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 艱苦創業
店主周悅卿(小名甘甘),早年在西街沈阿四小飯店當學徒,成年後獨闖世面。他以一副餛飩擔起家,走街穿巷叫賣。早起夜歸,甚是辛苦,幾年下來後,家境已開始好轉,於是在四鄰友人的資助下,1903年先開了個小飯店經營,選址在高橋鎮西街西陸祥泰房屋的東壁間。又過幾年,生意有了起色,又搬至高橋食品公司張錦章的店面,二開間的房屋擴大了飯店經營面積,生意逐漸興旺。1928年前夕,高橋著名的營造商謝秉衡,在上海建造市政府禮堂和煤氣廠後尚有部份零散的建築餘料,於是在高橋西街建造了一排臨街商用房。周悅卿抓住良機,將店面再度擴大,向謝秉衡租借了這幢臨街房。當年,周悅卿租下這幢二開間二層樓的店面房,開設了高橋鎮上最大的飯店長興菜館。
1930年,正在上海地面發跡的杜月笙,準備在高橋陸家堰老家買地建造規模宏大的杜家祠堂,與修建杜祠有關的各路建築材料供銷商和車船運輸行的客商頻繁往返於高橋至上海和外埠,這些客商經常光顧長興館,使得生意更加紅火起來。
改革鼎新 蜚聲四起
早期經營的長興館,出菜只以豬肉和魚為主的家常菜。周悅卿的兒子周仁初(別名春林)生於1908年,這時年方青壯年的周仁初已經開始接手長興館的內外事務,管理生意經營,與他父親相比,更兼有處事超前的創新意識,周仁初走出高橋到上海的一些大飯店去觀摩學習,吸收各幫菜餚的烹飪技藝之長,回到高橋後,增添了熱炒菜,初步創建了一批以本地原產雞鴨魚禽和時令蔬菜為原料的本幫菜。他又將店堂上下的設施進行翻修,建立了衛生整潔、舒適光亮的餐飲環境。
1932年後,高橋海濱浴場開放迎客。從上海來高橋遊玩的客人自然是上流社會的闊綽富人,長興館為了適應高檔客人的時尚,設置了有紙套的消毒衛生筷,桌上擺設白潔紙專用於擦拭醬油碟子和調羹或其他餐具。周仁初又在飲食業首創了禮券攬客的新法。辦法是由客人自選認購金額,禮券面值確認後,在用餐時可以享受折扣優惠。再就是「送菜上門」,住在高橋鎮東西北三街的住戶,家中來了親戚或朋友,繁忙中無暇燒菜待客,於是就到長興館去「叫菜」。用餐時間一到,長興館便將香噴噴熱炒菜裝入竹篾的籃盤盒,派跑堂送到點菜戶家中,讓主客盡享美味。如遇到客戶在家中宅院設酒宴,只須報出桌數,長興館便可在預期前將菜餚配製好,然後派廚師上門現場獻藝,隨吃隨炒。這是早期長興館的服務特色。到1937年前後,長興館已經名聲四揚,吃客盈門。每逢夏季,海濱浴場開放,上海遊客來到高橋必集聚於長興館。大暑天生意依舊興隆滿堂。從1939年到1948年是長興館經營的鼎盛時期。樓上樓下24個桌臺,一個午市坐滿,要翻桌二遍(即二批客人用餐),投入服務的廚師和跑堂近30人。每近午餐時分,跑堂將客人的點菜高聲唱諾傳聲到廚房,廚房裡灶臺上火苗熌躍串升,鏟刀聲切嚓噹噹有節律的敲響著炒鍋,堂倌吆喝聲高低婉轉拖著長音如唱小曲,炒菜從鍋中泛出陳陳的香味,客人飲酒品菜,舉杯推盅,高談闊論,呈現一派談吃歡暢景像。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杜月笙為慶祝抗日勝利,在杜祠宅院設宴招待,邀請軍政界和各路頭面人物,杜派管事專請長興館廚師為他做宴席。周仁初率五位廚師,到現場設臨時灶,完成了18桌宴席的待客任務,受到各路吃客的稱讚。長興館的菜味酒香使他們經久難忘。
店堂布置 別具一格
長興菜館位於西街東段24—26號,二進深,房後臨河為高橋港界浜,建築面積230平方米,兩開間兩層磚木結構房,臨街門面是敞開式可脫卸的牌門板,二樓臨街面為16扇落地式隔扇窗門,出門為露陽臺,採用鑄鐵花紋弧形欄杆裝接。欄杆前懸掛圓形店招牌四塊,牌上雕刻「長興菜舘」四字。底樓飯堂設八仙桌8臺,二樓飯堂置八仙桌16臺,後右側借隔壁房設成小包房三間,另有更衣室,可用於婚宴或其它喜慶包席。底樓飯堂的灶臺設在臨街窗門之處,灶臺火光串躍,飯菜飄香,以招搖路過的客商,右側木樓梯傍有帳臺一角。後水閣光亮通風,水閣地板下裝有吊繩栓著竹簍,竹簍內養有河蝦,簍潛放在活水河中,可保蝦群鮮活。此外,魚和黃鱔都養在大堂的水缸之中,長興館在高橋救火會傍側設有雞舍,每日保持20餘只,客人進館堂可隨吃隨殺,吃雞有一雞二吃,一雞三吃之分,菜館用料十分講究一個「時鮮」二字,東隔兩間壁便是本鎮漁業大戶丁鳳山的店門,丁鳳山所創建的捕魚船隊和天然冰廠,將四時江河魚貨源源不斷地供給長興館,為高橋特色菜餚提供了生猛河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