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紫禁城的朝向並不是正南,是測量偏差還是此人故意為之?

2020-12-13 草民有話說

紫禁城是元明清三朝首都,元朝過後,明清兩朝又在舊址上予以擴建重修,才形成如今這個格局。細心的人會發現,紫禁城的朝向並不是正南,而是往東偏一點,這十分的不科學。為什麼說呢?

這紫禁城和紫微星(北極星)有莫大的關係。北極星大家都知道,是最靠近北天極的一顆星,因此地球上看北極星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而其他星星位置都不固定,古人相信,紫微星(北極星)是天界的中央,是眾星之主——帝星。所以古人以北為尊,紫禁城的朝向也是坐北朝南。

直到有個GPS地圖之後,人們才可以看出這些建築的精確方位,古人雖然沒有衛星地圖,但是可以採用指南針和立竿見影的方法來測量,明清時期有了「牽星術」測量方位。但是測量一個正南應該還是很簡單吧?即使在古代也絕對不是什麼難題。

但是為什麼紫禁城依然不是正南呢?坊間有幾種傳聞:

第一種:測量不準。第二種:測量準,但紫禁城中軸往北延伸是元上都(內蒙古境內)的方位定的,紫禁城往北一直延伸會到達元上都。第三種:元朝工匠厭惡蒙古人,故意為之,讓元朝江山不穩。

這幾種說法是佔比較大的,總之眾說紛紜,第一種測量誤差的可能性我認為是零,擔任元大都「監築」之職的是劉秉忠和他的徒弟郭守敬主持興建的,兩人均為邢臺人,他二人他們都是當時天下一流的天文、數學家。劉秉忠設計規劃的元上都,完全和子午線重合,幾乎是零誤差。

元上都建成後,才開始規劃修建大都(北京),怎麼可能上都零誤差,大都就錯了2度多?

絕無可能。

再說說第三種

忽必烈對劉秉忠非常器重,甚至死後追封至常山王。

據記載:劉秉忠隨忽必烈徵伐大理和宋時,一直力勸元世祖勿濫殺,所以每克一城都沒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這樣秉性的人會做出這種事情?再說劉秉忠修建元上都是完完全全按照正南修建,和子午線可以說是完全重合。

有圖為證:

元上都

中間半透明線左側為元上都中軸,也可以對比城牆來看,都是無偏差的正南。 既然連上都的規劃都能做到100%精確,為什麼要在地位低於上都的大都上面做手腳呢?

所以,只有第三種有可能,參考一下地圖。

圖中所示:

四條白色線 為東西南北坐標線。

【A】紫禁城到元上都正的直線。

【B】紫禁城實際中軸線

【C】以天安門為坐標的子午線

可以看出,紫禁城的中軸線實際並不是正南,而是偏東南,與子午線相差2.3度左右的夾角。而從紫禁城到元上都的直線更是偏離了將近3.5度左右的夾角。 初步可以說明,紫禁城並不是元上都的中軸延伸。

來看看紫禁城中軸延伸線到底延伸到哪裡了。

紫禁城中軸延伸線一直往北,到達元上都遺址東邊的一處地方,現在是個水庫,距離元上都遺址6.7公裡。也就是說,如果元上都在水庫位置,【元上都延伸線延伸到紫禁城】的說法就十分的合理了。

但是考慮到這一誤差實在是小,因為延伸了270公裡後差距才幾公裡,中間還有連綿不斷的群山,這個方向是紫禁城的延伸,難度遠遠大於測量子午線,在沒有飛機衛星的古代,幾乎是不可能準確的將紫禁城的北延伸朝向上都。

當時的蒙古人認為元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才是他們的首都,而大都(北京)則是出於上都,上都是「正室」,應該凌駕於大都之上。因為北為尊嘛,上都是天命所歸,大都的北軸向朝上都,可以說明在地位上,大都要聽命於上都。受制於元上都大概就是早期元大都皇宮的命運。

相關焦點

  • 知識分享: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019.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又稱"紫禁城",這裡的"紫"不是指顏色,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們辦理朝政與日常起居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帝王的皇宮對應著天上的紫微宮。又因為皇宮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別的"禁區",於是便用"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實的"禁區"。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皇權尊嚴和自身的安全的考慮,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壁壘森嚴。
  • 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故宮是中國明清時代的皇家宮殿,在那時候被稱之為紫禁城,故宮是後來才叫的。這座城是中國古代宮廷的建築精華,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的佔地面積就達到了15萬平方米,整座城裡面大大小小的宮殿有七十多座,毫不誇張的說光房屋就上千間。
  • 「紫禁城上元之夜」聊故宮
    2月17日,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公告,將於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兩天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這也是故宮首次面對公眾開放夜場。為更好的了解紫禁城,下面為大家搜集整理了紫禁城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 歷史中的紫禁城——故宮
    提起故宮,很多人會沉迷於他的輝煌,然而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當人聲鼎沸歸於平靜,這時的故宮便回到原本的紫禁城,「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描寫了故宮往日的悽涼。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Mr.Liu丨東戶還是西戶?西寧買房朝向選擇的深度解讀
    西寧買房是選東邊戶還是西邊戶?這是一個困擾很多購房者的問題。一般不太喜歡講太細部的購房問題,但這個問題確實被問得多了,又很難一句話說清,Mr.Liu專門來解讀一下。因為西寧寒冷,在傳統的購房者心目中,當然是正南方向最好的選擇。但隨著高層建築越來越多,樓間距也越來越小,甚至很多樓盤的樓間距只有20左右。
  • 遊故宮漲知識,北京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又有多少間房子?
    故宮朱元璋孫子朱允炆登基後,面對朱姓王的實力強大,於是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藩行動,他的叔叔坐鎮北京的燕王朱棣起兵謀反,發生了朱棣以「清君側」為口號的靖難之役,最終建文帝下落不明成為千古懸案後來,可能是在南京愧對侄子朱允炆,可能是感覺自己大本營在北京,也可能是「天子守國門 」的原因,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設北京故宮,歷經14年終於建成了堪稱奇蹟的紫禁城。
  • 故宮紫禁城中的詭異傳說,珍妃井、陰陽道、掌燈宮女,匪夷所思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帝王住所,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位於北京城的正中央,坐正北朝正南,背山面水,可以藏風聚氣,具備五行八卦,生生不息,可以說是最好的陽宅風水寶地。1992年的一天,天上突然下起了雷陣雨,正在寧壽宮遊玩的們匆匆忙忙找地方避雨,突然一陣陣雷鳴電閃,他們看到了故宮紅牆旁邊,有一隊緩緩行走的宮女,提著一盞盞宮燈,在悠客的目視下漸行漸遠……不少遊客都用隨身攜帶的設備拍攝下了這個畫面,後來專家也給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釋。
  • 「老故宮」李文儒榕城開講紫禁城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10日是故宮博物院95歲生日,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 故宮半解之色彩,紫禁城深秋的色彩
    不信,就一起去看看古都裡的核心「紫禁城」的秋,是靜嗎?有悲涼之感嗎?套用一句常用於形容故宮美景的話,「一入秋,故宮就美成了紫禁城」。11月初的紫禁城,銀杏正是好時候,金燦燦的葉子搖曳在故宮的紅牆之間;柳樹、丁香、海棠樹的樹葉綠著,在枝頭沒有絲毫飄落的意思;柿子紅透了,偶爾會有落下來的;慈寧宮花園的菊花花勢正好,品種不少;嫁接的月季還頑強地開著……。如今的秋,來得熱鬧,滿是色彩,毫無悲涼之感啊!
  • 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
    中國現在保存最好、佔地面積最大以及居住過皇帝最多的皇家宮殿應該就是位處於北京的故宮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皇朝的皇家宮殿,在舊時被稱為紫禁城,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之作。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它們的佔地面積很大,有72萬平方米之多,而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整體建築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總計有九千餘間。所以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那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建造的呢?
  • 全球各地正午影子的朝向:要麼朝正南、要麼朝正北,要麼沒有影子
    當北極圈以北地區發生極晝時,我們可以理解為太陽是從正北升起的,而當南極圈以南地區發生極晝時,我們可以理解為太陽是從正南升起的。那麼,如果研究物體的影子,剛好和太陽的方位相反,比如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半球,日出時太陽位於東北方位,而物體影子位於西南方位;日落時太陽位於西北方位,而物體影子位於東南方位,那么正午時刻物體影子位於什麼方位呢?
  • 紫禁城的布局智慧——背山面水、取正向心
    與此同時,修建紫禁城時,從西北角樓下挖涵洞把護城河水引入城內,這就是專門挖出的金水河。金水河經城隆廟蜿蜒而南,一路彎彎曲曲,過武英殿轉而向東,過太和門、文淵閣,從東南角樓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為紫禁城內的人們提供了排水通道,還和景山相呼應,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協調的審美意象。金水河的河面低於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體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間的向陽臺地上。
  • 北京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那麼故宮為何又被稱為紫禁城呢?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
  • 北京故宮與南京明故宮哪個大?專家稱實地測量才算
    儘管朱元璋當年在南京營造的皇宮已經化作了塵土,但伴隨著不斷考古,人們還是可以摸出一些道道,尤其是紫禁城的輪廓也逐漸清晰。紫禁城中最宏大的「金鑾殿」奉天殿不久前也被考古專家們「尋」到,根據現場測定,奉天殿臺基南北兩端長達75.5米,這讓人們不禁想到:要是南京明故宮沒有被毀,該是多宏偉。
  • 詳細比較北京故宮和首爾景福宮,打臉所謂的韓國紫禁城
    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是兩朝中的皇家宮苑,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木結構建築群,以其雄偉的壯麗和精美的世界而聞名,居「世界五大宮」之首。在距離北京960公裡的首爾,還有一座紫禁城景福宮。他們雖然都被命名為「故宮」,但在層次、規模和精緻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 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是誰建造的,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
    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是誰建造的,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北京故宮,也是中國的標誌之一,而在舊時,北京故宮稱之為紫禁城的,而北京故宮,同樣是在中國古代的對宮廷建築之精華。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故宮是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家宮殿,換個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就是古裝電視劇經常說到的紫禁城。
  • 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明清時期人們都稱呼其為「紫禁城」。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叫了故宮的呢?關於紫禁城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紫微垣乃天帝所居,皇帝自稱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故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
  • 怎樣看房屋的朝向?你家坐北朝南,還是坐哪朝哪?(建議收藏)
    自然就以大門為朝向。但在現代住宅中,並不是這樣。套房裡,大門時常是緊閉的,只在人進出的每次幾十秒鐘,有和外界進行氣流交換。現代套房大部分時間的通風和採光,是通過窗戶、陽臺進行的。我們看前面的圖知道:無論「坐」還是「向」,都是一面平面。那麼,我們判斷房屋朝向,尋找通風採光的最大「納氣口」,也要以平面為單位。
  • 北京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紫禁城在當時又有什麼含義呢?
    明清兩代的皇宮在建成時,原本就叫「紫禁城」,而不是現在所說的「故宮」。說起紫禁城名字的來源,還要從天上的星星說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紫禁城:「紫」取自紫微垣,古代人們對於宇宙的一種遐想。人們把天上的數以百計星星們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位於中央的是「紫薇垣」,住著眾仙之王的天帝,所以人間的皇帝自稱天子,也幻象自己住在天下的中央,所以取了「紫薇垣」中的「紫」字。「禁」,就是禁止入內的意思,這裡皇帝住的地方,一般老百姓禁止入內。
  • 解密紫禁城名字來歷 現在為什麼叫做故宮
    去天安門遊玩的朋友,一定會去故宮看看,明清兩朝時,故宮是國家權力中心,現在雖然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但走進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皇家的威嚴。但是故宮這個名字,並不是它原來的稱謂,明清時被稱作紫禁城。許多人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那什麼時候又改名叫了故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