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元明清三朝首都,元朝過後,明清兩朝又在舊址上予以擴建重修,才形成如今這個格局。細心的人會發現,紫禁城的朝向並不是正南,而是往東偏一點,這十分的不科學。為什麼說呢?
這紫禁城和紫微星(北極星)有莫大的關係。北極星大家都知道,是最靠近北天極的一顆星,因此地球上看北極星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而其他星星位置都不固定,古人相信,紫微星(北極星)是天界的中央,是眾星之主——帝星。所以古人以北為尊,紫禁城的朝向也是坐北朝南。
直到有個GPS地圖之後,人們才可以看出這些建築的精確方位,古人雖然沒有衛星地圖,但是可以採用指南針和立竿見影的方法來測量,明清時期有了「牽星術」測量方位。但是測量一個正南應該還是很簡單吧?即使在古代也絕對不是什麼難題。
但是為什麼紫禁城依然不是正南呢?坊間有幾種傳聞:
第一種:測量不準。第二種:測量準,但紫禁城中軸往北延伸是元上都(內蒙古境內)的方位定的,紫禁城往北一直延伸會到達元上都。第三種:元朝工匠厭惡蒙古人,故意為之,讓元朝江山不穩。
這幾種說法是佔比較大的,總之眾說紛紜,第一種測量誤差的可能性我認為是零,擔任元大都「監築」之職的是劉秉忠和他的徒弟郭守敬主持興建的,兩人均為邢臺人,他二人他們都是當時天下一流的天文、數學家。劉秉忠設計規劃的元上都,完全和子午線重合,幾乎是零誤差。
元上都建成後,才開始規劃修建大都(北京),怎麼可能上都零誤差,大都就錯了2度多?
絕無可能。
再說說第三種
忽必烈對劉秉忠非常器重,甚至死後追封至常山王。
據記載:劉秉忠隨忽必烈徵伐大理和宋時,一直力勸元世祖勿濫殺,所以每克一城都沒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這樣秉性的人會做出這種事情?再說劉秉忠修建元上都是完完全全按照正南修建,和子午線可以說是完全重合。
有圖為證:
中間半透明線左側為元上都中軸,也可以對比城牆來看,都是無偏差的正南。 既然連上都的規劃都能做到100%精確,為什麼要在地位低於上都的大都上面做手腳呢?
所以,只有第三種有可能,參考一下地圖。
圖中所示:
四條白色線 為東西南北坐標線。
【A】 為紫禁城到元上都正的直線。
【B】為紫禁城實際中軸線。
【C】為以天安門為坐標的子午線。
可以看出,紫禁城的中軸線實際並不是正南,而是偏東南,與子午線相差2.3度左右的夾角。而從紫禁城到元上都的直線更是偏離了將近3.5度左右的夾角。 初步可以說明,紫禁城並不是元上都的中軸延伸。
來看看紫禁城中軸延伸線到底延伸到哪裡了。
紫禁城中軸延伸線一直往北,到達元上都遺址東邊的一處地方,現在是個水庫,距離元上都遺址6.7公裡。也就是說,如果元上都在水庫位置,【元上都延伸線延伸到紫禁城】的說法就十分的合理了。
但是考慮到這一誤差實在是小,因為延伸了270公裡後差距才幾公裡,中間還有連綿不斷的群山,這個方向是紫禁城的延伸,難度遠遠大於測量子午線,在沒有飛機衛星的古代,幾乎是不可能準確的將紫禁城的北延伸朝向上都。
當時的蒙古人認為元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才是他們的首都,而大都(北京)則是出於上都,上都是「正室」,應該凌駕於大都之上。因為北為尊嘛,上都是天命所歸,大都的北軸向朝上都,可以說明在地位上,大都要聽命於上都。受制於元上都大概就是早期元大都皇宮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