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是說:不懂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他人的言論,就無法了解認識他人。
那麼"禮"與"易"所講的是什麼呢?又會對人們有著什麼樣的重要啟示呢?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河南鄭州分院陳建軍院長讓您知禮、知易。
知 禮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一個"禮"字。"國之四維"的禮、義、廉、恥中有禮,"五常"的仁、義、禮、智、信中有禮,"禮儀之邦"常常被用來代稱中國或稱讚中國文明。可以說,禮儀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之一。
《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上古時期,禮是敬神的宗教活動,但是後來,逐漸被當成一種社會規範。
社會靠的是禮來維繫,知禮,就是懂得禮法,遵守社會規則秩序,然後才能立足於社會。
《禮記·曲禮上》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最重要的是區分的功能,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職責和權力,在自己的權責範圍內行事,不能逾越。
比如你是官員,你的職責是服務人民,而不是以權謀私。要守規矩,這就是禮。
比如你是年輕人,公交車上碰到年紀大的就要讓座,要謙遜禮讓,這也是禮。
"不知禮,無以立",這個立,是道德立不住,在人群當中沒法立足,以至於他的事業沒法立足。
知 易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易經》擁有不可替代、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它是儒家的六經之首,甚至有人稱之為萬經之首。那麼,《易經》在人類社會中究竟處在一種什麼地位呢?
首先,易經可用64種卦象來代表64種狀態,每種狀態又從6個方面揭示其中的相互影響、制約的發展規律。能夠使用如此簡約、概括的方法來描述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及其相互間的聯繫和作用,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祖先非常了不起的發明。
其次,《易經》決不僅僅是一本算卦的書,它實質上是從天、地、人的關係角度來推理個人、社會、國家和自然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發展規律,裡面蘊涵了諸如"天人合一"、"和諧共處"、"對立統一"等哲學道理,具有很高的哲學價值,被孔子尊為六經之首。
再者,西方的哲學家彼得·聖吉在《學習型組織》、科斯林在《基業常青》一書中也都引用了很多《易經》思想,比如陰陽協調觀念、對立統一觀念、系統觀念等。這對西方式的理性演繹推理是個很大的突破。西方哲學大師黑格爾都曾經感嘆道: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乃是沒有完全學透中國的周易。可見周易在西方哲學家心中佔據多麼重要的地位。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都曾經說過,"西方科技如果缺少了東方智慧,就會變成瞎子;東方社會如果缺少西方科技,就會變成瘸子",可謂非常精闢地概括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互補作用。實際上,二進位、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現代科技的誕生,都是和易經息息相關的。而若沒有二進位的誕生,近現代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在20世紀,電子技術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一起改變了地球上的整個世界,甚至還會改變地球以外的世界。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重大的科研成果有14項,其中12項皆與易經原理有密切關聯。事實上,易經和生物遺傳密碼有著驚人的一致性,直接再現了生命的本質。易經之所以能夠用來預測人生,也許正是由於它本身就是一把開啟生命密碼的鑰匙。
"近代學者由於易經之啟示獲得諾貝爾獎金者已有4人——德國海森堡,其論文為'測不準原理';丹麥玻爾,其論文為'相生相剋原理';美國楊振寧、李政道(華裔),其論文為'不對等定律'。今後由此書而得獎者,當猶有其人。"
古今中外,知易者成就偉業的大有人在,成為棟梁的更是不計其數,在此不作贅述。
更有:
不知易,不可為將相
不知易,不可為太醫
不知易,無以言軍事
不知易,無以言外交
不知易,無以言教育
陳建軍老師,1972年出生在書香世家,受家庭薰陶酷愛古典文化;199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然後在鄭州商貿圈打拼,先後做過項目經理、記者、中外合資公司職業經理人。現任: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河南省鄭州市分院院長、常務理事、中華周易高級風水師
商海磨練十多年開始創業,創立了寶瑞齋珠寶商行和易經風水諮詢公司。
學習《易經》十餘載,師從易學宗師--黃鑑老師,先後學習了《八卦象數預測法》、《人與自然環境風水學》、《人與時空 八字命理學》等恩師的易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