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高橋老字號飯店長興菜館

2021-02-22 益行文化印象

白手起家 艱苦創業

店主周悅卿(小名甘甘),早年在西街沈阿四小飯店當學徒,成年後獨闖世面。他以一副餛飩擔起家,走街穿巷叫賣。早起夜歸,甚是辛苦,幾年下來後,家境已開始好轉,於是在四鄰友人的資助下,1903年先開了個小飯店經營,選址在高橋鎮西街西陸祥泰房屋的東壁間。又過幾年,生意有了起色,又搬至高橋食品公司張錦章的店面,二開間的房屋擴大了飯店經營面積,生意逐漸興旺。1928年前夕,高橋著名的營造商謝秉衡,在上海建造市政府禮堂和煤氣廠後尚有部份零散的建築餘料,於是在高橋西街建造了一排臨街商用房。周悅卿抓住良機,將店面再度擴大,向謝秉衡租借了這幢臨街房。當年,周悅卿租下這幢二開間二層樓的店面房,開設了高橋鎮上最大的飯店長興菜館。

1930年,正在上海地面發跡的杜月笙,準備在高橋陸家堰老家買地建造規模宏大的杜家祠堂,與修建杜祠有關的各路建築材料供銷商和車船運輸行的客商頻繁往返於高橋至上海和外埠,這些客商經常光顧長興館,使得生意更加紅火起來。

改革鼎新 蜚聲四起

早期經營的長興館,出菜只以豬肉和魚為主的家常菜。周悅卿的兒子周仁初(別名春林)生於1908年,這時年方青壯年的周仁初已經開始接手長興館的內外事務,管理生意經營,與他父親相比,更兼有處事超前的創新意識,周仁初走出高橋到上海的一些大飯店去觀摩學習,吸收各幫菜餚的烹飪技藝之長,回到高橋後,增添了熱炒菜,初步創建了一批以本地原產雞鴨魚禽和時令蔬菜為原料的本幫菜。他又將店堂上下的設施進行翻修,建立了衛生整潔、舒適光亮的餐飲環境。

1932年後,高橋海濱浴場開放迎客。從上海來高橋遊玩的客人自然是上流社會的闊綽富人,長興館為了適應高檔客人的時尚,設置了有紙套的消毒衛生筷,桌上擺設白潔紙專用於擦拭醬油碟子和調羹或其他餐具。周仁初又在飲食業首創了禮券攬客的新法。辦法是由客人自選認購金額,禮券面值確認後,在用餐時可以享受折扣優惠。再就是「送菜上門」,住在高橋鎮東西北三街的住戶,家中來了親戚或朋友,繁忙中無暇燒菜待客,於是就到長興館去「叫菜」。用餐時間一到,長興館便將香噴噴熱炒菜裝入竹篾的籃盤盒,派跑堂送到點菜戶家中,讓主客盡享美味。如遇到客戶在家中宅院設酒宴,只須報出桌數,長興館便可在預期前將菜餚配製好,然後派廚師上門現場獻藝,隨吃隨炒。這是早期長興館的服務特色。到1937年前後,長興館已經名聲四揚,吃客盈門。每逢夏季,海濱浴場開放,上海遊客來到高橋必集聚於長興館。大暑天生意依舊興隆滿堂。從1939年到1948年是長興館經營的鼎盛時期。樓上樓下24個桌臺,一個午市坐滿,要翻桌二遍(即二批客人用餐),投入服務的廚師和跑堂近30人。每近午餐時分,跑堂將客人的點菜高聲唱諾傳聲到廚房,廚房裡灶臺上火苗熌躍串升,鏟刀聲切嚓噹噹有節律的敲響著炒鍋,堂倌吆喝聲高低婉轉拖著長音如唱小曲,炒菜從鍋中泛出陳陳的香味,客人飲酒品菜,舉杯推盅,高談闊論,呈現一派談吃歡暢景像。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杜月笙為慶祝抗日勝利,在杜祠宅院設宴招待,邀請軍政界和各路頭面人物,杜派管事專請長興館廚師為他做宴席。周仁初率五位廚師,到現場設臨時灶,完成了18桌宴席的待客任務,受到各路吃客的稱讚。長興館的菜味酒香使他們經久難忘。

店堂布置 別具一格

長興菜館位於西街東段24—26號,二進深,房後臨河為高橋港界浜,建築面積230平方米,兩開間兩層磚木結構房,臨街門面是敞開式可脫卸的牌門板,二樓臨街面為16扇落地式隔扇窗門,出門為露陽臺,採用鑄鐵花紋弧形欄杆裝接。欄杆前懸掛圓形店招牌四塊,牌上雕刻「長興菜舘」四字。底樓飯堂設八仙桌8臺,二樓飯堂置八仙桌16臺,後右側借隔壁房設成小包房三間,另有更衣室,可用於婚宴或其它喜慶包席。底樓飯堂的灶臺設在臨街窗門之處,灶臺火光串躍,飯菜飄香,以招搖路過的客商,右側木樓梯傍有帳臺一角。後水閣光亮通風,水閣地板下裝有吊繩栓著竹簍,竹簍內養有河蝦,簍潛放在活水河中,可保蝦群鮮活。此外,魚和黃鱔都養在大堂的水缸之中,長興館在高橋救火會傍側設有雞舍,每日保持20餘只,客人進館堂可隨吃隨殺,吃雞有一雞二吃,一雞三吃之分,菜館用料十分講究一個「時鮮」二字,東隔兩間壁便是本鎮漁業大戶丁鳳山的店門,丁鳳山所創建的捕魚船隊和天然冰廠,將四時江河魚貨源源不斷地供給長興館,為高橋特色菜餚提供了生猛河鮮。

相關焦點

  • 舊上海飲食:各地菜館雲集,來自這裡的飯店佔了一半!
    在大批飲食攤擔興起的同時,菜館也紛紛在上海面世。最初,上海的酒菜館並不多,且都是本地人開的中小菜館。清鹹豐時,上海最著名的本地菜館,有鴻運樓 、老飯店和德興館等,經營幹切鹹肉、炒肉絲、燉醃鮮、三鮮湯、紅燒魚等。後來,各地飲食業經營者來滬競相開設菜館。到二十年代末,除了本地菜館外,在上海已有徽州、蘇州、無錫、寧波、揚州、粵、京、豫等地方風味菜館。
  • 一部風俗百科全書:《佛堂古鎮民風民俗》新書分享會
    一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佛堂古鎮民風民俗》新書分享會舉行說起民風民俗,地方故老或地方精英會如數家珍,不僅細節翔實,而且還有許多美麗而動人的故事。翔實記錄佛堂古鎮這一美麗動人故事的《佛堂古鎮民風民俗》一書,於佛堂「十月十」民俗節前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三」:海納百川的老味道,各大菜系的老字號
    上海淮揚菜館的老字號也是響噹噹的。第一家就是老半齋,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距今已經有一百一十五年之久。老半齋最早開在漢口路湖北路口,民國初年遷至漢口路浙江路口,是由開辦銀行的幾位揚州老闆合夥創辦,所以最早是專門為銀行職員服務的俱樂部,叫「半齋總會」,只是供應一些簡單的面點小菜,後來改為「半齋菜館」,開始主營菜餚。
  • 《佛堂古鎮民風民俗》序:一部佛堂民間生活的百科全書
    說起民風民俗,地方故老或地方精英會如數家珍,不僅細節詳實,而且還有許多美麗而動人的故事。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生活於一方,得靠地方水土養大的每一個人,都會為家鄉而自豪,人們會記住並傳頌那些讓自己也希望所有人感興趣的文化。家鄉的山水,尤其是生於斯長於斯並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的文化,也包括民風民俗等文化,總是那麼令人難忘。
  • 呼和浩特有哪些特色老菜館一定要去?盤點呼和浩特好吃不貴老菜館
    有哪些老菜館好吃不貴,一定要去呢?這些問題,可能地道的老呼市人最有發言權,以下是朋友們推薦的幾家老菜館,正宗的呼市風味,幾乎天天客滿。一、大召塞上老街的三和元飯莊三和元飯莊是呼和浩特老字號裡非常悠久的一家,聽說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還有一句話說得好:來呼市必來大召,來大召必來三和元吃飯。
  • 舌尖上的老字號
    想孵老飯店孵出個名堂經可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現在的小年輕,時尚餐廳吃慣了,對付老一套往往是一點概念也沒有。一看到以人名做飯店名字或者某某記、某某坊就想當然認為是老店,它們都是「偽懷舊」的代表,還是需要明眼辨真假。老吃客們都知道,老字號要儘量挑吃中飯的時候去。一些老飯店的頭牌師傅都是上了歲數的,保留了早報導早下班的習慣,下午就要收勺走人的,所以能吃中飯就別等到晚飯。
  • 杭州最平價的老字號菜館,招牌菜乾隆醋魚幾十年如一日
    孤山路上的樓外樓,還是延安路上的杭州酒家,或是清河坊的百年老字號皇飯兒王潤興,亦或是隨便竄進一個商場找一家平價杭幫餐廳,外婆家或是綠茶。閒暇時間,又會不會走走逛逛杭州的老字號?說到杭州的老字號,沒有比清河坊更好逛的了。
  • 長春飯店謝幕!那些激起你情懷的「老字號」還有誰?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家充滿城市記憶的飯店,日前被網友爆料其改為港粵人家,並稱長春再無長春飯店。一個老字號,承載了一座城市的人文和歷史,承載著人們對過去那些年代的記憶和感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長春飯店——長春飯店,其前身為偽滿時期的豐樂路43號「滿西飯店」,於1934年開業,後更名為「中央飯店」。
  • 39家企業被授濟南老字號
    原標題:39家企業被授予「濟南老字號」  記者獲悉,近日濟南市公布了第一批「濟南老字號」企業,共有39家企業被濟南市商務局授予「濟南老字號」稱號,這標誌著濟南市振興老字號工程又邁上了一個新起點。
  • 長春可能再無「長春飯店」!那些激起你情懷的「老字號」還有誰?
    試營業期間,飯店請來了許多「老」長春飯店的師傅,保證經典菜品口味純正。長春飯店,就這樣關門了,這讓很多食客較為不解。「我今年62歲了,我們年輕的時候,身邊要是有人去長春飯店吃一頓(重慶路),那絕對有面兒。」
  • 愛申活 暖心春|宅家過年,上海多家老字號名菜名點送貨到家
    市民正在德興菜館的外賣檔口購買熟菜。本文圖片 採訪對象供圖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今年上海市民很多都選擇「宅」在家裡過年,一時間居家飲食成了讓不少市民撓頭的事情。澎湃新聞記者1月29日從豫園餐飲獲悉,老字號品牌德興菜館、上海老飯店、南翔饅頭店、寧波湯糰店、春風松月樓除了設有線上外賣,還推出了送貨到家服務,方便上海市民百姓居家過年。市民正在德興菜館的外賣檔口購買熟菜。
  • 【民俗·風情】高橋是上海本幫菜的發源地
    其中高橋廚師用的一把菜刀和上海本幫菜有著直接的淵源。經過了幾十年的實驗和發展,才逐步形成今天名揚國內外的上海菜。 高橋地區物產豐盛,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浦東高橋地處長江和黃浦江的交界處,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江南水鄉。境內河流縱橫,港灣交叉。一條南北向幹河——清浦港中段名叫花午灣的地方,盛產魚蝦。當地百姓乾脆叫它蝦魚灣。居民以捕魚為生。
  • 青島這幾家老字號美食店,食物雖質樸,但百吃不厭!
    青島不僅是大家喜愛的旅遊城市,這裡的美食文化也吸引了不少人,來到這裡一定要去當地最有特色,最高人氣的飯店品嘗一下美食。今天將為大家整理幾家青島的老字號飯店,一起去看看吧!春和樓飯店春和樓創立於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青島市一家餐飲百年老字號,也是山東省歷史比較悠久的著名魯菜餐館。是青島連續被國內貿易部和商務部共同命名的中華老字號餐飲企業,主要經營正宗魯菜和海鮮特色菜。
  • 「西遷精神」永不滅中華老字號東亞飯店重新開業
    中華老字號——西安東亞飯店,隸屬於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是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商標企業和特一級飯店。1916年創建於上海南京路,1956年10月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為支援祖國西部建設,內遷西安市騾馬市。1978年,東亞飯店成為我市首家旅遊涉外飯店,以正宗的本幫菜和蘇錫風味,獨領風騷,名聞古城。
  • 珠海八大老字號餐廳, 尋覓小時候的味道~
    圖片來源:網絡地址:珠海翠華路31號(珠海市第三小學斜對面)4.和記菜館酒香不怕巷子深」,名不虛傳是和記。來到和記菜館,必點 和記老火蘿蔔和和記芋茸釀茄瓜。和記老火蘿蔔:蘿蔔燜得鬆軟可口,把瘦肉跟魷魚乾的精華全部吸收了,吃起來非常的鮮甜美味!和記芋茸釀茄瓜:芋頭外脆內松,夾著茄子一起吃的話又不會很油膩,雖然是新式做法但是卻帶來不一樣的美味。
  • 良食囤東北民俗飯店 . 賞民俗,開小灶,地主家裡吃最「講究」老東北菜!
    |良食囤東北民俗飯店 | 賞民俗,開小灶,地主家裡吃最「講究」老東北菜!有些東西,永遠專屬於某個年代,一旦過去,便再難尋覓。小巷裡批紅掛綠、靠些七葷八素噱頭博人眼球的所謂東北菜館,他們說那才不是地道的老東北風情。土壤肥沃、物產豐饒的白山黑水孕育出來的味道,應該和豪爽大氣卻沉實質樸的民風一樣,隨性中帶著鄭重,吃的就是個絕不將就的「講究」勁兒! 羊年到來之際,小編非常開心的挖掘到這家地道的東北菜,一起去「良食囤」賞民俗,開小灶,體驗一回地主家裡吃小灶的氣派!
  • 瀋陽老北市文化園 探尋關東特色民俗文化
    園內分別經營特色餐飲和文化會所,北側新建銀磚大道,聚集著老字號特色餐飲,南側為水族館、古玩珠寶等。 關東特色民俗文化展 關東特色民俗文化展就在老北市文化園榮寶齋的二樓舉辦。一上樓,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牆的老字號牌匾(都是用紙板製作的,用來烘託氣氛),仿佛一下讓人穿越回了那個時代。
  • 一幅鮮活的生活畫卷——寫在王春平《佛堂古鎮民風民俗》首發之際
    義烏方志辦 劉俊義《佛堂古鎮民風民俗》這本書,記得很早看到過,近幾年加以增補、修訂、完善,才形成這麼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全面,比較豐富的地情資料書。《佛堂古鎮民風民俗》,其實也可稱之為《佛堂風俗志》,業內人士比較看好。
  • 吃遍這些老字號,才算真正的蘇州「美食家」!
    1940年聚豐園改名為新聚豐,2004年新聚豐移至太監弄9號,至今仍是性價比極高的正宗蘇幫菜館。義昌福提起義昌福,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隨處可見的「義昌福包子」,老字號包子不知拯救了多少工作黨飢腸轆轆的早晨。實際上,義昌福菜館也是清末始創的蘇州老字號。
  • 【瀋陽十大餐飲老字號評選·寶發園名菜館】
    那一天,飯店裡來了一位年約20歲、身穿乳白色西服的男青年。老闆忙問道:「先生,您吃點什麼?」青年人笑道:「老闆,把你們那幾道拿手菜給我上一下,我嘗嘗。」菜做好後端上桌,青年人對每道菜細細品嘗,頻頻點頭:「這幾道菜做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