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在談鄉村振興,現實是鄉村的衰敗幾乎是不可逆轉的。這句話乍一聽很吃驚,這絕對不是我危言聳聽。我家在安徽皖北的農村,安徽皖北農村,河南豫東農村,江蘇蘇北農村和山東魯西南農村,這幾個地方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人口稠密,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口,收入主要靠勞務輸出。甚至這幾個地方的房屋建築,風俗習慣,飲食文化都相當相當的接近。有在農村待過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印象,現在農村是一個什麼景象,我來給大家簡單描述一下,家家戶戶都蓋樓,就是沒人住,青壯年勞動力全部出門打工,留守的全部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隨著這十年城鎮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去縣城買房居住,老人,婦女看孩子上學,年輕人在外打工還房貸,維持一家生活。這就是我對農村的基本印象,我不敢說中國農村都是這個樣子,我敢說絕大部分農村是這樣。
鄉村振興,首先要有產業,沒有產業如何有就業?沒有就業如何吸納人口?沒有人,談何鄉村振興?在中國廣大的農村有沒有產業?有,很少,在我們這個小鎮子上,有幾個服裝廠,這也算勞動密集型產業了,我們鄰居家的兒媳婦在那裡做服裝,問了一下工資,她說一天大概一百來塊錢,好在時間自由,颳風下雨可以不用去,又可以接送孩子放學。可以試想一下,同樣的勞動強度工作量,在城市可以拿到多少錢的工資,翻一番應該沒問題。很多人會說在城市要去掉各種生活成本,但是很多事情是有規模效益的,如果是夫妻兩個人租一個房子,在外面打工一年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這就是目前中國鄉村殘酷的現實,正是因為沒有產業,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很多人才會選擇背井離鄉,遠離親人,去他鄉去打工。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恐怕沒有人不懂,現實情況是什麼?現實情況是,在我們中國廣大的鄉村,或者說廣大的不發達地區,上面根本就沒有修路的動力。以我所在的皖北地區為例,看一下百度實時地圖上的公路網,皖北地區的公路網和皖南相比,稀疏了太多太多,皖北地區以平原為主,皖南以山區為主,修起路來拿哪個成本更高,大家可想而知。順便看一下安徽各市的常住人口圖,我給大家說一個數字,阜陽市下轄的臨泉縣人口有224萬人(2017年統計數據),這個人口已經超越了安徽四個地級市的人口數。即便是這樣,我查了一下,該縣2019底才剛剛通鐵路。為什麼不修路呢?因為他們覺得,在皖北地區修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收回成本,因為這裡是農業社會。這就是他們不捨得修路的最大的原因。然後因為交通不暢,農產品運輸的物流成本就會更高,人流物流信息流帶動不起來,可想而知哪個企業敢來這裡投資,來這裡投資就意味著高成本,這就造就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閉環。
再來回到開頭那句話,我覺得鄉村的衰敗是不可逆轉的。為什麼這麼說?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但凡有一點條件的都去縣城買房居住了,一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二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所以農村剩下的就是一群老弱病殘,甚至很多很多的孤寡老人。條件再好一點的都到省城甚至大城市去買房了。也就是說,農村人從城市打工所獲得的資金幾乎投入到了小縣城的樓市,他們幾乎不會再往農村投入更多的資金。我明顯的感覺到這幾年小鎮上的基礎設施一直在改善,路變寬了,燈變亮了,也通公交車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農村已經沒有人氣了,而且我覺得這是不可逆轉的現實。
最後我想說,鄉村振興任重道遠。想要振興鄉村,一定要有產業,讓老百姓在自己家門口就有就業,就有收入,這樣他才肯花錢消費,帶動再生產,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然後就是要逐年提高農產品的價格,讓老百姓種地有效益,有動力。最後還是要大力的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除了水電路這些硬體設施,醫療教育養老,這些軟體設施更要跟上,這樣才能讓小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年輕人有工作,有一個好的收入,老年人有一個良好的養老環境,醫療環境,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