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冷漠黑暗,還有人文關懷,《我們與惡的距離》團隊高分新作

2020-12-27 騰訊網

作者 / 靈樨

2020年播出的劇集中,終於有一部劇集獲得了豆瓣9.0分的高評價,然而這一次的桂冠仍然是屬於臺灣的。

HBO出品,《我們與惡的距離》金獎團隊操刀,改編自林立青的同名暢銷書的《做工的人》,是國內首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劇集。

印象中,臺劇永遠都是帶著粉紅色泡沫的偶像劇畫風,《王子變青蛙》、《愛上琉璃苣女孩》、《微笑pasta》等偶像劇深入人心,也陪伴著80後、90後走過童年。近些年臺劇畫風突轉,開始以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走紀實風格的路線,無論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是《俗女養成記》都聚焦了社會上的某種普遍現象,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做工的人》也同樣撕掉了偶像光環,而是以最露骨、最卑賤、最深惡的現實帶來了一股現實風,聚焦工地上一群樂觀卻生活貧苦的四位工友,向觀眾們重現了現實版的「阿Q精神」。

小人物

鐵工兄弟阿祈、阿欽和板模工昌仔、怪手阿全這四位抱著發財夢的工友們,在工地上一次次扮演著發財的夢想,最終卻一一落空。

《做工的人》每集講述一個情感互相勾連卻故事獨立成篇的內容,將小人物的生存狀態、阿Q般的樂觀精神和投機心理刻畫地入木三分。

第一集中,工友因意外被送入醫院,腿上插著鐵管需要做手術,但醫院護士卻強調「先交費才能做手術」,幾分鐘的劇情便奠定了劇集的現實主義基調。為了弄錢,仗義的「工地三傻」開始做起了賺錢的夢想,而性格孤僻悲觀的阿欽則投入了嫖娼的溫柔鄉。劇集也由此分成兩條線索展現不同生活態度的個體選擇。

「工地三傻」看到寺廟來來往往的香客,心生一計,於是聯絡泰國商人做起了四面佛生意。只湊了15萬的三個人竟然異想天開地想要開寺廟,結果被騙得血本無歸。原來四面佛商人其實是個印尼人,但三個人即便被騙仍然沒有停止賺錢的希望。

而後,他們因為在工地臭水溝撿到了一條鱷魚,而琢磨起了鱷魚皮包的生意。

因為在電視上看到陶瓷古董價值60萬又想要靠陶瓷賺錢。

當然這些美夢被現實一一擊碎。

最後,他們甚至想要孤注一擲地購買股票,用父親的往生日期作為號碼,希望獲得父親的庇佑。

這些細節都折射出小人物在貧窮中想要守護最後希望的心態,這比起描繪小人物犯罪、謀殺等極端題材更加震撼人心。

另一方面,阿欽雖然沒有參與其他人的發財夢,但他的命途也充滿了坎坷。初戀女友嫁人,老婆也離自己而去,他只能與妓女互相取暖。

劇集所展現的人沒有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富二代和白富美,即便展現了貧富差距和女人現實的一面,也對於富人的展現一帶而過。重點描繪的是騙子、工人、檳榔妹、妓女、超市售貨員等平凡一輩,然而正是這些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的人使這部劇集更加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意味。

人文關懷

雖然劇集已經將現實描繪得如此黑暗和冷漠了,但無論是阿全、阿欽等人的樂觀還是親情、友情的不離不棄、惺惺相惜,都帶給觀眾一絲溫暖的感覺。

阿欽與前女友相遇,因為自己是「做工的人」而感到自卑,這是當下主流認知所帶來的身份不平等。然而前女友不僅沒有嫌棄阿欽,反而讓他做自己女兒的乾爸,甚至用「籤協議」的方式讓阿欽放心。

前女友是個三觀很正的人,為了打消阿欽的自卑情緒,她說:「我跟做工的談過戀愛,你這樣貶低自己,就是在貶低我。」

阿欽由於精神空虛一直以來都和一位妓女處於半同居的狀態,甚至妓女撿回來了一隻小貓也開玩笑說讓阿欽當「爸爸」,阿欽則順勢讓她當「媽媽」。巧合的是,阿欽侄子喜歡上了妓女的女兒小玉。

阿欽擔心侄子會因此被同學取笑,侄子卻非常坦然地說:「如果我的朋友取笑我,或者瞧不起我女朋友,那就不會是我朋友。」雖然年紀尚輕,但三觀和擔當卻一點不輸給成年人。

劇集毫不吝嗇地表現小人物的自卑心理,但又同時彰顯了社會上的其他人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懷。

還記得早些年看到過有關地鐵的一條新聞,附近施工的工友們穿著泥濘的衣服和鞋子聚集在一旁,靜靜等待著高峰期過去,避免蹭髒上班族的衣服。雖然只是非常細節的舉動,但卻默默感動了許多人。所謂的「生而平等」其實是個偽命題,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活得並不體面,他們還是會遭受非議和偏見。

《做工的人》裡也非常注重這些細節,比如阿昌走進店鋪的時候,怕泥濘的鞋子弄髒地面,而將鞋子脫在門口,穿著襪子走進去。

這些「做工的人」避免被人指責而活得小心翼翼,甚至移民來打工的工友受了傷卻不敢被送入大醫院,這樣可能就要被遣返、工作也保不住了。

雖然沒有大場面,但這些細膩的情感也如涓涓細流直擊人心,往往這樣充滿了生活真實的劇集才更是觀眾們所需要的。

荒誕喜劇

作者林立青也曾是「做工的人」,因此整部劇集都充斥著現實主義的色彩。在關照現實的同時,劇集也不排斥藝術加工,增添了一些荒誕派的喜劇色彩,使整部影片更加充滿了反諷的意味。

「傻」是作者對於工友們的刻畫,然而這種「傻」所折射出來的正是人心的善良和社會的悲哀。

當三傻被印尼版泰國人欺騙的時候,他們看著手機上的四面佛照片,四面佛仿佛發出了道道金光。導演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滲透了三個人賺錢的希望,四面佛就是他們的財源,這種超現實的方式正是對三個沉浸在「成功」喜悅中的人物心理的刻畫。

無意間發現了鱷魚便想要做「鱷魚皮包」的生意,兄弟三人的合計是:把鱷魚養肥,然後交配、生蛋、再把老鱷魚的皮扒了做皮包。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思維非常先進,但做著發財美夢的兄弟三人最終還是因為鱷魚「跳樓」而破滅了。

鱷魚「跳樓」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是老天爺擋了財路,但仔細想想,如果養條鱷魚就可以做起皮包生意,那這三個人早就發家致富,也不至於在工地上混日子。甚至全臺灣或許都會興起養鱷魚的浪潮,機會又怎會落在這三個人身上呢。

再者,如果不是阿全喝醉了往浴缸裡灌白酒,或許腦筋清醒的鱷魚也不會從樓上掉下來,而三個人的得意忘形更說明了「底層小人物的局限性」。

買彩票的戲份也充滿了荒誕的色彩,阿祈將中彩票的希望寄托在去世的父親身上,而由於在女朋友那受挫的阿全也將全部家當都壓在了彩票上。最後他們當然不會一夜暴富,一心想致富的三個人迎來的卻是生活一次次的重擊。

雖說是一部喜劇,但觀眾看完是笑不出來的。

除了感受到小人物在生活泥濘中的掙扎以外,更多的是心疼,是反思,同時也被他們越挫越勇的樂觀感染。

《做工的人》一共只有六集,目前更新到第四集,經歷了四面佛、鱷魚、瓷器和彩票的打擊後,這些小人物最終還是要挺起胸膛面對艱苦的生活。

這個獨特的題材沒有賣慘,探討的是平等問題。

相關焦點

  • HBO的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團隊新作!
    《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稱為近年來灣灣電視劇的扛把子作品。豆瓣全五星評價,評分達到了9.5分的高分。瘋狂攬下第54屆金鐘獎六項大獎。女主角賈靜雯也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又一高峰,拿下了自己人生中的首個金鐘視後。5月10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團隊打造的又一驚豔作品上線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團隊,又打造了一部豆瓣9分華語劇
    HBO出品,《我們與惡的距離》金獎團隊操刀,改編自林立青的同名暢銷書的《做工的人》,是國內首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劇集。近些年臺劇畫風突轉,開始以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故事走紀實風格的路線,無論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是《俗女養成記》都聚焦了社會上的某種普遍現象,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 從《誰先愛上他的》到《我們與惡的距離》金鐘編劇呂蒔媛再創高分...
    延續HBO一貫劇情緊湊、高能情節的風格,《我們與惡的距離》筆觸真實社會案件,一開場就撕開生活中的遮羞布,把社會的黑暗剝開攤在眾人面前,希望能夠從根本上剖析惡性案件出現的原因。震撼真實的畫面和難得一見的題材,使得該劇一經播出,便迅速走紅引發熱議。《我們與惡的距離》由這場隨機殺人事件,延伸出行兇者、受害者、辯護律師等多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眼下豆瓣評分高達9.3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她交出來的最新「演技證明」。在討論作品深刻立意的同時,賈靜雯變化也讓人驚喜。近年憑藉綜藝節目維持知名度、立起漂亮媽咪人設的她,在劇中複雜多面,工作場合她是下屬害怕的女魔頭,私生活也不怎麼樣:處理不好女兒還有丈夫的關係,一切「惡」循環從大兒子被人槍殺那天開始。
  • 《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其實還有兩個這樣的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就是講述了這場慘案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和選擇,同時,借著這個內核,探討了極多的話題。 還有另一個朋友寫;"這部戲其實很熱血,它告訴我們,也許沒法改變這世界,但至少可以思考自己的行為,讓它變得好一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基督徒團隊獲金鐘六項大獎
    近來一部臺灣高分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很有代入感地想到,「兒子如果受苦、被傷害,我會如何?」這部臺劇圍繞著一起發生在電影院的無差別殺人案展開,兇手李曉明攜自製的手槍在電影院開槍,造成9死21傷。這是一起無可爭議的巨大罪行,但該劇的重點卻不在於令人血脈噴張的正義伸張、惡人得懲,相反,它關注的是這一惡行給受害人家庭、加害人家庭以及整個社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
  • ​看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拖拖拉拉十幾天,看完了短短十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因為不好看進展不下去,而是太過真實而略感刺激。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劇中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卻用最平靜的講述方式給我們最強烈的心靈衝擊。即使李曉明被執行死刑,受害人家屬無法挽回的痛苦依然縈繞心頭,他們選擇將情緒發洩在李曉明的家屬身上,有宋喬安利用職務之便跟蹤李大芝曝光他們的居住地,也有家屬圍著李大芝扔雞蛋和垃圾,更不用提其他追著話題曝光他們的媒體和竊竊私語的網民。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原聲:路過人間,別讓我走遠
    樂叔前陣子追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居然在內地上線了(雖然聽說有刪減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我曾在黑暗頂端,以為光的距離很短,想去攀又跌下來,我還能不能再期待」
  • HBO、公視合作推出的最新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如果你是愛煲劇的人,相信近日一定會被討論度極高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吸引,自數天前首播以來就獲得不少好評,獲大讚是2019必看的神劇之一
  • 《我們與惡的距離》| 賈靜雯的另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上一次看臺劇,應該都是10年前的事情了。10年之後,臺劇的質量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無論是從演員的演技,劇本的製作,題材的把控,臺灣的導演,比內地許多「著名導演」好太多。這一次,她以一個冷漠、雷厲風行的職場女強人兼媽媽的角色出演,演技一如既往的優秀,顏值和衣品也是好的沒話說。好了,回歸正題,我來說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是因為什麼,讓我肯靜下心來,寫寫「觀後感」了。那一定是不得了的劇。看過這個劇,已經有20多天的時間了,可裡面的故事情節我卻記得很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那麼觀眾會有疑問,李曉明幹出這樣喪心病狂的事情是為什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 看薦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十月六日的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組收穫了6項大獎。從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編劇獎到豆瓣9.4的高分再到各個網絡平臺上的如潮好評,這部劇打破了近年來國產劇涉及深刻題材便會「高開低走「」的魔咒,在收視一路走高的同時也收穫了口碑。算著日子2019年也快要結束了,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部「2019年度臺劇」吧。
  • 豆瓣9.5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好在哪
    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收穫豆瓣9.5評分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呈現了這種分裂,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之後,所有人都停留在各自內心的偏見、冷漠、恐懼構築的牢籠裡,拒絕理解,逃避溝通,卻鮮有人關心悲劇產生的原因,甚至探尋原因的努力也被視作異端。
  • 《我們與惡的距離》:9.3超高分臺劇這樣探討社會議題
    .」→ 「設為星標 ★ 」內地現實主義題材的熱播劇《都挺好》剛收官,3月24日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兩集便獲得豆瓣9.4的高分。其實從去年臺灣的熱播話題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可以初見現實題材深度劇叫好叫座的端倪。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2017年6月,法院判決肇事者黃淑芬賠償86萬元,其一直稱「給你籌錢」,卻未表現出履行判決誠意,甚至叫囂「我是人品有問題,你在這兒說還有啥用」「我是收入不低,我得還貸款」。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