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趕考,六百年模擬|《上新了·故宮》的「定·守·護」

2021-01-10 騰訊網

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

對每一檔綜N代尤其是文化節目來說,大家最擔心的莫過於——素材還足夠支撐觀眾們的新鮮感嗎?

面對這個問題,《上新了·故宮》是超級自信的——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房屋九千餘間,藏品186萬餘件,更有縱橫六百年的厚重博大,所以更應該擔心的,也許是三季節目無法窮盡它的魅力吧……

故宮日月同輝的壯美景觀

上周六,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上新了·故宮》正式迎來第三季的收官,最後一期節目收視高達2.15,十期節目平均收視過1,豆瓣評分穩穩鎖定在8.7,在第一季8.2分和第二季8.6分的基礎上繼續精進,再度實力蓋章「優秀」。

「其實每一季都很緊張,對我們來說,之前只是複習、衝刺,開播才是進考場,只有整季節目播完才算正式交卷」,在故宮這所中國文化的頂級學府面前,總導演毛嘉和團隊就如一群最虔誠的學子,三年趕考,卻好像為了每一次的作答,跋涉了六百年光陰。

這檔節目最大的優點,不止是把故宮闡釋地精準而生動,從而打通了一條紫禁城記憶復甦、加固、以至連綿不絕的歷史脈絡,更在於它永遠以開放、包容、創新的態度和年輕人做朋友,秉持著對故宮和觀眾的雙向尊重。第三季在延續經典模式基礎的同時,特別召集全國多所高校的設計學子,採取團隊對戰賽的方式,為故宮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站在收官的節點回望本季開篇的「定·守·護」三個字,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上新了·故宮》正是這三字箴言的踐行者。堅定的信念,守望的初心,牢護的使命,驅動著一群電視人300餘次踏進故宮的大門,器識為先,無問西東。

為觀眾打開「眾妙之門」

「紫禁城的幾何中心點居然不是在龍椅附近,而是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中間的這幾塊磚上,以後去故宮有新的打卡地了!」

製作團隊一絲不苟,精準踩點

從2018年第一季亮相以來,《上新了·故宮》不斷為觀眾花式解鎖著故宮的「打開方式」。在主創團隊看來,故宮就是眾妙之門,瞬間就能帶我們開啟通往歷史、文化甚至是精神世界的最美路途,它有無窮的魔力,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去發現,去創造。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這季節目裡,《上新了·故宮》先後探尋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傳世文物的回歸之路、能夠穿越古今的「樂天派」、盡顯對稱之美的「鏡像傳奇」、與金榜題名有關的歷史遺存、隱藏在宮殿裡的「數字密碼」、致力修復工作的「當代魯班」,還盡情感受了一番秋日裡的紫禁城「特飲」、自帶混響功能的「牡丹亭」以及獨特的故宮色彩美學。

打開眾妙之門,讓故宮活起來

都說第三季是最難做的,但歷經兩季節目的沉澱,《上新了·故宮》的主創團隊有了更足的底氣去駕馭這個高難度的題材。

300多次入宮,累積的不僅是對故宮的理解,更有對它的情感,同一座宮殿、同一件文物,哪怕是周而復始的日出日落、花開葉落,在他們的眼裡都如同時光捎來的訊息,值得深邃地凝望,忘我地記錄。

相伴三季,鄧倫變「故宮倫」

在本季節目中,最讓筆者覺得震撼的一處地點,當屬600年來守護著不同時期珍貴文物的欽安殿。

從永樂時期的玄天上帝銅像,到弘治年間的五彩仙鶴架龍紋大鼓,再到乾隆二十七年陳設於此的鱷魚皮鼓「鼉鼓」……欽安殿就像是時空膠囊,不僅容納了明、清兩代的歷史精粹,還有年齡超過千歲的宋徽宗玉冊單簡,讓人禁不住直呼「我的天」。

僅此一塊,一眼千年

在節目的鏡頭裡,故宮是流動的,它承載了時間的底蘊,印證著歷史的根源和來處。節目用密密麻麻的「批註」,豐富了觀眾對於故宮的歷史聯想,仿如一次次走進民族記憶的百花深處,總能生發新的感悟和美的感動。

「第一季時,可能大多偏重於細節,呈現許多感受性的表達;到第三季,基於對故宮氣質的縱觀和把握,我們期待做整體性的表達,融匯古建築、歷史、文物之間的連結密碼」,《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將這種連結的過程,形容為在做「排列組合的題目」。

也正是因為這種尊重歷史的巧妙連結,我們得以在本季節目中捕捉到了許多高級的趣味點,比如通過「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感受蘇軾借江風明月與天地對話、同自我和解的瀟灑豁達,傳遞和今人心靈相通的樂觀主義;比如從《徐顯卿宦跡圖》中探究古代考生高中前後的歷史故事,並尋找排名不等的「貢士」入殿的正確走向,試圖重溫曾經的學子們穿過大門、直達遠方的深遠心境;又比如循著蘊含乾隆家國情懷的金甌永固杯,朗讀他幾十年來於新年子夜時分寫下的吉語,品讀國泰民安的樸素願望……

歲月流轉,山河永固

《上新了·故宮》用其獨具視角的匠心串聯,帶觀眾徜徉於故宮這所大學,並嘆服於它的博大精深。數不清的深意,融在形形色色的宮闕樓臺之中,正等待著更多的有心人與知心人去開啟。

用虔誠守護虔誠

故宮裡最動人的是風景和建築嗎?

不,《上新了·故宮》所傳遞出來的那些最直抵人心的內容,明明是一個個關於追夢者、創造者和守護者的故事。

在收官之際,作為一位陪伴故宮走過三季的文創新品開發員,「故宮倫」貼心地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大禮,令眾人紛紛陷入與故宮專家結緣的回憶之中。故宮人堅守的虔誠,以及面對文化的謙卑,深深感染著每一位前來「取經」的人們。

令人敬畏的故宮精神

故宮博物院工程師侯時拓,是一位與故宮相守44年的老「手藝人」,參與過很多故宮修復的大工程,布滿裂痕的雙手,寫滿了無悔的付出。拂塵、補配、加固……一道道工序,不能著急,不能懈怠,每次一坐就是一天,因為文物都長得不一樣,所以每次都得專門針對板子重新畫樣,就是這麼枯燥而辛苦的工作,他從1976年一直幹到現在。

老先生說:「這麼多年在故宮,挺平凡的,就是時刻在心裡想著,我修的是故宮,不但要把活兒幹好,還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

匠心代代相傳,匠人守護不變

修舊如舊,手上開悟。唯有心中有了足夠的熱愛,方才能有如此忘我的境界。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楊紅在節目中娓娓道來的,是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在戰火紛飛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為了及時精細化紀錄故宮的真實數據,以免建築毀於不測,為今後的復原工作「備份」,以梁思成、朱啟鈐為主的中國營造學社,在故宮進行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測繪。

1981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永革主動請戰,參與維修東南角樓。如此奇特多姿的頂級建築,無論建造還是修繕,對匠人們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李永革感慨道:「這是個需要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即便到現在,我也能經常碰到從未見過的樣式。這麼多年,很多的老先生保護紫禁城、維修紫禁城,貢獻了他們的一生」。他說,「當代魯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整個團隊。

故宮魯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本季《上新了·故宮》其中一期的主題為「鏡像傳奇」。建造者和修復者,就是彼此完美的鏡像——破碎的瓷片、損壞的蟒袍、殘缺的建築,在一點一點被復原的過程中,遙相呼應著跨越時空的非凡匠心。

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的,還有第二期節目展示的在景仁宮特設的「景仁榜」,上面寫滿了故宮文物捐贈者的名字。以《五牛圖》為代表的上萬件文物,在懂得文物之重的愛國人士不惜代價的共同努力下,在故宮安了家,這才得以向世人展示華彩。

《上新了·故宮》不吝讚美地致敬著所有的「故宮人」,他們有的在研究這座城的歷史,有的為文物治病,有的舉辦展覽,有的記錄故宮,有的則是做著安全保衛的工作……他們將各自的人生投入這座城,這座城也照亮了他們的生命,甚至所有國人的記憶。

在同一個地點,留下跨越時間的致敬

面對這些值得敬畏的人,《上新了·故宮》「以虔誠守護虔誠」,播出的是三季,但這三年間,主創團隊全力以赴地在600年浩瀚裡瘋狂學習、努力備考,用飽含準確度和信息量的電視語言,將故宮「翻譯」給觀眾,讓每一朵花紋、每一種顏料、每一道木樑、每一塊地磚都能開口述說時間的輪替,歷史的滄桑,尤其是精神的不絕。

跟年輕人做朋友

新一季《上新了·故宮》最直觀的一個變化,就是大膽放心地將文創設計直接交予年輕人,節目邀請了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理工大學、西安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大學生設計團隊。

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年輕人」就是《上新了·故宮》的核心落點。從第一季起,無論是邀請以鄧倫為代表的正能量明星引領年輕人探索故宮的熱忱,還是納入萌感元素御貓「魯班」,又或是結合動畫、表演等諸多形態講述故宮故事,節目都有一顆不餘遺力靠近年輕、吸引年輕、引領年輕的心。

以年輕引領年輕

三年間,《上新了·故宮》先後獲得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最受大學生歡迎節目」等重磅榮譽,但最令主創團隊感到興奮的是,節目成為許多中小學的文化教學素材,也獲得了不少大學生的歡迎。

邀請年輕人主導文創設計,實則是與年輕人的思想和審美達成更深層的互動,在「朋友」式的共創中,鼓舞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迸發更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並將這種熱愛導入他們的生活方式。

於是,觀眾們在本季《上新了·故宮》中看到了許多奇思妙想。

故宮文創,把故宮帶回家

取用故宮基石的暖灰色調的「雲山履」帆布鞋,用自然的紋樣來傳遞生生不息;而將故宮經典的紅、綠、黃三色大膽配在一起的「青雲躍」,則充滿了個性美。兩款帆布鞋充滿了極致的反差,但均讓人感受得到歷史的浪漫、文化的自信,還有古老的祝福。

用動畫演繹茶歷史的「潮韻」茶具套裝、將靠山神獸的故事重寫的文創手錶、以斷虹橋石獅子為靈感設計的御美國色禮盒、「萌之歸寶」系列銅擺件……學子們設計的故宮文創,可以穿在身上,戴在手腕,擺在桌頭,抱在懷裡,可以品茶、擼貓、寫字,可以勉勵自己,亦能溫暖他人。

國潮為什麼可以潮起來呢?節目有句話總結地很妙:浪漫是前世今生的再度重逢,經典是穿越時空的記憶重現。

第三季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是在節目中多次出現的故宮在2020年啟動的「零廢棄項目」,而這一環保理念也貫徹到了年輕學子們的設計中,展示出滿滿的科技人文氣息。

「零廢棄」理念倡導貫穿始終

《上新了·故宮》從來就不單是一檔文化節目,而是一個從創意直通到銷售、從線上聯動到線下、從前店貫穿到後廠的文化產業。節目始終認為,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與日常生活的呼應和融合,才是文物真正活起來的例證。

在故宮這個偉大的文化典守陣地裡,建造者和守護者,永固長存。那麼日益壯大的使用者隊伍,又何嘗不是關於「定·守·護」的另一種「鏡像傳奇」呢?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上新了·故宮》百年前皇家地暖什麼樣?
    探秘故宮神秘,發現皇室趣味生平,於愛奇藝獨播的《上新了·故宮》每次都讓觀眾過足了癮。江南風格北用,舞美奇觀大戲臺的獨創,都讓人對清朝帝王家的生活好奇不已;尤其是清末時期,西方文化衝擊下宮裡人們的日常更讓人神往。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我忽然感覺,祝勇博士這本《故宮六百年》好像也是一把讀者想要了解故宮歷史急需的鑰匙,幫我們打開過去藏有很多秘密的知識宮殿的倉庫。歷史不再像流水,像曠野上刮過的風,過去就過去了,毫無意義可言。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之一梁君健告訴記者,如果說《我在故宮修文物》關注的是鐘錶、瓷器、書畫等可移動文物,那麼《我在故宮六百年》關注的是故宮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築。故宮時間跨度大、古建數量多,故事如何講述?《我在故宮六百年》從一場耳熟能詳的展覽說起。東華門內,設立於1958年12月的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負責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我在故宮六百年》截取了時光長河與日常生活重疊交叉的瞬間,以「貼地」視角講述紫禁城的厚重歷史,回眸其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於細微處呈現磅礴的文化意蘊。數據顯示,#我在故宮六百年#的微博話題閱讀量為2.2億,嗶哩嗶哩上首集播放量達129萬,豆瓣評分9.3分,掀起了巨大的聲浪。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嘉慶帝為什麼不在登基時給養心殿見新,直接入住?皇帝的臥室後殿,為何也有偷工減料的現象?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
  • 「特權」的《上新了故宮》,帶來視覺的盛宴,更帶來民族的沉澱!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正在熱播,作為一檔聚焦故宮博物館的文化創新類真人秀節目,第一季的《上新了故宮》就創造了傳奇般的成績,當年首播數據顯示:電視,網絡雙平臺第一!電視端收視率全國第一!網絡端熱度全網第一!連奪三冠,故宮文創出圈了。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現在,高明老師再次把他的視角和筆觸轉移到了六百年來,歷久彌新的偉大建築——故宮。這又是一次偉大的藝術與文化的碰撞,是一種完美的融合,是一次全新的筆墨升華。
  • 13萬「老鐵」同時在線刷直播,故宮六百年背後的故事憑什麼讓網友...
    累計觀看人數突破1800萬人次、同時在線人數近13萬、總點讚數1077萬次、新客下單率超95.8%、直播帳號漲粉率逾325%……這組亮眼的數據來自昨晚新書《故宮六百年》在快手直播上的「雲首發」,「老鐵進宮了」甚至上了快手實時熱榜。  「對圖書行業來說,這是業內覆蓋面非常可觀的一次案例。」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他的新書與講座,聚焦於如何幫助觀眾認識,故宮不僅是建築群,而是一個博物館,從而看到更多紅牆黃瓦之下更多的內涵。
  • 工匠翻修故宮,意外發現「地下宮殿」,六百年前的傳言果然是真的
    熟悉我國朝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的著名景點北京故宮其實就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紫禁城。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自己登基當上了皇帝。順治帝將清朝京城定在北京之後,便開始派遣工匠重新修繕紫禁城,這項修補工程耗時50餘年,在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在康熙之後紫禁城也一直在不斷地擴建整修,這才變成了現在恢弘大氣的故宮。但民間傳說其實在明朝朱棣開始修建紫禁城之前,北京城中就已經有了一座氣派的皇家宮殿,那便是忽必烈將元朝都城定在大都(北京)之後建立的元朝皇家宮殿。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首播,鄧倫的加入,給節目塗添幾分色彩
    10月24日,觀眾期待已久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一期節目終於播出了!2020年是故宮博物館成立95周年。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宏偉建築,凝聚了前人細緻的雕琢和心血。《上新了故宮》作為中國第一個文化季播出節目,很好地將故宮文化遺產融入綜藝節目模式。
  • 一位故宮大匠的7000天
    更何況,她就這樣美了六百年!六百年,滄海桑田,日新月異,唯故宮不曾黯然,聲名照舊顯赫,仰賴的就是一代代故宮工匠悉心的修繕與呵護。無名大匠棲息處何在?故宮外西路,修繕技藝部。這裡原是內務府造辦處,製造皇家御用品。清代鼎盛時期,造辦處下設24個工坊,薈萃了全國能工巧匠。沉寂過,蕭瑟過,而今,能工巧匠再會於此。大匠張奉兵,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城。
  • 安寧市出好趕考「試卷」,「六項法則」 開啟螳川幹部「大趕考」模式
    一、強化制度建設,定製「試卷」樹規則為強化全市大趕考工作的過程管理,在《安寧市開展大趕考提振精氣神推動大跨越實施方案》《安寧市大趕考領導小組議事規則》《安寧市2020年「大趕考」績效考核目標任務申報辦法》等制度的基礎上,市趕考辦相繼制定了《「大趕考」工作目標績效考核實施辦法》《考核目標任務過程化管理暫行辦法》《績效考核目標任務動態修訂辦法
  • 《國家寶藏3》: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六百年故宮如約走來!
    滿懷期待的我如約而至,第三期第一期開篇便是「王炸」——故宮。張國立老師的旁白說道:「國家寶藏第一季我們走過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我們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機。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民族貢獻過什麼?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攜手做出回答。」
  • 六百年的故宮,五千年的文明!VR直播帶你「穿越」歷史
    恰逢故宮建成600年,央視採用VR全景直播方式360°展現「紫禁城600年」的恢宏磅礴,觀眾通過「央視頻」APP就可進行全方位參觀。 600年前的宮殿,5000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故宮的美一是美在建築,二是美在古物。故宮收藏的古物,多達186萬多件,每一個物件,都收斂著歷朝的風雨,凝聚著時間的力量,都是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藉助虛擬實境技術,我們可以探尋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驚訝與感嘆古老文化,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真正體會古物之美,實現了在家就能穿越歷史的夢想。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⑱|立秋「咬秋」,「咬」一口故宮裡的瓜
    立秋之際,不妨「咬」一口故宮裡的瓜——「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故宮六百年鑑賞」系列今日特別呈現兩岸故宮所藏古代書畫文物中的「秋瓜」,其中既有宋代錢選的《秋瓜圖》、清代八大山人的水墨西瓜冊頁、齊白石的《倭瓜軸》,也有圓潤飽滿、釉質潤澤的宋代定窯瓜式提梁壺、瓜稜罐,以及匠藝獨到的瓜式文房用具等。
  • 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 集結青年力量為故宮文創「上...
    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上新了故宮3》本周收官
    從揭秘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記,到探尋紫禁城中的鏡像傳奇、數字密碼、傳世文物……在這兩個多月的故宮探索中,各種令人大開眼界的故宮元素化成了一份份讓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上新」。本周六20:30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將迎來精彩的收官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