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鄰居媽媽抱怨說他7歲的兒子要開學報名了,才發現暑假作業還沒有完成。
平時一放學回家也是一直在看電視動畫片、刷手機,最後總是拖到很晚才隨便做一做功課。
怎麼說,才能讓他好好完成功課呢?真愁死人了!
我問她怎麼和孩子說的,她回答說我批評他了:「你看人家隔壁的冰冰又考了第一名。我聽說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功課寫完,他這麼優秀,你能不能多學學人家啊?」
我聽完笑了,那你下次試試這麼說:「壯壯每天作業都亂寫一通,讓他媽媽這麼操心,媽媽知道你會把功課好好完成,讓我不用那麼擔心,對不對?」
過幾天再碰到這位媽媽的時候,她還特意感謝我,說我的法子起作用了,孩子這幾天寫作業乖多了。
同一件事情,兩種不同的說法,產生的結果就不一樣。後一種說法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讓他更願意做改變。說話誰不會,但好好說話卻是需要方法的。
作業,你的作業!
《好好說話2》這本書,收集了4800多個網友問題,凝結出一套「說話急救手冊」。
書裡的每一個問題,都不是紙面上的理論分析,而是許許多多真實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困惑。相信書裡提及的問題,你也一定遇到過。
本書的作者有六位,馬東、馬薇薇、黃執中、周玄毅、邱晨、胡漸彪。
黃執中、馬薇薇、邱晨等「老奇葩」的微博,收到很多網友的私信。他們不只向「老奇葩們」請教說話技巧,更有越來越多的朋友把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痛苦和他們分享。
好好說話好處多,很多場合都能用。比如:
一、好好說話,孩子乖乖聽安排,不彆扭
二、好好說話,買到喜愛的東西,少花錢
三、好好說話,謙虛表揚是努力,不矯情
四、好好說話,設定角度看問題,提建議
五、好好說話,理解雙方更合理,不爭吵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別看看如何在不同的場合好好說話。
一、好好說話,孩子乖乖聽安排,不彆扭
兒子寒假在家總是不想幫大人做家務,這麼大孩子在家等著父母回來做飯,心裡著實煩燥!
為了讓他做家務,剛開始給點小恩小惠。答應給他買玩具,帶他周末出去玩,或者直接給以現金獎勵。
洗一次碗5角,掃一次地1元,扔一次垃圾8角,相信這些伎倆各位家長都幹過!時間一長,孩子的牴觸情緒還是會來。
我們常說「:今天的碗你洗了嗎?
「房間地面掃了嗎?垃圾袋扔了嗎"?
一看兒子的臉上,寫著「不高興"三個字。
而換個說法「:你今天中午幫媽媽洗個碗,好不好!
你是現在吃完飯就洗碗呢?還是先休息,玩會遊戲再幹活?"
兒子每次都是很高興地就答應了!儘管碗洗得不乾淨,但是他都會去把它們做完了,甚至連獎勵也不要了!
哈哈,贏了!
為什麼要這樣說 ?
人很奇妙,如果除了「接受/不接受」以外沒有其他選擇,我們往往會選擇「不接受」。
這是因為人通常會有一種天生的抵抗性,如果別人要我這麼做,我就這麼做的話,那就代表我服從,而從某種角度來說,服從就是認輸。
可是沒有人喜歡認輸。即使心理不得不去做,但心理難免會有牴觸情緒。
所以,不要輕易使用「Yes / No,接受/不接受」這樣的說法。
以小孩做家務這個例子來說,即使是對待小孩子,雖然你已經很客氣地加了一句「好不好」,但對方仍然可能感覺到,你是在給他施加壓力。
可是,如果把「是非題」變成「選擇題」,聽起來就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去做家務,好不好?」這是一個是與非的問題。
而「你是想現在去做家務呢?還是想玩會兒遊戲再去做家務呢?」雖然實際的意思差不多,但是聽起來就變成了一個可選擇的問題。
聽到這句話的人,馬上就會去比較哪一個選項更好,感覺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做決定的時候也會更加輕鬆愉快。
想改變他人,就必須首先意識到,只有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人們才會樂於改變。否則,即使對方被迫接受你的觀點,內心也仍然會有牴觸和反彈。
所謂「有選擇」,很多時候其實只是一種感覺。你完全不需要做出任何實際改變,也可以發掘出某些選項,讓對方覺得自己是有選擇的。
二、好好說話,買到喜愛的東西,少花錢
看到喜歡卻超過預算的東西,該怎麼跟商家殺價呢?
「你不賣便宜點,那我就要走了!」
這就攻擊性太強,太鹹了,人家吃不下去;
反過來說,「老闆,求你賣給我便宜點嘛!」這又太軟、太甜了,人家為什麼一定要答應你?
這些說法之所以會失敗,其實是因為說話中的「甜鹹比」不對。
甜鹹比是食品業的一個術語,也就是甜味跟鹹味的搭配比例,要恰到好處,不然就不好吃。說話的時候,也要講究甜鹹比,說話要軟硬適當、柔中帶剛。
關於殺價中的甜鹹比具體應該怎麼說,戴蒙德在談判的時候有一個秘訣,就是前面提到的這句話:「我確實很喜歡這件,很想在你家買,不過有一些店賣得更便宜,讓我很猶豫,該怎麼辦呢?」
所以說,像「我喜歡這件,可是別家更便宜」的說法,就是有甜有鹹,甜鹹比例均衡。
微笑的商界人士交談
一方面有一點甜,告訴商家「我很想在你家買」,表達了你的善意跟喜愛;可是另一方面,也有點鹹,也就是「還有其他店,讓我很猶豫」。
比如你在一家店裡看上一件羽絨服,就可以用這句話的三個意思:
首先明確表示讚美(我喜歡這件);
其次暗示負面因素(別家更便宜);
最後以求助的方式施加壓力(你說該怎麼辦)。
總之,該講的話都講到位,同樣也給了對方臺階下,這就是恰如其分的「甜鹹比」的好處。
下次砍價時,別忘了掌握這個甜鹹比的秘訣,提高成功率。
當然,你也不用一字不漏全背下來,只要掌握這段話的精髓,就叫作:「你有機會……但可惜……」,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這個。
三、好好說話,謙虛表揚是努力,不矯情
被人表揚,你該怎麼回應?
每當工作和學習上做出點成績,有人誇獎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尷尬。
因為不謙虛會得罪人;太謙虛吧,人家又可能覺得你矯情。面對這種兩難的情況,應該怎麼說話才得體呢?
常見的說法:「沒有啦,這只不過是運氣好/小聰明而已!」
更好的說法:「我就是下了點笨功夫而已。」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經常聽到一句話: 過分的謙虛是驕傲!
所以,把成績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反而是最能讓別人接受,也最能讓誇獎適可而止的方法。
謙虛還是要有的,但是謙虛的方向,不應該是否定自己的成績,而應該是肯定自己的努力,藉以說明自己「沒什麼了不起」。這是一個既不得罪別人,也不顯得自滿的好辦法。
從另外一個方面說,如果別人誇獎的不是你本人,而是你的孩子,這個原則我們該怎麼說呢?
因為中國式家長通常有兩個顧慮,一是怕別人覺得自己拿孩子顯擺,二是怕孩子被誇多了就驕傲起來。
前幾天兒子的考研成績出來後,親戚朋友及同事在我面前不停誇獎兒子說「你兒子真聰明!」
我不能否定兒子,就對別人說「這三個多月確實努力了,每次打電話就說在看書,我們都不敢騷擾他"。
總之,不管人家誇的是你孩子還是你,訣竅就是順著對方的話講下去,但是少說先天的天賦,多說後天的努力。
這樣一來,既不用否定對方,又不用否定自己,更不會讓人覺得你得意揚揚、自我膨脹,可謂是一舉三得!
同事和諧相處
四、好好說話,設定角度看問題,提建議
很多老婆會抱怨,當自己問老公「你覺得這件衣服/包包/妝容好看嗎」的時候,對方總是千篇一律只會說「好看」,感覺有些敷衍。
這其實是有點難為人了,因為對方首先是你的伴侶,基本上,他「有義務」覺得你好看。
另外,他又不是時尚領域的專家,不可能主動提出有意義的評價。所以你要主動告訴對方,你需要知道的,是「哪個角度或場景」的「好不好看」。
比如,跳出伴侶的身份,換成客戶的角度、同事的角度、長輩的角度,你可以問:「如果你是我的領導,你覺得,我穿這身衣服看起來專業嗎?」又或者是:「以長輩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我穿上這套衣服,會不會顯得不夠穩重?」
總之,當你需要讓別人認真思考,給你有建設性的意見的時候,可以給他設定一個身份。有了角色感,對方才知道該從哪個角度去看問題,知道應該關注什麼、給出什麼方向上的建議。
五、好好說話,理解雙方更合理,不爭吵
除了待人接物之外,情商最重要的體現就是說話。而高情商人士的說話技巧,其實並不複雜,總體原則是「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
親密的人之間,講起話來多半都口無遮攔,特別容易脫口而出一些難聽的、刻薄的話,讓你很難受。這種時候,你要怎麼跟他溝通呢?
常見的做法:表示反對,進行反駁。
更好的做法:表示「我不同意,但我能理解」。
一到年底,聚會聚餐特別多。年前那幾天,連著好幾天老公下班就被朋友或同事叫去聚餐,肯定少不了喝點酒。
每次回家來都有點醉醺醺的,再加上臉部皮膚過敏,出現很多蕁麻疹!醫生讓他必須忌食刺激性食物,包括忌飲酒。
我不耐煩地對他說「:你能不能不要再去喝酒了!
他竟對我怒吼道「:你以為我想去啊!喝點酒咋啦?喝死算了!"
其實,我是為了他的身體著想。可是他覺得我不理解他,幹涉他的生活。
夫妻親密交談
到底該怎麼說呢?
當雙方意見不一,或是一方說了很難聽的話,如果你堅持要分對錯,那麼你越爭執,對方的意見在衝突中就會變得越極端,而且越來越堅定。
雙方的差距越拉越大,衝突自然就越來越激烈。 而有一種溝通方式,既不需要你委曲求全,又可以防止爭執越演越烈,那就是跟對方表示理解,但是要強調「我理解了,不等於我同意了」。
「因為我不同意,所以我何必懂」,這是拒絕溝通;
「即便我不同意,但是我能懂」,這才是好的溝通者。
能分清楚「我理解」跟「我同意」的人,都是彈性非常大、能好好說話的人。
等靜下心來,我表示我很理解你!但是,也請你少喝點酒,同事應該也可以理解的!
這樣做,既不用跟對方爭吵,也能讓你的反對聽起來更加合情合理。
好好說話,其實就是「好好做人",好好體會人的喜怒哀樂!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曾言:「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希望你也能透過這本書,體會到我已經收穫到的信念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