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春晚,魔術師劉謙捧紅了一盒五顏六色的小圓餅,春晚還沒結束,淘寶上就出現了「春晚劉謙魔術道具甜品同款」,這款甜品就是馬卡龍。
馬卡龍是最具代表性的法式甜品之一,它還有一個爛大街的情色外號——「少女的酥胸」。對愛馬卡龍的人來說,它精緻、甜蜜、夢幻;對恨馬卡龍的人來說,它死貴,齁甜,一無是處,是專門用於拍照和把妹的甜品,這種情緒在初嘗馬卡龍的中國人裡尤其常見。
那麼,馬卡龍在甜品界到底是什麼地位?馬卡龍的品質配得上它的名氣嗎?
什麼是馬卡龍?
馬卡龍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它很可能是由義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凱薩琳·德·美第奇和她的麵點師從義大利帶到法國的。起初,馬卡龍只是一種樸素的杏仁小圓餅,沒有夾餡。直到1900年,一位名叫Pierre Desfontaines 的甜品師創造性地在兩塊杏仁圓餅中間夾上了巧克力醬,「巴黎馬卡龍」橫空出世。而這位廚師工作的巴黎茶室(蛋糕店和咖啡店的結合)Ladurée,從此就自稱是法式馬卡龍的創始地。
左邊是意式馬卡龍,後邊是法式馬卡龍
馬卡龍的外殼,是用蛋清、杏仁粉和糖霜(有顏色的要加色素)做成。市面上馬卡龍外殼的經典配方主要有三種,法式蛋白霜是直接將蛋白與砂糖一起打到溼性發泡(Soft Peak),是最簡單的一種做法;瑞士蛋白霜是先將蛋白與砂糖隔水加熱到砂糖溶化,再打到溼性發泡;義大利蛋白霜則是將煮到115°C的糖與水倒到正在打的蛋白中,將蛋白煮熟,不少人認為,義大利蛋白霜外酥內綿,口感最佳。
此外,馬卡龍的外觀也有區別,一般來說,法式馬卡龍的裙邊更加粗糙一些,有時會外翻,而意式馬卡龍的裙邊更加細緻整齊。「裙邊」(feet)可謂馬卡龍最具標誌性的皺摺,因為馬卡龍麵糊黏性很高,放置在通風處容易形成硬殼,因此烘焙時表面定形較快,內部升溫膨脹時麵糊只能向底部延伸,就形成了一層「裙邊」。
法國高級甜品品牌Pierre Hermé推出的松露馬卡龍
馬克龍的夾餡有許多選擇,傳統的包括巧克力醬、咖啡、焦糖、香草、黃油、奶油等。但自從有著「甜品界畢卡索」之稱的糕餅師Pierre Hermé接管Ladurée後,夾餡就迎來了一場「口味革命」,他搭配出不少更加清爽的口味,比如檸檬、覆盆子、草莓、開心果等。後來Pierre Hermé離開了Ladurée自創品牌,將夾餡創意玩的更溜,白松露-胡桃、香草-橄欖油、玫瑰-覆盆子、百香果-檸檬、半鹹焦糖都是匪夷所思卻又深受歡迎的搭配。
ISPAHAN是Pierre Hermé的得意之作,經典的荔枝、覆盆子與玫瑰香精的組合
一枚品相、口感、味道都完美的馬卡龍是怎樣的?
多麗·格林斯潘是一位烘焙專家,她曾與Pierre Hermé合作多次,並撰寫了他的兩本食譜書。在多麗看來,一塊完美的馬卡龍,首先要有一圈鬆脆、漂亮的「裙邊」。其次外殼要豐滿圓潤,有蛋殼的質感,殼的頂部要圓滑,底部要平坦。
左上角的馬卡龍夾餡太少,左下角的馬卡龍外殼太粗糙,說明杏仁粉不夠細膩
口感上,頂級馬卡龍外殼要酥鬆,夾餡卻要溼潤、柔軟、質感濃密、略帶黏性,意式馬卡龍咬起來還有一點嚼勁。總結起來,就是酥與綿密並存,而不是像小餅乾那樣一咬一口渣。
馬卡龍該怎麼吃?如何對抗甜?
馬卡龍過去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甜。但事實是馬卡龍的夾餡越來越清爽可口,早已不復過去老一代巴黎人喜愛的甜膩厚重
如果要對抗馬卡龍的甜,首先要選對夾餡,苦的咖啡、黑巧克力,酸的檸檬,鹹的海鹽焦糖,都可以有效地平衡馬卡龍本身的甜度。另外就是要用茶來配,馬卡龍本來就是巴黎人鍾愛的下午茶甜品,配一杯錫蘭紅茶或者印度大吉嶺都是完美的選擇。
至於吃不完的馬卡龍如何防潮保酥,則是個世界性難題。據說甜品店會把馬卡龍用食品布包裹好,然後保存在低溫冷凍櫃裡。烘焙專家多麗則說:「法國人從不在家自己烘焙,她們只會買來馬卡龍,立即毫無罪惡感地吃下。」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吃到的馬卡龍都不好吃,無外乎三種可能:你吃到了劣質的馬卡龍,沒有選對夾餡,或者你壓根就不是個甜黨。
在家做馬卡龍難在哪兒?
馬卡龍是烘焙愛好者的噩夢,沒裙邊、空心、塌陷、開裂,任何一個缺陷都足以毀了馬卡龍。
平心而論,馬卡龍的製作難度不算很高,都是烘焙裡的常見操作,但馬卡龍的良品率卻很低,皆因製作過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原料配比、設備、技巧、天氣、空氣的溼度,毫釐之間的掌控都要靠糕餅師傅積累的經驗。據說即使是最有名的糕餅師傅,也不能保證個個馬卡龍都成功,因此馬卡龍被視為一家甜品店的指標產品。
歡迎關注「烘焙愛好者」(bakingclub)
小編微信:ruyiqi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