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美國未來的競爭與挑戰》:中美日的三角關係

2020-12-18 騰訊網

中國經濟的崛起和軍事實力的增強以及在世界舞臺上新獲得的突出地位,實際正讓亞洲回歸到傳統的模式上來。

沒有哪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受到中國崛起的影響,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對中國的崛起感興趣。從文化到安全,日本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在中國發生的一切的影響。實際上,從很多方面來看,這不僅是日本歷史的傳統模式,也是東亞地區的傳統模式。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崛起激起了歷史上的恩恩怨怨,正如中國擁有的新的力量對日本及其鄰國產生了越來越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然而,一個全新的因素使中日關係更加複雜了:歷史上兩國首次在同一時刻都是世界大國。此前,中日關係的發展進程是此消彼長——雙方的政策制定者們不放過每一個改變實力平衡的機會。然而,今天,中日兩國都是擁有廣泛的國際聯繫和強大軍事力量的經濟大國。東京和北京從未在這樣的條件下處理過兩國關係。很明顯的是,雙方在保持均勢的同時,也在試圖獲取優勢。中日兩國關係目前獨特的一點是彼此的經濟關係密不可分,而在政治和安全領域又存在非常大的分歧,這構成了一種潛在的不和諧。

如上所述,中國的崛起帶來的挑戰使得日本需要重新思考其大戰略——不僅在亞洲,更是全球的。政治、經濟和安全之間的相互影響變得越來越為明顯,非常類似於二戰結束之際的情況,當時日本百廢待興,同時又面臨著蘇聯和中國的威脅。有關現狀的討論已經持續了數年,但到目前為止,日本並沒有形成一個全面清晰的大戰略。小泉純一郎和安倍晉三首相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日本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社會當中,表現得像一個大國。隨著他們的離任,日本的領導人們很可能降低這一論調。緩和同所有亞洲國家的關係無疑將上升為優先議題。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仍將緩慢,但不可避免地將日本推向小泉和安倍設定的地緣戰略方向。

在可預見的未來,日本安全政策的基石仍是與美國的同盟。由於中國的崛起,這一同盟提供的安全保證事實上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更為宏大的聯盟架構中,日本提升在關鍵領域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就像美國將會發現如果沒有日本的支持,其很難維持在亞洲的地位。美國尋求新的聯盟,獲取新的基地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深化軍事關係是必要和明智之舉,但眼下並沒有什麼能夠替代美日同盟。

因此,美國最為明智的舉動是維持與日本的緊密關係和進一步深化同盟關係。美國在日本國家安全機制的建設過程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日本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在未來幾年只會增加。由於限制大量資源投入到防務預算當中,日本的政策制定者和防務官員們將不得不專注於那些關鍵領域的高科技和提升現有能力。與美軍更加密切和深入的合作是一條重要的路徑,深度的研發與合作關係將有利於日本的長遠規劃。然而,美國必須在日本參與飛彈防禦系統研發的程度上持務實態度,因為這一參與研發的高額費用將限制投入到部隊現代化上的資源。

同樣,美國應該支持日本保持在地區多邊機制中影響力的舉動。儘管此舉很難將其變為一個成熟的政治機制,但孤立於其進程之外或者放任中國發揮其影響力,將有損於日本的利益。日本必須被視為是地區內的主角,如果它仍是的話。在美國參與的類似機制中,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或者東協地區論壇,美國應該與日本一起支持民主導向的提議。這將為其他民主國家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創造條件。在美國沒有參加的那些機制當中,美國應該和日本緊密聯繫並支持日本對地區內國家影響力的擴大。

這一戰略並不是為了遏制中國,儘管中國很可能會這樣認為。它實際是支持亞洲最為強大和最重要的民主國家的核心戰略的一部分內容,這將提供一種積極的理念,那就是遵守國際規則和共同利益應該是本地區最優先的議題。中日關係仍將是當今世界最為複雜和微妙的一對關係——在未來數十年裡,它們仍將是經濟上的夥伴,政治上的對手。讓中國感到吃驚的是它的快速崛起並沒有伴之以預想中的日本的持續衰落。取而代之是中日關係正駛進一段無規則的水域,對美國來說也是如此。但是,如果中國最終崛起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姿態是相對溫和的,那將是因為美國和日本一起攜手在本地區內創造了一種經濟、外交和戰略環境引導中國向積極的方向邁進而不是朝著引發更激烈的競爭和恐懼的道路上行進。美日關係必將是這一戰略的基石,即使兩國都在竭盡所能地與中國進行接觸。(本文摘編自《中國的崛起:美國未來的競爭與挑戰》)

《中國的崛起:美國未來的競爭與挑戰》

[美]加裡·J·斯密特 主編

ISBN:978-7-5166-2505-7

新華出版社 2016年5月

定價:49.80元

相關焦點

  • 中美競爭與合作關係可並存
     《聯合早報》1月12日報導:中美之間雖然存在競爭關係,但衝突並非無可避免。雙方必須採取理性觀點,尋求共同合作基礎,以在多個領域上展現全球領導力。中美關係是能否促進全球合作的關鍵因素。王瑞傑說,中美相互保持接觸,以及與全球體系保持接觸,符合雙方的利益。中美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可以並存。「關鍵是雙方必須採取理性觀點,找到共同基礎,必要的時候競爭,能合作的時候合作。」現有的全球秩序並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通過有力的領導力和目的明確的決策所打造。王瑞傑說,今時今日,全球更緊密連接和相互依存,務實合作更顯迫切。
  • 朱鋒:中美競合——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為什麼憂慮?
    但從2015年以來,美國國內的中國政策辯論卻得出結論:美國既難以改造中國,又面臨一個崛起的中國的挑戰。隨著中國實力的上升以及在國際規則體系中利益訴求的增強,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也由「鼓勵融入」轉變為利用國際規則主導權針對性地「壓制」中國的利益和訴求。
  • 技經觀察|中美戰略競鬥升級將加劇關鍵領域競爭
    2020年5月18日,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布題為《中美競爭加劇的五種方式》文章,認為中美均已將對方看作主要競爭對手,並正在軍事、經濟、科技、國際秩序及信息五大關鍵領域開展競爭,而新冠疫情將進一步加劇雙方對抗。
  • 臺媒:大陸軍力崛起 美盟友或在中美間重新選邊
    中新網11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5日刊文指出,近期美國國會發布了一份有關大陸海軍戰略能力的評估報告,指出當前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均勢已經傾斜,雙方應加強非軍事方面的合作以增進互信。這反映出,美國在亞太的盟友將因中美的實力消長及其和平發展的戰略走向,結盟關係可能鬆動而重新選邊。  文章摘編如下:  近期美國國會發布了一份有關大陸海軍戰略能力的評估報告,報告認為,在未來5至10年大陸的軍力發展,影響亞洲的軍力平衡,挑戰美國軍事力量,改變西太平洋的戰略形勢。從地緣戰略的觀點而言,報告具有以下的戰略涵義。
  • 孤煙暮蟬 | 從大陸臺灣之間的經濟關係看中美經濟未來
    點擊右上角分享給朋友們吧  長按二維碼關注支持公眾號:孤煙暮蟬儘管臺灣蔡當局的種種挑釁和「臺獨」勢力幾十年來的倒行逆施,但我們中國大陸對於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非常自信的
  • 美國防長再稱中美不會開戰,中國是重要威脅,中方多次明確回應
    據外媒報導,美國防長馬克·埃斯珀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美國不會和中國開戰,但中國一定是美國的威脅。」埃斯珀更是直言,美國將會在全方位領域裡與中國展開更加有力地競爭。類似的言論,埃斯珀發表了不止一次。今年7月18日,這位美國防長在一場視頻公開演講中稱,中國正在崛起,而且有雄心取代美國,接著埃斯珀表示美國現階段最大的對手是中國,然後是俄羅斯。2月15日,埃斯珀在德國慕尼黑髮表演講時稱,美國不想跟中國發生衝突,但是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必須「在中國構成的威脅前覺醒」。
  • 2020年沒有出現「失信選舉人」,中美關係大局已定
    2020年沒有出現「失信選舉人」,中美關係大局已定!有著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戰略家、外交家之稱的英國前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說過:根據他對美國人的了解,在嘗試所有可能之後,美國人通常會做正確的事情。
  • 傅瑩:中美之間有可能展開合作性競爭
    導讀《紐約時報》11月24日刊登傅瑩署名文章,文章談了中美兩個主要大國未來發展關係面臨的問題和應對的思路,認為兩國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以下是傅瑩文章的中文版。 正所謂大國政治無邊界。未來美國政策的方向成為許多中國人熱議的話題。
  •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開幕 美國務卿與財長中國成語
    為期兩天的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9號在華盛頓開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國務委員戴秉國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與財政部長蓋特納共同主持對話,美國副總統拜登也出席了開幕儀式,並發表講話,雙方都表達追求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的意願,蓋特納並用成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希望中美共同面對21世紀的挑戰。
  • 聽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傅立民一家縱談中美關係
    Freeman III )也都是權威的「中國通」。過去半年,《環球時報》記者圍繞中美建交40周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美經貿摩擦等話題,先後採訪傅立民先生和他的兒子、女兒,聽傅老爺子一家縱談中美關係,這堪稱一段新聞佳話。
  • 日媒問我大使:希望日本在中美關係中保持中立?還是靠攏中國?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10月20日消息,10月16日,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富士電視臺《重磅新聞》(Prime News)直播節目專訪,全面介紹中日關係,並就中美關係、中國軍力發展、釣魚島等熱點問題闡述中方立場。專訪實錄如下:
  • 如何重啟中美關係?美國對華強硬政策已經失靈,合作成最佳選擇
    據《紐約時報》報導,拜登即將正式上臺入主白宮,美國大選結果也已經塵埃落定,但對於川普當前的所作所為,更令外界充滿猜疑,作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經濟實體,拜登上臺後,美國對華態度會出現哪些變化還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拜登將繼承處於幾十年來歷史最低點的中美關係。
  • 中美關係惡化,兩位美國前駐華大使發聲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 美媒稱,兩位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的前州長洪博培和駱家輝說,惡化的中美關係對他們所在州的貿易、旅遊、就業和人員交流造成很大損失。他們認為,從地方層面恢復中美交流對各州人民福祉至關重要。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面對生存挑戰,美國和中國註定要共存
    2020年11月11日至12日,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11月11日,以「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美國大選及其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為主題的研討會在線上舉行。隨著美國完成新一屆政府的選舉,若拜登順利就職,新的美國政府將迎來三方面的改變,包括摒棄「美國優先」、摒棄美國的單邊主義以及實行更加強硬但「更聰明」的對華政策。但同時,格雷厄姆·艾利森指出,拜登也可能會逐漸認識到特普朗沒有認識到的問題,即中國是真正的」修昔底德式的」競爭對手,但美國和中國卻註定要共存,因為兩國都面臨生存的挑戰,包括核戰爭的風險和氣候變化。
  • 疫情下的中美關係與國際大變局
    二、中美戰略競爭與經濟科技「脫鉤」在當前疫情下,中美關係的性質進一步發生根本轉變,從以合作為主的關係轉到以競爭、戰略競爭為主的關係,中美發生「新冷戰」甚至「熱戰」的可能性在升高。中美戰略競爭的原因包括:1、中國的崛起速度太快,改變了二戰後美國和西方主導世界的格局,美國不再是唯一的制定國際規則的國家,他們當然不甘心。
  • 中美貿易摩擦:本質、影響、進展與展望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美產業分工從互補走向競爭以及中美在價值觀、意識形態、國家治理上的差異愈發凸顯,美國政界對中國的看法發生重大轉變,鷹派言論不斷抬頭,部分美方人士認為中國是政治上的威權主義、經濟上的國家資本主義、貿易上的重商主義、國際關係上的新擴張主義,是對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的全面挑戰。
  • 中美關係惡化,美國人想跟臺灣「建交」?蔡英文其實很焦慮
    過去10年,愈來愈多人認定,美國正走向衰弱,大陸強勁崛起。最極端的看法,端出18世紀拿破崙的話,「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比較保守的說法,認為中國將在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和美國爭奪影響力,中美競爭是21世紀的世界格局。
  • 章百家:中美有望逐步建立良性「競合關係」
    (2015年11月7日,剛剛結束對美國友好訪問的中國海軍152艦艇編隊飛彈驅逐艦濟南艦、飛彈護衛艦益陽艦和綜合補給艦千島湖艦,與美國海軍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梅森」號、「斯託克」號和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蒙特裡」號在美國梅波特港東南海域舉行聯合演練。
  • 美國大選會影響中美關係,但一場大選無法決定「世界第一vs第二」的...
    這場美國大選,註定要讓中美關係發生改變。 中美關係,確實已經註定回不到過去了。 但回不到過去是否就等於中美關係從此毫無希望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自中美建交以來對華總體友好的態度其實是基於一種對中國的「戰略兼容」的思維基礎之上的,說簡單點就是看在現實經貿和地緣政治利益的「面子」上,美國可以「暫時容忍」中國這種本應視為「對手」的國家存在。
  • 中美關係裡,誰更有意識形態取向?
    在冷戰前的階段,1949年到1991年間的中美關係又可以分為兩個進程:第一個進程是大概49年到72年,那個時候是中美關係的某種敵對競爭和對抗衝突的年代。1949年在中國內戰,我們稱之為解放戰爭的進程當中,美國和共產黨執政的新中國之間進行了一段早期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