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謝燁同意顧城把兒子送人撫養,是做母親的大慈悲

2020-09-19 修行中的夏日陽光

顧城與謝燁的故事中,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哪一點?

當媽的估計都會選顧城和謝燁把親生兒子送人撫養這件事。

01

刷了犯罪心理第一季第十四集之後,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不再覺得謝燁缺少母親的本能,而恰恰是因為她具足了母親的本能,才同意了把兒子送人撫養。

在各種報導中說,謝燁是見到丈夫顧城把兒子踹下沙發,擔心兒子安危終於決定把兒子送人。

真的只是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看犯罪心理裡的這個故事再說。

02

在這集裡,犯罪心理探員小組,發現即將被執行死刑的女犯人Sarah 沒有犯過任何的罪行,並且還是她打了匿名電話,才讓警方抓住了殺害18個少女的兇手,即她的變態丈夫Jacob。

Jacob被診斷為精神變態,對孩子沒有正常的感情,當他擔心2歲的兒子Riley會妨礙到他的時候,就命令妻子把兒子殺死並把屍體處理掉。

被囚禁式對待的Sarah假意服從了丈夫,暗地卻把兒子託付給了她打工的家境好,正在等待收養孩子的Sheffield家。

這個選擇,讓本應承載「連環殺手之子」負累的孩子,由於母親的安排,成為了正常人家的子嗣,他的養父母愛他,為他搬家,培養他,在他17歲時,成為了大提琴演奏天才少年,他的世界乾淨美好。

而她的親生母親則背負著殺子的罪名在死刑囚房裡呆了十五年,並即將執行死刑。

調查出真相的探員被感動了,他認為要讓這個孩子知道有這麼一個偉大的母親。

Sarah說:「如果他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樣的人,你能想像這些會對他造成多大的傷害?」

母親陳述1

母親陳述2

探員不甘心她的放棄,繼續勸她,而她堅持選擇寧可死,也不要讓兒子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父母,哦,不是,有這樣的父親;儘管她是清白的,但若讓兒子知道了她的存在,那麼必然也會知道父親;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傷害到孩子,她選擇了在人世間消失。

對於她自己的命運,她說當她遇到Jacbo的時候,她這一輩子就已經完了,而兒子還能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對此,和母親說法一樣:「一切都很好,直到她遇見Jacob」。

Sarah的母親說起女兒的遭遇

03

看到這裡,不知怎麼回事,一下子就想到了顧城和謝燁的兒子小木耳。

當時謝燁同意把兒子送人撫養,除了擔心兒子的安危,也擔心孩子的成長環境吧,那時候,她應該已經很清楚的認識到顧城的精神狀態,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出於母愛本能,她暫時同意把孩子送走,內心裡籌劃的卻是長遠打算:離開顧城,帶孩子過上正常的生活。

很遺憾謝燁沒有機會實現了。

好在小木耳,在姑姑和當地撫養家庭的照顧下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不太會中文,不會寫詩,愛好工科,沒有走上父親的路。

而他的一眾親人包括爺爺,外婆等即使生活在中國,也只能遙祝,畢竟讓孩子知道的越多,對他的傷害會越大,生活在紐西蘭,人生會簡單很多。

有些人註定脫離了家族,才能開展健康的人生。

04

顧城這裡,他雖然沒有被診斷為變態,他做出來的事情包括對謝燁的控制,放縱自己和英兒搞婚外情,不允許謝燁生孩子,後來殺妻自殺等等都顯示出來他不是正常的人。對此,他的嶽母一直都懷疑他有精神病。

謝燁呢?起初也比較瘋狂,在流產數次後,執意生下小木耳的時候起,漸漸恢復成半凡人的狀態。

一個不是凡間人,一個是半個凡間人,他們兩個組成的家,不適宜有小孩。這一點上顧城的堅持是對的。

謝燁一旦恢復成了凡夫心,她所有的渴望包括要個孩子,好好養孩子也沒有問題。

有問題的是顧城不放手,謝燁也放手的不乾脆,不捨得。

還好還好,孩子還是有了不同人生。

對於母親來說,孩子是最好的天賜禮物,謝燁也應深深的感受到了這種幸福。

把孩子送走,看似殘忍,實則是大慈悲!

就像Sarah一樣。

相關焦點

  • 死於1993:顧城和謝燁最後的日子
    謝文娥尤其覺得顧城古怪,他的自理能力極為差勁,二十多歲的人,衣扣居然常常扣不齊。而且他喜怒無常,有一次僅僅因為打不到計程車,他就將手上的20元人民幣直接撕爛。謝文娥不同意女兒嫁給顧城,顧城就做了個木箱子,放在謝家門口,自己往裡面一躺,謝燁不出來他就不走。雖然母親極力反對,但謝燁那時已經深愛上顧城。1983年,兩人準備結婚。
  • 顧城妻子謝燁:三個人的婚姻也沒那麼擁擠
    另一邊,顧城也畏罪上吊自殺了。一起悲劇,就這樣草草葬送了兩條鮮活的生命,留下才5歲的孩子,孤獨度日。導致這場悲劇發生的主要人是顧城,但作為受害者的謝燁,她不是沒有責任。不是她不好,而是因為她太好了。慢慢地,謝燁被這個浪漫詩人打動了,顧城也認定,她就是命運安排給自己的愛人。02於是顧城向謝燁求婚。但謝燁的父母不同意。做父母的一眼就看出了顧城這人不務實,而且性格陰晴不定,偏執倔強。
  • 顧城與兒子「爭奪」的愛:謝燁給兒子買玩具,他會生氣的坐地不起
    顧城,朦朧詩派的代表性詩人,他的作品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許對於當代的我們來說,這個名字已經有點陌生,但是有句詩卻是絕大多數人都曾讀過的經典——"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一、始於才華在一列由北京開往上海的火車上,23歲的顧城對謝燁一見鍾情。後來,顧城對謝燁說:"我覺得你亮的耀眼,使我的目光無法停留。"也因此,在火車上,顧城畫了周圍所有的人,唯獨沒有畫這位讓他一見鍾情的姑娘。
  • 揭秘顧城 謝燁與英兒的激流島恩怨
    「我是個偏執的人,喜歡絕對。」1984年,顧城在一次訪談時如是說,「朋友在給我做過心理測驗後警告我:要小心發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直在走各種極端」,並「一直在裁判自己」。他常說自己是安徒生的學生,但最終,童話王國以悲劇終結。
  • 執迷不悟嫁給顧城,十年後卻慘死他手,謝燁的愛情到底有多卑微?
    顧城的父親非常喜歡謝燁,這是一個知書達理,又能影響自己兒子的女孩,覺得她是上天送給兒子的禮物。從小,顧城就特別孤僻,雖然在詩歌方面特別有天賦,卻與人群格格不入,而且內心拒絕成長。顧城的詩中寫道:「我是一個孩子,一個幻想在媽媽懷裡的孩子。」
  • 「顧城殺妻案」心理探析:迷失童話中的巨嬰,如何毀滅自己和妻子
    顧城的童年沒有母親,便把對母親的需求轉移到父親身上,而遭受政治風波摧殘的父親無暇顧及他,這只能讓顧城將愛再次轉向世間最美好的愛——母愛,長大後的他便企圖在所有人身上尋找「母親」的形象。謝燁曾表示,自己是顧城母親而不是妻子。
  • 顧城獨子:10歲曾回國,19歲入紐西蘭最好大學,似不知其身世
    顧鄉只是從當地毛利人家接回了木耳,此後,她便在撫養自己兒子彌樂的同時,擔負起了撫養木耳的重任。木耳的父母離世時,他雖然只有五歲,但他卻也隱隱記得自己曾經有過父母。他還記得母親謝燁的眼睛很大,那時,她還經常用旗語和他溝通。木耳確定,他的母親很愛他,因為只要得空的時候,她就會搖動旗子對著被寄養在山對面的他打招呼。
  • 顧城殺妻自縊後:其父依舊在寫詩,嶽母至今未走出失去女兒的痛苦
    而謝燁父母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為顧城在追求他們女兒謝燁時的表現太異於常人:他曾為了追求謝燁做了個大木箱子每日睡在謝家門口。謝燁母親謝文娥認為:「每天像躺在棺材裡一樣橫在我家門口,這誰受得了?這精神能正常嗎?」然而,當時給顧城看病的醫生卻堅持認為顧城不是精神病,而且極有可能是個天才。
  • 中國文人群裡最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顧城、謝燁、英兒、文昕、劉湛秋
    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1987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致死,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
  • 大詩人顧城,為何殘忍殺妻?21年後,情人臨終留下一句奇怪遺言
    對於這份戀情,謝家人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顧城突然上謝家求婚,這時謝燁的母親謝小娥才知道這段戀情。不過,顧城的求婚並不順利,因為謝燁的父母認為顧城並非良人。雖然他才華橫溢,但那微薄的收入是不足以讓女兒過上安穩的生活的。謝燁父母的反對沒讓顧城退縮,倒是激起了顧城的擰勁兒,他搬來一口棺材放到謝家門口,自己躺了進去,要是謝家不同意他便一直躺下去。
  • 顧城、謝燁、英兒「三角戀」 :英兒她欠的 用命還了
    至此,盤桓糾纏了20餘年的曠世悲劇的三位主人公均已離世,有關顧城、謝燁、英兒三人之間愛恨情仇的猜測毀譽,似乎戛然而止。英兒病逝的消息半年後傳回國內,鳳凰網文化第一時間聯繫到了顧城、謝燁、李英三人曾經共同的好友、也是顧城事件見證人文昕女士。文昕表示自己也是剛得知英兒去世,驚愕、複雜的心情很難說清,「我們當時的四個好朋友,如今只剩下了我自己。」
  • 顧城的事情:不去國外,就沒事
    談到顧城的時候,今天相當多的讀者把顧城簡單地歸為「殺人犯惡魔」,或者「巨嬰」、「心理變態者」。總之,顧城不是正常人,是病態的。我總覺得這有點結果推導論的意味,顧城在世時,好像沒人覺得不正常,人一死,各種猜測臆斷,添油加醋的惡意評斷漫天飛。
  • 顧城:一個比絕大部分人都懂得成人世界的男人,卻不願正常地活著
    顧城的內心一直是個「孩子」,這是他創作的珍寶,他也一直在有意識地保護自己這個「孩子」。但孩子的本質都是「善」嗎?首先,孩子是自私的。在幼年時期,孩子對於母親的依賴與愛的索取可以說是蠻橫無理:要你陪,要你愛,完全不在乎你累不累。他把謝燁當作了這樣一個「母親」,謝燁的愛保持了他的完整。但是,孩子是從屬於母親的,顧城卻不會從屬於謝燁,這個孩子不僅僅要母親陪同,還不許母親過自己的成年人的生活,只允許和他一起堆沙堡。很多人詬病的顧城對於兒子的態度,是因為他把兒子當作敵人了,要瓜分他的母愛。
  • 20多年前,是誰殺死了顧城?
    那個年代網絡遠未產生,連電話都很少,謝燁就這樣拿著那張紙條,看著地址,沿著北京的街道挨家挨戶地,找到了顧城的家庭住址。她站在門口,屏住了呼吸,輕輕地叩響了那扇門。開門的是顧城的母親,對於謝燁的到來,顧母並不感到驚訝。
  • 顧城:妻子與情人共處,殺妻後自殺,千萬遠離愛情中的「巨嬰」們
    他甚至將自己的兒子送給別人撫養,因為兒子會"汙染"自己創造的女兒國,會分散妻子給予他的愛。顧城、謝燁、英兒三人畸形的三角戀顧城與妻子謝燁非常相愛,可是後來的發生的事告訴我們,他更愛他自己,他的愛是一種依賴。
  • 顧城殺妻13年後,兒子木耳未讀過父母詩句,不知他們死亡真相
    一:顧城婚姻悲劇一九五六年九月份顧城出生在一個北京的工人家庭裡,雖然顧城的父親只是一個工人,卻一直給顧城很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為他成為詩人奠定了文化基礎。一九七七年開始成為朦朧派主要代表的詩人,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了他。
  • 從大詩人到殺人犯,顧城為何向妻子舉起屠刀?這場悲劇誰來負責?
    顧城也曾在紐西蘭找過工作,在奧克蘭大學當過教師,但卻因為課程無聊,聽的人很少而被辭退,而此時禍不單行,他的文壇創作也遇到了瓶頸,他的詩歌只有極少數被採用,而且低廉的稿費根本不足以支撐著他們的桃園生活。就算如此謝燁仍然沒有離開過顧城,他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一樣,無私的奉獻,甚至都不捨得抱怨他。
  • 顧城:可愛如天使,極端像魔鬼,孤寂的靈魂幻想成理想的詩歌
    在許多人看來,顧城的行為是一種瘋狂,即使此前他的詩曾讓無數人著迷,甚至從6歲便顯露出天賦的他因為這次的瘋狂舉動被冠上了「瘋子」的稱號。 1956年,9月24日顧城出生於北京詩人之家,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他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
  • 顧城:不瘋魔不成活
    」謝燁溫柔地回信:「火車開來開去,上邊裝滿了人,有好有壞,你都不是,你是一種個別的人。」然而,當顧城專門從北京趕到上海向謝燁展開攻勢時,他的痴心和率真,並未被謝燁的母親所接受,為了追謝燁,顧城做了個木箱,天天躺在她家門前。謝家認為他是神經病,據說還曾帶他到精神病院求醫。
  • 顧城:斧頭殺妻,三人同居,童話詩人的殘暴與荒誕
    顧城生活能力全無,性格陰晴不定,時常暴怒,甚至將面潑到過謝燁的母親頭上,謝燁的家人強烈反對他們在一起。但謝燁被顧城的才思靈氣與熱情真摯吸引,最終選擇跟他結婚。顧城毫無自理能力,十分依戀謝燁,謝燁為了照顧他放棄了學業、工作和交際,成了他的愛人、秘書兼保姆,全身心照顧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