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丨馮玉軍:中國需要怎樣的國際問題研究?(下)

2020-12-17 澎湃新聞
三、擺脫「偽命題」

國際關係中的各種現象縱橫交錯,國際問題研究也經常被不同類型的「偽命題」所困擾。

作為哲學和邏輯學概念,「偽命題」有其自身的界定。與作為嚴謹的專業哲學術語既有聯繫也有區別,今天我們所說的「偽命題」通常是指不真實的命題,既指該命題不符合客觀事實和科學道理,也指無法斷定其真假,既非先天分析命題、也非後天綜合命題的「無意義命題」。實際上,它包含了無實質意義的偽概念、不成立的偽問題和無法證實或證偽的偽陳述等多種含義。

時至今日,在國際問題研究領域仍然流傳著形形色色的「偽命題」,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不僅幹擾學術研究、耽誤學生獲取知識、影響民眾理解世界,甚至誤導國家決策。

在諸多國際關係「偽命題」中,最不靠譜的就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地緣政治理論了。

比如,麥金德有關「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歐亞大陸腹地;誰統治了歐亞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1]的論斷不僅被諸多學者所引用,甚至被一些國家作為制訂對外政策的理論支撐。

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曾為爭奪「世界島」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大博弈」,[2]德國地緣政治學家豪斯霍費爾也推出了控制「世界島」計劃,並被納粹德國奉為發動侵略戰爭的圭臬。[3]即使在當下,當涉及有關阿富汗、中亞、中東事務以及俄美關係問題時,也經常聽到一些學者言必引這一地緣政治學說的「金科玉律」。然而,麥金德的三段論推理本身就是一個包含偽概念的巨大邏輯陷阱:究竟哪裡是「世界島」、誰能清晰確定它的範圍?誰、怎樣、何時可以佔據「世界島」?如何才能證實或者證偽「統治了世界島就可以統治世界」?這一切,都是一筆糊塗帳。

較之地緣政治理論的明顯缺陷,石油峰值論和增長極限論由於放大了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而備受推崇,但實際上,其理論假設也大有可以推敲之處。

石油峰值論源於上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發現的礦物資源「鐘形曲線」規律。他認為,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石油峰值是指某一區域(全球、地區、國家、油區等)石油產量的最大值及其來臨的時間,達到峰值後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羅馬俱樂部於1972年發布的《增長的極限》報告斷言,由於石油等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因而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4]

這兩種理論假設帶有濃厚的消極悲觀色彩,是「未來學悲觀派」的典型代表。如果按照他們的假設,人類真的應該儘早制訂「流浪地球」計劃了。這兩種假設的理論及社會價值在於關注了特定資源的總體有限性,並提出了通過對全球性問題的系統研究,提高公眾全球意識,改善全球治理從而使人類擺脫所面臨困境的必要性。但其方法論的缺陷在於「靜止、孤立、封閉地研究和看待事物,對戰術接替和戰略接替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5]忽視了自然資源的無限可能性和人類推動技術進步的主觀能動性。

實際上,一方面,技術進步使人類開發利用石油資源的可能性不斷提升,近年來頁巖革命所帶來的世界能源市場劇變即是明證,沒有人能夠預測「石油峰值」何時到來;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使人類不斷掌握利用非常規碳氫化合物(如可燃冰)、太陽能、風能、氫能的能力,從理論上講,人類擁有利用自然資源的無限可能,除非海枯石爛、太陽爆炸。

多年來經常被一些戰略界人士提及的「馬六甲困局」實際上也是明顯的「偽命題」。

這一推斷認為,馬六甲海峽是中國能源供應的「海上生命線」,但中國海軍鞭長莫及。一旦出現意外,將給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極大威脅,「誰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誰就能隨時切斷中國的能源命脈」。

推進能源進口多元化是一項明智的決策,但如果以「馬六甲困局」作為決策前提,卻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一則,如果有大國想切斷中東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在波斯灣下手會更直接有效;二則,精確制導飛彈破壞固定而漫長的陸上油氣管道非常容易,戰爭時期他國可以選擇任意一點動手就可以使陸上油氣管線陷於癱瘓;三則,絕大多數通向中國的陸上油氣管道都經過高風險地區,中國能源供應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不降反升;最後,如果真要發生戰爭,肯定將實施戰時經濟狀態,能源供需將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場景,哪裡還可以有私家車可開?

可以說,對於「馬六甲困局」的擔心「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混淆了戰時與和平時期的能源安全概念產生的。把戰時能源供應與和平時期的能源安全保障放在一起談, 就不可避免會放大能源運輸和能源安全的風險與威脅。一些中國學者諸多論述中的『一旦有事』、『緊急狀態』和『遏制能源咽喉』等, 多是指中國在戰爭或與某國敵對狀態下的能源安全風險。而實際上戰時與和平時期的能源安全有著很大區別。在發生直接涉我戰爭時, 能源安全實際上也演變為軍事安全, 通常意義上的能源安全概念已不適用, 傳統的能源安全保障手段諸如戰略石油儲備、能源生產與運輸設施等不但已無法保障戰時的能源供應, 反而會成為戰時敵方主要的軍事打擊目標。戰時能源供應的充足與否主要取決於軍事實力, 如對運輸線的保障能力。在諸多戰爭中, 表面看能源供應關係到戰爭結局, 實際上軍事實力是勝負的最終決定因素。」[6]

國際關係領域的「偽命題」得以存在和流傳有諸多複雜的原因。

一是簡單的「一元化」思維,過度強調單一因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忽視了多種因素合力的影響。

石油峰值論的缺陷就在於只關注了資源的有限性而忽視了技術進步的無限性和能源利用的多樣性;

二是不合理地使用連串的因果關係以得出某種意欲之結論,犯了將「可能性」轉化為「必然性」的邏輯錯誤。

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和「如果你偷懶,就會令公司受損;公司受損,就要解僱員工;遭解僱的人因失去收入,就會打劫;打劫時遇到反抗,就會殺人。所以如果你偷懶,你就是殺人犯」之類的「滑坡謬誤」如出一轍;

三是由於某種思維定式的制約。

「馬六甲困局」之所以流傳甚廣,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是傳統陸權國家而歷史上又遭受過西方國家禁運和封鎖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戰爭邏輯」常常壓制了「市場邏輯」,對能源供應被切斷的擔憂讓我們忽略了中國的龐大市場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能源權力」,在中國需要油氣進口的同時,能源生產國也迫切需要中國的能源市場份額。[7]

大變局下,擺脫國際關係「偽命題」對於中國至關重要,只有以立體多元的視野、開放包容的胸襟看待自己、觀察世界,才能真正把握世界脈動,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四、實現「歷史回歸」

近年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存在一種普遍的「去歷史化」或者說「空心化」現象。就事論事、炒作新奇概念以及貌似高大上、實則假大空的「理論推導」貽害無窮。在日益複雜的國際大變局下,中國的國際問題研究必須將國際關係史、外交史、中國對外關係史重新納入研究和思考的視野,實現「歷史回歸」。

實現國際問題研究「歷史回歸」,必須要樹立深邃的歷史觀,不畏浮雲遮望眼,把現實問題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加以考察,而不能拘泥於一時一事。

當今美國的內政外交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劇變,但這些變化並非無跡可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試圖以和平主義來改造世界到受挫後退回孤立主義,再到全面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確定戰後國際秩序,美國對全球事務的關注和影響是持續的、上升的,而不問世事、潔身自好則是相對的、短暫的。一段時間的孤芳自賞之後,往往是美國對全球事務更廣泛的參與和重塑。

當下,許多人只看到川普加緊「退群」,因而認定美國是在搞「孤立主義」。但同時也要看到,美國正在國際經貿領域打破它曾經創立的舊秩序,並加緊建立對其更加有利的新秩序:美加墨、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已經籤署,美日部分自貿協定也已達成,美歐正在加緊談判,甚至不排除CPTPP(編註:全面與進步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未來也被美國「收購」的可能。一個以美國為核心,以「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為基本原則以及在環境、勞工等領域實施更高標準的高度一體化的大市場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呼之欲出。

實現國際問題研究「歷史回歸」,必須全面呈現、還原歷史,只有在豐富翔實的「大數據」支撐下,才能做到以史為鑑。

今天的中俄關係達到了「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新高度。要使中俄關係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只講中俄關係的戰略意義和巨大成就,也要看到曾經的困難和曲折。只有全面地還原歷史,才能真正地理解「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非意識形態化」四大原則對於中俄關係的重大價值,才能避免重蹈中蘇關係由海誓山盟、如膠似漆很快演變為反目成仇、執刀相向的歷史覆轍。

實現國際問題研究「歷史回歸」,要學會進行科學的歷史比較。

近代以來,俄羅斯在東亞的存在和影響經歷過幾輪波浪式起伏。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戰敗後,俄羅斯掉頭東進,借中國陷入太平天國起義內亂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迫使中國籤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佔了上百萬平方公裡土地,真可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之後,俄羅斯與日本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展開了激烈角逐。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俄羅斯藉助李鴻章「以俄制日」的想法誘使中國籤署《中俄密約》,通過修築中東鐵路等一系列措施在華攫取了大量利益。[8]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擊敗後,俄羅斯的東亞戰略核心目標就是引導強勢日本「南下」而非「北上」。而在二戰行將結束之際,蘇聯卻利用雅爾達協定出兵東北亞並取得了巨大利益。可以看到,儘管歷史上俄羅斯在東亞缺乏足夠的實力,但卻有著連貫的戰略並善於借力打力以獲得最大利益。當前,東亞戰略格局正經歷著歷史性轉換,俄羅斯也開始了新一輪「向東轉」進程。在此過程中,俄羅斯有著怎樣的戰略目標、會運用怎樣的策略手法?歷史不會給我們全部答案,但肯定會給我們有益的啟迪。

國際問題研究是與國際戰略運籌、對外政策實踐具有高度相關性的學科領域,在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深刻演變、中國發展與外部世界高頻互動的今天,中國國際關係學界必須承擔起時代的責任,始終以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從改善研究方法入手,在由世界發展、歷史比較和中國利益為坐標軸的立體空間裡,開展科學性、前瞻性、針對性的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和政策研究,全立位地獲取和傳播真知識、實學問,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政策建議,著力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為實現兩個百年夢想的偉大目標做出切實貢獻。

全文完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本文原標題《對深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的幾點方法論思考》,刊發於《現代國際關係》2020年第5期,作者經修改後授權澎湃新聞轉載,現標題為編者所擬,本次刊發時略有刪節。)

注釋:

[1]【英】麥金德著, 林爾蔚、陳江譯:《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3頁。

[2] 參見【英】彼得·霍普柯克著,張望、岸青譯:《大博弈:英俄帝國中亞爭霸戰》,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Леонтьев Михаил.Большая Игра. Москва : АСТ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 Астрель-СПб, 2009.

[3]丁力:《豪斯霍費爾與德國地緣政治學》,《經濟觀察報》2010年2月21日。

[4]參見【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寶恆譯:《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於人類困境的報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張抗:《從哈伯特的兩次石油峰值預測說起》,《石油科技論壇》2008年第6期。

[6]趙宏圖:《「馬六甲困局」與中國能源安全再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6期。

[7]馮玉軍:《中國能源「軟肋」中隱伏的結構性權力,如何轉為手中「優勢」》,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4346

[8]黃定天等著:《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77-78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馮玉軍:對深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的若干方法論思考
    參考消息網7月7日報導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教授近日在《現代國際關係》刊文,就我國國際問題研究方法論提出若干思考建議。經徵得作者同意,本網摘編該文主要觀點於此,供讀者參考: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世界秩序、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思潮都與以往有著極大的不同。
  • 馮玉軍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
    馮玉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中俄關係史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合作組織和平友好合作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常務理事。
  • 鉤沉丨從朝陽大學到人大法學院,民國「第一法律學府」的百年浮沉
    馮玉軍將那段時光稱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壞的時代』,卻創造了一個中國近代法律教育的『最好時代』」。他解釋說,雖然政治背景很混亂,但因為近代中國法律各個學科開始誕生和建立,中國開始真正培養出恪守規範、精操一業的部門法意義上的專家,包括朝陽大學教授楊兆龍、吳經熊等享譽國際的法學家,讓這一時期的法律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勢,朝陽大學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 論道|王緝思:中國的區域與國別研究缺什麼?
    【編者按】隨著中國的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外交將擔負越來越重大的作用,也越來越需要對世界有著「序之如指掌」的了解。為此,中國的區域與國別研究應該承擔何種任務?區域與國別研究應該如何做,需要哪些類型的人才?中國區域與國別研究當下的短板在哪裡?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名師論道:與計量經濟學會院士探討公共債務問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0月26日訊(記者 王中強 陳佳琪)2018年10月24日,由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主辦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承辦,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協辦的「名師論道:與Alessaddro Lizzeri教授探討全球公共債務問題」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舉行。
  • 馮玉軍教授作「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與會通」講座
    12月14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通識教育大講堂——學科通識系列公開講座」第10講(總第34講)在1602教室舉行,法學院院長助理、博士生導師馮玉軍教授擔任主講,主題為「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與會通」,主要面向法政學部本科生。
  • 15本國際問題研究類好書推薦丨書單
    、能源政治、難民與移民、全球反腐等當前重大的全球問題進行了跟蹤研究;對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中導問題、中東局勢、各國選舉以及中國海外利益保護等熱點話題展開了專門的討論;對國際著名智庫、多邊安全論壇及國際關係理論學界的關注重點與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介紹。
  • 2019,中國國際環境好轉還是惡化
    ——環球時報年會第二議題嘉賓討論精彩內容摘編姜鋒: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王海運: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高洪: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崔洪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蕭功秦: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 「美國中東政策前瞻與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研討會舉行
    研討會系首屆復旦中東研究論壇活動之一,由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國家社科基金「阿盟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組協辦,相關議題為中東地區形勢回顧與展望、美國中東政策前瞻、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中國中東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院長楊光等3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出席。
  • 英文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創刊
    本報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夏茂盛)由外交部主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主辦的英文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日前正式創刊。這是目前為止我國唯一一份外交和國際政治類英文學術刊物。原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及來自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100多人出席了首發式。
  • 在國際NGO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下)
    對於大多數期望在NGO領域工作的人來說,去國際NGO工作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國際NGO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進入中國的,涉及教育、健康、扶貧開發、環境保護、國際交流等領域。寬容的環境、國際化的視野,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同事們交流,比起國內NGO,國際NGO的收入似乎更能與國際接軌。
  • 專訪​丨韓靖:中國學者是如何接受複雜性研究的?
    馬瑞·蓋爾曼、肯尼斯·阿羅、喬治·考溫、布萊恩·阿瑟……大批諾貝爾獎得主和學界精英匯聚於此,掀起了上世紀90年代複雜性研究的熱潮。作為國內較早接觸複雜性研究的學者,韓靖早年多次訪學於聖菲研究所,師從複雜性研究的奠基人、「遺傳算法之父」約翰·霍蘭德。她眼中的「聖菲」是怎樣的?複雜性研究與跨學科合作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複雜性研究在中國又是如何發展的?
  • 講座預告丨普鳴:中國的禮儀問題 / 怎樣閱讀文本
    2020年,三聯書店「古典與文明」系列推出了哈佛大學普鳴教授的兩部作品《作與不作:早期中國對創新與技藝問題的論辯》《成神:早期中國的宇宙論、祭祀與自我神化》。普鳴是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同時兼有歷史和哲學的學術背景,他注重將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進行比較研究,從而提煉出獨到的問題意識。
  • 專家論道:AI參與下的未來教育是怎樣的?
    近日,在廣受關注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教育行業主題論壇上,海內外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業界精英、教育工作者等,共同就人工智慧賦予教育的新動能、人工智慧如何與未來的教育教學融合以及未來所面臨的挑戰等問題展開探討,貢獻智慧。
  • 加強醫用紡織品國際學術交流,中日醫用紡織品論壇無錫論道
    加強醫用紡織品國際學術交流,中日醫用紡織品論壇無錫論道 2020-10-23 09:03:26 來源:中國紡織工程學會 10月17~18日,中日醫用紡織品論壇在江蘇無錫召開
  • 推動法學理論研究持續深入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莫紀宏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法理學為核心的理論法學,以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等為代表的部門法學體系。學界對法律史、法學發展史、法律制度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加強了比較法學的研究,引進了案例教學模式,拓展了國際法學的研究範圍,發展了諸如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貿易法、國際仲裁法等新興法學學科,確立了法學理論研究的學科布局。
  • 用真理的光芒,埋下科技革新的火種|中科院格致論道第61期活動回顧
    光合作用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光合作用高效的吸能、傳能、轉能的過程是在光合膜上,能量的轉換幾乎是百分之百。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光合膜結構與功能拓者匡廷雲,為觀眾們講述了她和她率領的團隊在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破解了硅藻、綠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之謎,不僅對揭示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光能高效轉化機理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打造智能化植物工廠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 ...傳統優秀文化丨陽明文化書畫展暨論道-王陽明在梧州系列活動在...
    12月14日,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聯合梧州市政府、廣西廣播電視臺舉辦紀念王陽明誕辰548周年陽明文化廣西主題活動周之陽明文化書畫展暨論道-王陽明在梧州系列活動。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
    總臺央廣記者:我們注意到,昨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來自12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反恐研究機構負責人和學者與會。你能否介紹更多情況?趙立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昨天舉辦了「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出席並發表主旨講話。中國學者在會上介紹了中國反恐和去極端化經驗做法。各方坦誠深入交流,達到了凝聚共識、增進互信、借鑑經驗、促進合作的目的。中方在會上指出,非傳統安全威脅需要跨國應對。
  • 中國的中東國際關係研究綜述
    1957 年方德昭所著的 《蘇伊士運河與蘇伊士運河問題》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58 年馬家駿的 《阿拉伯東方各國人民民族解放運動 (1945 ~ 1958)》(世界知識出版社)、 國際關係研究所編的 《中東問題文件彙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 等書籍可以說是中國學者關於中東國際關係研究的最早一批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