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 10:59 來源: 作者:吳文春 李倩 陳洵 楊潔
字號內容摘要:研究發現,教師職業認同感、工作穩定性對主觀幸福感都有顯著正向預測效應,且教師職業認同感的貢獻量更大。教師職業認同感是教師作為個人和職業者,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工作受學校內外和教師內外各種因素影響,產生完全認可的情緒體驗和心理感受。對於教師職業認同感與其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且能很好地預測幸福感水平的高低這一結果,我們以為,形成良好職業認同感的教師在工作中能更好地悅納自我,能以積極的心態進行更好的職業角色扮演,獲得更高的幸福感,而未能形成良好職業認同的教師易產生職業倦怠。對於工作穩定性與教師主觀幸福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這一結果,筆者認為,在教師職業流動性和下崗率相較其他職業較低的情況下,穩定的工作給教師心理上帶來一定的安全感,不用時刻為下崗而煩惱,緩解了其生存壓力,這是教師專心致志從事教育工作的保障。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教師職業;職業認同感;中學教師;問卷;生活;體驗;穩定;幸福感水平;重點中學
作者簡介:
主觀幸福感反映個體對其生活境況所作的總體評價,是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教師幸福感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學生的成長、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研究發現,教師職業認同感、工作穩定性對主觀幸福感都有顯著正向預測效應,且教師職業認同感的貢獻量更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所面臨的壓力也與日俱增,人的主觀感受和幸福指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主觀幸福感反映的是個體對其生活境況所作的總體評價,是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肩負著培養社會各級各類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幸福感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學生的成長、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2015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公眾眼中最具幸福感的前十種職業中,教師僅次於自由職業者排在第二位,且四成受訪者坦承:「提高工資水平」對幸福感的提升幫助最大;收入的高低與職業幸福感則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繫。那麼,對於中學教師而言,工資收入是否是幸福感的首要影響因素?職業認同感對其幸福指數的影響有多大?教師的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學校類型和地區差異?
隨機抽取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各兩所初中、兩所高中共十二所學校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20份,回收有效問卷666份,有效回收率為92.50%。其中,重點中學教師175名,普通中學教師491名;農村(鄉鎮)中學教師411名,城市中學教師255名。
研究工具包含兩個問卷和基本信息部分。問卷一為迪娜(Dinner)等人1995年編制的主觀幸福感問卷,共有19個項目,從三個維度來評價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頻率、消極情感頻率。三個分量表均採用7點計分方式。其中,生活滿意度分量表的7點計分中,1表示「強烈反對」,7表示「極力贊成」。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分量表測量被試在最近一周內所體驗到的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頻率,由表示各種不同情緒情感體驗的詞彙組成,7點計分中,1表示「根本沒有體驗到」,4表示「一半時間體驗到」,7表示「所有時間體驗到」。問卷二採用教師職業認同問卷,選自我國魏淑華編制的《教師職業認同量表》中角色價值觀這一維度的5個項目。問卷採用5點計分制,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單選迫選形式,正向計分,總計得分越高,教師角色認同水平越高。
問卷以匿名方式進行團體施測,約15分鐘完成上述問卷,當場收回。所有數據錄入SPSS16.0軟體進行處理和分析。相關分析表明,主觀幸福感與教師職業認同感和工作穩定性(包含工資收入)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相關係數分別為0.445和0.284,均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p<0.01)。進一步回歸分析(見上表)表明,教師職業認同感、工作穩定性對主觀幸福感都有顯著正向預測效應,且教師職業認同感的貢獻量更大。
教師職業認同感是教師作為個人和職業者,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工作受學校內外和教師內外各種因素影響,產生完全認可的情緒體驗和心理感受。對於教師職業認同感與其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且能很好地預測幸福感水平的高低這一結果,我們以為,形成良好職業認同感的教師在工作中能更好地悅納自我,能以積極的心態進行更好的職業角色扮演,獲得更高的幸福感,而未能形成良好職業認同的教師易產生職業倦怠,導致各種不良情緒和身心症狀產生,其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較低;此外,較高的職業認同感能激發教師職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使教師把個人的人生價值與所從事職業的價值統一起來,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其主觀幸福感水平也進一步提升。
對於工作穩定性與教師主觀幸福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這一結果,筆者認為,在教師職業流動性和下崗率相較其他職業較低的情況下,穩定的工作給教師心理上帶來一定的安全感,不用時刻為下崗而煩惱,緩解了其生存壓力,這是教師專心致志從事教育工作的保障,也是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基礎。此外,穩定的工資保障了教師的基本生活需要,經濟壓力小。退休後,穩定而較高的退休金使教師的退休生活有保障。因此,工作和工資的穩定給教師帶來各方面的保障,使教師的基本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從而使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得以提升。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普通學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得分顯著高於重點學校教師得分(t=3.528,p<0.01),農村學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得分顯著高於城市學校教師得分(t=3.270,p<0.01)。筆者以為,這主要與中學教師的教學壓力有關。與普通中學教師相比,雖然重點中學教師的平均工資待遇更高,但重點中學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有更高的要求,其教師的工作時間更長,工作負荷也更大,而且普通民眾和學生家長對重點中學教師也寄予更高的期望,這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緊張感和心理負擔,從而致使其體驗到更低的幸福感。而在經濟欠發達、平均工資收入較低的潮汕地區,與農村中學教師相比,城市中學教師不僅經常感受到與重點中學教師相一致的高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其工資待遇也並不比農村教師高,因為每一位農村教師每月都有幾百元的山區補貼;此外,農村教育逐漸得到重視和支持,政府部門採取許多政策改善農村中小學教學條件以及教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使農村教師感受到自己也是有價值的人,體驗到較高的主觀幸福感。
(作者單位:韓山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