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殺死了阮玲玉?

2021-03-03 群學書院

文 | 姜進

來源 | 《詩與政治》



阮玲玉出生在一個城市平民家庭,母親靠幫傭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由於家境貧寒,她僅讀到了中學。她在1920年代中期進入尚處幼年階段的中國電影界,在導演的指導下,她與中國的電影業一起成長。入行之初,阮玲玉在成功出演《掛名的夫妻》(卜萬蒼導演,1927)後,相繼在「明星」「大中華百合」等公司主演近20部影片,所演角色多為「愛情、婚姻方面屢遭不幸的少女或嬌媚潑辣的風流女子」。

《掛名的夫妻》海報

這類情感片在當時頗為流行,但隨著1929年聯華影業公司的成立,一批主張改革的左翼導演和編劇轉向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1930年代,作為一種現代藝術形式的電影,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左翼文化的影響。或許是因為出身貧寒,阮玲玉積極響應了聯華影業的新趨向。

1932年,她在電影《三個摩登女性》(卜萬蒼導演)中成功地扮演了工廠女工一角。

《三個摩登女性》海報

阮玲玉的巔峰之作是《神女》(吳永剛導演,1933),她在片中扮演一位被男友、家庭和社會拋棄,為供兒子讀書而被迫賣淫的年輕女性。阮玲玉滿懷同情地塑造的這個妓女形象很好地闡釋了改革者對「妓女」的建構,表達了對產生這樣不幸女人的社會制度的譴責和批評。


《神女》劇照

接下來的兩年裡,阮玲玉在其他幾部電影中繼續塑造新女性的形象,她最後一個角色是《新女性》(蔡楚生導演,1935)中因不堪忍受流氓校董的迫害而自殺,卻又受到小報記者謠言中傷的知識女性韋明。而韋明的原型則是於1934年2月12日除夕夜自殺身亡的著名女演員艾霞。

《新女性》劇照

從《掛名的夫妻》到《新女性》,阮玲玉的名氣越來越大,演技也日臻成熟,成為上海電影文化中的超級明星。作為在銀幕上塑造新女性的先行者,阮玲玉開始追求其作為職業藝術家的身份——一名擺脫了妓業的泥潭汙水而成為新女性的女演員。

然而,與此同時,有關她的兩次婚姻及其前夫對她提起訴狀的新聞成了小報和主流報紙上常見的標題。那些因《新女性》裡對「黃色小報」的批評而被激怒的小報記者們,通過製造更加惡毒的謠言來報復阮玲玉。莫名其妙地,她被描寫成一個找男人只認金錢、對婚姻毫不真誠的水性楊花的女子。這些緋聞在影迷中引起很大震動,一時傳言四起,小報大賣,海上影壇耀眼的明星瞬間竟成了無德無恥的壞女人。

毫無疑問,阮玲玉預定於1935年3月9日的出庭必定會受到各種大眾傳媒鋪天蓋地的報導。1935年「三八國際婦女節」那天的凌晨兩點,她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藥。她生命最後的那天上午是在醫院的急救室中度過的,可那天上午,她原應該是去與一群女中學生聚會,和她們一起討論國際婦女節的意義,討論如何做一名新女性的。

張曼玉飾演的阮玲玉



明星的隕落震動了公眾,引發了「是誰殺死了阮玲玉」的爭論。社會上大部分人對她的悲慘遭遇深感同情和惋惜。同情她的滬上左翼知識分子藉此機會對大眾色情文化發起攻勢,指責是庸俗的小報文化和陳腐的性別偏見導致了阮玲玉之死。左翼知識分子一方面將阮玲玉描繪成一個遭受封建遺毒摧殘的苦難中國女性,另一方面又把她塑造成一個代表著新型職業女演員的天才藝術家。

一位作者聲稱,「阮玲玉女士的死不是自殺,分明是被殺的」,「手槍也許是張達民的訴狀,和唐季珊的欺騙;然而動手放的,真正的劊子手,卻是中國的,不長進的影迷(進步的觀眾除外),也是古老的封建社會,也是那些讚美著孟姜女還魂的,稱頌著姨太太跳樓殉夫的,驅逐再醮寡婦的人們,復古的人們!」

另一位評論者指出,阮玲玉的死是新舊鼎革時代特有的悲劇。生活在這樣一個過渡時期,她的再婚和所謂「放蕩」的生活方式給她帶來汙名,使她成了頑固的封建思想的犧牲品;同時,她的物質欲望和她對唐季珊財富的迷戀,也使她成了資本主義拜金主義的犧牲品。這位作者進一步指出,更為重要的是,阮玲玉自己也在經歷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她在生前參加了多部現實主義社會批判電影的創作,思想受到了啟蒙。這些新意識在阮玲玉自身的新舊思想之間製造出巨大的緊張,而她軟弱的性格又使她難以應付外部的影響以及對她的惡意攻擊。

魯迅及《新女性》的導演蔡楚生認為,黃色小報在公眾面前向阮玲玉身上潑汙水,從而殺死了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天才女藝術家。

阮玲玉像



這些評論代表了左翼知識分子對公共道德的訓誡,同時也是對公共女性的重構。改革話語將從色情凝視下解救女演員與把她們造就成新型的職業女性這兩項任務聯繫起來,使其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

就理論而言,接納演員而排斥娼妓的改革意識形態為女演員打開了救贖之門:只要她以改造舊文化為己任就可以擺脫賤民身份,成為社會之一員。但在現實中,只有當女演員能夠向公眾證明自己不是「女戲子」時,她才會得到改革事業的認可。

女演員的社會地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們的公眾形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清白」作為女演員行為檢點、潔身自好的道德表述,成為女演員爭取完全社會地位的中心問題。「清白」一詞成了描述女演員道德的一個隱喻,象徵著她與改革事業的關係。是否能使自己適用於這個詞,對於女演員的職業生涯來說至關重要,決定了她能否成為藝術工作者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女戲子」。不能用「清白」來描述自己的人品道德,有時甚至會帶來致命的後果。

後排左起:葉秋心、黎明暉、胡蝶、阮玲玉、徐來前排左起:袁美雲、陳燕燕、王人美

要在公眾心目中構建起「清白」的人格,女演員不僅需要在私生活方面比較檢點,而且還必須在舞臺上表演「清白」。儘管這兩方面是相互聯繫的,但舞臺表演對於塑造女演員的公眾形象更直接、更重要,因為舞臺是演員與公眾之間交流的最為基本和直接的渠道。

比如,在阮玲玉事件中,小報對她私生活的攻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早期扮演了諸多「嬌媚潑辣的風流女子」角色。阮玲玉死後,左翼將她重塑為新女性和藝術家的典範,其最重要的根據就是她後期在銀幕上創造的一系列新女性形象。舞臺表演因此成為一個聚焦點:女演員必須在舞臺上表演「清白」才能建構起自己潔白無瑕的公眾人格;而女演員的這種需要也正符合戲劇改革的目標,即將舞臺改造成民族建設的教育工具和展示現代性的窗口,而在舞臺上重新界定女性角色、塑造出符合五四婦女解放話語的新女性形象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

改革話語、大眾色情文化及女演員為生存和爭取社會地位的努力這三種力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將女演員置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是許多掙扎於其中的女演員所無法應付的,但也為女演員提供了一個脫離下流社會泥潭的機會。「清白」作為良家女子處理自己身體時所必須遵從的傳統婦德一直困擾著許多公共女性,但也確實給她們提供了一種藉此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重要武器。女演員在舞臺上、印刷媒介中和現實生活裡表演「清白」,就可以幫助她預先斷絕公眾對她的性幻想,阻擋男人們的性挑逗,從而將自己與傳統的女優或娼妓區別開來,並最終進入改革事業的主流。

女子越劇在民國上海崛起的過程中,「清白」這一概念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30~1940年代,「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的理念在越劇女演員中廣為流行。正是基於這一理念,經過兩代越劇女演員的努力,越劇這一低俗的「傳統」形式在現代環境中被重塑,傳統女戲子也轉化成了具有「文藝工作者」身份的合法公眾人物。儘管這一雙重轉化的過程也不同程度地發生在滬劇、淮劇等小戲劇種中,但女子越劇因其為全女班且最為紅火,更清楚地展示了轉型時期女演員的艱苦掙扎,以及女演員的奮鬥如何影響了現代上海公共文化的重塑。

 

李海燕著的《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重點探討了「愛情」作為一個詞彙、一種觀念在近現代中國的言說歷史。作者主要通過晚明至當代的一些重要文學作品,勾勒了愛情在中國文學敘述中的歷史。作者還把愛情放在情感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進行考察,提煉出儒家的、啟蒙的、革命的三種感覺結構,用以深度描述中國人情感的複雜結構和互動演變,呈現了近現代中國人如何利用愛情以及情感的話語構建身份、道德、性別、權力、群體乃至國族與世界。本書以其新穎的主題、很好的分析獲得了2009年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的列文森獎。,此獎是美國的中國研究優選獎項。作者探討了"愛情"作為一個詞彙,一種觀念,如何在晚清開始進入公眾輿論,並且不斷上升,直到成為了一個具有壓倒其他一切要素的至高無上的觀念,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作者從文學、歷史、哲學、人類學、大眾文化等多個側面探討了之一過程。

掃碼即可購買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亦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殺死阮玲玉的不是人言可畏,而是孤獨,百年影后阮玲玉的傳奇人生
    提起在1929年之前的阮玲玉,都說她啊只適合演那些妖裡妖氣的女人,她就是個花瓶。而在1935年之後,人們會說是人言可畏殺死了這個百年影后。故事還要從1929年一個男澡堂開始,當時澡堂裡有幾個男人,他們是當時電影圈有名的導演,經過商討,他們鎖定了有「小蝴蝶」之稱的阮玲玉。就這樣阮玲玉走進了他們的視線,他們跟阮玲玉量身定製的一套營銷方案。無論生活還是演戲阮玲玉都是傾其所有。阮玲玉出演了《故都春夢》中的一個潑辣ji女。
  • 阮玲玉,近代第一個被輿論「殺死」的演員
    阮玲玉是那個舊社會下女性的犧牲品。阮玲玉骨子裡其實就是一個傳統的女人,性格溫順,待人溫和,不爭不抗,想有個家,有個人可以依靠。唐又是個勢利濫情的商人,和張織雲在一起時搭訕了阮玲玉,和阮玲玉在一起時又勾搭了梁賽珍……
  • 傳說「人言可畏」殺死了一代巨星阮玲玉,還真不是
    比起時下的許多所謂明星,民國時期的阮玲玉,那才是真正的超級明星。年出生的阮玲玉,在那個無聲電影紅火的年代,演啥像啥。誰搶到阮玲玉拍戲誰大賺,這要是不紅還有天理嗎?從1926年開始,16歲的阮玲玉開始拍電影。從第一部《掛名的妻子》開始,短短5年,幾十部電影下來,20歲的阮玲玉一舉奠定了中國影壇一姐的桂冠。世事無常。
  • 阮玲玉
    不久後,阮玲玉的姐姐得了天花不治身亡,她自己也得了傷寒。母親阿瑩帶阮玲玉去看病,在路上為了保護女兒,摔傷了肩膀。在阮玲玉6歲時,父親患肺結核去世,年僅44歲。父親的去世,家裡失去了頂梁柱,為了生計,母親帶著女兒在一家姓張的大戶人家做幫傭。張家有個四少爺,叫張達民,既是紈絝子弟,也是受五四新思潮影響的富二代。阮玲玉長得漂亮,張達民很是喜歡,經常幫助她們母女倆。
  • 《阮玲玉》:情深者不壽
    說回《阮玲玉》。影片安靜、細膩,細節處極見功力,功力越足就越悽清。導演用了第三視角去旁觀阮玲玉,片中的阮玲玉也在遠遠觀望這世間。她隔著窗子看著老母和領養女兒的生活,在萬籟俱寂的深夜看清寒月色,也是以凝視走完臨終。這種旁觀深情而疏離,對人世再留戀也是煢煢孑立的,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
  • 誰之過——默片皇后阮玲玉一生悲愴的因果
    主僕之間的門第不可逾越,阮玲玉的出身註定她不可能做堂堂正正的張家四少奶奶。可張達民畢竟是受過新思潮影響的人,對門第觀念不以為然。阮玲玉的躲避不但沒有打退他的熱情,反而讓他越發殷勤。張家父母知道此事,勃然大怒。張太太指責阮玲玉母親偷錢,意欲將阮玲玉母女逐出家門。情急之下,張達民主動攬責,並將阮玲玉母女安置在外。阮玲玉母女失去了生活來源,只能依靠張達民過活。
  • 《阮玲玉》:阮玲玉的三段感情,也給了女人三點警示
    最近看了一直想看的電影《阮玲玉》,一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特別壓抑,但是又被張曼玉飾演的阮玲玉著迷,讓我相信她就是民國明星,她就是阮玲玉本人。她永遠是那麼淡淡的,淡淡的記帳,淡淡的對家人好,淡淡的接受張達民無理的要求,淡淡的又和唐季珊在一起。
  • 《神女》:拋開阮玲玉身上的傳奇色彩,最服的演員就是他!
    一直都未曾見過阮玲玉的真容,但從小便知道她傳奇的一生,一直都知道她是被流言蜚語打敗而自殺的,卻未曾有人告知過我,阮玲玉作為演員,她的演技是如何的,不知道這是幸還是不幸,身為一名演員,她的確有著驚人的吸引力和曝光度,在如今看來,也算得上是頂流,這樣的數據是每一個演員所夢寐以求的,但獲得如此的關注度
  • 阮玲玉的愛情:始於顏值,敗於現實
    它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一心想擠進去,裡面的人卻總被傷的遍體鱗傷,遺憾的是,圍城裡還沒有醫院,除了自己誰也救不了你。中國的三十年代初,在舊上海曾有一位紅遍大江南北的電影小花旦,阮玲玉。在人們的印象裡,這個女人永遠身穿旗袍,優雅,美麗,眼裡永遠寫著無盡的悲傷,讓人不禁想多看幾眼。
  • 民國公開選美大賽,阮玲玉票數才第三,第一名是誰你知道嗎?
    起初這個活動的靈感來自於陳蝶衣某一天下班回家,發現路人因討論翁美玲與胡蝶誰更加漂亮而爭執不下,遂產生了舉辦一場選美大會的想法。這次選美活動可是說是民國歷史的首創,之前從來沒有人舉辦過這樣的活動,因此民眾最初對參加這類活動的熱情並不高昂,但是《明星日報》每天都會統計各家公司電影明星獲得的票數,而且在其他報紙上也大肆宣傳。
  • 阮玲玉:曇花一現令人扼腕
    阮玲玉戀愛了,愛上了一個好像可以給她無盡愛的男人,但張家不允許張達民與阮玲玉交往,張達民母親要看力阻他們戀愛無望,便辭退了阮玲玉的母親,將她趕出了張家。這更加激起了張達民英雄救美的激情。他瞞著家裡,安排阮玲玉母女住在北四川路鴻慶坊的一個宅子裡,阮玲玉感動了,主動退學和他同居,這年她16歲。1927年張達民的母親去世,為了拿到遺產,張達民拉著阮玲玉在靈堂前結婚了。
  • 張曼玉---電影《阮玲玉》
    尤其是拍了這部戲她得了柏林影后,金馬影后,金像獎5項大獎,成為了「中國女演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第一人」。真的就如電影開始的時候關錦鵬對她說的阮玲玉是從花瓶到大明星的時候,張曼玉說那不是就跟我很像? 關錦鵬所想要表達的一種女性的經歷被更多的認為了是對香港命運的寓言,甚至於就阮處於兩個男人之間兩難的局面也被套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 阮玲玉:愛對了是重生,愛錯了是毀滅
    初嘗愛情甜蜜的阮玲玉,很快與張達民墜入愛河,她天真地以為,自己和張達民的結合,會給自己和母親一個家。但不久後,現實的一記耳光徹底扇醒了阮玲玉。那一天,阮玲玉的母親被張家辭退了,因為張家夫人知道自己的兒子愛上了傭人,並堅定認為是阮玲玉主動勾引張達民的。
  • 阮玲玉開始面對張達民的糾纏,唐季珊的厭倦
    因為他爭吵和摔門的動靜太大,驚動了我和何婆婆,我們慌張地下樓,正準備勸解,誰知唐季珊好似有預感,突然轉身對我們怒吼:「誰都不許給她開門,不然我就打斷她的腿。」何婆婆嚇得戰戰兢兢,拉著我悄無聲息地上樓,眼淚暗自落下,無可奈何。阮玲玉在大冬天被關在門外數小時,凍得瑟瑟發抖,連哭聲都變得斷斷續續。
  • 緣盡前生,沉溺愛情的阮玲玉
    (一)「骨感美女」阮玲玉 在中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各種美女明星雲集,在這些萬紫千紅的女明星中,有一道倩麗的身影,讓人們念念不忘。她就是阮玲玉。
  • 阮玲玉死後的四封遺書,究竟哪個是真的?
    為了做到共情,鍾欣潼做了一些功課,發現阮玲玉死後還出現過真假遺書,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阮玲玉憑藉紮實精湛的演技驚豔影壇,成為名副其實的默片女王、「中國的嘉寶」。然而,1935年3月8日——全國婦女解放日這一天,她突然自殺,驚動整個上海,各種輿論甚囂塵上,對阮玲玉的自殺展開了一場大討論。阮玲玉死後,先後流出四封遺書,真真假假,眾說紛紜。按常理,阮玲玉留遺書是有充分理由的。
  • 楊森‖阮玲玉:女性的美麗與哀愁
    阮玲玉:女性的美麗與哀愁今年是阮玲玉誕辰110周年,阮玲玉小名鳳根,學名玉英,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1910年出生於上海虹口。筆者作為廣東中山人,自小就曾聽聞了不少關於阮玲玉的事跡。後來前往臺灣攻讀博士學位,透過相關研究對於阮玲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直到目前在高校講授電影文學,阮玲玉都是筆者女性主義課程中一直無法繞開的重要人物。可以說透過阮玲玉一生的境遇,展現了現代中國女性所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困境與艱難選擇。眾所周知,阮玲玉的一生與三個男性有著密切的聯繫。
  • 【香山驕傲】一代影后阮玲玉
    阮玲玉的表演才氣在弄堂裡的一比一划似乎已經凸顯。不幸,6歲時,父親病逝,隨母為人幫傭,後就讀於上海崇德女校。阮玲玉與張達民1925年,15歲的阮玲玉認識了母親幫傭的「少東家」,當時18歲的富二代張達民,並與他相戀。這段跨越出身的戀情遭到張母的反對,不過,阮玲玉還是義無返顧和張達民同居了。
  • 阮玲玉:星光下,曾瞻望過她
    可誰人得知,她的順遂,即來自她真實的人生經歷。在那麼多為她傾倒的人中,父親是第一個被她的美麗所折服的,也是繼父親之後,再沒有人誇讚她美麗之時有那般的誠懇動人。阮玲玉一次又一次替他找到體面又輕鬆的工作,可他卻一次又一次地辜負她,做出許多骯髒事,以至於阮玲玉時常要替他還債。張達民還直言,自己只是看上她的美貌,將她視作姨太,並未對她付出過絲毫真心。這句話才真正讓阮玲玉心如死灰,她決定要讓自己經濟獨立,不再被這個虛偽的男人所累。
  • 粵語舞臺劇《阮玲玉》在滬首演
    大公報記者孔雯瓊攝  此次《阮玲玉》陣容豪華,且不說監製高志森就是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主流人物,李銘森亦是香港知名導演。而扮演主角阮玲玉的焦媛,是活躍在內地和香港的著名舞臺劇演員。  該劇目由一個改編自二十世紀中國影星阮玲玉的生平故事,講述阮玲玉這位三十年代中國影圈奇葩,在星光大道上的成功與歡樂,在感情生活上的磨難與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