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劍峰
From 英文悅讀
微信號:read_the_economist
中西方國家在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上存在著一些差異,反映在交際上有時候雙方會產生文化衝突和交際失誤。我們如果將漢語的一些表達習慣生搬硬套到英語上,很容易給人造成不禮貌的印象。那麼,在英語語境下,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才更有禮貌呢?
英國語言學家Geoffrey Leech曾經提出過幾個英語禮貌原則:
(1)策略原則(the tact maxim),即儘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儘量增加別人得到的益處(Minimize the expression of beliefs which imply cost to other; maximize the expression of beliefs which imply benefit to other)。
怎樣理解這個原則呢?在我們向別人做出請求時,不直接比直接更禮貌一些,使用疑問句比使用祈使句更禮貌一些。比如你要向朋友借車,如果直接說:I want to borrow your car. 會顯得不夠禮貌,因為太直接了。我們可以換一種不那麼直接的說法,比如: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borrow your car.
又比如你要讓別人把門關上,直接說:Close the door. 也不禮貌,因為這相當於是在命令其他人幫你關門。更禮貌一點的做法是使用疑問句:C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這樣相當於給了聽者做選擇的餘地,會讓人更加容易接受。
(2)稱讚原則(the approbation maxim),即儘量減少對聽者的批評或反對,儘量增加對聽者的讚揚。
英語聽力考試中經常有這樣的橋段:Tom想要約喜歡了好久的女同學Jenny去聽音樂會,但通常情況下Jenny都不會去,她會說:Thank you so much for inviting me. I would like to go, but I am afraid… 這裡Jenny並沒有直接說」no」,而是用了更委婉的方式拒絕了邀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對聽者的反對。
(3)謙虛原則(the modesty maxim),即儘量減少對自己的讚揚,增大對自己的貶低。
舉個例子,你上課忘了記筆記了,想問問其他同學有沒有記,可以說:Oh, I'm so stupid – I didn't make a note of our lecture! Did you? 這就是通過貶低自己來表達禮貌的一種方式。
(4)同情原則(the sympathy maxim)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在談話時儘量減少聽者的不快樂,儘量增加聽者的快樂。
為了減少聽者的痛苦,我們在談到消極的事情時應該儘量模糊處理。比如朋友的丈夫去世了,我們如果要安慰她,說 I am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husband. 要比 I am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husband’s death. 更好。
於此同時,為了增加聽者的快樂,在談到積極的事情時則要具體化,比如I am glad to hear that you were accepted into Harvard University. 要比 I am glad to hear that you were accepted into a good university. 更好。
這些禮貌原則歸結起來核心其實只有一個: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得更為得體。關於這幾個禮貌原則的詳細說明也可以參見維基百科詞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iteness_maxims
除了遵守禮貌原則之外,在語言形式上我們也要多加留意。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在於用好情態動詞。具體來講,情態動詞有以下幾個應用:
(1)在表達意願時學會用would like代替want
中國學生在表達意願時往往喜歡用「我想……」這就是我們經常會聽到」I want…」的原因。但在英語國家中,除非是特別強烈地想要表達「我想……」這個意願,通常情況下並不用I want…而是用I would like… 例如去餐館點餐,如果直接說I want a hot dog. 會顯得不夠禮貌,可以改為I would like a hot dog.
(2)在請求時使用情態動詞引導的疑問句代替陳述句
在向別人發出請求時應該儘量使用情態動詞引導的疑問句,而不是陳述句。例如:Please give me a dictionary. 聽起來像是在命令別人。如果換成:Could/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dictionary? 則顯得更加委婉和有禮貌,另外也可以說:Would you mind giving me a dictionary?
(3)在詢問時使用情態動詞引導的一般疑問句代替特殊疑問句
在漢語中詢問其他人的名字時我們通常會問「你叫什麼名字?」但在英語中如果直接問What is your name? 會顯得太突兀,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情態動詞: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
在問路的時候也不宜找到個人就問Where is…? 可以說: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諸如此類,在詢問時多留意使用情態動詞會使你顯得更加禮貌。
除此之外,恰當使用動詞的進行時態也能使得對話更加禮貌。對於動詞wonder/hope,人們通常使用過去進行時來表示禮貌的請求,比如:
(1) I was hoping you could lend me some money.
(2)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borrow your car.
它們會比下面這兩個說法更有禮貌:
(3) Could you lend me some money?
(4) Could I borrow your car?
我們還可以用將來進行時Will you be doing something來代替一般將來時,以此更有禮貌地詢問他人的計劃和安排等。
舉個例子,新概念英語2第40課Food and talk講訴了一個關於尬聊的故事,男主人公和陌生女人在餐桌上有這樣的對話:
'A new play is coming to "The Globe" soon,' I said. 'Will you be seeing it?'
'No,' she answered.
'Will you be spending your holidays abroad this year?' I asked.
'No,' she answered.
'Will you be staying in England?' I asked.
'No,' she answered.
In despair, I asked her whether she was enjoying her dinner.
'Young man,' she answered, 'if you ate more and talked less, we would both enjoy your dinner!'
男人公全程用Will you be doing…而不是Will you do…來引導問句,由此來表示禮貌。
最後值得一提的一點是,「語言禮貌」並不是一套固定的規則,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改變。交際中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聽者的角度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這樣溝通才會順利。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魏劍峰,From 英文悅讀,微信號:read_the_economist,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微信後臺回復關鍵字【中介】,閱讀文章《我在留學中介做了6年,親手毀掉了3000多名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