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北京故宮】有人可能會產生疑問,日軍佔領期間故宮怎麼可能保存的如此完整?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早在日軍佔領北京時,故宮裡的大量珍貴文物早已被南遷了。但是,日本依舊對北京故宮進行了洗劫,比如大量圖書文本等。(這是一組反映抗日軍佔領下的北京故宮老照片。)
【天安門】資料顯示,1938年6月日本憲警兩次闖進故宮太廟博物館搬走並撕毀了大批的圖書資料,有書籍243種340冊,雜誌369種10682冊等。這只是記載的很少一部分,不難想像日軍秘密劫走的文物數量一定是驚人的。北平淪陷後,故宮博物院總務處處長張庭濟留守,當時國民政府的訓令是「該院留平人員處境艱危自屬實情,目前應於可能範圍內盡力維持仰即遵照。」
【端門】對於故宮文物的保護,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早有準備。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立即開始了故宮文物南遷的工作。故宮文物南遷,故宮文物南遷,可以說是世界文明史上文物遷徙數量最多、行程最遠、範圍最廣、歷時最長、投入人財物力最巨的文物遷徙與保護行動。
【太和門和內金水河】剛開始,南遷文物被存放在南京。1937年「七七」事變後,這些文物又被分3路運往四川,當時樂山縣存9331箱、峨眉縣存7287箱、巴縣存80箱。南遷文物無一損壞,這讓無數人感動不已,「南遷的文物經歷的槍林彈雨,賦予了故宮文物特殊的價值,它們是經歷了烽火的,有不尋常的意義。」
【太和殿】儘管最珍貴的文物因南遷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可故宮裡存留的文物依舊被日軍洗劫。日軍進入北京後,故宮管理人員採取的應對方式是閉館,僅留下中路、內東路對外開放,直到1942年故宮五路全部開放。當時偽華北政務委員會任命祝書元為代理院長,公布了整理故宮博物院院務臨時辦法。在這之前,北平偽政權和日方均未干涉故宮內政,只是維持費僅撥發原來的一半。
【航拍太和殿】祝書元的身份是前北京政府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的老部下,早在清朝末年就參與管理北京市政。1942年7月1日,祝書元出任代理院長時,就立即聲明「是奉命維持,並非接收。」
【體和殿】有了祝書元代理院長,而且還是北平偽政權任命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故宮。據據著名古建專家、故宮前副院長單士元回憶時說:「這樣一來,就把故宮內外那些企圖攫取故宮博物院大權的漢奸壓了下去。再者,既有偽組織接管了,日本人也就未插手故宮。」
【銅製水缸(被日軍劫走一部分)】資料顯示,北京淪陷期間故宮文物的損失,主要是在日軍施行北京「獻納運動」中導致的。1943年8月,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應日方要求,通令各機關收集銅類,規定凡屬官署團體或一般商店住戶銅品均得分別情形收集檢送。在這期間,故宮的66座大銅缸被徵收,這是北京八年淪陷時期故宮最重大的文物損失。
【西華門】1945年3月,日軍北京陸軍聯絡部致函偽北京特別市市長,要求「北京特別市官民,獻納各自存有之一切銅類,以資直接增強戰力,藉以實現大東亞共榮圈之確立。」在日軍逼迫下,故宮管理人員只能交出部分銅製品,「被徵用之銅品2095市斤外,計銅缸66口,銅炮一尊,銅燈亭91件。」
【故宮城牆上的角樓】198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的紀念特刊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八年淪陷期間,在日寇鐵蹄下,儘管受到很大損失,但我院職工悉恪盡職守,保住了庫藏文物和紫禁城宮殿建築,這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