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今年是事業單位改革的收官之年。但到目前為止,事業單位改革還未完全結束,估計改革會適當推遲。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有一個行業的改革尤其讓人關注,那就是縣級以上公立醫院的改革。總體來看,縣級以上公立醫院的改革並不大,單位的性質沒有改變,依然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但對於單位醫護人員的改革卻比較大,直接取消了醫護人員的編制,醫護人員成了醫院的合同制工人。
從目前各地的落實情況來看,很多地方是實行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的原則,原來有正式編制的醫生依然享有編制,而新進人員一律不再有編制。有的地方改革比較徹底,所有人員一視同仁,全部不再具備事業編制。改革之後,醫生和醫院的關係變為合同關係,管理變為合同管理,不再是編制管理。
大家知道,以前編制管理是非常嚴格和非常死板的,醫生很難從甲醫院調動到乙醫院,更不要說是民營醫院了。因為大家清楚,醫生是技術性非常強的職業,在職業資格的要求上非常嚴格。對於一個醫生的培養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系統的培養,不管在時間上、精力上還是資金上,花費都是非常大的。所以,醫院如果培養出幾個好醫生,是很難讓他們實現自由調動的,即使是到上級醫院都不行,跟飛行員這個職業差不多。
但醫生失去編制之後,意味著醫生的流動必然會加快,畢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哪個不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呢?可以預見的是,醫生向更上級的醫院、向發達城市的醫院流動是一種必然現象。這樣的一種管理鬆動對於民營醫院來說,簡直就是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近年來我國的民營醫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民營醫院遇到的最大短板不是缺資源,不是缺資金,而是缺人才,缺專業的醫生。因為我們的好醫生全部都在公立醫院裡面,畢竟這些醫生都是國家培養的。
很多民營醫院要想挖到好醫生,必然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所以,現實中,很多民營醫院只能聘請一些退休的醫生坐診。同時,民醫院對醫生的培養既不系統也不專業,由於投入太大,時間太長,對於民營醫院說,挖公立醫院的牆角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措施。以前,由於編制管理非常嚴格,很難挖得動,而現在,醫生不再具有編制之後,民醫院挖牆腳的難度肯定會減小。
那麼,會不會導致公立醫院的醫生大量向民營醫院跳槽呢?從目前來看,應該不太可能。為什麼作出這樣一個判斷呢?前面提到,醫生是一個技術性非常強的職業,需要長期的系統的培養,而目前民營醫院還不具備這樣的培養路徑。如果一名醫生想要獲得長足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素質的提升,在公立醫院依然是更好的選擇,不管是在技術水平的提升,還是得在職稱的評聘上,公立醫院都更具備優勢,畢竟公立醫院的培養系統是比較完善的,民營醫院在這方面還是缺失的。
所以,民營醫院很難吸引到優秀年輕醫生進入,民營醫院的人才結構難以實現梯次性完善。依然只能是缺什麼挖什麼?自己人才培養的系統和路徑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完善。因此,從上述分析來看,暫時不會出現公立醫院醫生大量跳槽到民營醫院的情況,但等民營醫院的人才培養系統完善以後就很難說了,大家覺得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