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圍繞「多彩的童年」這一主題,安排了《童年的水墨畫》《剃頭大師》《肥皂泡》《我不能失信》等4篇課文。學習本單元課文,「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課文學習的重點,學習時,要以課文中的那些難懂的句子為線索,讓孩子在讀懂這些句子的基礎上讀懂文章的意思,慢慢領悟理解難懂句子的方法,並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實踐運用。
文本解讀
《童年的水墨畫》是本單元第一課,課文構思新巧,想像豐富,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兒童生活的水墨畫卷。本文編排了三首兒童詩,描繪了兒童生活的三組畫面:在優美的溪邊,一個孩子悠閒垂釣;在寬闊的江上,一群孩子拍水戲耍;在清爽的松林中,幾個孩子歡快地採蘑菇。
每一首詩都在傳遞一個共同的主題——歡樂,柳樹是快樂的,它快樂地照著溪水這面鏡子;山溪是快樂的,因為它美得像綠色的玉帶;紅蜻蜓是快樂的,因為它覺得釣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樂的是孩子,因為他們釣上了活蹦亂跳的魚。
識字寫字
課文要學習積累的詞語有「水墨畫、浪花、葫蘆、清爽、松針、蘑菇」,其中「葫蘆」「蘑菇」中的最後一個字讀輕聲。
難讀的詞語「染綠了、你潑我濺、鬥笠」,要注意「染」字的讀音為翹舌音,三聲「ran」;「撥」的字音讀一聲「bo」,與「潑」「拔」的字形要區分開。文中的「扇動」的「扇」是多音字,在這裡讀一聲。
積累疊詞「清清爽爽」「明明亮亮」,書寫「爽」字時,要強調筆順,第一筆是橫,第二筆是小撇,不要先寫裡面的「人」字。書寫時可以釋義,「爻」,像通風的窗欞。「大」,人站在窗前,感到光照明亮,空氣清新,正舒展四肢,那種感覺一定是很舒適。
書寫指導還要重點強調「染」字,很多孩子在寫時容易在「九」上加寫好寫成「丸」,還有很多學生易將「染」字寫成左右結構三點水,在指導孩子寫字時,老師或家長們可聯繫「染」的演變過程理解:「木」表示能製作染料的植物;水是用染料製成的液體;「九」表示多次染而不褪色,如「染布、染色、印染」等。
聚焦方法
《溪邊》這首詩主要寫孩子們在溪邊垂釣的情景,說說你在詩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畫出哪些句子是你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想一想,你會用哪些方法去理解呢?
方法1:想像畫面理解句子
垂柳把溪水當作梳妝的鏡子,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
生活中,溪邊無風,溪面平靜得就像一面鏡子。溪水清澈,兩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將溪水染綠了。站在高處看,這條小溪就好像一條綠玉帶一樣。
方法2:聯繫上下文理解
人影給溪水染綠了。
這裡的「人影」是誰?你是怎麼知道的?聯繫下文「釣竿上立著一隻紅蜻蜓」,從這一句我們知道「人影」是垂釣的孩子,再聯繫上文知道山是青翠的,溪水很平靜,很綠,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中,也變成綠色的了。
方法3:結合生活實際理解
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的魚兒和笑聲。
通過上下文我們知道「人影」是指一個孩子在這裡釣魚,再聯繫自己平時看到的釣魚情景,或者自己釣魚體驗,引導學生從「忽然撲通一聲人影碎了」知道孩子釣上魚來了,特別高興。所以「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表現得就是孩子們釣魚的樂趣,最後讓我們再帶著愉快的心情讀一讀句子。
運用方法,感悟理解
總結學法:在學習《溪邊》時,我們運用了什麼方法理解難懂句子?(想像畫面、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
接下來大家運用學過的方法繼續學習《江上》和《林中》,體會戲水之樂、拾蘑菇之趣。
《江上》聯繫上下文,理解「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排銀牙」的意思。抓住「拍水」「撥動浪花」「你潑我濺」「鑽入水中」「出水時」知道——孩子們在水中遊泳。從「笑哈哈」和「兩排銀牙」——孩子露出的笑臉,這兩個詞語寫出了戲水時孩子很開心。
《林中》聯繫上文「小蘑菇鑽出泥土戴一頂鬥笠」可知,作者寫剛鑽出泥土的小蘑菇的頭頂部分就像鬥笠一樣。
我們再看看這句詩「只見松林裡一個個鬥笠像蘑菇一樣」就不難理解了。聯繫生活實際想像,戴著鬥笠的孩子們就像剛出土的小蘑菇一樣,作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孩子們的可愛。
學以致用,知識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價值。在學習《溪邊》這首兒童詩時,學生已經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後面兩首詩,既是對學習方法的鞏固和應用,也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