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
對每一檔綜N代尤其是文化節目來說,大家最擔心的莫過於——素材還足夠支撐觀眾們的新鮮感嗎?
面對這個問題,《上新了·故宮》是超級自信的——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房屋九千餘間,藏品186萬餘件,更有縱橫六百年的厚重博大,所以更應該擔心的,也許是三季節目無法窮盡它的魅力吧……
故宮日月同輝的壯美景觀
上周六,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上新了·故宮》正式迎來第三季的收官,最後一期節目收視高達2.15,十期節目平均收視過1,豆瓣評分穩穩鎖定在8.7,在第一季8.2分和第二季8.6分的基礎上繼續精進,再度實力蓋章「優秀」。
「其實每一季都很緊張,對我們來說,之前只是複習、衝刺,開播才是進考場,只有整季節目播完才算正式交卷」,在故宮這所中國文化的頂級學府面前,總導演毛嘉和團隊就如一群最虔誠的學子,三年趕考,卻好像為了每一次的作答,跋涉了六百年光陰。
這檔節目最大的優點,不止是把故宮闡釋地精準而生動,從而打通了一條紫禁城記憶復甦、加固、以至連綿不絕的歷史脈絡,更在於它永遠以開放、包容、創新的態度和年輕人做朋友,秉持著對故宮和觀眾的雙向尊重。第三季在延續經典模式基礎的同時,特別召集全國多所高校的設計學子,採取團隊對戰賽的方式,為故宮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站在收官的節點回望本季開篇的「定·守·護」三個字,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上新了·故宮》正是這三字箴言的踐行者。堅定的信念,守望的初心,牢護的使命,驅動著一群電視人300餘次踏進故宮的大門,器識為先,無問西東。
為觀眾打開「眾妙之門」
「紫禁城的幾何中心點居然不是在龍椅附近,而是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中間的這幾塊磚上,以後去故宮有新的打卡地了!」
製作團隊一絲不苟,精準踩點
從2018年第一季亮相以來,《上新了·故宮》不斷為觀眾花式解鎖著故宮的「打開方式」。在主創團隊看來,故宮就是眾妙之門,瞬間就能帶我們開啟通往歷史、文化甚至是精神世界的最美路途,它有無窮的魔力,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去發現,去創造。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這季節目裡,《上新了·故宮》先後探尋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傳世文物的回歸之路、能夠穿越古今的「樂天派」、盡顯對稱之美的「鏡像傳奇」、與金榜題名有關的歷史遺存、隱藏在宮殿裡的「數字密碼」、致力修復工作的「當代魯班」,還盡情感受了一番秋日裡的紫禁城「特飲」、自帶混響功能的「牡丹亭」以及獨特的故宮色彩美學。
打開眾妙之門,讓故宮活起來
都說第三季是最難做的,但歷經兩季節目的沉澱,《上新了·故宮》的主創團隊有了更足的底氣去駕馭這個高難度的題材。
300多次入宮,累積的不僅是對故宮的理解,更有對它的情感,同一座宮殿、同一件文物,哪怕是周而復始的日出日落、花開葉落,在他們的眼裡都如同時光捎來的訊息,值得深邃地凝望,忘我地記錄。
相伴三季,鄧倫變「故宮倫」
在本季節目中,最讓筆者覺得震撼的一處地點,當屬600年來守護著不同時期珍貴文物的欽安殿。
從永樂時期的玄天上帝銅像,到弘治年間的五彩仙鶴架龍紋大鼓,再到乾隆二十七年陳設於此的鱷魚皮鼓「鼉鼓」……欽安殿就像是時空膠囊,不僅容納了明、清兩代的歷史精粹,還有年齡超過千歲的宋徽宗玉冊單簡,讓人禁不住直呼「我的天」。
僅此一塊,一眼千年
在節目的鏡頭裡,故宮是流動的,它承載了時間的底蘊,印證著歷史的根源和來處。節目用密密麻麻的「批註」,豐富了觀眾對於故宮的歷史聯想,仿如一次次走進民族記憶的百花深處,總能生發新的感悟和美的感動。
「第一季時,可能大多偏重於細節,呈現許多感受性的表達;到第三季,基於對故宮氣質的縱觀和把握,我們期待做整體性的表達,融匯古建築、歷史、文物之間的連結密碼」,《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將這種連結的過程,形容為在做「排列組合的題目」。
也正是因為這種尊重歷史的巧妙連結,我們得以在本季節目中捕捉到了許多高級的趣味點,比如通過「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感受蘇軾借江風明月與天地對話、同自我和解的瀟灑豁達,傳遞和今人心靈相通的樂觀主義;比如從《徐顯卿宦跡圖》中探究古代考生高中前後的歷史故事,並尋找排名不等的「貢士」入殿的正確走向,試圖重溫曾經的學子們穿過大門、直達遠方的深遠心境;又比如循著蘊含乾隆家國情懷的金甌永固杯,朗讀他幾十年來於新年子夜時分寫下的吉語,品讀國泰民安的樸素願望……
歲月流轉,山河永固
《上新了·故宮》用其獨具視角的匠心串聯,帶觀眾徜徉於故宮這所大學,並嘆服於它的博大精深。數不清的深意,融在形形色色的宮闕樓臺之中,正等待著更多的有心人與知心人去開啟。
用虔誠守護虔誠
故宮裡最動人的是風景和建築嗎?
不,《上新了·故宮》所傳遞出來的那些最直抵人心的內容,明明是一個個關於追夢者、創造者和守護者的故事。
在收官之際,作為一位陪伴故宮走過三季的文創新品開發員,「故宮倫」貼心地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大禮,令眾人紛紛陷入與故宮專家結緣的回憶之中。故宮人堅守的虔誠,以及面對文化的謙卑,深深感染著每一位前來「取經」的人們。
令人敬畏的故宮精神
故宮博物院工程師侯時拓,是一位與故宮相守44年的老「手藝人」,參與過很多故宮修復的大工程,布滿裂痕的雙手,寫滿了無悔的付出。拂塵、補配、加固……一道道工序,不能著急,不能懈怠,每次一坐就是一天,因為文物都長得不一樣,所以每次都得專門針對板子重新畫樣,就是這麼枯燥而辛苦的工作,他從1976年一直幹到現在。
老先生說:「這麼多年在故宮,挺平凡的,就是時刻在心裡想著,我修的是故宮,不但要把活兒幹好,還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
匠心代代相傳,匠人守護不變
修舊如舊,手上開悟。唯有心中有了足夠的熱愛,方才能有如此忘我的境界。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楊紅在節目中娓娓道來的,是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在戰火紛飛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為了及時精細化紀錄故宮的真實數據,以免建築毀於不測,為今後的復原工作「備份」,以梁思成、朱啟鈐為主的中國營造學社,在故宮進行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測繪。
1981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永革主動請戰,參與維修東南角樓。如此奇特多姿的頂級建築,無論建造還是修繕,對匠人們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李永革感慨道:「這是個需要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即便到現在,我也能經常碰到從未見過的樣式。這麼多年,很多的老先生保護紫禁城、維修紫禁城,貢獻了他們的一生」。他說,「當代魯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整個團隊。
故宮魯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本季《上新了·故宮》其中一期的主題為「鏡像傳奇」。建造者和修復者,就是彼此完美的鏡像——破碎的瓷片、損壞的蟒袍、殘缺的建築,在一點一點被復原的過程中,遙相呼應著跨越時空的非凡匠心。
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的,還有第二期節目展示的在景仁宮特設的「景仁榜」,上面寫滿了故宮文物捐贈者的名字。以《五牛圖》為代表的上萬件文物,在懂得文物之重的愛國人士不惜代價的共同努力下,在故宮安了家,這才得以向世人展示華彩。
《上新了·故宮》不吝讚美地致敬著所有的「故宮人」,他們有的在研究這座城的歷史,有的為文物治病,有的舉辦展覽,有的記錄故宮,有的則是做著安全保衛的工作……他們將各自的人生投入這座城,這座城也照亮了他們的生命,甚至所有國人的記憶。
在同一個地點,留下跨越時間的致敬
面對這些值得敬畏的人,《上新了·故宮》「以虔誠守護虔誠」,播出的是三季,但這三年間,主創團隊全力以赴地在600年浩瀚裡瘋狂學習、努力備考,用飽含準確度和信息量的電視語言,將故宮「翻譯」給觀眾,讓每一朵花紋、每一種顏料、每一道木樑、每一塊地磚都能開口述說時間的輪替,歷史的滄桑,尤其是精神的不絕。
跟年輕人做朋友
新一季《上新了·故宮》最直觀的一個變化,就是大膽放心地將文創設計直接交予年輕人,節目邀請了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理工大學、西安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大學生設計團隊。
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年輕人」就是《上新了·故宮》的核心落點。從第一季起,無論是邀請以鄧倫為代表的正能量明星引領年輕人探索故宮的熱忱,還是納入萌感元素御貓「魯班」,又或是結合動畫、表演等諸多形態講述故宮故事,節目都有一顆不餘遺力靠近年輕、吸引年輕、引領年輕的心。
以年輕引領年輕
三年間,《上新了·故宮》先後獲得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最受大學生歡迎節目」等重磅榮譽,但最令主創團隊感到興奮的是,節目成為許多中小學的文化教學素材,也獲得了不少大學生的歡迎。
邀請年輕人主導文創設計,實則是與年輕人的思想和審美達成更深層的互動,在「朋友」式的共創中,鼓舞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迸發更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並將這種熱愛導入他們的生活方式。
於是,觀眾們在本季《上新了·故宮》中看到了許多奇思妙想。
故宮文創,把故宮帶回家
取用故宮基石的暖灰色調的「雲山履」帆布鞋,用自然的紋樣來傳遞生生不息;而將故宮經典的紅、綠、黃三色大膽配在一起的「青雲躍」,則充滿了個性美。兩款帆布鞋充滿了極致的反差,但均讓人感受得到歷史的浪漫、文化的自信,還有古老的祝福。
用動畫演繹茶歷史的「潮韻」茶具套裝、將靠山神獸的故事重寫的文創手錶、以斷虹橋石獅子為靈感設計的御美國色禮盒、「萌之歸寶」系列銅擺件……學子們設計的故宮文創,可以穿在身上,戴在手腕,擺在桌頭,抱在懷裡,可以品茶、擼貓、寫字,可以勉勵自己,亦能溫暖他人。
國潮為什麼可以潮起來呢?節目有句話總結地很妙:浪漫是前世今生的再度重逢,經典是穿越時空的記憶重現。
第三季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是在節目中多次出現的故宮在2020年啟動的「零廢棄項目」,而這一環保理念也貫徹到了年輕學子們的設計中,展示出滿滿的科技人文氣息。
「零廢棄」理念倡導貫穿始終
《上新了·故宮》從來就不單是一檔文化節目,而是一個從創意直通到銷售、從線上聯動到線下、從前店貫穿到後廠的文化產業。節目始終認為,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與日常生活的呼應和融合,才是文物真正活起來的例證。
在故宮這個偉大的文化典守陣地裡,建造者和守護者,永固長存。那麼日益壯大的使用者隊伍,又何嘗不是關於「定·守·護」的另一種「鏡像傳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