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母親的幾本書

2020-12-22 讀書的小江

又一個母親節了,今年很特殊,因為很多人可以陪在媽媽身邊過節了。

從放假之初的關心溫暖,到一周後的嫌棄不滿,再到和諧默契……

很多小夥伴都表示,因為這難得的長假,對母親有了很多新的認識。

比如,原來她的青春也曾瘋狂,原來她也有很多想被保護的時刻……

對於媽媽,我們還是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

找了幾本本書,其中的內容或許能讓你對母親這個角色有更多認識。

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可媽媽終究不是神。

1.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

法拉奇關於生命的思辨,生活的本質,對於孩子的愛,都在幾萬字中,讓人佩服又惋惜。無處告解的女人~

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

【意】奧麗婭娜·法拉奇、毛喻原、王康

法拉奇,這位世界第一女記者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尖銳和犀利。

但在面對腹中的胎兒時,在以母親的身份自居時,她是少有的溫柔。

想像著孩子的大小,她會情不自禁說「你變得多麼可愛」。

但是,她依然是很個性的她,書裡的質問和思考依然強勢。

為什麼要將一個孩子帶到這個世界?

孩子生為女人會怎麼,成為男人又將如何?

成為母親是一個女性的天職,還是個人的自由選擇?

心靈和大腦沒有性別之分……

法拉奇說,這是一本由一個女人,獻給世界上所有女人的書。

不知世間的媽媽在孩子出生之前都想過什麼呢?也許她們能從書中辨認出部分的自己。

2.惜別

止庵的母親,活到87歲,愛吃西餐、看煙火、觀芭蕾舞劇、過聖誕洋節,是個很可愛的老太太。

「我們總是在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後,才想到應該愛他或更愛他。」

這本書是止庵在母親故世三年後寫的,是他最私密也最承載個人情感的一部作品。

母親離開後,一件件相關的物和事都觸動了無數個回憶。

比如一張一起看過的DVD,他們曾在每天飯後看電影,這件事堅持了十多年;

比如她愛讀書,生病之後,也能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看完174本書;

此外,止庵的回憶裡還有陪母親賞月、看煙火,帶母親去吃喜歡的餐廳,照料母親的花草……各種溫暖的細節格外觸動人心。

止庵母親興趣廣泛、生活很有儀式感,書中收錄了很多她的日記和書信,真是可愛極了。

3.我將獨自前行

我們年輕氣盛,自然很少去想老人的心思。直到年齡逐漸將我們淹沒,才察覺的死亡的迫切。人生還有多少未竟之事,就變得重要起來。

24歲那年,桃子被東京奧運會的宣傳吸引,毅然拋下了婚事和故鄉來到了東京。

之後的幾十年裡,她在東京成家立業,相夫教子。

但在丈夫離世,兒女各自獨立後,她的生活關鍵詞是重複和孤單。

現在她74歲了,每天甚至會認真聽老鼠的聲音,因為任何聲響都好過無邊的寂靜。

但是,年老就代表失去,就意味著要一直忍受孤獨嗎?

不,只要你更多去關注自己,你依然可以擁有想要的生活。

「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就這麼簡單。」

桃子決定放下過去,一個人也要勇敢去看看那個不了解的世界。

整本書強調的是自我,但是覺得它更是引發了人們對老齡化社會的思考。

當母親老去,我們能做的應該是尊重支持她,同時更多陪伴她。

4. 致母親:一個協和醫生的故事:

醫者仁心,看到寫母親的那一篇文章看哭了,還有《楓葉女孩》那一篇,真的很感動

譚先傑,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12歲就失去了母親。

生長在大山裡,年幼的他出外求學,卻在一個寒假得知媽媽已經去世。

那段日子對他來說是人間地獄,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決心要當醫生。

少年失母的悲痛、家境的貧寒、生活的窘迫、對知識的渴求、對母親的承諾與深深思念、對師友的感恩……都被這位醫生用細膩而真實的筆觸記錄在這本傳記中。

但成為一名婦科醫生,卻並不是他一開始就認定的。

少年時的夢想是一顆種子,之後的一切則是各種偶然和個人主動性的推進。

已經錯過的協和醫院面試,在譚醫生的努力下成功補救。

所以,這是一本勵志成長故事,但醫生的職業理想,卻是來自對母親的承諾與思念。

5.遙遠的向日葵地

在想,是不是所有女戰士般的母親,都有一個敏感脆弱的女兒?母親沉默而堅韌地面對苦難,不發一言;女兒則敞開全身心去感受並反覆咀嚼,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去融合。隨之,女兒的世界日益堅硬。

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烏倫古河南岸,李娟母親承包了一片貧瘠土地來種向日葵。

可葵花苗剛長出十公分高,就被鵝喉羚毀了,第二次第三次的種子都是一樣的命運。

但母親絕不放棄,毅然播下了第四遍種子,90畝葵花地日漸蓬勃了。

李娟的文筆細膩明亮,同時又讓人在會心一笑時被戳心。

比如說,母親鎖了門安排好狗和雞的工作後,騎上摩託車絕塵而去。

是不是又酷又颯?但她只是要去幾公裡外打水。

因為缺水,洗衣服是個麻煩事,所以母親經常在勞作時光著身子……

但李娟媽媽生活上也絕不馬虎,比如她家的蒙古包裡工具最齊全,甚至還帶來了盆栽。

天地廣闊,乾旱缺水,但每一天的日子還是會用心去過。

相關焦點

  • 母親節閱讀這幾本書,更深感悟母親的偉大和偉大的母愛
    母親節是專為母親設立的,中國人其他國家的人們一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謝,給偉大的母親一個儀式感是很有必要的。母愛,愛母,是人之天性,是愛心的起點和基石。母親是一本書,一本用心血作墨,用摯愛作筆,鐫刻在兒女心靈上的書。
  • 讀懂孩子這本書
    孩子就是一本書,但要真正讀懂它卻十分不容易。我們姑且以孩子愛「說謊」為例來探討一下孩子這本書。孩子為什麼說謊?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孩子們不敢說真話:說真話的結果往往是懲罰,而有時說了謊話,反而受到了表揚。
  • 心理學書籍有哪些 這幾本書幫助你讀懂自己和他人
    核心提示:  說到心理學很多人一定都認為它極度神秘且神奇,跟普通人既沒有一絲關係更加不會接觸到它,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就是半個心理學家,平時會通過觀看別人的臉色來判斷他們的心理狀態,這些都屬於心理學的範疇,其實在平時多看些心理學書籍,也能夠幫助自己讀懂自己也讀懂他人。
  • 《讀懂一本書》:讀透1本書如何實現加速成長?樊登推薦這種方法
    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每本書的知識都轉化為能力呢?樊登在《讀懂一本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真正把一本書讀懂、吃透。01 什麼叫讀懂、吃透一本書我經常會遇到一種這樣的情況,昏昏沉沉地讀完了一本書,腦子一片空白。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教你如何選書、讀懂一本書、內化知識
    想要讀書,卻不知道讀什麼好;讀一本書,好似讀不太懂;讀完一本書,卻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不用焦慮,這並不是你的能力差,也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這是我們普羅大眾都有的問題。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我們就可以改變現狀。《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這本書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一套解讀圖書的方法,包括如何選書、讀書、拆解、輸出講書等內容。
  • 《中國哲學簡史》,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中國人
    以上所有這些問題,在一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甚至於得到更多意外的收穫,這本書就是今天喜哥給大家推薦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為何推薦這本書呢?我給大家總結出五點必讀的理由,任何一個理由,都足以讓你恍然大悟、愛不釋手、津津樂道。
  • 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
    《讀懂一本書》中告訴我們每本好書都自帶使命,書中從選書的原則,讀書的方法和講好一本書的路徑等多個方面,為讀者打造了一場關於閱讀的盛宴。本書作者樊登老師是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讀書的會員已有3000多萬,樊老師每周用40-50分鐘的時間解讀一本書,幫助更多人養成讀書習慣。
  • 讀書筆記|讀一本書和讀懂一本書的區別
    樊登的《讀懂一本書》中也說明自己當時也有類似的情況,大學畢業後把所有的書都扔進垃圾桶,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讀書了。然而在工作中不斷出現問題卻又讓他重新拾起書籍,並最終成功通過知識變現站穩腳跟。也許這個問題從「讀書是為了什麼?」的答案開始,就已經錯了。讀書並不是為了要把一本書讀完,每天給自己定目標,一兩個星期看完一本。
  • 《讀懂一本書》第二期
    那一定是你還沒有真正的讀懂那本書,這就要談到一個不得不說的話題——閱讀要有大局觀。作者說了這樣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次,有位聽眾說他自己提前買好了《從0到1》,把他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全部劃下來,之後再去聽樊登老師講,想看看到底能不能和節目裡所講的點對應上。
  • 小學生讀懂《哈利波特》英文原版!靈魂拷問: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
    前面,分享了幾個故事,有四年級讀懂《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的,有五年級讀懂的,有六年級讀懂的。沒想到,分享出來後,討論熱烈。有小夥伴說六七歲就能讀懂了,有高中生說高中了還讀不懂,有的說讀懂《哈利波特》英文版一點都不難,有的說除了咒語外其他一概看不懂,還有的說:這群孩子太嘚瑟,小小年級居然敢說自己讀懂了……我還看到,三四百條的激烈討論背後,是上萬人的閱讀,也有三四百人悄悄地收藏學習。只有一小波的焦點落在「讀懂」的判斷上。
  • 《如何讀懂一本書》:閱讀前的「壞習慣」,如何改掉這種習慣
    這本書給我啟發的點比較多,今天從閱讀前需要拋棄的「壞習慣」入手,從入手點切入,然後發現更多好的閱讀方法。《讀懂一本書》給出的壞習慣有兩種,一種是作者樊登在裡面講到的她母親的故事。他的母親是一位小學老師,她在讀書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字不認識,就會停下來去查字典。
  • 如何充分讀懂一本書,只掌握框架結構是不夠的
    對一本書的框架結構,很多同學都已經十分熟悉了,只要花費幾分鐘就可以對整本書的脈絡把握清晰,但是,真正的讀懂一本書,只是掌握框架結構還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學會填充框架,讓框架變得更豐滿。讀一本書和讀一篇文章差不多,如果去尋找框架結構,一本書的結構很明顯更清晰一些,在做筆記或者思維導圖的時候,我們必須先確定一本書的主要思路,也就是主幹,然後通過填充框架的形式來讓整本書的內容壓縮到最少。在主幹的下邊,都是我們做的分支結構。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如何做讀書筆記?
    更多的情況是:看完一本書,書中的內容了解個大概,如果要把這本書裡面的精華提取出來,腦子裡面就一團亂麻,不知道到底哪些才是最應該抓住的「黃金」。解決專業問題要向專業的人學習,在讀書方面,樊登老師無疑是最專業的。到底如何才能找出書中的有價值的內容?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樊登老師就為我們總結了8條值得借鑑的標準。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送你三把斧,快速解讀一本書
    其實,大可不必煩惱,《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的作者樊登老師告訴我們,任何一本書都有其自身的結構。掌握了書的脈絡結構,加以時日的練習,你也能成就一項「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能。那麼,如何解構一本書呢?利用下面三把斧:1.一條主線: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 《讀懂一本書》:用樊登老師的方法,你也可以讀懂所有書
    這時我了解到,樊登讀書的樊登老師出了一本書,就是關於怎麼讀書,怎麼做筆記,怎麼講書。於是我立馬入手了這本新書《讀懂一本書》,從底層解決了一些困惑,下面我按照自己的梳理邏輯,和大家一起走進這本書。現在讀書成了一件「有用」的事情,很多人在選書的時候都喜歡追求短平快的內容,巴不得通過讀幾本書就學會演講,學會溝通,學會PPT,提高情商……而忘了讀書應該是一件慢下來的事情,慢讀才能看到很多細節,思考很多問題,把書中的知識點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同時有用的書也因人而異,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因為閱歷和見識的不同,收穫也會很大不同。
  • 《如何讀懂一本書》:了解這幾點,才算會讀書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使命,它是為人們解決什麼問題。讀過的書用不上等於白讀,我們要從自身出發,想一想自己讀一本書之前想要為自己解決哪些問題?讀完這本書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改變?這本書是否能幫我解決某個問題?這些目的可以讓我們啟動思考,真正關注自己的閱讀需求。
  • 用思維導圖解讀一本書——《讀懂一本書》(十)後記精華版
    從《讀懂一本書》思維導圖來解讀,會依據原有章節結構來分別解讀,以自己的淺薄的見識,用更淺顯易理解的表述書中內容,尤其是精華,要點部分。想要讀懂一本書,就要去解密它,也就要具備解密的能力。一句話解讀匯總:以知識輸出的形式,把書讀透,讀的更有深度,更​以沉浸式的方式進行高效閱讀。
  • 《讀懂一本書 樊登讀書法》:閱讀是人類反脆弱的強大武器
    如何讀懂一本書?如果每本書的知識不能通過有效的途徑轉變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種沉沒的時間成本。最重要的不是讀書數量,而是真正把一本書讀懂吃透。《讀懂一本書 樊登讀書法》於是整本書讀下來,書本畫得花花綠綠,似乎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其實根本找不到重點在哪裡。為什麼我喜歡劃線?因為劃線不用費腦子。把一個句子標識出來,我就以為自己記住了。其實根本沒有。《讀懂一本書 樊登讀書法》裡的第五章介紹了讀書方法。如何把書讀薄,如何結構一本書?首先,閱讀前摒棄壞習慣。
  • 16本書,讓你走進母親、更懂母親
    母親是我們心頭的千思百慮,是我們千言萬語寫不盡的情感依戀。今天是母親節,為你推薦16本書,有孩子追憶母親的、有母親寫給孩子的,也有母子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願好書為你開一扇窗,讓你走進母親,更懂母親。04《母親,我的千思百慮:16位大詩人和他們的母親》作者:娜塔莉·考夫曼本書描繪了歌德、雨果、波德萊爾、惠特曼、裡爾克等16位大詩人詩歌創作的堂奧和不為人知的隱秘一角
  • 《讀懂一本書》第一期
    下面,我將用幾期的文章,給大家講這第一本書,即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老師的《讀懂一本書》。觀光式VS沉浸式我上學的時候不愛學習,因為我當時認為,學校課本裡講的那些東西沒意義。今天來看我仍然認為那沒意義,對於我來說沒意義,事實也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