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行隸的哲學意義!

2020-12-15 美術研究

書法是古老的藝術,也是一門心靈的藝術。正如林語堂說的,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從殷商的甲骨文, 鐘鼎文算起已綿延三千年餘百的書法史。龜甲石刻鐘鼎文那刀刻斧鑿的銘文歷史滄桑而斑駁的印痕,那簡牘帛紙肆意揮灑的或濃或淡流淌的墨香,正是古代先賢們樸素哲學閃爍著的思想光芒。

書法藝術在哲學中滋養,其精神源於聖哲老子,莊子、孔子的哲思如 「道法自然」、「物我為一」、「致中和」孕育了中國書法的燦爛輝煌。隨著各種書體成為一種穩定樣式,給後來者提供了現成的經驗,自然也給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限制和約束,也給書法變革發展產生了阻礙。書法到魏晉之後,沒有創造出新的書體,也沒有書法美學,千百年來的人只是朝著古人走沒有價值的重複路,也許亦步亦趨追逐古人,是誤讀了先賢們給我們的啟示,「走自己的路」。縱觀書法史,書法的本體、本原性問題、其實是哲學問題,當書法陷入迷惘之間,需要用哲學的方式去進行反思。辯證法賦予了書法思想覺醒的權力,重構新的審美和書法形象是書法內在本質的要求。

趙澤的行隸書法,運用辯證法規律,對中國傳統書法的篆隸草楷行傳承和發展,是對傳統「揚棄」。取碑體隸書與帖學的「二王」行書融合,鎔古鑄今,成為藝術發展的必然。趙澤用篆書筆法,隸書結體,行書筆意辯證的融合,可以說他是一個睿智的辯證法的駕馭者,成功地開創了既傳統又現代的行隸書體。

一、碑帖融合、古今合一。行隸是碑與帖的融合,是書法審美變革的必然趨勢。古往今來先碑後帖,碑帖同行,北碑南帖,尊碑抑帖的漸變或突變,都推動了書法的曲折發展,也是書法思想求新求變的結果。碑與貼是書法觀念,藝術技法,書法工具等物質載體,承載了書法史上陽剛與陰柔的兩種基本取向的審美風格及由此產生的不同技法體系。行隸書法取漢碑中成熟的隸書與魏晉的「二王」法帖為代表的行書融合。既有漢隸的風骨與魏晉風韻,彰顯隸書的古樸典雅,雄渾厚重,又將行書的飄逸流美, 妍媚秀麗容為一體,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與時代風貌,體現傳統的法度,又不失書法的抒情意味。 篆隸楷書源於秦漢以前的甲金篆隸,多為龜甲石刻,刀刻斧鑿,其結體方整樸茂,蒼渾雄強,厚重的風骨,線條圓方,取決於用刀的輕重快慢和刀勢的走向,技藝的生熟習慣,單刀的中鋒、側鋒,都構成字形書體樣式的風格因素,形成了雄渾、高古、凝重、剛柔相濟的自然美,碑體陰文陽文並存,其線條的頓、挫、起、伏,豐富的美感是帖不可比的,這正是秦漢文化風骨的特徵體現。魏晉有了紙筆墨的出現,書寫的形式,碑體向魏晉的帖學發展,為「二王」行草飄逸流美氣韻為主流,隨意書寫。這兩種體系的不斷發展,書法各具其美。

時至今日,以碑為主的體式已被帖學所代替,但蘊含秦漢的篆隸的美學風骨,如何化帖學的魂魄,完全是審美追求的使然。由於篆隸在秦以前以政令統一規範,漢則任文字實用,棄難從易,或因典章或科舉取士過於刻板,泯滅了個性,偏於實用觀念影響書法品格。一切追摹古人,即使入木三分者也只是練字,複製別人幾可亂真也是「技」不是藝,終究會窒息了書法的生命力。書法既是實用交流的載體,同時又是審美的載體,書體的演變正是實用與審美不斷演變的結果。書法離不開審美與實用,行隸在傳統中尋求優秀的藝術基因,突破世俗文化觀念的束縛,取碑的雄渾厚重與帖的飄逸流美,鎔碑化帖。相互融通,相向發展,實現碑帖體式的轉換與審美的互補。讓截然不同風格取向通過否定之否規律融合,行隸是碑與帖,隸與行,古與今,相互交融,行隸是碑帖結合的具有哲學意味的藝術範式。

二,行隸融合,意境渾一。行隸的辯證融合是書法審美與時俱進的必然選擇,行隸書法是以隸書行書為代表的兩種審美體式的融合,行隸的創變是源於不同時代發展、成熟的書體,不同的體式和審美容量,在否定之否定中的辯證統一,兩者之間既是相互排斥,又是對立的兩種體式,一個重法度,一個重意趣。兩者相互轉化,相互補充,相互包容的過程就是矛盾轉化的過程,也是書法變革質的飛躍的過程。

行隸融合就是對隸與行的特徵差異,審美優勢融合,一是從審美特徵看,隸書厚重質樸,實用性強,行書俊逸妍美,藝術性強;二是從結構特徵看,隸書偏旁部首之間無偏正,借讓,行書偏旁成大小高低錯落,筆畫簡省;三是從用筆特徵看,隸書中鋒用筆,遲澀緩行平穩,輕起重落,行書中側鋒並用,簡煉快捷跌宕,以提按為主,隸書創建的運筆和筆畫特徵,橫豎圓筆藏頭護尾,圓起圓收,筆畫中有的長橫主筆「一波三折」的橫向走勢,波磔、波勢,蠶頭、雁尾為主的特點,是隸書極具美學特徵的筆畫, 要融入行書的書寫體式,只有忍痛割愛。

在行隸建構中,取行書與隸書融合,是隸書高古,行書流美,又介於草楷之間,行書的用筆多釆用連筆,並將局部結構省略,書寫便捷。不取草書是因草一筆使漢字全無,脫離文字之美。從隸書與行書這些特徵看,這些差異就是矛盾對立關係,如何化解這些矛盾,構建出新的行隸美學特徵,正是辯證法的方法論。以秦漢隸書,魏晉行書為範本,是風神與氣韻的交融,兩者之間是歷史時空的跨度與審美的文化差異,在體式轉化中,不會因為習氣相近而趨同化,在辯證統一中,這種碑帖二位一體的交融與化合是奇思妙想的天才創造,它擺脫了傳統的書寫體式與筆墨技巧和審美通俗,超越傳統固有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認知,是具有獨創性的審美融合。

行隸是體式的融合、審美的融合,以隸的體式,行的意趣,在自然書寫中,隸中有行意,行中守隸格。行隸是行與隸的共舞,是「雙人舞」,也是篆隸草楷行節律美的集體舞;行隸又是行與隸的「二重奏」,也是篆隸草楷行韻律的共生、共鳴,激昂悠揚,撼人心魄又盪氣迴腸的交響曲。行隸筆墨寫的是石壁掛藤,也寫似錦繁花,既寫松風梅骨、也寫楊柳婆娑,心手相忘,筆下生花。「物我為一」,自由幻化。行隸書體從萌發、演化對篆隸草楷行的筆法與結體的分解、提煉、化合,「以意約易」,「囊括萬殊,裁成一相」,行隸是集篆隸草楷行的美感於一身的古雅與時尚的集大成者。

三、行隸融合,對立統一。行隸的融合是書法辯證法思想的完美體現。行隸書體古雅時尚,雄秀勁麗,空靈瀟灑。圓融幻化,中和平正,形質統一,意態和美。無論是筆法、結體、章法、墨法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天、地、人的辯證法的自然法。行隸融合是一種嶄新書體的美學範式。在建構中遵循的是書法哲學的原則,從法與意,形與神,氣與韻,技與道都融入自然書寫中,行隸的結體和筆法章法的縱逸流暢、瀟灑流美的追求,使行隸具有運筆自由,使轉靈動,讓點畫放縱與字勢的連貫,字態豐富的多種表現優勢。行隸又保留了隸書的橫平豎直的習尚,以方整的體勢表達漢字的結體端莊美,加上了行書的用筆起伏,頓挫有致,迅疾映帶,中側鋒並用。筆勢連貫,呼應關係更強。同時又與行書筆法章法相間。因而具有了行而突止,蓄而待發的欹側遒媚態勢,作品通篇起承轉合映帶相應,風規自遠。行隸書體這種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現在作品中的結體規律就是:取與舍、分與合、俯與仰、動與靜、正與奇、方與圓、雅與俗、拙與新、收與放、違與和,剛與柔、簡與繁、瘦與肥。在筆法、章法、墨法方面就是:提與按、輕與重、遲與速、疾與澀、潤與燥、幹與溼、連與斷、曲與直、大與小、虛與實、這些規律中體現了行隸的辯證關係。形成多種對立因素的無窮組合變化,因而也就有了無窮多種變化的可能,對立因素薀含得越豐富,藝術魅力越強。行隸的融合,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矛盾貫穿書寫的始終,矛盾的化解與營造就在運筆的提按、使轉中對立又統一,行隸書法是辯證法思想的結晶。正是這樣,行隸才成為無與倫比的審美範式。行隸以隸寓形、以行寫意,強調個性的自然表現,這種優美的心靈,暢快的自由表達,一根極富生命律動的線條,演繹出鮮活的生命形象。無法處求法,有法處變法,合情於筆下,一點一抹皆有趣,提按使轉皆有情,每個字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性靈物,顧盼婉轉,靈光飛動。行隸作品構成了超邁的生命意趣與心靈的寫照。行隸以全新的文化視角,摒棄當代人對書法的審美認知的缺失、重先消弭 、與解構、重構的審美形象,可以說:只有他的書法思想的覺醒,行隸書法才能成就於趙澤筆下。

行隸書法是碑與帖、隸與行,古典與現代,藝術審美與實用融合,這種融合在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不斷升華,在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統一中,成為書法 「破體」異相重構的典範,顛覆了過往只在單一書體的自我雕琢和筆墨技巧的表現,可以說,行隸書法,豐富了書法的矛盾美學,並將其發揮到了極致,這是辯證法思想在書法變革中發揮推動力的最新嘗試。一部書法史表明,一切模仿之作超不過前人的藍本,就如同溪澗高不過源泉,難得與源泉一樣高。一切崇高和出色的事物都在陳規之外。行隸異古爍今的獨創性,將給書法審美的思想荒漠中呼喚出燦爛的春天。

行隸書法的哲學意義,在於辯證法思想成就了行隸書法變革,行隸書法又詮釋了辯證法。(本文作者《北京日報》社原社文部主任,《雲南日報》駐北京記者站站長)

趙澤1957 年 10 月生於雲南彌渡,書法家。現為中國文聯藝術中心藝術家、北京人民畫院副院長等職。作品以篆書用筆,隸書結體,行書筆意。集碑與帖、隸與行、古典與現代,創行隸書體,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符號。作品風格雄秀勁麗,清新欲舞、瀟灑空靈、翰逸神飛。業績載入文化部,中央文獻出版社主編的《一代書畫大師》、《世界藝術通史》作品和業績多次被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藝術報》、《雲南日報成功人物》、《中國書畫報》等媒體重點刊播。雲南省文聯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為其主辦《生命力的呈現一趙澤書法展》,影響深遠。多次被中國文聯文學藝術基金會授予「中國最具人格魅力人物」。作者杜京

相關焦點

  • 哲學的目的與意義
    說其古老,是因為自人類開始認識世界並建立理論時起就首先是從哲學入手的,因此哲學的產生比其他學科的出現都要早得多。既然如此,為什麼又稱哲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呢? 其原因是,哲學並不像其他成熟的學科那樣能夠得到比較一致的公認並獲得相對穩定的發展,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幾乎從來就沒有收斂過。
  • 索緒爾語言學的哲學意義
    而按照索緒爾的看法這種觀點是應該被批評的,因為這種態度在某種意義上作為黑格爾的學生馬克思並沒有脫離思辨哲學這樣一種痕跡,這種歷史唯物注意的出發點還是試圖把自然過程文化過程區分開。事實上人之所以被稱為人,就在於人從誕生之日起就把自然過程當成了文化過程,而文化過程最關鍵之處在於人擁有了語言。人和語言是同時被創造出來的,不是兩次被創造出來的,一次沒有語言,一次有語言。
  • 哲學對於人生的意義
    我們都認為這些事情還談不上悲劇性,更談不上荒謬,還沒有使生活無意義。每個人都會同意,核戰爭和恐怖主義的陰魂壓抑了我們的樂觀情緒,但我們都認為,這種災難的可能性是未定的,而且不管怎樣,即使存在這這種陰影,我們也要儘可能地活下去。但為什麼在這個相對來說更為富足和安寧的時代,我們的回答卻如此令人喪氣?
  • 孫正聿 | 尋找「意義」:哲學的生活價值
    人類的生活活動以其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為中介而創造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世界」。哲學作為「意義」的社會自我意識,它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中的特殊作用,它在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活世界中的獨特價值,就在於它是對「意義」本身的自覺尋求和理論表徵。
  • 道家倫理的精神哲學意義
    道家與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尤其與中國人的倫理精神相始終,是不證自明的事實。道家在中國道德哲學體系中的結構性意義,在理論與精神兩個層面都得到確證。理論的層面,道家始終與儒家哲學、儒家倫理相互動,構成中國道德哲學體系的辯證結構;精神的層面,道德倫理精神無論在任何時期、對任何社會階層的成員來說,都是基本的和必要的精神結構。
  • 程頤「理一分殊」的哲學意義
    程頤「理一分殊」的哲學意義「理一分殊」論題是程頤首先提出來的。紹聖三年(1096)當時程頤在洛陽居住,在湖南瀏陽任上的楊時向程頤寫信,對張載的《西銘》提出看法,程頤就在《答西銘書》中提出了這一哲學命題。「《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迷兼愛,至於無父之極,義之賊也。」
  • 哲學對現實生活,有沒有指導意義?
    幾乎每一個文科生從高中剛開始接觸哲學的時候都會有疑問,學辯證唯物主義有什麼用,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其實這裡談到的,應該也不僅限於「辯證唯物主義」這一個哲學流派本身,而問題關鍵在於哲學有什麼用。實際上很多人也僅僅是從高中或大學開始正式接觸哲學,但很少有人專門的學習哲學,故而也最多只能從所學的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來談。哲學不僅有辯證唯物主義,但是即使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同樣可以至少讓我們看問題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或者一些角度來看。此外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也是同樣。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  理論關聯  實踐思辨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組成世界哲學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對世界進行認識的一種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作為其發展基礎,系統地闡述了思維同存在之間的聯繫,進而實現唯物主義同辯證法之間的統一,並藉以實現了將唯物論同本體論統一。
  • 關於潛意識的心理學和哲學意義
    關於潛意識的心理學和哲學意義20世紀初,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隨後這一心理學術語便流行開來,並逐步被哲學化。在弗氏那裡,所謂的潛意識是指人的童年意識經歷在其成年後並未消失而是自然沉澱在其意識底層形成為情結,該情結會現實參與並支配著人的當下意識行動。
  • 馮友蘭看待生死,哲學是人生意義的燈塔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提起中國的哲學研究,會想起馮友蘭,想起他寫的《中國哲學簡史》。」馮有蘭做中國哲學研究,相信中國哲學的價值,他對生死的態度,正說明了他研究的東西對他思想的影響,而這些反覆推敲和琢磨的「思維」也幫助他到達了不一般的思想境界。
  • 【專欄】兒童哲學的內涵、歷史沿革與意義
    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成為有智慧的教育者兒童哲學的內涵、歷史沿革與意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要等到
  • 哲學也需要普嗎?有沒有價值和意義
    在我們的教育中,哲學從高中的文科開始才出現進入課本中,雖然在大學是必修課,但社會對哲學的認識普遍地不足。那到底它為什麼值得被推而廣之呢?這問題其實換句說法,即是在問到底哲學之於社會,又或者之於每一個人,到底有何意義。這樣問的時候,其實我們彷彿預設了哲學對大眾而言有意義有價值,只不過我們還未清楚它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 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被量子力學顛覆了嗎?
    實際上,量子力學,如同相對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否定了經典的一種新的空間觀,所謂波粒二象性,所謂不確定原理,其實都可以用一種相對性的空間觀來描述。 與此同時,量子力學卻一直沿用經典物理的時間觀。而回到更高層次的哲學。哲學和物理學都在試圖探討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但哲學卻一直沒有跟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展。
  • 韓東暉 | 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踐言意義
    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踐言意義韓東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暨外國哲學研究所(北京,100872)【中文摘要】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以「劃界與批判」為中心,其核心內容是由規範性語句及其闡釋構成的,具有踐言意義而非斷言涵義。
  • 學習中國哲學,建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認識到了一個人的人生要生而要快樂,人生如何才能快樂,那就是選擇一個自己認同,且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的方向,然後向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不斷奮進,我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快樂而有意義。可以說上學期學習了哲學基礎知識和中國哲學的三大主流儒家、道家和佛家。一個學期的學習,為自己建造人生理想之建築「建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打了一個基礎框架。
  • 學習中國哲學,建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一個學期的學習,為自己建造人生理想之建築「建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打了一個基礎框架。02​學習意義學習認識了中國哲學與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去選擇和指導自己的人生1、通過「四方架構」學習,初步認識了解了中國哲學三大家。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摘 要:科學實踐正日益成為當前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關注點。科學實踐哲學的核心內涵是實踐必須成為知識和實在的界定者, 在此意義上, 科學哲學突破了其傳統的認識論界限, 開始成為一項本體論的事業。但這個空間並非庫恩意義上的文化空間 (範式) , 也非SSK意義上的社會空間, 它是一個包含了各類要素在內的實踐空間。在此意義上, 知識不再由外在於實踐的準則、實在或社會利益提供基礎, 而是由實踐過程中的各種相關因素所界定。也就是說, 科學實踐哲學把傳統本體論研究所設定的本體與現象之間的立體結構拉平了, 認識論仍然以本體論為基礎, 但它們之間不再是A決定B的立體結構, 而是一個平面結構。
  • 意義-事件與析取性綜合——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的事件哲學
    意義-事件與析取性綜合 ——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的事件哲學文|藍江 《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12期 內容摘要:德勒茲的早期作品《意義的邏輯》向我們呈現出一個尚處在語言哲學和結構主義影響之下的德勒茲,但是這個德勒茲已經試圖通過意義-事件概念來實現向後期的生命論哲學的過渡。
  • 從哲學角度探索生命的意義
    你既想駐紮,又渴望漂泊,你自知意義之虛,又苦於尋求。你飄啊飄,好似一枚蒲公英的種子。在你自設的思域之中實現你不可完成的意義之旅。生命本無意義,需要編織意義。只有人才急於編織,而其它生命依靠本能意志,無緣意義。意義對於人類來說只能人類群體內所做的虛設,而無本體論意義上價值。對於人類的生存而言不能不編織,不然只能走向死亡與毀滅。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諸學科中,經濟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是20世紀初從西方移植過來的。由於是移植的,就存在如何中國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和方法,而要有中國特色。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並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