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黃瓦的故宮,偏偏叫做紫禁城,3種說法更顯在古人智慧

2020-12-15 百家號

眾所周知,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家的宮殿,是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開始修建的。有24位皇帝在此執政過,舊時叫做紫禁城,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黃色才是皇室的象徵,可為什麼偏偏叫做紫禁城呢?

紫禁城,紅牆黃瓦,氣勢輝煌。為何不叫做紅禁城、黃禁城呢,說法有很多種,但大致的是這三種說法

第一是天帝之子的說法,皇帝一般都自稱是天子,和普通百姓有很大的區別,天宮是天帝所居住的地方,天宮也叫紫宮,所以皇帝作為天帝之子,自然而然居住的也稱為紫宮了。我們都知道,歷代皇宮戒備森嚴,不是普通百姓能隨便進入的地方。因此取禁字,也是給皇宮添加幾分的威嚴。紫禁城就是由天宮一紫宮而來的。

第二種說法,就是紫氣東來的說法了。紫氣東來是老子出關時的一大勝境,在道家,紫意味著吉祥的意思。傳說老子在過函谷關時,有紫氣從東方飄來,接著老子就騎著青牛而來。歷代帝王對道家這種意味都很接受。所以,皇宮就是由此而來。

第二種是星道學說,與古代的星垣學說有關。什麼是星垣,星垣是根據星辰來分布的,有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還有28星宿和其他星座等等。在古代星相師的口中,紫微垣中還有一個小垣,這個小垣就是代表的帝王身邊的重臣。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又分別為上垣、中垣、下垣。紫微垣處於處於三垣的中央。在古代人們都是以中為貴,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又叫紫宮。那麼天帝之子,所以皇帝所居住的地方就叫紫禁城。紫就是由此而來的。

這三種說法都很有道理,皇帝居住的地方肯定不一般,增加很多的色彩也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從星垣學和故宮的建造設計,可以發現。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故宮中間,是最高大突出的地方,乾清和坤寧象徵著天和地,日精門和月華門是日和月的象徵,其他的東西六宮和建築代表著群星。

以故宮的建造來看,和星垣學可以說是高度一致的,其他的說法,也是為皇家增加更多的神秘色彩,顯得更加的尊貴。

相關焦點

  • 故宮一直用「紅牆」和「黃瓦」,卻為何叫紫禁城?看後長見識了!
    那麼在我國古建築圍牆中,有藝術感染力、顏值最高的當屬北京故宮了。故宮也叫紫禁城,是舊時的皇宮。是1420年,由明成祖朱棣建造的,象徵著無上的權力和尊榮。從歷代的皇宮建築上的色彩上看發現,皇室喜歡明亮色調。主要是黃、紅、紫、藍、白、綠、灰等,尤其是黃、紅、紫用得最多。故宮紅牆黃瓦的紫禁城,就是最好的詮釋。
  • 解密紫禁城名字來歷 現在為什麼叫做故宮
    去天安門遊玩的朋友,一定會去故宮看看,明清兩朝時,故宮是國家權力中心,現在雖然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但走進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皇家的威嚴。但是故宮這個名字,並不是它原來的稱謂,明清時被稱作紫禁城。許多人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那什麼時候又改名叫了故宮呢?
  • 故宮3本新書亮相,解讀600年紫禁城文化
    600歲的紫禁城是一座寶庫,也是一個謎宮。最近,《紫禁城建築之道》《紫禁城古建築營建思想研究》《紫禁城365》3本新書亮相,分別從紫禁城的建築語言、思想境界、營建文化、圖像解構等方面,解讀這座「城」。故宮出版社介紹,這3本書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故宮文化,提升公眾對紫禁城文化遺產的熱愛,推進紫禁城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三本書雖說都說的是「城」裡事兒,但是側重點各有不同。
  • 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明清時期人們都稱呼其為「紫禁城」。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叫了故宮的呢?關於紫禁城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紫微垣乃天帝所居,皇帝自稱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故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
  • 故宮為何以前叫「紫禁城」, 名稱大有來頭!
    大家都知道故宮是近代才有的稱謂,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將住在紫禁城裡的末代皇帝溥儀給攆出去了。馮玉祥說清朝都沒了,紫禁城裡還住個皇帝像什麼話!於是從此以後,紫禁城裡再也沒有皇帝了。而沒有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也在1925年10月10日正式改名為故宮。
  • 你去過故宮嗎?那你知道它為什麼又被稱為紫禁城嗎?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故宮是中國明清時代的皇家宮殿,在那時候被稱之為紫禁城,故宮是後來才叫的。這座城是中國古代宮廷的建築精華,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的佔地面積就達到了15萬平方米,整座城裡面大大小小的宮殿有七十多座,毫不誇張的說光房屋就上千間。
  • 為什麼故宮建築的色彩一律為「紅牆黃瓦」,它有什麼象徵意義?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築。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費時約十四年。如果從1420年開始算起,至2020年,故宮已經有整整600年的歷史了。
  • 故宮太和殿是紫禁城裡最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皇權的「金鑾殿」
    自唐朝起,因「金鑾」二字的尊貴與霸氣,人們只把皇宮裡最彰顯帝王皇權至高無上的大殿稱為「金鑾殿」,而太和殿就是紫禁城裡的「金鑾殿。只有和「天子」皇帝有關的大事件,才能在這兒舉行儀式和慶典。太和殿和沿故宮中軸線依次往北的中和殿、保和殿,是明清皇帝處理國事的前朝。今天只簡單介紹一下太和殿。
  • 借我一方紅牆黃瓦,還你一片盛世繁華。
    在文廟觀看了氣勢恢宏的祭孔儀式後,我們幾個小姐妹利用文廟的紅牆黃瓦拍攝了一組照片。紅牆黃瓦配上莊重的明制漢服,竟有幾分大明故宮的感覺,似乎出穿越回了那個充滿矛盾的朝代。這一篇我們來談攝影,教您如何用普通手機拍出復古大片。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為探尋紫禁城最初的模樣,攝製團隊沒有局限於故宮四方紅牆內,而是跟隨策展團隊奔赴千裡之外的安徽鳳陽尋找答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初想把皇城建在家鄉,卻在六年後意外叫停,鳳陽的中都皇城成了一座皇家「爛尾樓」,卻保留了紫禁城「土作」工藝的秘密,由此揭示了「丹宸」得以「永固」的根本原因。見微知著。在午門展廳,一片藍色瓷磚赫然出現在「丹宸永固」大展上,在453件展品中似乎毫不起眼。
  • 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專家掀開地磚,佩服古人的智慧
    青磚紅瓦、綠樹紅牆、斑斕屋簷、亭臺樓閣、各式園林是它展現給我們的日常面貌。除此之外,莊重沉靜的它也無時無刻的散發著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提到故宮,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它以前是帝王的宮殿,當時它有一個霸氣又好聽的名字——紫禁城。
  • 南京這麼多網紅牆,何必擠鼓樓公園呢?
    當紅牆邂逅鏤空白窗,樹影婆娑,完美拍照背景牆達成!想找故宮同款紅牆,何必擠鼓樓公園?我在南京,替你找到不少網紅牆。趁著春意盎然,約上你的小夥伴一起拍照,走起!「二」朝天宮紅牆春玉蘭,夏翠竹,等到秋冬,銀杏紅楓輪番霸屏。一向景美的朝天宮,一年四季都是小眾拍照地。穿過御碑亭的拱形門洞,紅牆黃瓦琉璃頂,一整面的紅牆最是驚豔。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
  • 今晚就踏上你的紫禁城時間之旅吧!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的歷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木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 觀察|解讀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為探尋紫禁城最初的模樣,攝製團隊沒有局限於故宮四方紅牆內,而是跟隨策展團隊奔赴千裡之外的安徽鳳陽尋找答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初想把皇城建在家鄉,卻在六年後意外叫停,鳳陽的中都皇城成了一座皇家「爛尾樓」,卻保留了紫禁城「土作」工藝的秘密,由此揭示了「丹宸」得以「永固」的根本原因。 見微知著。
  • 故宮路線怎麼走最合適?北京故宮旅遊攻略及注意事項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近萬。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說明書——紫禁城100
    在第四次遊覽故宮之後,我把這本320頁的「紫禁城100」背回了家。紫禁城100仿佛每次到故宮看到的景象都是一樣的。一座座巍峨的宮殿,相似的黃頂紅牆,迷宮似的布局,好像哪面牆都一樣,可是又都不一樣,面對著這座已經屹立了600年的建築瑰寶,總是有一種「欲探無門」的無力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史學家,文物學家,建築學家,可以從各個角度發表出各種專業的見解,身為普通人的我,只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完全趨於表面,滿腔熱情最後化為不甚清晰的照片,腦海中的回憶也停留在人山人海的圍欄前。
  • 我在故宮「飛簷走壁」
    孩童時期的劉暢穿梭於故宮的紅牆黃瓦,紫禁城的韻味,潛移默化地沁入他早年的生活體驗,也培養了他對故宮發自心底的喜愛。而比起建築技藝本身,劉暢更愛建築背後匠人的智慧,「建築中最複雜的那些魯班鎖、鬥栱、榫卯,這些構造其實只要你把它拆開了玩,就能找到裡面的好多機巧,但我覺得設計出這種機巧的人的智慧更好玩。」
  • 《末代皇帝》中溥儀重返紫禁城,眼前卻是故宮,感嘆山河歲月已變
    貝託魯奇在《末代皇帝》中安排暮年的溥儀以遊客的身份故地重遊紫禁城,再登太和殿,這自然是虛構的電影情節。我不知道,假如真的有這種際遇的話,重返紫禁城,溥儀會是怎樣的心境呢?#故宮博物院回首來時路,他走出紫禁城的路太短,走回紫禁城的路又太長。所謂白雲蒼狗,世事如幻,一生到頭,閱盡世事鉛華。萬千哀涼俱化靜水,若有感慨,終不過是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