,質地細膩光潤。款識的布局、書體與當時的官窯瓷器一致,為宮廷御用紫砂小壺的代表作品。
清嘉慶青花雲龍紋螭耳瓶
青花雲龍紋螭耳瓶,清嘉慶,高25cm,口徑6.5cm,足徑7cm。 瓶撇口,直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頸的兩側對稱置螭耳。內施白釉,外壁繪青花雲龍紋,輔以如意雲頭紋、海水紋、圈點紋等邊飾。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瓶上的蛟龍體態矯健,穿行在海水上面的火雲之中,給人以兇猛剽悍的視覺感受。嘉慶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受乾隆青花的影響甚為明顯。繪畫技巧上,隨形變化,筆法纖細流暢,構圖由繁縟逐漸變為疏朗,工筆多於寫意。此瓶上龍的形態體現了乾隆朝向嘉慶朝轉變時期的裝飾風格。
清嘉慶宜興窯紫砂澹然齋款圓壺
紫砂澹然齋款圓壺,清嘉慶,高8.5cm,口徑4.7cm,足徑5cm。 壺小口,圓腹,彎流,環柄,淺圈足。平蓋,圓珠鈕。砂泥呈紫紅色,堅緻光滑,包漿細潤。腹一面有嘉慶帝御題五言詩二句:「共約試新茶,旗槍幾時綠。」句尾署「嘉慶四年秋日刻,徐展亭」楷書款。柄下鈐「壺痴」方形印章。壺底鈐篆書「澹然齋」印章款。 嘉慶四年為1799年。 此壺造型典雅,線條柔和圓潤,製作精細。
清嘉慶宜興窯楊彭年款紫砂飛鴻延年壺
宜興窯楊彭年款紫砂飛鴻延年壺,清嘉慶,高11cm,口徑8.5cm,足徑12.3cm。 壺廣口,溜肩,短流,環柄,腹部飽滿,闊平底,淺圈足。紫紅色砂泥。腹部一面刻隸書「延年壺」,另一面刻行書「鴻漸於膳,飲食衍衍,是為桑薴翁之器,垂名不利」,署「曼生為止侯銘」款。蓋內刻篆書「彭年」陽文款。壺底凸刻展翅飛翔的鴻雁,並有篆書「延」、「年」二字分刻於鴻雁頸項的兩側。 延年壺是陳曼生與楊彭年合作創製的18種壺式之一,稱作「飛鴻延年壺」。 楊彭年(1772—1854年),活躍於清代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是當時最有影響的一代紫砂名師。他的壺式設計追求文化內涵,多與文人合作題詩作畫,後世追仿者不計其數。
清嘉慶宜興窯楊彭年款紫砂描金山水詩句壺
宜興窯楊彭年款紫砂描金山水詩句壺,清道光,高9cm,口徑7.3cm,底徑9.9cm。 壺身呈筒式,平蓋,高鈕,短流,曲柄,圈足。紫紅色砂泥,質感細潤。壺身一面描金行書「平臺留小啜,飲味待回春。」落款「乙未冬日,松岑先生大人清玩。介峰。」另一面描金彩繪山水樓閣。底鐫刻篆書「楊彭年制」四字印章款。乙未年為道光十五年(1835年)。 以金彩裝飾紫砂茗壺是清初以來為滿足宮廷需求的時尚作法。此壺富麗工致,彌足珍貴。
清嘉慶鬥彩花卉酒杯
鬥彩花卉酒杯,清嘉慶,高4.4cm,口徑6cm,足徑2.4cm。 杯撇口,深腹,矮圈足。外壁以鬥彩為飾,繪山石、蘭花等內容。足底署「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這種造型與紋樣的小杯是對康熙十二月杯簡化的結果,是乾隆朝不再生產十二月杯以後的一種替代品,從嘉慶朝到宣統朝都有燒造,其造型、紋飾大體一樣。由於其紋樣多為蘭花、山石,故也稱鬥彩蘭石酒杯(或盅)。
清嘉慶「懋勤殿」款龍紋印盒
「懋勤殿」款龍紋印盒,清嘉慶,通高7.7cm,口徑22.5cm,足徑14.5cm。清宮舊藏。 印盒扁圓形,子母口,圈足。蓋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雲紋為地,其上各繪兩條金彩五爪行龍飛騰於雲海之間。底足內施白釉,書「大清嘉慶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盒蓋面正中金彩方框內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懋勤殿」位於紫禁城內乾清宮西廡,殿名取其懋學勤政之意,其中藏貯圖書典籍。清沿明制,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於此。此件印盒即為當時殿內所陳設的御用文具,至今盒內還殘存有當時用過的硃砂印泥。
清嘉慶黃地粉彩勾蓮開光「萬壽無疆」碗
黃地粉彩勾蓮開光「萬壽無疆」碗,清嘉慶,高8.1cm,口徑18.2cm,足徑7.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裏白釉,外壁黃地上繪粉紅、綠、白三色勾蓮紋,四個圓形開光內分別書藍料「萬」、「壽」、「無」、「疆」四字,圈足底部書紅彩「大清嘉慶年制」 三行六字篆書款。 纏枝蓮紋始見於唐代,是佛教藝術影響的結果,從唐代開始纏枝蓮紋在官式建築、工藝品製造中一直流行。自宋代開始,一種變相的勾蓮紋(或稱為寶相花紋)出現並流行,此碗上的粉彩勾蓮紋樣就屬於寶相花一類,是清代御窯瓷器上常見的官式紋樣之一。和乾隆時期的同類器物相比,此碗紋飾纖細而拘謹,構圖較為呆板,有明顯的嘉慶朝瓷器特徵。
清嘉慶紅彩雲龍盅
紅彩雲龍盅,清嘉慶,通高4.7cm,口徑6cm,底徑2.8cm。 盅敞口,圈足。外壁以釉上紅彩描繪舞動的雲龍與海水,口沿與圈足處各飾兩道青花弦紋。底部書 「大清嘉慶年制」青花篆書六字款。 此盅仿清康熙器形燒制,曲線流暢,器形優美,所繪雲龍線條一絲不苟,為一件清代後期官窯製作的精美的酒具。
清嘉慶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高28cm,口徑3.7cm,足徑8.6cm。 瓶口內斂,呈蒜頭狀,直頸,溜肩,垂腹,圈足外撇。腹部主題圖案繪6組折枝花果紋,輔以回紋、纏枝花卉、如意紋、蓮瓣紋及海水紋。紋飾布局疏密有致,青花豔麗,畫工精細。足內有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優美,紋飾畫法與乾隆朝青花蒜頭瓶頗為近似,是嘉慶早期青花瓷中的優秀作品。
清道光慎德堂款粉彩扁方瓶
慎德堂款粉彩扁方瓶,清道光,捐獻自樂東屏。
清道光仿鈞窯變釉石榴尊
仿鈞窯變釉石榴尊,清道光,高19cm,口徑10.5cm,足徑9cm。 尊形如石榴,故名石榴尊。花口,折沿,直頸,圓腹,圈足微外撇,器身均勻分布六條凹線。外底刻劃篆體「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器內施月白色釉,器外施以紅色窯變釉,六條凹線處釉呈天藍色,圈足內施淺月白色釉,釉色不勻。 清道光時期的窯變紅釉瓷器在釉色變幻方面總的來說已不如雍正、乾隆時期豐富,燒造技術呈衰退之勢。
清嘉慶油紅地五彩描金嬰戲圖碗
油紅地五彩描金嬰戲圖碗,高9.7cm,口徑21cm,足徑17.5cm。 碗敞口,口下漸斂,弧壁,圈足。外壁繪五彩描金嬰戲圖,襯以紅地。一群在欄杆、山石、花草、樹木之間玩耍的童子千姿百態,場面熱烈活躍。碗內施白釉,底足內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 嘉慶朝承襲了乾隆時期的制瓷工藝,此時的景德鎮御窯廠繼續生產御用瓷器。此碗色彩鮮豔,圖飾活潑,紅色地更襯託出嬰戲圖的熱鬧氣氛。
清道光粉彩花卉雙耳瓶
粉彩花卉雙耳瓶,清道光,捐獻自樂東屏。
清道光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 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清道光,通高8.1cm,口徑10.7cm,足徑4.2cm。清宮舊藏。
碗附傘形蓋,蓋頂置環形抓紐。內施白釉,外壁及蓋面均以珊瑚紅地拔白蘭草、梅花紋裝飾。圈足、抓紐內均施白釉,均署有礬紅彩楷體「慎德堂制」四字雙行款。
此蓋碗造型規整,紅彩勻淨呈珊瑚紅色。白色的梅樹和蘭草圖案在珊瑚紅地的襯託下格外醒目。"
清道光粉彩壽星童子扁方瓶 粉彩壽星童子扁方瓶,清道光,捐獻自孫瀛洲。
版權聲明:本文為遞美在線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