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
《徐穀倉自傳》講述染整人的傳奇人生(連載一)
《徐穀倉自傳》講述染整人的傳奇人生(連載二)
1951年我還被選為黨代表參加上海市第一次黨代會的代表,1952年我考取了去蘇聯留學的留學生(招生對象要求擔任黨支部書記三年以上的共產黨員才能有資格報考,我也有幸被錄取了)。1953年我因考取留蘇,而紡織部名額轉讓給重工業部,加上蘇聯印染專家西比良柯夫已決定來華工作(我去蘇聯學習也是西比良柯夫的學生),所以就未去蘇聯。原要調北京印染廠籌建處,因援建,最後決定調設計院擔任印染廠設計組組長,向蘇聯專家學習組組長(由錢之光部長直接領導)。調設計院後又擔任了設計院黨委委員兼紡織室黨支部書記和設計院的計劃科長,並參與設計我國第一批大型印染廠(北京印染廠、石家莊第一印染廠、鄭州印染廠、西北第一印染廠)做出了重大貢獻。
同時又在紡織部一年多時間的審幹工作中成績顯著,並被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七大代表。曾擔任紡織部足球隊隊長,並在參加國務院各部委足球聯賽中榮獲亞軍。1956年4月被紡織部評選為全國紡織工業先進工作者,並參加表彰大會,受到毛主席、劉少奇副主席、朱總司令、周恩來總理等黨中央領導的親自接見。
1957年在反右鬥爭中受到審查和處分(詳情見第二部分我的坎坷人生),1959年底到1960年初調任江蘇紡織廳技術處工程師,印染科長,負責管理全省印染企業並設計建造了南通印染廠,直到正式投產。並為常州九豐燈芯絨印染廠(後為月夜燈芯絨印染廠),常州益豐昌染廠(後為東方紅印染廠),常州大成二廠(後為東風印染廠),常州恆豐盛印染廠(後為絲綢印染廠),無錫麗新印染廠(後為無錫印染廠),無錫維新漂染廠(後為無錫漂染廠)及南京印染廠、徐州印染廠、連雲港漂染廠等多個單位的技術改造、企業管理、產品升級、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採用等做了大量工作。
牟廳長還帶了印染餘處長、財務張處長和陳汝銓、張浩榮和我三位印染工程師在常州大成二廠蹲點三個月,擔任實職(牟廳長任黨委書記,餘也萍任廠長,張處長任財務科長,我任總工程師、總調度,陳汝銓為印花車間主任,張浩榮為染色車間主任),狠抓節能管理和總調管理,經過二個多月的總調管理和節能管理,終於實現了大成二廠領導一直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用30噸鍋爐每天能生產20萬~30萬米染色花布生產能力的奇蹟。這關鍵在於必須抓好節能和總調管理的實踐,以及總調管理的責任心和決斷力。
牟廳長又和我在常州九豐燈芯絨印染廠蹲點半年,解決了割絨機的質量問題,並調整了前處理刷絨和煮練工藝,以及後整理刷絨、上蠟等工藝,使染色燈芯絨的質量大為提高。接下來我又去無錫漂染廠和該廠薛子和總工研究改進了40×40漂白府綢前處理、退煮漂、絲光和後整理工藝,從而大大提高了漂白府綢的白度程度、手感和存放時間等。這為染色燈芯絨和漂白府綢獲得紡織部頒發的金獎產品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和餘也萍處長還去常州益豐昌染廠蹲點三個月,和該廠虞海龍高工研究改進了該廠生產的雜色卡其的前處理工藝,特別是絲光工藝的改進總結了六字經驗,即「濃足淨,緊闊松」。意思是「吃鹼部分鹼濃度要足,繃布要緊;拉幅部分拉幅要充分,保證闊度;去鹼部分鹼要去除乾淨,並要放鬆織物張力」。這樣的工藝,保證了絲光工藝,使絲光工藝改性好,鋇值高,光澤足,顏色鮮豔。燒毛必須要採用銅板燒毛機,並經常更換銅板,保證銅板的質量,從而確保卡其布面的光潔度,這為染色卡其獲得紡織部頒發的銀獎產品打了基礎。
我們在各廠蹲點時,同時還為其設備改造,工藝技術的改進,特色產品成本的降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們始終認為上級機關的公務員必須是奉公守法,全心全意為基層服務的好同志,他們必須要下基層,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與工人打成一片,唯有這樣才能了解基層和生產的真實情況,才能從根源發現問題,並切實解決問題。那時候我們下基層從未搞過特殊化,沒有汽車接送,住在廠裡職工宿舍,吃飯在食堂排隊和職工一樣,不像現在搞特殊化,作為領導階層根本不了解下面的真實情況,管理與生產脫節的情況十分嚴重。
1963年~1968年我連續六年擔任了廣州交易會外貿部紡織交易團的技術顧問,這為江蘇外貿任務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提高江蘇印染企業的產品質量和設備完好,我和各印染廠有關同志組織了每年二次下基層進行突擊檢查各廠工藝上車率和設備完好率的摸底行動。
此舉收穫很大,檢查時不事先通知企業,以確保反映出企業的真實情況,通過檢查了解企業能否做到白天黑夜,早中晚三班是否一個樣?領導在與不在是否一個樣?通知和不通知是否一個樣?開始的幾次檢查結果:白天和黑夜是大不一樣,有領導在與不在是大不一樣,有準備和無準備是大不一樣。檢查結果還邀請各地主管部門的領導來參加突擊檢查工作匯報會議(有些紡織重點市的市領導也會來聽取匯報)。匯報後,市領導要求提出整改措施,限期督促整改。這種方法,現在看來收穫很大,改進很快,僅用了二年時間,使全省的工藝上車率和設備完好率都大幅度提升,做得較好的企業都保持在95%以上,即使是做得較差的也能保持在90%上下。
這種「突擊檢查,督促整改」的方式也得到了省廳領導的認可和重視,但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全部衝垮了,可惜這種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再也沒有能夠保存並延續下來,這種鐵面無私,真刀真槍,動真格的突擊摸底檢查,看來還是應該好好總結和發揚光大。
(未完待續)
本文由徐穀倉前輩授權發布!
手稿錄入:錢蘋生先生
徐穀倉,中國共產黨員優秀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紡織印染行業資深專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高級顧問,先後發表染整論文50餘篇,著有《染整織物短流程前處理》、《染整節能》等4本書。2012年3月,獲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染整專業委員會頒發的「終身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