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隆內觀禪修法簡介

2020-12-22 嵩嶺連天漢

內觀禪修,英文是Vipassana meditation。前面幾篇文章說了很多實修的好處和重要性,今天就介紹一種實修方法——宣隆內觀禪修法(宣隆是音譯,也有譯為孫倫的)。這是南傳上座部佛法傳承中,現代緬甸中部敏建鎮(Myingyan)的一位已故四果阿拉漢——宣隆大師(1878-1952)所創立的。這個方法不僅究竟,而且簡單、具體,無須也不應該作任何增加或刪減。

宣隆大師

所有的內觀禪修法,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和應用的。這裡依據參考文獻,簡單介紹宣隆內觀禪修法的打坐與生活方式。先介紹打坐方式。

打坐的時候,宣隆內觀禪修法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呼吸,第二部分是觀察感受。採取一個能令自己可以長時間持續端坐不動的姿勢(可以盤坐在瑜伽墊上,也可端坐在椅子上),背部保持正直,不要靠著椅背等東西。右手輕輕握拳,放在左手手掌上,手臂靠著軀體兩側。閉上眼睛,保持姿勢不動。

坐好之後,把注意力放在鼻孔末端,然後開始呼吸,採取有控制的方式進行呼吸,速度要求比平常的自然呼吸快一些。如果睏倦了,不要鬆懈休息,因為一般累了是由於吸氣比呼氣弱,這時可以稍微加強吸氣。嘗試留意覺察著空氣與鼻孔末端或上嘴唇的接觸,儘量客觀如實地知道當下的每一次接觸。奮力把100%的注意力放在接觸上,精準地進行觀察,避免想像。除了呼吸之外,不做其它任何有意識的動作。如果發現自己走神了,重新回來,繼續注意呼吸的接觸即可。

這樣持續30~60分鐘,然後開始第二部分,首先應繼續以堅強的專注力呼吸多大約一百次,然後在一次吸氣後,驟然停止和屏息靜氣(忍住呼吸),跟著,用心專注著全身,不多久,心自會走到最明顯、或最痛楚的感覺上的,你要100%地集中心意於那感覺上,如實地留意覺察著那感覺,如果那感覺是痛苦,就要專注著那痛苦的感覺,如果那感覺是僵硬,就要專注著那僵硬的感覺,即保持正念。無論發生任何事,都不去思考,保持身體紋絲不動。

最初你的心只能在感覺表層上專注,你會知道自己的膝蓋、腳踝、或身體的其他部分在痛,你若保持不動,且讓專注的心沉入感覺之內(sink into the sensation),那麼,你將只知道痛苦的感覺,而不知道那痛苦是在膝蓋、或是在身體的其他部分內,那時身體的觀念將會消失,你只是專注著那痛苦的感覺。就這樣,你便走在內觀禪的正道上了。第二部分,最好是緊緊跟隨著那串感覺,一直到它完全結束為止。實在不行,則至少堅持與第一部分相同的時間。

宣隆大師法語的緬甸文、英文翻譯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在行、住、坐、臥等姿勢中去修習內觀禪。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與外界物質有接觸。當你行走時,要留意覺察自己的腳與地面上的接觸,你要專注到腳與地面上的每一個當下接觸。刷牙洗臉時,嘴和臉與牙刷、毛巾有接觸;工作時,手和工具有接觸。在晚上躺臥時,如果你想在呼吸上專注,那麼,你可以嘗試在空氣與鼻孔末端的接觸點上奮力專注,要嘗試專注到每一個接觸。如果你不想在呼吸上專注,那麼你也可以留意觀察全身,你的心會自動走到最明顯、突出的感覺上的,要嘗試如實地在那感覺上專注,經過一段時間後,那感覺會減退、消失,而你也會入睡;當醒來時,在你還未完全醒過來的時候,你的心將會在感覺上專注。

如此持續不斷的修行,培育「正念」,則心會越來越傾向於寧靜、安詳,能經常保持健康的心態,對身體健康也有非常大的好處。

聲明及建議:這裡僅做一個簡單介紹,如果想正式練習,請進行深入了解,最好是去緬甸仰光Kaba Aye宣隆寺學習。

參考資料:2010年,《宣隆內觀禪修法(二)》,網絡版,緬甸仰光 Kaba Aye 宣隆禪寺現任主持 華那大師(Sayadaw U Wara)著,梁國雄居士譯,原載網址:http://www.sunlun-meditation.net, http://www.sunlun.com

Kaba Aye宣隆寺前任主持的舍利塔

相關焦點

  • 難忘的禪修之旅|淨隱居「宣隆禪修法」
    一年復一年,今年老師仍舊帶學生往淨隱居禪修。心想習禪多月,仍沒有多大進步,於是猶豫不決,幸好得到老師鼓勵下,便決心報名,終嘗多年心願。老師教的是「宣隆禪修法」,這套禪法是一套不容易的禪法。老師常對我們說,若要修習此套禪法,要有很大的決心。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所以想要安心,在初學者認定禪修靜坐,或打坐對自己有幫助,就安心的修習,開始就不要去追求什麼境界。越是追求,你心中就越有雜念。上一文章我們簡單的說「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性,以「戒」為最初的第一個步驟。下面我們就來分享禪修靜坐時的「七支坐法!」當我們初學者懂了簡單的知識後,就可以開始靜坐練習。
  • 禪修的基本技巧 ( 音頻 + 漢字 )
    恰宓西亞多生於1928年7月24日,15歲出家受沙彌戒,法名為阿辛•迦那卡(Ashin Janaka)。由於資質聰穎,非常用功,雖為小沙彌,卻已精通巴利文經、律、論三藏及其註疏,故而被其師長派任去教導學生。於1947年10月28日受具足戒成為比庫,法名為阿辛•迦那卡(Ashin Janaka)。
  • 談「禪修」與電影《本來面目》
    文/省庵 參加禪修營結束,由於所餘時間有限,帶隊法師問有沒有人迫不及待想分享?大概看到禪眾面帶笑容必有緣故,立刻被法師點名。我說這次參加禪一,很像看聖嚴法師紀實電影《本來面目》。一、看電影的人想知道電影演什麼,好不好看?
  • 什麼是「禪修」?聽說禪修是有危險的,真的嗎?
    禪 修問:什麼是禪修?答:禪修,也叫做禪觀或靜坐,是改變心識的一種積極的努力。禪修巴利文是「bhavana」,意思就是「培育」或是「發展」。問:禪修重要嗎?要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氣,需要有自覺性和精進力,而禪修就能培養自覺性和精進力。問:聽說禪修是有危險的,真的嗎?答:要生存,我們需要鹽。但是假如一下子吃下一公斤的食鹽,那或許是要命的。汽車是現今世界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但如果你醉酒駕車或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話,汽車就變成了危險的機器。
  • 止觀禪修:說一切有部派的「禪修次第」,這5點,禪修者不可不知
    行者如何有次第的 去了解如何禪修,以及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觀修。本篇的主題是關於禪修中的「受」,以及說一切有部的禪修觀念始,從這4點展開闡述,禪修弟子不可不知!更具體來說,佛法認為是觀察「身、受、心、法」,也由此產生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念處。第三:說一切有部的禪修技巧那麼要如何去觀呢?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一分鐘禪修法:踐行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禪定分很多種,有深淺之別,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較為簡單,是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的禪修法。請大家先發菩提心,我們今天之所以聽課,是為了將來可以成佛,成佛是為了幫助天下所有的眾生,當然,只有自己先成佛了,才有這樣救度的能力。因此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成佛,成佛的終極目標是利益眾生。因此,我們為了成佛,所以學習成佛的方法,首先聞思,之後再去做,即是修(行動)。
  • 禪修是靈性覺醒的唯一途徑,禪修的本質是什麼?
    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打起精神來,開始在禪修覺醒吧。那麼,禪修的本質是什麼?放下即是打坐,坐下即是清淨其實也很簡單,禪修的本質,就是-放下。當你有時間歇下來,坐下來,住下來時,就是放下的過程。因此,很多走在前面的具有豐富靈性禪修的前輩們,以各種方便和方法,設置各種課程,建造能體悟靈性覺醒的禪修場所,方便所有人邁入覺醒的行列。
  • 初學者禪修:20個幫助靜心的方法
    我對有治癒作用的致幻劑非常感興趣。「如果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一朵花的奇蹟,我們的整個生命將會改變。」——傑克•康菲爾德曾如此說。 無論你是在尋求更加平和的心境,或是想緩解生活中的壓力,禪修都正是你所需要的。對於初學者,抑或是剛聽說過禪修種種神奇好處的人來說,雖然知道它可以讓自己神清氣爽、身體健康,但最開始禪修時難免會有挫敗感。
  • 「原創」禪修是有次第的,你可能做錯了!
    【禪修的秘密】達摩祖師面壁九年,那是有前提的,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證悟也是有前提的,就是之前都有行禪的過程,必須得先觀萬物無常生滅,修出離心,去執著心,然後達到一定水平了,再坐禪才能契入正法藏。否則,坐禪很難入定,更容易誤入迷途!
  • 泰北森林禪修記 禪友分享
    我暫時對涅槃存疑,禪修更多是想更多了解佛教哲學,了解自己。為方便起見,文中還是稱呼這種修行為「禪修」。「禪修」作為一種對身心有益的方法,可以不涉及宗教,只為修身養性,可以在家自行實踐。但在僧人指導下的在寺院進行的禪修,不可能與佛教脫離,但是參與禪修者也並非都是佛教徒。
  • 修學佛家戒定慧,應用到禪修打坐!
    古人的智慧教導都有一定的意義所在,好比我們禪修打坐,不一定要在寺院道場上才能修習。我們居家修行的人,同樣在家可以精進修持。但是,佛教文化的傳承,修習的方法較多,特別是佛家弟子,更要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呢?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的就是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例如,我們誦讀的《心經》和《金剛經。》
  • 禪修實錄(四):「內觀禪」讓你法喜充滿!
    布宜諾斯艾利斯法喜禪修中心(學員參加為期十天的禪修營時,須將他們的手提電話、汽車鎖匙、手提包放下,除了簡單的衣服和日常衛生用品,其他如書本、雜誌、音樂等也不準帶入禪營中。禪修期間,參加者需要止語,即使以手勢溝通或眼神交流也不可以,所以身處人群中,每一個人還是孤獨的。中心提供素食,只供早餐及午餐。換句話說,有十九小時是禁食的。禪營中的訓練很嚴格。
  • 見地、禪修、行為
    但我不懂的是,為什麼有人告訴我:「當你禪修的時候,你是整體的一部分。」這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當你禪修的時候,你是整體的一部分?嗯,禪修是項技巧,當我們談見地,就必須非常冷酷無情,沒有任何疏漏之處,我們必須建構事實。然而,很多不同的人在教授禪修的技巧,但並不都是那麼合乎邏輯。  你所提出的問題非常好,因為並非很多人對見地有興趣。
  • 新紀元禪修大學堂|新人類、新文明、新生命、新意識、新生活
    「新紀元禪修」的核心理念,就是「見道」,探索生命的意義,進而將生命的意義在生活中活出來。 「新紀元禪修」的目的,是對意識與潛意識、科學與宗教進行整合與超越,既不像西方完全依賴於科學和意識,也不像宗教完全信奉於潛意識。
  • 波卡仁波切 | 照見清淨心 禪修入門指引 了解我們的境遇
    第一部 了解禪修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禪修就是阻斷一切念頭,並保持在那種狀態之中。這是錯誤的看法。波卡仁波切是噶舉派首席禪修老師,在本書中他以清晰、明快的風格,針對初習禪修者的各種困惑,提供最實際的指引。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手冊。
  • 一個可以讓你快速平靜下來的方法:內觀禪修(第48更)
    在《終身學習》這本書裡面有一個章節特別吸引我,它叫「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內觀禪修」。內觀禪修是釋迦牟尼佛所發現的,但又不是一種佛教,它只是一種通過冥想來修煉人生的方式。在內觀禪修中它就講到了這種方法。通過一定的訓練,能夠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足夠敏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覺察到自己在情緒上的變化,同時也保持平等心,讓自己獲得安靜平和的強大力量。那麼,內觀禪修是怎麼樣的一種修法呢?作者在文中詳細描述了他在臺灣內觀禪修中心禪修的過程。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為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 三個月打坐禪修的總體要求
    在上一章,我們已清晰地知道了三個月打坐的進程安排,知道了自己每個月、每周、每天的禪修目標。本章講解打坐的總體要求。打坐,是每個人進入佛法大門的必修課,是獲得佛法般若智慧的必經之路。不斷努力的禪修者,通過打坐可以實現入定,明心見性,證悟空性,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最終的正等正覺的覺悟和解脫。想要真正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掌握傳統、正確的打坐方法。接下來的所有文章,將向所有人傳授正確的打坐方法。除了講解打坐禪修的具體方法以為,還將依序穿插講解:無常、輪迴、無我、苦、苦的原因和去除苦的原因的方法。
  • 禪修真的會走火入魔嗎
    最近在網上總是看到有人說,在家居士不要學禪修,禪修會讓人走火入魔!言之鑿鑿,聞之確實可怕。那麼事實卻是如此嗎?我們不妨從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說起。這裡所說的實際操作淺意上就是指禪修,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很多名詞如打坐、內觀、靜心、冥想。禪修印度譯為心靈的培育,就是要把心靈中良好的狀態培育出來。透過禪修的力量我們就能輕易地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那麼在家居士能修習禪修嗎?其實任何一個發心修習的人都能從平實的修習中體會到極具價值的覺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