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治痺六法,詳細醫案說明!

2020-12-23 騰訊網

著名老中醫朱良春主任醫師,擅長內科, 治療痺證尤具特色,積五十餘年臨床經驗, 摸索出一套治痺之法,現擷其治痺六法, 以資印證。

一、益腎蠲痺法:

此法適用於頑痺,症見身體尪瘦,怯冷,腰膝酸軟,關節疼痛, 反覆發作,經久不愈,筋攣,骨松,關節變形,甚則「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舌苔白、舌質淡,脈沉細軟弱。

常用熟地黃、全當歸、雞血藤、仙靈脾、烏梢蛇、炙蜂房、炙蜈蚣、炙全蠍、徐長卿、甘草等,另配服益腎蠲痺丸。

例一:錢xx,男性,51歲、患類風溼性關節炎一年餘,四膚關節腫脹,左手無名指、小指不能伸屈,晨僵明顯,苔薄,脈細澀。此頑痺也,治宜益腎蠲痺,徐圖效機。

處方: 熟地黃20克,全當歸10克,雞血藤、青風藤各30克,炙全蠍3克,烏梢蛇15克(研末分吞),地鱉蟲10克,甘草6克。益腎蠲痺丸,每日二次,每次6克。

〔按〕「頑痺,指皮膚肌肉麻木不知痛癢或手足酸痛等症」。(《中醫大辭典·內科分冊》、唐·王冰《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載之。乃正虛邪戀, 本虛標實之候,明·王肯堂《證治準繩》雲: 「腎虛,其本也。」「風寒溼熱,閃挫瘀血,痰積,其標也。」病變主要在骨,「腎主骨」。朱師主張「從腎論治慢性痺證」, 創益腎蠲痺丸,補腎強本,集蟲類搜剔竄透深伏之邪,散癖滌痰,標本兼治,為痺證治療另闢蹊徑,開此法門。

二、溫經蠲痺法:

此法適用於痛痺。症見全身關節或肌肉酸痛,得溫則減,氣交之變增劇,關節腫脹,但局部不紅不腫,苔薄白或薄白膩,舌質淡,脈沉細或細弦。

常用制川烏、制草烏、川桂枝、細辛、全當歸、 仙靈脾、雞血藤、熟地黃、烏梢蛇、炙蜈蚣、徐長卿、甘草等。

例二:韓x,女性,41歲,工人。右半側肢體冷痛,右肘尤劇,氣交之變或受寒則更甚,疊治未已,苔薄,脈細。此寒溼痺痛也,治宜溫經蠲痺。

處方: 制川烏、制草烏、川桂枝、全當歸各10克,幹地黃20克,仙靈脾、桃仁、紅花各10 克,炙蜈蚣3克(研末分服),蜂房、地鱉蟲各10克。

〔按〕《素問·痺論》雲:「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寒氣勝者為痛痺。」 「寒者熱之」。方中川烏配桂枝,既可散衛表之風寒,又可除深伏之痛冷,且無過汗傷陽之弊。佐以溫腎壯陽之品,真陽煦熙,寒凝可釋。

三、祛風蠲痺法:

此法適用於行痺。症見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酸脹、腫脹,脈浮弦或浮緊。常用全當歸、雞血藤、尋骨風、羌活、獨活、豨薟草、仙靈脾、炒玄胡、地鱉蟲等。

例三:孫XX,男性,50歲,幹部。近兩月來四肢關節酸痛,活動欠利,苔白微膩,脈小弦。此乃風溼入絡,經脈痺閉,治宜祛風溼,通經脈。

處方:羌活、獨活各10克,尋骨風30克,晚蠶砂5克(包),全當歸10克,雞血藤30克, 桃仁、紅花各10克,徐長卿15克,甘草6 克。

〔按〕行痺以「風氣勝」為主,治以疏風為主,治血為輔。方中當歸、雞血藤養血以充之,桃仁、紅花祛瘀以通之,深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與疏風之品相伍,收效甚捷。

四、化溼蠲痺法:

此法適用於著痺。症見肢體重著,關節疼痛,局部腫脹或兼麻木,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緩。常用防己、薏苡仁、白朮、茯苓、法半夏、晚蠶砂、豨薟草、青風藤、甘草等。

例四:於xx,女性,45歲,工人。右肩臂掣痛,口乾不欲飲,脘脹,苔白糙,脈細,便溏。此系溼邪內阻,經脈不和,中運失司,治宜化溼濁,運中州,調經脈。

處方: 葛根20克,法半夏10克,茯苓、熟薏仁各15克,片薑黃10克,酒炒桑枝15克,炒白朮10克,甘草6克,青風藤30克。

〔按〕溼為陰邪,重濁粘膩,易傷脾陽。著痺為溼邪留滯,閉阻氣血,治以除溼通絡。方中薏苡仁、茯苓、白朮、法夏等味,祛溼健脾。脾健溼邪可去,著痺可除。

五、清熱蠲痺法:

適用於風溼熱痺。症見發熱,關節腫脹,灼熱,關節活動受限, 或有畸形,甚則肌肉萎縮,或關節強直,舌質紅、苔黃,脈數。常用一支黃花、銀花、 連翹、晚蠶砂、板藍根、馬鞭草、土茯苓、 僵蠶、地龍等。

例五:陳xx,女性,31歲,工人。恙起三周,低熱稽留不解,咳嗆,血沉51,下肢酸痛,苔薄,脈微數。此為風溼襲於營分之咎,宜於祛風除溼洩熱。

處方: 銀花、連翹各15克,白薇12克,地骨皮15克,炙僵蠶、晚蠶砂(包)各12克,一支黃花、板藍根、馬鞭草、杏仁、苡仁各15克、甘草6克。

〔按〕《素問·痺論》雲:「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少風溼襲於營分鬱久化熱,治以清熱佐以祛風除溼之品,分而治之,不使風、溼、 熱邪搏結為害,可謂「共敵不如分敵也」。

六、化痰瘀蠲痺法:

適用於痛風。症見關節疼痛,夜半居多,以四肢末端為甚,痛如虎齧,可見痛風結節,潰流脂濁,腰酸尿血,甚則尿閉嘔吐,舌紅、苔膩,脈滑數或弦。常用土茯苓、萆薢、苡米、澤蘭、澤瀉、全當歸、桃仁、紅花、蜂房、僵蠶、地鱉蟲等。

例六:翟x,男性,50歲,農民。宿有冠心病。1987年3月查血尿酸7毫克。兩踝關節腫痛,已起四餘年,時輕時重,苔薄膩、質紅,脈弦。

痰瘀夾溼濁內阻經脈,此痛風之候也。治宜化痰瘀而利經脈。處方: 土茯苓等45克,萆薢15克,赤芍10克,生苡仁20克,炙僵蠶12克,蜂房、地鱉蟲各10克。

〔按〕「痛風」古雖有載,然證治尚未完善。朱師推究病源指出:「痛風乃溼濁瘀滯所致,並非風邪作祟,治宜降洩濁毒,化瘀活血為主。」推崇土茯苓、萆薢二味。考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二經,升清降濁, 日用量30一120克,強調非大量不為功。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腎、膀朧二經,利於分清洩濁,佐以祛風通絡之品,奏效更佳。立法選藥,獨具匠心,可補前賢之不逮。

尾語:痺證名類繁多,一般可以風寒溼痺、風溼熱痺及頑痺概之。病由風寒溼熱, 痰瘀凝滯,氣血不暢,肝腎虧損,本虛標實。朱師以益腎蠲痺為大法,隨症化裁,遣藥精當,配伍周詳。祛風佐以行血,散寒佐以溫腎,除溼佐以健脾,清熱佐以養陰,善用蟲類,重用藤類,藥簡效宏,量大力專。守方服藥,謹守法度,靈活變通。筆者僅舉常用六法,聊示朱師治痺之一斑。

文源:神黃中醫智庫

RECOMMEND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更多推薦

6大妙方瀉火疏肝,收了吧!

傷寒 「水證」 大全講解!!!

不傳之秘!手抄本醫書的300種用藥經驗

僅三味藥小方就可治療虛火上炎的各種病症!

一劑方藥,解決4種痔瘡

值得收藏!張錫純大師106條配伍訣竅

好物推薦

經典學習

感謝您抽出· 來閱讀此文

相關焦點

  • 記恩師朱良春
    先生做事非常認真,拜師第二天就與我詳細認真地討論學習計劃,按照醫院的要求和他的想法,一條一條地核對,一條一條地落實,指出哪些能實現,哪些實現的難度比較大,怎麼學習和掌握才是比較好的途徑,等等。侍師臨證時,先生每每對辨證要點、關鍵用藥多加指點。
  • <問齋醫案>之'痰飲''癃閉'病案賞析和選按一一曹東義《一技之長空中課堂》之張海濤《國醫大師朱良春全集·醫理感悟卷》第十五講
    大家好,今天「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醫院張海濤為大家講述《國醫大師朱良春全集·醫理感悟卷》朱步先教授整理、朱良春大師評按的<問齋醫案>之『痰飲』『癃閉』病案賞析和選按。《問齋醫案》是蔣寶素(1795年-1873年)先生所著,蔣先生是江蘇省丹徒人,與朱良春先生同裡,是晚清著名中醫學家,經史學者。家境清貧,年十四始學識字。繼承父親椿田之學,復師從同裡名醫王九峰,盡得其傳。其父在蘇北沙溝鎮(今屬興化)、仙女鎮(今江都市區)一帶行醫,聲望卓著,位列「淮揚九仙」。其父著有《椿田醫話》,蔣寶素著有《醫略》(13卷)、《問齋醫案》(5卷)。
  • 名師朱良春經典名方---益腎蠲痺丸
    朱良春(1917~2015),著名的風溼病專家,原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首屆國醫大師,蟲類藥應用學家,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師從近代著名醫家章次公先生,精研風溼病治療70餘年,在傳承恩師章次公先生的經驗,結合自己多年治療經驗基礎上,創立「益腎蠲痺法治療風溼病技術」,代表方劑為益腎蠲痺丸。
  • 國醫大師朱良春治療關節疼痛的「獨家驗方」
    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在治療痺證方面具有獨到見解而且療效顯著。今天,與大家分享的就是朱良春先生治療痺證的自擬經驗方——「溫經蠲痺湯」。 張介賓說:「痺證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惟氣不足,故風寒得以入之;惟陰邪留滯,故筋脈為之不利,此痺之大端也。」我也體會到,痺證之形成,與正氣虧虛密切相關,即其初起,也要充分顧護正氣。
  • 古今醫案研讀:黃振鳴治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型賁門痙攣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原廣州市越秀區中醫雜病醫院黃振鳴老中醫,出身於中醫世家,對治療疑難雜病有獨到的經驗,而且擅長使用蟲類藥。【醫案】黃振鳴治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型賁門痙攣案唐俊秀,女,51歲。初診:1978年5月10日。
  • 從章次公到朱良春
    6歲時,朱良春進入私塾啟蒙讀書,4年後,隨父親昶昇公至南通學習。1934年,讀中學的朱良春因患肺結核而輟學。連續高熱不退,身體驟然消瘦,父親延請中醫為他治療。養病其間,朱良春自學語文,並閱讀中醫入門書籍。一年後,依靠中醫藥治療,朱良春的身體慢慢恢復而獲痊癒。體會到疾病纏身之苦,病癒之後,經過深思熟慮,朱良春決定選擇中醫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 古今醫案研讀:6歲小朋友也出現賁門痙攣,食入即吐;辨脾虛痰阻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朱進忠,1933年5月出生於中醫世家,196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1977年畢業於全國中醫研究班。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經典著作和內科學教學,對疑難病證治規律和辨證論治方法學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中醫內科證治備要》、《難病奇治》、《天人相應與辨證論治》、《疑難病診治思路秘訣》等24部著作。【醫案】韓某,男,6歲。1975年1月7日初診。
  • 尊貴的師恩 ——紀念朱良春老師逝世三周年
    其後得益於院長朱良春的安排,有15位同學進入自費實習,不僅安排了帶領的指導老師和專門的診室,臨時規定,幾乎「包攬」了初診的病員,且總務科原本欲收工作服成本費,至領取時卻免收。師道之仁愛,細心如此,使我難以忘卻。
  • 古今醫案研讀:王希知治嘔血案(滋水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者簡介】王希知(1915~)男,漢族,武漢市人,重慶市中醫研究所內科主任醫師。從師周惠庵。曾任市人大常委委員。對中醫的氣血,痰,溼理論頗有研究。【醫案】王希知治嘔血案(滋水瀉肝清胃,涼血止血)孫某,男,48歲。病史:患者於6天前,突然嘔血,約20餘口,呈鮮紅帶少許瘀塊,後不時零星嘔出鮮瘀相雜之血,口苦心煩,脘脅隱作脹痛。
  • 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應用梔子豉湯治療冠心病醫案一則
    總之,方無定方,法無定法,因人而異,謹守病機,辨證論治。 辨證大要,在於分清虛實,正如景嶽云:「千病萬病,無外虛實;千藥萬藥,不逾補瀉。」 辨虛實之要,在於脈之沉取有力無力。脈以沉為本,以沉為根。
  • 陳廷儒的醫案,教你補陽氣、治反胃
    很多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以陽虛論治、保養,會得到一些效果。其實,何止是心啊。我們五臟六腑,哪一個離開陽氣能行?現在,我給你講一則清代的醫案故事。我們來感受,胃和陽氣之間的關係。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陳廷儒。他是清代的一位醫學家。
  • 李冠仙治傳屍(1)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治第六》,有治虛勞的演示,在中醫的發展史上,尤其是到了西學東入的近代,甚至是現在,有醫者是採用張仲景治虛勞的演示來直接治肺結核的。在概念和學理上,聲稱醫聖已經在書裡寫了如何治肺結核。這是個很大的誤會。肺結核,單純用《血痺虛勞病》篇治法不會很理想。恰好符合與這篇的補虛法所治的類型,會有點效果。
  • 古今醫案研讀:蒲輔周用四逆散合左金丸、良附丸治十二指腸潰瘍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者簡介】蒲輔周(1888-1975),現代中醫學家,四川梓潼人,出身中醫世家,幼研醫籍,多在成都、梓潼行醫。其著作有《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對幾種婦女病的治療法》《中醫對幾種傳染病的辨證論治》等多種醫籍。【醫案】蒲輔周用四逆散左金、良附丸治十二指腸潰瘍案吳某某,男,42歲。1962年9月12日初診。
  • 六法新解之二:六法與「五德終始論」有關
    齊梁以前的人物畫要領被概括為六法而不是五法、七法或八法,是偶然的湊合還是刻意的歸納?筆者以為是後者。六朝時期,人們對數字的象徵意義特別敏感。瀏覽沈約編修的《宋書》律曆志、禮志、百官志,清晰可辨。數字的象徵意義當然不是六朝學者的創造,其原理至少可以追溯到夏代。
  • 《雲頂之弈》10.4六法四海陣容介紹 火男可打出很高爆發的AOE效果
    《雲頂之弈》10.4六法四海陣容介紹 火男可打出很高爆發的AOE效果時間:2020-02-26 15:50   來源:牛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雲頂之弈》10.4六法四海陣容介紹 火男可打出很高爆發的AOE效果 雲頂之弈10.4版本中六法四海的玩法是怎麼樣的呢?
  • 古今醫案研讀:趙冠英四君子合良附丸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案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醫者簡介】趙冠英(1926~),男,畢業於白求恩醫大,後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為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一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醫案】趙冠英四君子合良附丸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案黃某,男,47歲,教師。1998年6月14日初診。
  • 醫案:老爸治療女兒咳嗽的錯與對
    (聲明:所有醫案均來自郵箱讀者投稿。請投稿人對稿件內容的合法權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避免版權糾紛。敬請諒解與配合,謝謝。)兔子,你好。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痺論白話文
    「痺,溼病也。」——《說文解字》痺,痺症,中醫指由風、寒、溼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明*秦昌遇著《症因脈治》說:「痺者閉也,經絡閉塞,麻痺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結關節,或重著難移,手足偏廢,故名曰痺。」清*高士宗著《素問直解》說:「痺,閉也,血氣凝澀不行也。有風寒溼之痺;有皮筋脈筋骨五臟外合之痺;六腑有俞,五臟亦有俞。五臟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臟六腑之痺。榮衛流行,則不為痺。
  • 古今醫案雲平臺應用系列(十)——龔廷賢治療洩瀉的用藥規律研究
    他將洩瀉分為溼瀉、火瀉、寒瀉、暑瀉、風瀉、痰瀉、食積瀉、滑瀉、氣虛瀉、脾洩、腎瀉等,分類詳細,理法方藥詳備。洩瀉雖為臨床常見病症,其亦可有重症。龔廷賢指出了洩瀉的死症「手足寒、脈虛脫、煩躁發呃、氣短、目直視、昏冒不識人」,故治療洩瀉不可輕視。
  • 【傷寒論】第214條,【每日醫案】高血壓眩暈,【金匱要略】第十章第18條,【方劑歌訣】理血劑,【古詩詞】萬木春.
    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若吃了藥以後,不轉矢氣,那就說明沒有燥屎,勿更與之,第二次的小承氣湯就不要給了。底下這句有爭論。按一般的解釋來說,明日就是第二天,等到第二天不大便,仍然是下不來大便,脈反微澀者,不但不大便,脈反見微澀之脈,微澀是不足之脈,微屬於氣虛,澀脈屬於血虛、津液虛,裡虛也。這是裡虛,也可以說是陽明的氣虛。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這個症狀跟什麼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