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講的是「鬼謀」還是「人謀」?為什麼這麼多大人物在研究

2020-12-25 烽火系古今

《易經》講的是「鬼謀」還是「人謀」?為什麼這麼多大人物在研究

《周易·繫辭下》:「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王夫之則說:「聖人作《易》,以鬼謀助人謀之不逮。」

自古以來,人們對《易經》有兩種意見,一派認為《周易》是筮佔之書,講的是「神鬼之謀」,一派認為《周易》是說理之書,講的是「人謀」。

「鬼謀」之義,系佔問於鬼神以求決疑定謀。

殷商重龜卜,亦兼用筮佔,此風至周初亦然。周初之人凡遇重大事件仍以龜卜為主。武王滅商後,曾訪問商朝遺臣、紂王的叔父箕子,箕子向他介紹了殷商的政治文化經驗,這就是《尚書》中的《洪範》篇。「洪範」,意謂大法。

「洪範」九疇,其第七個方面為「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

這是傳世文獻關於殷商卜筮制度的最早記錄。

我們可以看出,殷商文化有尊神尚鬼的傳統,凡事有疑即佔問天地鬼神。而《周易》成書於這個時間,在這個大的背景下,很容易讓人把《周易》與鬼謀相結合。

《易經》是一部系統模擬、反映「世界之理」的書,精悍短文,立論通達,邏輯嚴整,面面俱到

《易經》作為中國文化元典之一,是一部系統模擬、反映「世界之理」的書,重卦形式是它的理論模型。每一卦一個主題,由卦爻辭的顯性語言與易卦結構的隱性語言相結合,構成六十四篇闡釋「世界之理」的精悍短文,立論通達,邏輯嚴整,面面俱到,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道德的教誡。

整部著作處處體現理性的睿智,並沒有任何「天啟」或「神意」的神秘成分。

此書乃是「人謀」之書,而絕非「鬼謀」之書。下面讓我們以具體卦例來證明這一觀點:

以《訟》卦為例。

《訟》卦卦辭:「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意思說,自己有信實之理,為人抑塞,屈而不伸,求於訴訟乃不得已之事。即使如此,對於訴訟之事,亦須惕懼兢慎,因為主訟者未必能主持正義。

又中道而止,及時息訟,則可以獲吉。

若於訟之時,自恃其理,可止不止,尚氣使性,必欲終成而不已,則兇。

卦辭的意思是聖人不貴聽訟,而貴無訟。訟非善事,因而戒人動輒興訟。

訴訟時,有剛健中正之「大人」主持公道,則有利。若恃剛乘險,則不利。

《訟》卦是關於訴訟的看法。它所設定的是興訟之世。六爻模擬社會的各種人物角色。

初爻代表底層弱勢者,與之為正應的四爻恃強凌弱,但敗訴後能知錯而改。

二爻代表地方略有勢力者,敢於犯上興訟,挑戰五爻宗主,幸虧五爻中正包容,未予加罪。

三爻小心謹慎,最不願興訟,而上爻則屬健訟能勝的訟棍。

這就是總結出來的某些規律。

《易經》六十四卦,一卦有一卦之主旨。這些主旨是通過卦名來概括和反映的。

王弼《周易略例》說:「舉卦之名,義有主矣。」卦名概括一卦之主旨和性質,有了卦名才有理解和解釋的向度。

因此宋代郭雍說:「自一卦論之,原始要終,上下不遺,為一卦之質也,卦名之義,名其質而已。

現代人研究《易經》有什麼用?

諸葛亮精通易學眾多分支,創作「八陣圖」,用於排兵布陣

京房師從焦延壽學易,發明了「六十四卦納甲法」,和八宮卦系統。被後世稱為「京氏學」。

鄭玄注《易經》,把象、彖與經文合在一起,提出「五行生成說」與「爻辰說」。

孔穎達繼承而突破了王弼易學。依據《易傳》對《易經》進行解釋,重新肯定了象數易學的價值。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當代易學名人名家如李鏡池、高亨、金景芳、劉大鈞、黃壽祺、南懷瑾、曾仕強、邵偉華等人都在研究易經。

易經對我們現代人到底有什麼用?

正所謂,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無論為商,為政,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

《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每選對一次,成功機率放大10倍、20倍。

我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等等。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這套書通俗易懂,採用圖解的方式,精彩的圖片,深入的解析,讓書中的內容變得生動、簡單起來。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易經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圖解易經》來看。一本僅需要56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易經》第一講:鬼謀、人謀與修身
    鬼謀、人謀與修身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朋友都希望我來講講
  • 為什麼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不建議佔卜?
    很多研究易經的人當然不建議佔卜了,因為,周易在西漢之後,逐漸分野為象數和經學兩大體系,象數(術數)才是搞佔卜的,經學則是從哲學的角度,解讀《周易》的人文倫理,屬於儒學經典這一大類。那麼,研究《周易》的人是否也不建議佔卜呢?
  • 11月13日農學院講座:易經和生態農耕
    《易經》很多人認為很玄很神秘,然而它講的是人謀,不是神謀、鬼謀。它始終貫穿著人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思想觀念,認為人的品德修養,人的主觀努力可以逢兇化吉,促使事物發生變化,相信人謀在改造環境,促使事物轉化時所起到的作用。現在看來就是人對待自然的態度和發展過程中應當遵循的法則。
  • 易經:無論你現在是什麼處境,記住這18個字,出路可能就在前方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易經》是一本"神書",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古代的"卜筮"之書,《易經》這個書名幾乎是家喻戶曉,但是你要問他真正寫的啥,他估計只能嘿嘿一笑,說"道可道,非常道"。真是讓人有種忍不住要給他兩耳瓜子的衝動。易經裡面64卦,卦卦是智慧。
  • 易經是哲學書還是佔卜書,誰是作者?
    為什麼古今中外都在推崇易經呢?為什麼易經是六經之首?易經很廣,可以說包羅萬象,因為八卦的產生就是以天地萬物為參考創造的,而易經六十四卦就講得細了。縱觀古代文人,大部分都研究過易經,大人物諸如老子、孔子什麼的我們不去說,就拿宋代來講,歐陽修、蘇軾、楊萬裡除了文人身份之外,也是宋代易學家,分別著有《易童子問》《東坡易傳》和《誠齋易傳》。這些大佬不止是易經搞的佔卜,更多的還是易經的哲學。
  • 《吞食天地2》酷酷鬼謀全攻略
    《吞食天地2 OL》中的鬼謀精通各類計謀,兵法。《孫子兵法》還記得吧?那可是在歷史長河裡直到現在也沒有被淘汰,廣被中國人、外國人用於軍、商業、官場等多種場合的經典兵法,會耍兵法的人簡直是酷斃了!不僅如此,《吞食天地2 OL》中的鬼謀還能根據敵人的屬性給予迎頭痛擊,這種優勢可是別的職業都沒有的哦!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讀懂這5句話,你就掌握了易經的精髓
    學習易經,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易經講述的道理這麼深奧,但運用的實際生活中,卻總是感覺遙不可及呢?事實上,易經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冷,有句話說易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天天都在使用,但卻並不知道它就在我們身邊。
  • 黃靖浩:為什麼職位越高的人越喜歡學習和研究易經?
    閱世越深我們越會發現一個社會現象,那些職位越高,越是擔當大任的人,他們越是喜歡學習和研究易經,於是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走進了易經的世界,探究起學習和研究易經的價值和意義。易經素來被中國人奉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 曾仕強:《易經》全篇只講了這「3個字」,但很多人都沒搞懂!
    道法自然,依道行事,人有人規,天有天規,無規無矩,必有禍亂!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能力,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士,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 《易經》教學第一講:學習易經有什麼用
    我想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學習《易經》最大的作用不僅僅是算命,更重要的是改命。《易經》就像是一部做人做事的人生手冊、行動指南。《易經》認為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能違背天道,「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按照天道來做就吉,不按照天道來做就兇。我不知道各位看過《易經》這本書沒有,能看得懂嗎?很多人回答,看過,但看不懂。但是《易經》這本書裡有兩個字你肯定看得懂,哪兩個字?
  • 張海濤:數字易經是讓更多人輕鬆解讀易經的「人的說明書」
    他研究的是什麼東西呢,他研究的包括天文學、包括政治學、包括軍事學等等。中醫裡面包括在內陰陽平衡的很多理論,還有中國許多哲學思想都受到易經的影響。易經這麼重要,為什麼研究它的人很少,這是因為易經的表現方式太複雜了,如果你想把易經學會,你就要先搞定64卦,這本身就很難,而且每一個卦的解釋又有很多,你就會發現這更難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現代人很多人喜歡學習易經,但又止步於易經的原因,為什麼?
  • 用英語講《易經》的人
    歡迎點擊上方↑"中國日報"↑免費訂閱陳彥雄喜歡向人說《易經》、尤其喜歡對外國人說《易經》。
  • 當代中國五位最有影響力的易經人物
    他的著名演講《易經與中華文化》,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巨匠親自解讀易經。用的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其餘的人解讀易經,因為科學素養上無法達到楊振寧教授的高度,因此就無法在整體上超越他。除非另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也來解讀易經,這樣才有可能進行比較。因此楊振寧教授的《易經與中華文化》,也將是當代易經領域的最高經典著作,值得任何一位易經學者虛心學習。
  • 《易經》已經爭論數千年,這本書是哲學還是迷信?
    易經,實則周易。從河圖洛書推演而來,河圖洛書來自於太極。太極、河圖洛書是人類沒有文字之前的文明記述。易經(周易)是人類已經有了文字後的文明記述之一。為什麼是之一,還有失傳的《連山易》《歸藏易》。易經是行為法,即哲學上所講的方法論,勸規行為的一部著作,實戰性很強,不但對古人,對現代人在哲學範疇也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比個小例子,「同人於野」,指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一起做事,反講,不同道不相為謀,今天隊伍裡互稱同志,其理相通。這樣的例子,貫通全書,人類生存之事無巨細均例在其中,說其是一部古人處事方法論,名符其實。
  • 《易經》為什麼難學?
    認知現象在我們的《易經》裡面也叫看相,那這種看相的方法,很多人是不相信的。很多人把這種看相當成迷信活動,很多人認為這些現象以及看現象的方法,信則有,不信則無。其實萬事萬物的現象都是自然規律當中的一種,《易經》就是總結自然規律法則的文本。中國《易經》告訴我們任何的現象,你信它也在,你不信它也在。
  • 《易經》透露:「命苦」之人,身上往往有3種特徵,希望你沒中招
    一個人的先天命運是天定的,但是一個人的後天命運並不是,都是經過自己的後天言行研究出來的。《易經》凝聚著中國古聖先賢古老智慧,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儒家、道家也均深受其影響。
  • 易經的智慧曾仕強教授易經為什麼淪為算命工具易經三大特性是什麼
    後來周朝推翻了商朝,周武王他就講出一句話:人為萬物之靈。他講這句話其實是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因為他知道他的父親也就是周文王把《易經》寫完下來,主要是為了教化。但是在當時民智未開,而且商朝是一個非常迷信的時代,你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這個《易經》的宗旨寫出來講出來,所以一直傳到現在。我們都知道有這句話叫做"人為萬物之靈"只是有很多人搞不清楚。
  • 為什麼西方星座這麼流行,而我們的《易經》成了算命的封建迷信?
    在中國,相比於星座的流行程度,許多人對《易經》的認知卻都停留在「佔卜」與封建迷信上,比如之前2019年《易經》納入了國考,就引發了網友的爭議,部分網友發出「公務員信風水的多」「當公務員還要學學算卦」等類似調侃。
  • 易經:為什麼真正讀懂的人那麼少?原因在這
    易經:為什麼真正讀懂的人那麼少?原因在這其實比起其他的四書五經,好像對於易經的爭議是最大的,仿佛從有了這本著作開始,質疑和支持就一直不斷的發生,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呢?我們到底要不要學習易經呢?其實比起其他的書籍來說,小美覺得易經所涵蓋的層面更加的廣闊一些,從天文也好,人性也好,或者是家庭做人,你想學的,你想看到的,只要你打開易經,其實就能有所感悟,但是也因為這樣,每個人看它的想法都不同,所以就充滿了爭議和討論。
  • 一條路走不通時,可以換條路走——親子學《易經》第一講
    你相處的人或者讀的書沒有什麼變化,你就不要期望自己有多大的變化。這些招式,來自於《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裡,金庸先生在這些小說裡塑造了非常多的人間正義的英雄形象,郭靖、楊過、蕭峰、等等大俠人物,降龍十八掌,是丐幫武功,是諸多武功中最高端武功之一,這十八掌名稱是源自於我們今天開始要接觸的《易經》中的爻辭。《易經》是一本「研究不變的東西,從而能自由地服務於這個變化的世界」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