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靈樨
2020年播出的劇集中,終於有一部劇集獲得了豆瓣9.0分的高評價,然而這一次的桂冠仍然是屬於臺灣的。
HBO出品,《我們與惡的距離》金獎團隊操刀,改編自林立青的同名暢銷書的《做工的人》,是國內首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劇集。
印象中,臺劇永遠都是帶著粉紅色泡沫的偶像劇畫風,《王子變青蛙》、《愛上琉璃苣女孩》、《微笑pasta》等偶像劇深入人心,也陪伴著80後、90後走過童年。近些年臺劇畫風突轉,開始以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走紀實風格的路線,無論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是《俗女養成記》都聚焦了社會上的某種普遍現象,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做工的人》也同樣撕掉了偶像光環,而是以最露骨、最卑賤、最深惡的現實帶來了一股現實風,聚焦工地上一群樂觀卻生活貧苦的四位工友,向觀眾們重現了現實版的「阿Q精神」。
小人物
鐵工兄弟阿祈、阿欽和板模工昌仔、怪手阿全這四位抱著發財夢的工友們,在工地上一次次扮演著發財的夢想,最終卻一一落空。
《做工的人》每集講述一個情感互相勾連卻故事獨立成篇的內容,將小人物的生存狀態、阿Q般的樂觀精神和投機心理刻畫地入木三分。
第一集中,工友因意外被送入醫院,腿上插著鐵管需要做手術,但醫院護士卻強調「先交費才能做手術」,幾分鐘的劇情便奠定了劇集的現實主義基調。為了弄錢,仗義的「工地三傻」開始做起了賺錢的夢想,而性格孤僻悲觀的阿欽則投入了嫖娼的溫柔鄉。劇集也由此分成兩條線索展現不同生活態度的個體選擇。
「工地三傻」看到寺廟來來往往的香客,心生一計,於是聯絡泰國商人做起了四面佛生意。只湊了15萬的三個人竟然異想天開地想要開寺廟,結果被騙得血本無歸。原來四面佛商人其實是個印尼人,但三個人即便被騙仍然沒有停止賺錢的希望。
而後,他們因為在工地臭水溝撿到了一條鱷魚,而琢磨起了鱷魚皮包的生意。
因為在電視上看到陶瓷古董價值60萬又想要靠陶瓷賺錢。
當然這些美夢被現實一一擊碎。
最後,他們甚至想要孤注一擲地購買股票,用父親的往生日期作為號碼,希望獲得父親的庇佑。
這些細節都折射出小人物在貧窮中想要守護最後希望的心態,這比起描繪小人物犯罪、謀殺等極端題材更加震撼人心。
另一方面,阿欽雖然沒有參與其他人的發財夢,但他的命途也充滿了坎坷。初戀女友嫁人,老婆也離自己而去,他只能與妓女互相取暖。
劇集所展現的人沒有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富二代和白富美,即便展現了貧富差距和女人現實的一面,也對於富人的展現一帶而過。重點描繪的是騙子、工人、檳榔妹、妓女、超市售貨員等平凡一輩,然而正是這些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的人使這部劇集更加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意味。
人文關懷
雖然劇集已經將現實描繪得如此黑暗和冷漠了,但無論是阿全、阿欽等人的樂觀還是親情、友情的不離不棄、惺惺相惜,都帶給觀眾一絲溫暖的感覺。
阿欽與前女友相遇,因為自己是「做工的人」而感到自卑,這是當下主流認知所帶來的身份不平等。然而前女友不僅沒有嫌棄阿欽,反而讓他做自己女兒的乾爸,甚至用「籤協議」的方式讓阿欽放心。
前女友是個三觀很正的人,為了打消阿欽的自卑情緒,她說:「我跟做工的談過戀愛,你這樣貶低自己,就是在貶低我。」
阿欽由於精神空虛一直以來都和一位妓女處於半同居的狀態,甚至妓女撿回來了一隻小貓也開玩笑說讓阿欽當「爸爸」,阿欽則順勢讓她當「媽媽」。巧合的是,阿欽侄子喜歡上了妓女的女兒小玉。
阿欽擔心侄子會因此被同學取笑,侄子卻非常坦然地說:「如果我的朋友取笑我,或者瞧不起我女朋友,那就不會是我朋友。」雖然年紀尚輕,但三觀和擔當卻一點不輸給成年人。
劇集毫不吝嗇地表現小人物的自卑心理,但又同時彰顯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懷。
還記得早些年看到過有關地鐵的一條新聞,附近施工的工友們穿著泥濘的衣服和鞋子聚集在一旁,靜靜等待著高峰期過去,避免蹭髒上班族的衣服。雖然只是非常細節的舉動,但卻默默感動了許多人。所謂的「生而平等」其實是個偽命題,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活得並不體面,他們還是會遭受非議和偏見。
《做工的人》裡也非常注重這些細節,比如阿昌走進店鋪的時候,怕泥濘的鞋子弄髒地面,而將鞋子脫在門口,穿著襪子走進去。
這些「做工的人」避免被人指責而活得小心翼翼,甚至移民來打工的工友受了傷卻不敢被送入大醫院,這樣可能就要被遣返、工作也保不住了。
雖然沒有大場面,但這些細膩的情感也如涓涓細流直擊人心,往往這樣充滿了生活真實的劇集才更是觀眾們所需要的。
荒誕喜劇
作者林立青也曾是「做工的人」,因此整部劇集都充斥著現實主義的色彩。在關照現實的同時,劇集也不排斥藝術加工,增添了一些荒誕派的喜劇色彩,使整部影片更加充滿了反諷的意味。
「傻」是作者對於工友們的刻畫,然而這種「傻」所折射出來的正是人心的善良和社會的悲哀。
當三傻被印尼版泰國人欺騙的時候,他們看著手機上的四面佛照片,四面佛仿佛發出了道道金光。導演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滲透了三個人賺錢的希望,四面佛就是他們的財源,這種超現實的方式正是對三個沉浸在「成功」喜悅中的人物心理的刻畫。
無意間發現了鱷魚便想要做「鱷魚皮包」的生意,兄弟三人的合計是:把鱷魚養肥,然後交配、生蛋、再把老鱷魚的皮扒了做皮包。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思維非常先進,但做著發財美夢的兄弟三人最終還是因為鱷魚「跳樓」而破滅了。
鱷魚「跳樓」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是老天爺擋了財路,但仔細想想,如果養條鱷魚就可以做起皮包生意,那這三個人早就發家致富,也不至於在工地上混日子。甚至全臺灣或許都會興起養鱷魚的浪潮,機會又怎會落在這三個人身上呢。
再者,如果不是阿全喝醉了往浴缸裡灌白酒,或許腦筋清醒的鱷魚也不會從樓上掉下來,而三個人的得意忘形更說明了「底層小人物的局限性」。
買彩票的戲份也充滿了荒誕的色彩,阿祈將中彩票的希望寄托在去世的父親身上,而由於在女朋友那受挫的阿全也將全部家當都壓在了彩票上。最後他們當然不會一夜暴富,一心想致富的三個人迎來的卻是生活一次次的重擊。
雖說是一部喜劇,但觀眾看完是笑不出來的。
除了感受到小人物在生活泥濘中的掙扎以外,更多的是心疼,是反思,同時也被他們越挫越勇的樂觀感染。
《做工的人》一共只有六集,目前更新到第四集,經歷了四面佛、鱷魚、瓷器和彩票的打擊後,這些小人物最終還是要挺起胸膛面對艱苦的生活。
這個獨特的題材沒有賣慘,探討的是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