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師生收到了一封來自聯合國全球傳播部的感謝信。今年1月以來,上外高翻學院DGC師生翻譯團隊協助聯合國全球傳播部出色完成了各種翻譯重任。全員數量不到20人,翻譯了各類聯合國文件共計50餘萬詞。
兩個月前,這支隊伍用一周時間完成的《聯合國2020年全球傳播戰略》翻譯工作更是獲得聯合國高度認可:「使得中文信息及時、高質、高效、穩步、有序地傳播至世界各地。」
據聯合國全球傳播部初步統計,在疫情期間,該部門60%的稿件都由上外高翻團隊承擔英譯中的翻譯,不僅包括聯合國中文官網的更新,還包括大大小小的各類報告、講稿、期刊雜誌等。
感謝信截圖
聯合國文件翻譯「不一般」
9月3日上午,正在電腦前值班待命的DGC項目經理王淑怡接到《聯合國2020年全球傳播戰略》的緊急任務,要求是「一周內翻譯完成」。第一時間統計好字數、瀏覽全文預估難易程度、確定參與人員,一個12人的項目團隊迅速召集完畢。上外高翻學院黃協安教授負責審校,11名研二學生負責初譯、互校、清稿、定稿交付等環節。9月9日晚,一份高質量的中文譯稿就發送到了紐約聯合國全球傳播部的郵箱中。
上外高翻DGC團隊項目經理覃璐工作照
上外高翻DGC團隊成員鄧冰彥工作照
文件共計約4930字,這跟DGC項目組平時的工作量相比,字數和難易程度都算中等水平。但要一周之內完成,還是時間緊迫。
聯合國的翻譯任務不同於一般翻譯工作。除了紮實的中外文功底,譯員還需要具備很強的分析和調研能力,在翻譯時還要做到「瞻前顧後」,確保譯文的縱向統一,保證聯合國文獻的嚴肅性。
翻譯過程截圖
王淑怡、李楊、覃璐三位學生擔任了此次任務的項目經理,她們告訴記者,為了確保譯文的質量,團隊的工作流程前後加起來至少要經過7個環節。譯文前後表達的一致、術語的確定,都是大家一遍遍經過線上溝通,斟酌和確認後的結果,最終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團隊工作群
時間緊、任務重,實際上已是上外DGC團隊成員的工作常態。而譯員們大多是利用課餘時間翻譯,真正能投入工作的時間每天平均只有三四個小時。
除了項目經理的身份,王淑怡、李楊和覃璐還被推薦進入聯合國實習。但今年因疫情,實地實習改成了遠程辦公。上海和紐約的時間差是13個小時,有時凌晨接到紐約發來的任務,要求次日早晨九點交稿,這就意味著早晨起床後,要在僅剩的兩三個小時內交出譯稿。
為世界傳播「小美好」
正如聯合國全球傳播事務副秘書長梅麗莎·弗萊明(Melissa Fleming)所言,全球傳播部的使命是「我們不僅僅報導災難,更要傳播希望。」
疫情暴發以來,上外高翻DGC團隊與聯合國全球傳播部保持密切合作,累計翻譯了50多萬詞的文件。這其中,不僅僅有高屋建瓴的、可能直接與國家立法和政策接軌的綱領性文件,更多的是講述發生在全球各地的鮮活的新聞故事,而正是這些看似微小平凡的人和事,綻放著溫暖的力量,也讓上外的這群95後學生對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對人類命運緊密相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楊向記者提起《聯合國紀事》期刊中一位98歲「冠狀病毒戰士」的故事。疫情來襲,這位印度老人在一隻眼睛幾乎失明的情況下,用陪伴了她大半輩子的老式縫紉機,每天不辭辛勞地縫製口罩並免費分發給當地人。她堅信只要與人為善,這個世界就會更美好。
上外DGC團隊翻譯的期刊文章《98歲的「冠狀病毒戰士」直面挑戰》
「這些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很多人都在很努力地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哪怕他們的力量很微薄。」李楊和小夥伴們高興地說:「能夠通過翻譯來分享這些美好的內容,我們也算是用自己的力量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做了一些小貢獻。」
據了解,2013年至今,上外高翻學院與聯合國全球傳播部展開了多方面合作,共計為聯合國全球傳播部提供了200餘萬字翻譯。
從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在師長的指導和學長學姐的傳幫帶下,學生們不斷磨練「譯技」,臨危受命依舊方寸不亂。其中,翻譯團隊完成的2014版和2017版《聯合國概況》中文版共計超過50萬字,聯合國新聞部新聞和媒體司司長姜華稱其「彌補了聯合國中文核心出版物的出版滯後情況,極大提升了中文在聯合國乃至於世界舞臺的影響力」。2016年,團隊用3天時間翻譯了9位聯合國秘書長候選人競選宣言,將近15000字,雖然每天工作「都像在打仗」,依然保持了精湛的翻譯水平和嚴格的項目管理標準,獲聯合國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