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知名老茶樓裡「嘆」早茶,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現象

2020-12-20 騰訊網

  在香港知名老茶樓裡「嘆」早茶,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現象

  但是到了香港之後方知此乃「小巫」。香港大一點的酒樓食肆,上百道點心,數百位食客會聚一堂一點都不足為奇。無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扶老攜幼,呼朋喚友喝早茶已成為了香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現象。茶自不必說,現在人都趕時間,不太講究,但是那些精美的港式點心卻是千萬不能錯過的。

  如果仔細研究港式早茶點心的種類,也許是全國各個地區裡最豐富多彩的。早茶茶點分為乾濕兩種,幹點有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溼點則有粥類、肉類、龜苓膏、豆腐花……從頭盤到甜品,一應俱全。與之搭配的茶水以紅茶為主,暖胃去膩,利於消化,同時也與味道濃鬱的茶點形成絕佳組合。

  蟹皇幹蒸燒賣這個大眾點心款式是衡山匯的保留項目。這是人們最喜歡的傳統早點之一,港式早茶中必備點心之一還有豬腸粉,雖叫「豬腸」,卻和葷腥沒有半點關係,只不過狀如豬腸才得名,實際上就是用大米磨漿蒸熟後,捲成長條形的腸粉而已,出籠時拌有些許花生粉和芝麻,蘸上點甜醬,入口薄且滑。

  稍後,一大碗古法排檔碎牛粥被端上檯面,「這個一定要吃吃看,即使在香港現在也不容易找到了。」再將半碟的花生小蔥統統倒入粥裡,在調羹攪和下,香味隨著熱氣飄出。它和牛肉粥不同,多了炸脆的米粉碎,把它和絞碎的牛肉一起放到碗裡,再倒入滾燙的粥,將牛肉灼熟。一來碎牛肉容易消化,在早上吃胃口舒服,二來加入了米粉碎,口感紮實,似乎也比喝粥要更飽足些。

  到了港式早茶廳不得不吃的,還有腊味煎蘿蔔糕和臘腸卷這兩味腊味點心。前者的好處在於吃得出蘿蔔味——別小看這點,如今能吃出蘿蔔香的蘿蔔糕並不多。而後者,相比起熱狗捲來說更適合中國人脾胃,港式臘腸本身的甜與鮮,加上恰到好處的潤澤口感,一口咬下去幸福感倍增。

相關焦點

  • 到越南西貢堤岸嘆早茶,體驗華人文化
    廣東人愛喝早茶,此一習俗已伴隨華人的足跡向全世界傳播。堤岸華人早就在當地落葉生根,但還保存民族特色,使越南多民族文化大家庭增添異彩。
  • 美食|嘆早茶
    詞作以粵省飲茶開篇,側面可見廣東飲茶文化之盛行。相傳廣東早茶文化從清鹹豐同治時期興起,又傳乾隆帝南下時亦曾與貼身侍衛登茶樓飲早茶。後歷經一個多世紀至今,早茶文化不僅在廣東長盛不衰,更是發揚光大到了全國皆知。
  • 廣東早茶,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
    說起廣東,人們經常會想到廣東的早茶廣東早茶是嶺南民間的一種飲食風俗。廣東人吃早茶,一般都是幾個人圍成一桌,一起邊聊邊吃。吃早茶剛跟吃早餐一樣,但並不會像平常早餐一樣快速吃完,而是幾個人坐在一桌點了點心邊聊邊吃,並不會著急吃完就走,是享受早上的休閒時光,所以在廣東吃早茶也叫「嘆」茶。嘆就是享受的意思。吃早茶的很多都是全家老少或者是親朋好友坐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或者是退休的老人談家常,聊聊天。
  • 在馬來西亞,嘆粵式的早茶
    外地遊客常常會覺得點都德這樣的連鎖早茶品牌最正宗:環境佳,口味正,一壺四杯、七盞八碟擺起來,模樣十足;廣州本地人多數覺得西關某家不知名小鋪子最正宗:除了熟悉的味道之外,還有與熟悉的食客與店員相伴,以人情構築了輕鬆愜意的飲食環境;
  • 港式港味 帶你去最地道的茶餐廳「嘆」早茶
    「嘆」在粵語中是「享受」的意思。早茶,是漢族社交飲食習俗。談及香港的飲食文化,早茶始終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從「嘆早茶」到「吃夜宵」 廣式餐飲文化如何影響全國?
    其實,「食在廣州」的美譽早已聲名遠播,而廣州的飲食文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國,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甚至影響到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  「嘆早茶」早已不是老廣們的專利,在北方許多城市,越來越多人愛上「一盅兩件」的悠閒;AA制、打包等餐桌上的「規矩」,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自覺遵守」;夜幕降臨後的宵夜文化,也從廣州走向全國,「深夜發吃」在朋友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廣州早茶點都德,為何能成食客品味早茶首選?味道有何獨特
    廣州早茶歷史悠久,發源於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已歷上百年。廣州早茶的出現,和廣州通商港口的地位密不可分,南來北往的商人在茶攤交流信息、聯絡感情。茶水、茶點方便又有營養,被許多人所選擇。此後廣州早茶就逐漸延續下來,成為廣府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廣東傳統飲食文化「嘆早茶」,去廣州茶樓必點的早茶點心
    廣東傳統飲食文化「嘆早茶」,去廣州茶樓必點的早茶點心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廣州茶樓的點心也是愈發精緻多樣,馬蹄糕、蝦餃、燒賣、叉燒包、糯米雞、金錢肚等等應有盡有,茶樓裡常有上百種茶點,供客人任意挑選。與好友相約茶樓,是廣州人的日常,如果你去廣州旅遊,一定要去廣州茶樓吃茶點,不然可就算是白去了。那麼,廣州茶樓裡有那幾道點心是必點的呢?
  • 擁有最後「嘆早茶」完整記憶的,是八零後...
    從最早的「茶寮」、「茶居」到「茶樓」,過渡到「酒家」至「點心專門店」,如今,在普通的餐廳裡也能吃到點心,可見飲茶這件事的形式、內容與風味都在逐漸演化。  我們還抓得住「一盅兩件、水滾茶靚」的飲茶往昔嗎?  很多廣東人,自小就有跟隨家人嘆早茶的記憶:那是文學作品裡「天邊正泛起魚肚白」 的酣睡之時,整個人被一把抽離被窩,睡眼惺忪地拖到酒樓。
  • 粵式早茶——「嘆」茶
    通常都是聚朋會友,業餘消遣的時候都會選擇到茶樓,而茶樓則是經營粵式早茶的餐廳(通常也會供應午餐晚餐),廣州等珠三角地區人說的(早上)飲茶(或嘆茶)即等於去酒樓吃點心喝茶的意思,並不單指茶桌上泡茶喝,嘆茶的「嘆」字有享受的意思,粵式茶點之多,每一份點心都小巧精緻,色香味俱全,所以嘆茶的時間通常都是1小時以上,有時在酒樓都可以看到有些退休老人每天都會在茶樓嘆茶看報紙
  • 小喜年:廣東早茶文化,看完你餓了嗎?
    來到廣東你就會發現,早上廣東本地人見面的第一句通常都是「飲咗茶未」(喝茶了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他們可能就結伴一起去飲早茶了。廣東的「早茶」文化,是每個廣東人對生活的一種儀式感。特別是珠三角、說粵語較多的地方,飲早茶的氛圍更濃。早在清朝光緒、同治年間,廣東就已經興起飲早茶之風。
  • 不「嘆」粵式早茶,怎麼知道叉燒包的好吃?廣州美食的招牌擔當
    【粵式(廣東)早茶是一種嶺南民間飲食風俗。】廣東人飲早茶,有的是當作家庭早餐,通常都是一家老小圍坐一桌,「飲茶嘆世界」,共享天倫之樂。有的飲完早茶即去上班,這裡早茶就是果腹填肚皮,標準的「吃早餐」,豐儉由己。
  • 「香港早茶」&「深圳早茶」相見恨晚隨行篇
    於我而言4月份的一段旅程北京深圳香港就讓我遇到了……與南方「早茶」的相見恨晚 作為一名北方女孩早飯的定義大概就是早七點到九點起床之後的,主要以主食為主,油條油餅包子豆漿肉夾饃,聽起來瓷瓷實實實實在在,家鄉的味道總讓人頭一暖,這也是我對早點的#初印象#,直到這場說走就走的旅程,讓我了解到了南方的早茶文化,體會到了南北差異,也讓我愛上了「早茶」……
  • 廣州嘆早茶來 「點都德」,新款美味點心讓你吃得讚不絕口!
    廣州嘆早茶來 「點都德」,新款美味點心讓你吃得讚不絕口!在廣州飲食文化中,「嘆早茶」是廣州人享受日常美好生活的方式和文化標誌。每天一大早上,各位廣州街坊約上三五知己,在茶樓裡叫上一壺靚茶,點幾碟點心,聊聊家常,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也。
  • 廣州早茶文化之「一盅兩件」
    早茶百年前,早茶文化就已經盛行廣州,慢慢演變成一種習俗,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一盅兩件」,廣式早茶文化俗稱。一壺茶,兩籠點心。早茶,早茶,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包含的不僅僅是茶,更是種類繁多、精美可口的點心,甚至是「老廣」慢悠悠消磨一上午的生活方式。
  • 「嘆」廣式早茶 中式brunch給你的愜意周末
    原標題:「嘆」廣式早茶 中式brunch給你的愜意周末   說到廣式早茶,外鄉人稱為「飲」茶,本地人叫「嘆」茶(嘆在粵語中有享受之意),而對粵菜敬若神明的老外則贈以Dim Sum和Yum Cha的外來詞以示仰慕。與其說是吃早茶是為了填飽肚子,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和Social的場景。
  • 韓國人在廣東--韓國大叔愛「嘆」早茶
    原標題:韓國人在廣東--韓國大叔愛「嘆」早茶 韓國人在廣東--韓國大叔愛「嘆」早茶遠景路上遍布各種韓國商店。記者喬軍偉 攝  原題目 韓國大叔愛「嘆」早茶  遠景路韓國特色風情街店鋪成行成市  假如你從白雲區機場路左轉走進遠景路,不出十米,就會發現自己一頭扎進了韓文的世界。
  • 廣東早茶是嶺南民間飲食風俗文化
    原創圖文五言律詩《廣東早茶》茶樓遍粵地,飲食嶺南風。兩件一盅嘆,千籠繁樣蓬。(平水上平聲一東韻)文/小巖廣東早茶是嶺南民間飲食風俗文化。廣東地區的茶樓星羅棋布。尤其在節假日期間,各大茶樓爆滿。人們得排隊等候被叫號後方能入席享受美食。
  • 「嘆一盅兩件」,茶樓中談天說地,融入老廣們的「飲早茶」生活
    早茶是嶺南源遠流長的飲食傳統,在或大或小的茶樓裡,錯落的擺放著古色古香的桌子,有三代同堂溫馨無比,有幾個老年人追憶往昔,也有年輕人們埋頭享受美食……這是如此令人心馳的畫面,小編身為地道的廣東人,就以親身經歷給大家介紹一下「早茶」吧。
  • 飲早茶,廣東人的飲食文化
    食在廣東,比福建人還好吃的早茶,是我們嶺南飲食文化的靈魂所在。到廣東不嘆一頓早茶,都不好意思說你來過。早茶起源飲早茶是廣東人特有的飲食文化,在清朝時早已開始在廣州盛行,具體起源沒有明確說法。這很快掀起了一股時尚潮流,早茶逐漸變得多樣化、大眾化。早茶演變以前,飲早茶還是只有那些喜歡玩鳥、鬥蟋蟀富家子弟可以享受到。早晨,很多富貴人家總會聚在茶館,叫上一盅茶,點上兩份點心消遣,一副上流社會的派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