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半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一度也作為中國的從屬國。因此文化和語言也十分地相近。而到了近代,就和越南和日本一樣走上了去漢字化的道路。不過究其原因是為何,一起來聽一聽這段歷史吧。
15世紀以前,朝鮮只有語言並無文字,因而書寫借用的是漢字。雖然寫的字是漢字,但是與漢語發音並不是很相同。在朝鮮最古老的史書《三國史記》中記載的大量地名,為朝鮮語的音譯。到新羅時期,對外語的駕馭能力提升之後才改用漢語。
當時往來中國的使節,也只能依靠紙筆和中國人交流。對於官員尚且如此,對於當時文化水平更低一些的老闆姓,則是更加有難度。民間曾發明過口訣 吏讀 鄉禮等各種方式來讀漢字。而當時的一些拼讀漢字法也一直沿用了下來。
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作為同韓語相異的非同種語系,給民間的普及帶了來相當的難度。
到了15世紀,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給百姓們使用的「諺文」。以此來方便他們學習漢字。不過由於士人階層認為「諺文」沒有什麼文化,便因此遭到了抵制。依舊使用漢字的那一套。因而「諺文」沒能廣泛地被推廣開來。不過「諺文」則在朝鮮婦女當中普遍使用了起來。日本也同樣,官員使用漢字,民間女性用假名,因而有了「女手」這一稱呼。
而到了近代,民族國家興起,民族意識覺醒。朝鮮半島走上了去漢字化的道路。在1910年,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後,推行漢文和日文並用政策,並以此來壓制諺文。因而諺文便成為了愛國的象徵。漢字多少帶上了些屈辱的意味。這又是第二個原因。
之後諺文算是被廣泛地推廣開來,由於其強大的拼寫能力,它既可以拼讀漢字和日文,也可以拼讀英文。不如說它本身就是拼音文字,相較於漢字接納吸收外來語的能力很強。慢慢地,韓文裡的中文詞彙便越來越少。到現今也只存在於一些地名,以及他們的名字當中了。
不過無論如何,適合老闆姓的就是好東西。而不管是個人還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尋求不斷地進步,是得以發展下去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