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中醫朱良春主任醫師,擅長內科, 治療痺證尤具特色,積五十餘年臨床經驗, 摸索出一套治痺之法,現擷其治痺六法, 以資印證。
一、益腎蠲痺法:
此法適用於頑痺,症見身體尪瘦,怯冷,腰膝酸軟,關節疼痛, 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筋攣,骨松,關節變形,甚則「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舌苔白、舌質淡,脈沉細軟弱。
常用熟地黃、全當歸、雞血藤、仙靈脾、烏梢蛇、炙蜂房、炙蜈蚣、炙全蠍、徐長卿、甘草等,另配服益腎蠲痺丸。
例一:錢xx,男性,51歲、患類風溼性關節炎一年餘,四膚關節腫脹,左手無名指、小指不能伸屈,晨僵明顯,苔薄,脈細澀。此頑痺也,治宜益腎蠲痺,徐圖效機。
處方: 熟地黃20克,全當歸10克,雞血藤、青風藤各30克,炙全蠍3克,烏梢蛇15克(研末分吞),地鱉蟲10克,甘草6克。益腎蠲痺丸,每日二次,每次6克。
〔按〕「頑痺,指皮膚肌肉麻木不知痛癢或手足酸痛等症」。(《中醫大辭典·內科分冊》、唐·王冰《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載之。乃正虛邪戀, 本虛標實之候,明·王肯堂《證治準繩》雲: 「腎虛,其本也。」「風寒溼熱,閃挫瘀血,痰積,其標也。」病變主要在骨,「腎主骨」。朱師主張「從腎論治慢性痺證」, 創益腎蠲痺丸,補腎強本,集蟲類搜剔竄透深伏之邪,散癖滌痰,標本兼治,為痺證治療另闢蹊徑,開此法門。
二、溫經蠲痺法:
此法適用於痛痺。症見全身關節或肌肉酸痛,得溫則減,氣交之變增劇,關節腫脹,但局部不紅不腫,苔薄白或薄白膩,舌質淡,脈沉細或細弦。
常用制川烏、制草烏、川桂枝、細辛、全當歸、 仙靈脾、雞血藤、熟地黃、烏梢蛇、炙蜈蚣、徐長卿、甘草等。
例二:韓x,女性,41歲,工人。右半側肢體冷痛,右肘尤劇,氣交之變或受寒則更甚,疊治未已,苔薄,脈細。此寒溼痺痛也,治宜溫經蠲痺。
處方: 制川烏、制草烏、川桂枝、全當歸各10克,幹地黃20克,仙靈脾、桃仁、紅花各10 克,炙蜈蚣3克(研末分服),蜂房、地鱉蟲各10克。
〔按〕《素問·痺論》雲:「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寒氣勝者為痛痺。」 「寒者熱之」。方中川烏配桂枝,既可散衛表之風寒,又可除深伏之痛冷,且無過汗傷陽之弊。佐以溫腎壯陽之品,真陽煦熙,寒凝可釋。
三、祛風蠲痺法:
此法適用於行痺。症見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酸脹、腫脹,脈浮弦或浮緊。常用全當歸、雞血藤、尋骨風、羌活、獨活、豨薟草、仙靈脾、炒玄胡、地鱉蟲等。
例三:孫XX,男性,50歲,幹部。近兩月來四肢關節酸痛,活動欠利,苔白微膩,脈小弦。此乃風溼入絡,經脈痺閉,治宜祛風溼,通經脈。
處方:羌活、獨活各10克,尋骨風30克,晚蠶砂5克(包),全當歸10克,雞血藤30克, 桃仁、紅花各10克,徐長卿15克,甘草6 克。
〔按〕行痺以「風氣勝」為主,治以疏風為主,治血為輔。方中當歸、雞血藤養血以充之,桃仁、紅花祛瘀以通之,深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與疏風之品相伍,收效甚捷。
四、化溼蠲痺法:
此法適用於著痺。症見肢體重著,關節疼痛,局部腫脹或兼麻木,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緩。常用防己、薏苡仁、白朮、茯苓、法半夏、晚蠶砂、豨薟草、青風藤、甘草等。
例四:於xx,女性,45歲,工人。右肩臂掣痛,口乾不欲飲,脘脹,苔白糙,脈細,便溏。此系溼邪內阻,經脈不和,中運失司,治宜化溼濁,運中州,調經脈。
處方: 葛根20克,法半夏10克,茯苓、熟薏仁各15克,片薑黃10克,酒炒桑枝15克,炒白朮10克,甘草6克,青風藤30克。
〔按〕溼為陰邪,重濁粘膩,易傷脾陽。著痺為溼邪留滯,閉阻氣血,治以除溼通絡。方中薏苡仁、茯苓、白朮、法夏等味,祛溼健脾。脾健溼邪可去,著痺可除。
五、清熱蠲痺法:
適用於風溼熱痺。症見發熱,關節腫脹,灼熱,關節活動受限, 或有畸形,甚則肌肉萎縮,或關節強直,舌質紅、苔黃,脈數。常用一支黃花、銀花、 連翹、晚蠶砂、板藍根、馬鞭草、土茯苓、 僵蠶、地龍等。
例五:陳xx,女性,31歲,工人。恙起三周,低熱稽留不解,咳嗆,血沉51,下肢酸痛,苔薄,脈微數。此為風溼襲於營分之咎,宜於祛風除溼洩熱。
處方: 銀花、連翹各15克,白薇12克,地骨皮15克,炙僵蠶、晚蠶砂(包)各12克,一支黃花、板藍根、馬鞭草、杏仁、苡仁各15克、甘草6克。
〔按〕《素問·痺論》雲:「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少風溼襲於營分鬱久化熱,治以清熱佐以祛風除溼之品,分而治之,不使風、溼、 熱邪搏結為害,可謂「共敵不如分敵也」。
六、化痰瘀蠲痺法:
適用於痛風。症見關節疼痛,夜半居多,以四肢末端為甚,痛如虎齧,可見痛風結節,潰流脂濁,腰酸尿血,甚則尿閉嘔吐,舌紅、苔膩,脈滑數或弦。常用土茯苓、萆薢、苡米、澤蘭、澤瀉、全當歸、桃仁、紅花、蜂房、僵蠶、地鱉蟲等。
例六:翟x,男性,50歲,農民。宿有冠心病。1987年3月查血尿酸7毫克。兩踝關節腫痛,已起四餘年,時輕時重,苔薄膩、質紅,脈弦。
痰瘀夾溼濁內阻經脈,此痛風之候也。治宜化痰瘀而利經脈。處方: 土茯苓等45克,萆薢15克,赤芍10克,生苡仁20克,炙僵蠶12克,蜂房、地鱉蟲各10克。
〔按〕「痛風」古雖有載,然證治尚未完善。朱師推究病源指出:「痛風乃溼濁瘀滯所致,並非風邪作祟,治宜降洩濁毒,化瘀活血為主。」推崇土茯苓、萆薢二味。考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二經,升清降濁, 日用量30一120克,強調非大量不為功。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腎、膀朧二經,利於分清洩濁,佐以祛風通絡之品,奏效更佳。立法選藥,獨具匠心,可補前賢之不逮。
尾語:痺證名類繁多,一般可以風寒溼痺、風溼熱痺及頑痺概之。病由風寒溼熱, 痰瘀凝滯,氣血不暢,肝腎虧損,本虛標實。朱師以益腎蠲痺為大法,隨症化裁,遣藥精當,配伍周詳。祛風佐以行血,散寒佐以溫腎,除溼佐以健脾,清熱佐以養陰,善用蟲類,重用藤類,藥簡效宏,量大力專。守方服藥,謹守法度,靈活變通。筆者僅舉常用六法,聊示朱師治痺之一斑。
文源:神黃中醫智庫
RECOMMEND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更多推薦
6大妙方瀉火疏肝,收了吧!
傷寒 「水證」 大全講解!!!
不傳之秘!手抄本醫書的300種用藥經驗
僅三味藥小方就可治療虛火上炎的各種病症!
一劑方藥,解決4種痔瘡
值得收藏!張錫純大師106條配伍訣竅
好物推薦
經典學習
感謝您抽出· 來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