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代表西方的強勢文化。作為世界性的大語種,它成了現代與文明的標誌。有人跟風叫嚷:只要具備兩條就是「現代文盲」:一、不懂英語;二、不會電腦。其實,文化所涉及的領域形形色色,是否可以這樣說,不會寫毛筆字、不會算卦,就等於「國學文盲」?
憑人怎麼說吧,現代中國為了追求「和世界接軌」,幾乎把英、法、俄、德、日、意、西班牙和阿拉伯語,當成了通向世界、通向文明的惟一橋梁。母語中國話可以弄得一塌糊塗,甚至不如日本人寫得漂亮,講得流利;英語,卻必須要捱過大學六級、託福考試。這據典型的崇洋媚外做法,似乎該回頭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漢語也逐漸變成了外國人的香餑餑兒。仔細一看才發現,許多英語詞彙其實就源於漢語,歐洲人做過精細的統計,自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包含著印度、西亞和歐洲的語言。目前使用的英語單詞中,有不少是從非印歐語系「拿來」的,這在狹義上,就是英語中的外來語。這些白皮黃心的「雞蛋詞」,無須向「英語世界」做額外解釋,就能順利地理解、溝通。脫胎於漢語的「雞蛋詞」,早就默默地影響全世界了。除「孔夫子(Confucious)」、「中國功夫(kung fu)」、「麻將(mahjong)」或者「豆腐(tofu)」之類絕無僅有的稱謂,再挑揀10個真正有中國氣質、代表華夏氣派、並影響全球當代生活的「雞蛋詞」,便足以說明問題。
(一)絲綢--silk
中國是養蠶大國,絲綢的故鄉。瓷器和絲綢始終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絕密技術和看家商品,直到鴉片戰爭前,英國進口到廣州的鋼琴,還幹不過珠光寶氣的絲綢。「silk」的發音,顯然是漢語的音譯,這個詞代表了中國高超的工藝技術和貿易強勢。即便現在,絲綢仍在現代生活中充當雍容華麗、典雅高貴的象徵。
這個詞,又是英國人從拗口的閩南話裡偷走的。茶,和絲綢、瓷器比肩,堪稱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拳頭產品。目前,品茶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中國人對人生的思考,幾乎都能在嫋嫋茶煙裡找到。據蕭乾的《茶在英國》介紹:「茶葉似乎是17世紀初由葡萄牙人最早引到歐洲的……英國的茶葉起初是東印度公司從廈門引進的,17世紀40年代,英人在印度殖民地開始試種茶葉,那時,可能就養成了在茶中加糖的習慣。」據說,即使在「二戰」那樣物資睏乏的時期,法國人定量配給咖啡,英國人則要的是茶,還有一點點糖。茶成了歐洲人的「主心骨」,他們只能跟著茶香如醉如痴地行走,這不是本土的歷史與遺傳;而是異域文化的徵服和同化。18世紀的柴斯特頓勳爵乾脆在《訓子家書》裡寫道:「儘管茶來自東方,它畢竟是紳士氣味的;而可可則是個痞子、懦夫,一頭粗野的猛獸。」
(責任編輯: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